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的是文章,学的更是成长-----高一阅读材料读书使人优美毕淑敏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菌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就会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双眸。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那些因子如同香气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地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复使用,且永不磨损。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都是思索者的木乃伊,新华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也是亡灵的墓志铭。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你想美好吗?那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周汝昌:一卷《红楼》触百思20XX年4月15日上午10点,笔者走进位于京城东郊那栋老旧6层砖结构居民楼里的周汝昌先生家里,瘦小的、已然双目失明的周汝昌,依然坐着那把能移动的小转椅,四周是堆得满满的各种书籍与碑帖。他紧紧抓住笔者的手说,自己昨天刚刚与家人过了92岁生日,虽然耳目俱损,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日无虚度啊。“日无虚度”的周汝昌仅去年以来就出版了《谁知脂砚是湘云》、《红楼真影》、《周汝昌校订评点石头记》繁体本、《周汝昌校订评点石头记》简体本和《诗词赏会新编》5部专著,尤其是那部4卷本的《周汝昌校订评点石头记》将正文(八十回)、脂评与周批三大部分连成一体,构成一部石头记三新版本,供读者读赏玩索。无法再普通的衣着、难以再简陋的居室、略带天津音调的京腔,记忆翔实细腻、思维敏捷深邃、出言鲜活生动,谦和可亲、著作等身,这就是于斗室书斋中从容坚韧地迈向93岁的周汝昌。少年才俊英译《文赋》1918年4月14日,周汝昌降生于距天津城25公里的咸水沽镇。伴随他成长的年月不是军阀混战,就是外寇入侵。如他所言,“从9岁(虚岁)进入小学直到大学毕业,经历了记不清的失学、停课、逃难、沦陷……这中间我被历史环境所迫而虚耗的宝贵光阴竟达11年之多,足够上3次大学毕业了……”生于乱世又为一介家无藏书的村童,周汝昌竟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他从小就醉心文学艺术,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只字,他都如获至宝绝不放过。对得到的任何一本书更是精读细敲如嘬骨髓,写读后感、找错字……蝇头小字将书眉空白处填个严严实实。就连坊间妇女们的缝、连、缲、挑、纳这些针线活儿,也让少年周汝昌感觉美轮美奂。另如弹弦唱戏,初染就能令那些个“角儿们”瞠目结舌。1941年4月4日,燕京大学礼堂盛况空前,京剧《春秋配》倾倒观众,剧中小生李春发的饰演者正是学生周汝昌。周氏小生一招一式之美,一音一字之妙,为梨园票友推崇。进入小学后,他接受外语之快令人称奇,原版的英文课本在他眼里毫无障碍,就读天津南开中学时,他的英文水平可与老师论伯仲。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进大学深造时,抗战爆发了,学业再次搁浅。1939年,周汝昌得知尚未被日本兵侵占的燕京大学招生,遂以英语免试资格投考该校的王牌西语系。但好景不长,1941年日本侵略者在制造珍珠港事件的同时又举兵占领了燕京大学,强行把教授们从北京押往山东的集中营,学生被遣散。宁愿停止学业也不屈从敌伪势力安排的周汝昌回到家里,继续以书为师,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才又经过复试继续回燕大西语系完成学业。而此时的燕大教授阵容已远非昔日可比,曾给他讲过两次课却让他一生敬重的顾随教授也已流亡他校。