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鬼辩的认识论根源_第1页
论鬼辩的认识论根源_第2页
论鬼辩的认识论根源_第3页
论鬼辩的认识论根源_第4页
论鬼辩的认识论根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鬼辩的认识论根源

洞的发现是人类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笔者认为,诡辩的产生,既有它的历史根源,也有它的现实的社会根源、认识根源和心理根源。本文只就诡辩产生的现实根源,作些简要论述。一、“注”“则”诡辩产生的社会根源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它既有思想根源,也有阶级根源。其具体的体现,不外是为自己的私欲和野心辩解,或者是为满足私欲和野心而从俗媚上。这就是说,诡辩使然于人们的切身利益。因此,也可以说诡辩产生的社会根源,实质上就是一种利益根源。它是一种与私有制同生共存的社会现象。1.夏模式:欺诈、骗骗农民有位先哲曾经说过:“私欲和野心是一切谎言的基础。”古往今来,凡有私欲和野心的人,为了满足其私欲、实现其野心,无不有意或无意地散布种种谎言和制造种种诡辩,来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进行辩护。凡是搞诡辩的人,都是为了通过论辩的胜利,来谋取或者维护自己的某种利益。古希腊的智者,就是靠论辩的胜利,靠教人在论辩中取胜以求尊荣和富贵。有些“智者”甚至因能言善辩而出入宫廷,成为君主的宠信者。我国先秦的名家、辩士的论辩,也是与自身的利害直接相连的。辩论的胜利,可以带来高官厚禄;辩论的失败,可以使他们身败名裂。因此,他们无不使出浑身的解数,力争在论辩中取胜。至于当今的诡辩,更是与论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欺骗与敲诈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极为常见的现象,也是一种极为恶劣的违法行为。作为党政领导干部进行欺诈活动更是不应该的,也是党纪国法所不容的。但现实生活中那些私心严重的党政领导干部却往往无视法纪,利用职权对群众进行欺骗与敲诈的现象,经常见诸新闻媒体。《人与法》杂志1996年第11期《谁欺骗了这67位农民》一文,揭露的河南省鲁山县下汤镇党委副书记夏建军以招工为名,伙同其妻骗取67位贫苦农民28140元钱的详细过程,就是典型的欺诈与诡辩。1995年7月的一天,下汤镇党委副书记夏建军在镇党委召开的村级干部和镇机关干部参加的会上,向他们宣传发动招工事项说:“广州塑料玩具厂在鲁山招工100名……前三个月试用期每月工资400元。三个月后以每月50元至100元的增长幅度长工资。工资及时发放,管吃管住,每人每年发两套统一服装……”被骗农民来到广东省增城市三江镇沙庄街骏兴五金塑料玩具厂一看,完全不像夏书记讲的那样。只是个村办小厂,没吃没住,很多人想走,可是送他们来的夏妻及其弟郑国水却说不行,来了就得干。他们不得不按厂里要求,填登记表,交身份证,就此变成了“工人”。他们睡在光秃秃的木板床上,任蚊叮虫咬。每天工作14—16小时,累得一个个腰酸腿痛。“早上两勺稀米汤,中午和晚上每顿只有二两米饭,三顿合起来也不够一顿吃。”并且厂规极严,迟到5分钟,就罚10元。门卫紧紧看守着,就是下班也不让出去。从早到晚除吃饭外,仅有几分钟上厕所的时间,就此还得办个出入手续,活像一座监狱。被骗农民实在忍受不了,开始结伴强行外逃,各找门路,后果十分悲惨,有的至今生死不明,家长们为寻找失落的孩子弄得倾家荡产。受骗人王二孩的父亲王殿格老人对记者说:“天哪,俺这吃饱肚子都困难的穷老百姓,没想到让当官的给骗了。”奇怪的是夏建军这个打着招工名义的人贩子,从67位农民手中骗去了近3万元,不但没受任何处分,反而升官,由镇党委副书记变成了镇长。记者在县政府办公室看了夏建军关于“招工”经过的“说明”,他讲此次“招工”是为了给下汤镇群众“力所能及地尽一份责任和爱心”。他还当面对记者说,他调来下汤镇不久,“希望帮助农民致富,没想到……”记者也没想到,一切善良的人们都不会想到:不缺钱的夏书记为何那么认真地将农民的血汗钱装进自己的腰包?并且还美其名曰:“想为群众力所能及地尽一份责任和爱心,希望帮助农民致富”。像夏建军这样的无耻狡辩,可以说是对诡辩术的一大“发明”。他的行为不仅是欺诈,而且已经构成了犯罪。他为自己的欺诈、犯罪行为所进行的掩饰、辩护,就是十足的诡辩。夏建军所使用的骗术,就是骗子们惯用的“故设陷阱,诱人上当”的诡辩术。众所周知,不发展工业,就不能实现现代化,就不能达到“富民强国”的目的。但发展工业,特别是发展乡镇工业,又会带来对环境的污染。这的确是一个矛盾。如何面对这个矛盾呢?有些有责任感的领导者是积极采取措施,边发展生产,边治理环境,使生产环保协调发展,收到了利国利民的良好效果。但是,也有不少目光短浅或好大喜功的领导者,只顾本单位、本部门的眼前利益,哪管子孙后代的死活。他们把发展生产和治理环境对立起来,提出所谓“先发展后治理”的理论。然而,实际上实行的却是欺上瞒下,只“发展”不治理的原则。他们提倡所谓的高速度,是为了能向上邀功请赏。为了“政绩”他们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惜以损害人民的健康和国家的长远利益为代价。他们的“政绩”上去了,