于是,周汝昌开始了与顾随先生长达20年的笔墨问学。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老师破例请学生周汝昌吃饭,告知论文一字未改全票通过。似《文赋》这等涵盖广博且文字艰深的骈体文,即便翻译成白话文也不易,何况是译成英文。这年正值燕大开办中文系研究院,周汝昌在教授们的举荐下应考,成为被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此后,他又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梦缘红楼著作等身时间到了1953年9月,已在四川大学外文系任教的周汝昌,由棠棣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著《红楼梦新证》。这部洋洋洒洒40万言的红学著作,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周汝昌也由此奠定了在现代红学史上的地位。自此,周汝昌一路研红至今已整63载,出版涉及红学研究各个层面的专著47部。本已在诗词、书法、戏曲、翻译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周汝昌,怎么又步入了“研红”道路?原来,周汝昌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然而促其真正步入“研红”之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数胡适先生的影响。1947年,时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一直进行《红楼梦》版本研究的四兄周祜昌自天津寄来的一函,说他新近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之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兴奋之下,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并在《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之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据周汝昌回忆,围绕《红楼梦》胡适先生曾给他7封书信,除1封遗失外,另外6封均已于前几年公之于众。那是1948年夏初,正在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带着讨教《甲戌本石头记》的疑问,从西郊学校进城,首次叩开位于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一号的胡宅大门,拜访胡适先生。让周汝昌意外的是,胡适居然慷慨地将珍贵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借与他拿走细看,后又托时在燕大授课的小说专家孙楷第将自己珍藏的《四松堂集》乾隆抄本和有正书局石印大字本《戚蓼生序本石头记》拿给他研究。对此,周汝昌曾不止一次感叹:胡先生能平等对他,还对他爱护有加,其人品和学问少有人比。在1954年掀起的那场红学界批胡批俞(指俞平伯)大潮中,刚刚受冯雪峰力邀进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周汝昌,迫于形势写文表明与胡适研红的不同观点,但旋即自己也遭猛烈批判。身在大洋彼岸的胡适先生“对这点儿,是明白的,他很理解”,还向人推荐起《红楼梦新证》来,称其为一部“很值得看的书”,并说:“周汝昌是我‘红学’方面的一个最后起、最有成就的徒弟”。20XX年,周汝昌出版了20余万言的《我与胡适先生》,书中首次详细介绍了二人围绕《红楼梦》所进行的学术探讨,评说了胡先生与红学的渊源和贡献。“研红”路上与另一位大学者俞平伯的交往同样让周汝昌感慨良多。那是“文革”结束不久,他为查找旧稿遍翻书堆如山的陋室,竟意外发现了上世纪60年代之初俞平伯给他的3封信札。其中,俞平伯1963年的一封回信,答复了他提出的4个重要问题:第一是流行本后四十回究竟出谁手;第二是胡适先生倡印“程乙本”的过失;第三是有人大言“甲戌本”是个晚出的本子,理由只是上面已有了甲戌年后多年的批语;第四是愿听他对“己酉本”的看法。睹物思人,周汝昌感叹:如今能写这种书信的人已十分难遇了。他曾有诗曰:“论学从来有异同,何伤交谊共研《红》。三通遗札逃文劫,字句犹存老辈风。”这首诗是当年周汝昌在北海公园出席招待日本红学家伊藤漱平宴会上与俞平伯最后一次晤面后所作。“一介书生总性呆,也缘奇事见微怀。岂同春梦随云散,彩线金针绣得来。”又诗曰:“聪明灵秀切吾师,一卷《红楼》触百思。此是中华真命脉,神明文哲史兼诗。”周汝昌作的这两首诗,道出了他一生与《红楼梦》之缘。中外讲“红”风采冠群自1974年离开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之位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后,周汝昌纷繁的学术研究中又增加了一项工作:应中外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邀讲说《红楼梦》。即便是在连续担任4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和步入90岁高龄后,只要身体允许,他从来都是不讲任何条件地乐而往之。他曾对笔者说:“只要有3个人愿意听我讲,我都会像数百上千人听讲一样去认真对待,无分长幼贵贱。”多年来给周汝昌做助手并照顾其生活的小女儿周伦玲说,1986年8月至1987年8月,父亲应美国鲁斯基金会之邀以威斯康辛大学访问教授身份赴美一年,她则以研究助理获访问学者身份陪同前往。父亲除研究著述外,还为威斯康辛、普林斯顿、纽约市立和哥伦比亚4所大学及亚美文化协会讲解《红楼梦》,其中为亚美协会的那次讲演时间一再延长,成为特例。那天父亲是第一个发言人,讲演题目为“罕见的文化小说——《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00多位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在他讲演即告结束时,主席特再延长20分钟,要他续讲,后来香港大学的何教授愿意匀出10分钟给他。这还不算,主席见离晚餐还有一小时,又临时提议要父亲再讲!会后晚餐时,很多与会人士纷纷表示:“太精彩了!”“耳福不浅!”此外,周汝昌用英语在北京给40多家外国驻华使馆官员讲解《红楼梦》时,场面同样如磁铁聚沙。20XX年,年逾90的周汝昌又被请上央视《百家讲坛》评点四大名著,他以独特的眼光指陈《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不近人情之处;理出《西游记》与《红楼梦》有多处相通之处,“两部书都在求真,都在写诚”。对话“书圣”情注文华周汝昌这样向笔者吐露他一生的学术追求:“我这一生是个大杂烩。我一生要做的有两个大主题,一是把陆机的《文赋》翻译成英文,这个完成了。但第二个却半途而废了,那就是把中华文学论艺术论的经典之作《文心雕龙》50篇,逐字逐句地重新考证梳理。现在社会上看到的是范文澜先生的注本,从‘表’到‘注’都过于简单。可惜这项大主题,被这运动那运动、这任务那任务的给冲了,50篇中我都搞成了一半,可连同列的‘大表’,除其中一篇幸存发表外,其余手稿都找不见了。唉,半途而废呀!”虽然限于目力身体条件,重证《文心雕龙》成为周汝昌无法实现的一大憾事,但此前完成的另一重要主题《兰亭序》的研究,总还是让老人有些慰藉。他曾多次对笔者慨叹,自己用于研究《兰亭序》和书法的工夫一点儿不比《红楼梦》少,研究成果受到启功、徐邦达、王学仲三大鉴定书家的肯定。由此扩之,1980年香港率先出版了他上世纪70年代写于“避震床”上的《书法艺术答问》,继而北京连续再版,印行数十万册仍不能满足读者需要。在这本类似讲义的《答问》中,周汝昌从用笔讲起,再到“八法”“三分”的结构,尤其是指陈书史书家得失的笔墨,多是闻所未闻的见解。对书圣右军碑帖真伪优劣的评判,更是如数家珍。他认为,“《兰亭序》的笔法最丰富,但是看坏摹本不行。明陈鉴本最好,最能启发人,它保存的原有笔法成分最多、最近真相。”自谦不是书法家的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遂平生作书多行草,其“横逸飞动、笔笔不苟、使转敷畅、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以势明法合意美之笔、英风俊骨之墨神采焕然,只是受目力所限,70岁后便极少动墨了。这也是周汝昌书法作品存世稀少的原因。20XX年3月20日,我国首次“北京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当今我国学术成就最高、年龄最大、跨学科门类最多的一批学者,如张中行、季羡林、徐邦达、启功、任继愈、周汝昌等22人的书法作品集体亮相。此后,周汝昌又以《永字八法》为题,出版了两部书法专著。与周汝昌书法共生共荣或说滋养其书法的,是他博厚的传统国学根基,自打1959年出版《范成大诗选》后,他于古典文学和诗词的研究专著便一部接着一部,《白居易诗选》、《杨万里选集》、《诗词赏会》、《岁华晴影》等陆续问世。著名学者钱钟书在与周汝昌的往来论学信函中,赞叹周诗押韵“如土委地”。然而,周汝昌是在怎样一种身体状况下完成那一部接一部的鸿篇巨著呢?恐怕就鲜有人知了。笔者初识周汝昌那会儿看到的是,从青年时双耳就逐渐失聪的他,戴着助听器还得别人在耳边高声吐字,左眼因视网膜脱落1975年就已失明,右眼则需靠两个高倍放大镜重叠一起方能看书写字,所以他已无法将字写在稿纸的方格内,而是在比一般标准稿纸大一倍的“稿纸”背面任意书写,那似红枣般大的字如牛耕田般不停歇地在圆桌上诞生。没过几年,手稿上的字已经大过核桃,而且常常串行重叠,只有多年做助手的女儿伦玲认得父字,将其在电脑上敲出存储。至近3年来,周汝昌右目仅存的那一丝视力也不复存在,盲写都成困难的他,继而改成了口述,女儿伦玲一个人忙不过来,独子建临提前退休加入进来协助姐姐专事录音记录……一身布衣的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我极爱重的是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不被人为利用的真正学术研究。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持有如此这般的学术观点,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诬陷、排挤、攻击,而无悔意,也不怨尤。”周汝昌在其带有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烟雨古隆中》古隆中很小,小到如同故乡相望相守的一片山丘;古隆中很大,大到历经千百年后,依然牵引着无数仰慕的目光。在一派烟雨迷朦中,我穿行于留下先贤遗迹的这片再平常不过的山丘间,吟诵着罗贯中先生“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的诗句,我虽然无法将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这类赞叹留给这片山丘,但我真真切切地知道,中国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先生曾在此生活了整整十载春秋。这也许正好印证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言。古隆中的三顾堂、草庐亭、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石牌坊均系后人所建,真正算得上遗迹的,就数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与观星台等几处了。寻访历史,不必苛求太多,有那么几处真迹就足以勾起人们的思念与联想。三顾茅庐的佳话,《隆中对》的大气磅礴,对时局鞭辟入里的条分缕析,不需实物的承载,也将流传千古。十年风华,对于正值青春年少的诸葛亮来说,在此躬耕,在此交友,在此吟诵《梁父》,在此观星赏月,在此韬光养晦,在此积累无边的智慧,不能不说是千古绝唱。一位心怀社稷,而又脚踏实地的先贤,在未出茅庐之时,积累得太多,躬行得太多,他曾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在隆中二十亩田地上耕作,他取六角井水洗濯与止渴,他端坐抱膝石仰天长啸,他在棋盘石前与忘年交黄承彦对弈,他在观星台细察日月星辰的细微变化,所有这些,都为他日后在风云际会中,运筹帷幄、呼风唤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我同行的卧龙镇曾繁海先生给我介绍了他们所搜集到的和从史书上获得的许多有关诸葛亮的传说。据他介绍,诸葛亮27岁出山的前十年,一直隐居隆中,这十年间,凭藉襄阳这块要冲之地,他躬耕苦读,寻师觅友,鉴古观今,洞察时政,集百家之优长,酿自家之灼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智才。他还说,诸葛亮之妻黄月英并非有些史书上所说的相貌奇丑,而是其父为避官宦子弟重貌轻才上门纠缠而取名“丑女”。黄氏天性聪敏,她自制的木马、木兔、木人,引来四邻啧啧称奇。诸葛亮日后征战沙场所使用的木牛流马,八卦阵,都是从夫人年幼时摆弄的物件中受到启发的。在隆中时,诸葛亮还依据黄氏的发明,制作了独轮车,以解百姓肩挑背扛之苦,并将制作技艺传授给附近村民,大智慧家并未放弃对民生的关注,并且将智慧毫不吝啬的传授给黎民百姓。诸葛亮在隆中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来草庐做客或路过之人都可以一饱口福,但西瓜子必须留下来。他曾亲书提示:“瓜管吃好,瓜子留下。”瓜子是以备来年再种和送予乡邻。直至现在,卧龙镇一带的西瓜一直俏销,可能也与先贤遗风有关。还有,乡邻如见诸葛亮出门时,毛驴后面挂着伞,知道今天必定有雨。智慧既可包容日月,也可惠及民间。伫立于烟雨迷朦的古隆中,周围的氤氲似乎弥漫着令常人难以识透的智慧之光。流连于古隆中,似乎让人领略到了渴求智慧、积累智慧、施展智慧的真谛。车出隆中两三里,便到了卧龙镇,卧龙镇因诸葛先生号称卧龙而得名。漫步卧龙镇街头,思绪无拘无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每个时代的智慧与风流。如今的卧龙,两条省道与荆襄高速穿镇而过,毗邻的汉江,舟楫通畅,一派东连西接四通八达的大家气象。在卧龙镇采访,我深切感受到在隆中这片沃土上生息繁衍的后代们,追求智慧,渴望改变现状的热切与努力。就说普通的山药,农民们采用自己发明的悬耕栽培法,一根就能长到十多斤,比传统的栽培每根增加重量三倍,并且鲜美可口,卧龙人将此注册为“茅庐”牌,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凭着古隆中人特有的智慧,他们争取到了省种子集团公司万亩油菜与玉米水稻育种基地的种植权,收入比传统的种植翻了三番。如今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卧龙镇考察,准备筹建国家级的育种基地。卧龙这片神奇而又平常的土地,孕育着智慧,孕育着无限生机。正在招商开发的木牛山风景区,卧龙溶洞群,回龙湖风景区,鹤子川观光农业开发带,无不渗透着现代人的精明与才智。离开卧龙时,仍是“腾雨似涌烟,密雨如散丝”,一派迷朦。烟雨中,蕴含着几多智慧;烟雨中,蕴含着几多感悟。我猜想,在这片看似寻常的土地上,一定会诞生更多新时代的大智慧,更多属于21世纪的新的风流。《桐花•柿》扬彦我怀念桐花。春天,我漫步在林间山道中,最爱的是洁白的桐花。因为它不但显出大自然的美,而且还令我产生许多遐想,和对往季的追念。那是一丛丛洁白的桐花,过去常常开在公路的山道两旁,汽车在山谷中爬坡而上,首先映入眼帘中,是那一片的洁白,它比火还耀眼,我会突然从心中说:“又是春天了!”一年四季都在城市工作,忙得感不到季节变化的人,在这充满清新气息的山野,突然见到大片桐花,这种喜悦和感慨是难以形容的。所以,桐花常常令我产生许多退想。但是,它更多的是令我对往事的怀念。在十年动乱的年代,我被关在一间工厂做“牛鬼”,被强迫劳动,天未亮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扫净工厂厂区。这间工厂靠着一座山,四周有许多桐树,每天都落下许多桐花,它散落在空旷地和道路中。朝阳未出,天还很暗,我就穿着一件厚衣裳,“沙沙”地从高处扫往低处。花沾着露水还是很美的,白得令人悲伤,一堆堆地往洼地扫去。一天一天地扫到不见桐花落,第二年又是一天一天地扫到不见桐花落。桐花在我心中是一朵洁白而又凄凉的花,它叫我咀嚼着苦难的往事。然而我更喜爱的是秋天暗红的柿树。它像一个壮实的汉子站在山间,脸色微红,充满丰收的喜悦。它殷红色的果实是饱满的,累累地垂在枝头,沉甸甸的招人喜爱;它肥大的叶经过风霜以后,也叶叶金红,像火苗一样生动,美丽。在春天和秋天的山道上,我常常怀着桐花的忧伤,也激动于柿树的喜悦。柿树,常常是给人以奉献。唐代有书云:“柿,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它有上百甚至三百年的树龄,它是质地坚硬的木材,它夏日生出成片的绿荫,它的霜叶随着节气从暗红变成鲜红,令人注目,而它的果实过去常常是供养幼儿和老人的。父亲常常对我说:“你是吃柿饼饭长大的。”我也常常对我的女儿说:“你是吃柿饼饭长大的。”但后来者不都是这样了,他们不懂得柿饼为何物,因为他(她)们是吃牛奶或昂贵的“力多精”长大的!但是,我想吃“力多精”的不见得个个聪明,吃柿饼饭的也不见得是愚蠢,到底是时代不同了。而柿饼,老年人还是要吃,据说它的营养高,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它给人间是一种奉献。如今人生的晚秋已快来临,我应像一棵柿树。《散步》莫怀戚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新加坡民众谈李光耀: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新加坡》据新加坡总理公署23日公告,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因病于当天凌晨3时18分去世,享年91岁。李光耀因感染严重肺炎于2月5日在新加坡中央医院住院治疗。自新加坡总理公署2月21日发布李光耀的健康状况以来,“新加坡之父”李光耀的病情一直受到新加坡民众的高度关注。一些民众来到医院为李光耀祈福,一些民众则通过社交媒体表达对李光耀病情的关心。脸书上名为“李光耀总理,谢谢您”的小组已有数万名名网友关注。网友尤恩森作为一名在新加坡生活了20多年的外国人,对新加坡取得的成就感到惊讶,这与李光耀密不可分,其他国家应该学习借鉴。网友黄伊曼在留言中回忆自己和一位出租车司机交谈的经历,“他指着地铁站对我说,李光耀总理曾经说将来新加坡会有方便快捷的地铁,如今他的承诺已经实现了”。问及新加坡民众“心中的李光耀总理”,记者在与民众交谈过程中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感谢”“尊重”及“贡献”。得知李光耀的病情恶化,18日刚从国外返回新加坡的蔡玉碹当晚就来到中央医院为李光耀祈福。她告诉记者,她很尊重李光耀,没有李光耀,新加坡绝不是今天的新加坡。陈沛鍀居住在由新加坡政府修建的组屋里,他很赞同“组屋”这个概念的提出。他告诉记者,新加坡面积狭小,因此要充分利用垂直空间,李光耀推动新加坡建“组屋”,解决了狮城大约80%左右人口的居住问题,李光耀提出“让每个新加坡人都有个家”的目标基本实现了。“李光耀先生是开国功臣,新加坡是一个自然资源稀缺的地方,感谢他一直关注这个国家的发展,给我们一个安稳的社会。”陈沛鍀这样说道。新加坡的组屋是由政府修建并按一户居民一套的基本原则出售给居民的公共住房,其价格通常低于私人开发商销售的公寓。勒姆•拉朱一家20日来到中央医院为李光耀祈福时告诉记者,“李光耀推动设施优良、价格合理的组屋的建设,让很多新加坡人都买得起房子,我们非常感谢李光耀总理。”除被认为是新加坡社会稳定基石的“组屋”,20日晚来到中央医院献花的许瑞娇告诉记者,李光耀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比如建立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国度、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推行双语等。“新加坡有很多马来人、印度人、华人,人们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新加坡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国家,很少有暴力事件发生。稳定的社会环境与当年李光耀推行的政策相关。”许瑞娇说道。陈沛鍀在采访中也告诉记者:“新加坡的犯罪率很低、经济繁荣、生活富足,李光耀为国家的起步奠定了基础。”《李光耀经典语录大集合:人民的幸福最重要》当地3月23日,新加坡中央医院的祝福角,贴满了祝福李光耀的卡片,李光耀当天凌晨3时18分在新加坡中央医院病逝,享年91岁。现场哀悼的民众用相机拍下被祝福卡片围绕的李光耀头像。中新网3月23日电综合消息,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于3月23日凌晨去世,享年91岁。李光耀被称为是当之无愧的建国之父,他留下的政治遗产难以悉数。李光耀一生留下了许多经典语录。特整理如下:1.我们踏上人生旅途时,前途充满着未知数。我们有的是计划、梦想,但是往往得走迂回曲折的道路,对着难越的关山兴叹,抢渡险恶的急流,或被土崩和地震阻挡征途。我就是这样度过了80年。2.人的一生是无法全盘计划好的。因此,我觉得人生变幻无穷:紧张刺激,充满变数,有时让人振奋不已。重要的是,我们不应失去对生命的热爱。观赏日落之后,要好好睡一觉,恢复精力,醒来之后又迎来新的一天。3.如果你要人们认同和重视你的言论,你就必须在大家面对危机,水深火热的时候挺身而出。(1967年1月19日)4.如果有一天,你再也不能适应,再也无法改变了,那就是你枯萎、凋谢的开始……就这么简单。假如有一天,我无法再学习新事物,并与世界脱节,我将变成废人。5.人们听到赞美时通常有三种不同的反应:第一种是陶醉于温馨的溢美之词,忘记了关节的疼痛和自疑的伤感。第二种是处之泰然,因为自己已有无数荣耀,后来的只是锦上添花。第三种是苛刻地自我反省,并有点难为情,明知别人是刻意掩饰我们的缺点并凸显我们的优点。6.一个民族的命运不是注定的,而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意志力。(1969年1月1日)7.成功的试金石是信心。一个民族必须有自信心。自认无法克服挑战的民族,是注定要失败的。(1968年8月31日)8.没有人喜欢邻国对他们的领袖说三道四,特别是比他们小的邻国。(1963年10月25日)9.我不想模仿西方人。但是我希望赶上他们的物质和科学成就,也希望吸取和学习他们组织社会的方法,因为这会带来进步。不过我不能接受他们的文化或生活方式比我们优越的说法。(1988年1月8日)10.人生百态——爱恨,贪婪,羡慕,权欲,恐惧——都能以四个或八个华文字概括。这些成语谚语是由无数读书人千锤百炼而成的。(1965年8月30日)11.有勇无谋的人不该获颁英勇勋章。真正称得上英勇的人,是权衡利害之后,敢于说“虽然如此,我还是要勇往直前”的人。(1965年10月15日)12.我们要同所有邻国建立友好关系。但是要建立实际有效的睦邻关系,先得把话说清楚:“我们家里要买什么家具和要怎么摆设,一概由我们自己做主。”(1965年3月29日)13.我们人民行动党宁可在选举中落败,也不会企图利用空话或虚假的承诺赢得选举。(立法议会,1959年10月14日)14.我们称不上是有修养和文明的社会,但是我们问心无愧地朝着这个理想迈进。新加坡正逐渐成为一个更优雅的社会。如果说它是个“保姆国家”,我会以身为保姆为荣。15.生比死更好,但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16.一个社会若要成功,必须在扶持先进与鼓励后进之间实现平衡。同一个社会中的人必须既合作又竞争。17.得人才者得天下。18.“在亚洲,领导人要得到应有的尊重,我不允许随意地被人嘲笑。”19.“我没有特别的养生之道。不要吃太多,够睡觉,够运动。我每天都游泳,除非有时太忙没办法游。工作也需要有兴趣。”20.“我们允许美国记者来报道新加坡,把我们介绍出去。我们也允许美国的报纸在新加坡卖,因为我们也需要了解你们。但你们可以在美国扮演你们的角色,绝不能来新加坡对我们指手划脚!”21.“新加坡需要铁腕!我花了一辈子才建立起这一切,只要我还当政,就不允许任何人来毁掉它!”22.“别人总说我设立某些法律是为了打击政敌,但同样的法律也适用在我身上,却从来没有人起诉过我。”23.“执政者永远不应该被大众的观点所左右,那是一种思想上的软弱,也是在行动上告诉大家你没有能力改变现状。”24.“人类是不平等的生物,这是事实。一切伟大的宗教、政党、运动都是为了让人类更平等,但他们都没成功。”25.“什么对我们更重要?先是人民的幸福,然后才是民主式的规矩和程序。”26.“就算我已经病危,就算我死了正被你们送进坟墓,但如果我感觉新加坡哪里不太对劲,我会立马从坟墓中跳起来!”《失败是个孤儿》曼钰1919年11月10日,他出生于苏联西伯利亚的乡村,家中有19个兄弟姐妹,家境贫寒。6岁时,他染上重病,差点丧命,但由于上天眷顾,他又活了下来。他的动手欲望极强,总喜欢搞点别出心裁的小发明。他看到父母都非常辛苦,就想借助自己设计的农用机械减轻父母的负担。他经常遭遇失败,但是从不轻言放弃。在校期间,他发明了一种简单的割草机,还发明了一种烤肉用的架子,可以把放在烤扦上的烤肉一次性整体翻面。1941年6月2日,苏德战争爆发,他在一次坦克大战中负了重伤,被送回后方医院治疗。在医院疗伤时,他发现伤员们常聚在一起谈论德国士兵使用的自动武器,于是有了设计自动武器的念头。“我决定尝试一下,看能不能为我们的士兵制造冲锋枪。”就这样,他像小学生一样拿着笔记本、铅笔和橡皮绘制想象中的冲锋枪,开始了他的设计师之路。由于他从未受过专业教育,也没学过制图,因此只能画些简单的草图。后来,他离开部队,但依然没有放弃理想,在一位好友的帮助下,他在简陋的小工棚里“手抠”加工了一支冲锋枪。后来他又设计了第二支冲锋枪样枪,并送去进行试验和评审。但当时的苏军指挥官们不喜欢这种枪,也不看重这个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甚至很多人的眼神里充满了不屑。试验评审委员认为该冲锋枪的结构复杂,在性能上也没有超过当时装备的苏达耶夫冲锋枪。他没有气馁,继续虚心向武器专家、军人和科学家们求教,反复研究和改进这种枪。仅有中学学历的他孜孜不倦地钻研,锲而不舍地学习。而他改进后的冲锋枪经过再次试验仍然赢不过苏达耶夫冲锋枪,他再次失败了!二战结束不久,苏联国防部开展了研制新式武器的竞赛。1946年,他将花费了5年心血研制的自动步枪送去参加国家靶场选型试验。一同竞争的还有西蒙诺夫、什帕金、布尔金、杰格佳廖夫等多位著名设计师的作品,最终他的作品AK-47自动步枪荣膺冠军,斯大林亲自为他颁发了16万卢布的奖金。冷战结束后,他继续改进AK系列枪,先后研制了150多种武器,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使用这些武器。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和布基纳法索等国家的国徽上甚至还有AK系列步枪的图案。20世纪重要发明排名中,AK系列自动步枪位列于阿司匹林和原子弹等发明之前,成为科技进步的象征。由于没有为AK-47步枪申请专利,尽管武器制造商和销售商因为AK-47富得流油,他却没有因此拿到过一分钱,但他所得到的奖励和受到的尊重却足以使他感到幸福。虽然没有念过大学,但他却拥有技术科学博士学位,是16个国家科学院的院士。迄今他已获得11个奖项和8枚勋章,两次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还获得过列宁奖章和斯大林奖章。“你能在其他国家找到在本人还活着时就给他建铜像的设计师吗?你能在其他国家见到总统和总理亲自向一名设计师祝贺生日吗?”说这些话时,他一脸的自豪。叶利钦和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都曾专门为他庆生,梅德韦杰夫还亲自授予他国家最高荣誉——“俄罗斯英雄”奖章。梅德韦杰夫接见他的时候说:“你所取得的成就标志着俄罗斯民族的创造能力。”并称赞他创造了“令所有俄罗斯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课外活动计划汇编6篇
- 试用期个人工作总结
- 感恩老师+演讲稿范文集锦三篇
- 房产销售主管月工作总结
- DB31-T 1394-2023 塑料制品绿色设计评价导则
- 男性患者自助式清洁间歇导尿
- 《社会保险法》讲座课件
- 吉林省长春市虹麓综合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 做好安全防范
- 酒店相关职业规划
- 校园天眼平台建设方案
- Excel常用函数公式及技巧
- 期末测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美妆细分市场机会与策略洞察-任拓-202409
- 2024-2030年中国网络安全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学习与娱乐平衡》主题班会
- 加油站风险清单(隐患排查表)(195项) 2024
- 2024年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教师组)装备制造类智能制造设备技术赛项竞赛样题1
- 2023.05.06-广东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隐患识别图集(高处作业吊篮工程部分)
- 2024版公共卫生间管理服务承包协议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习作《有你真好》精美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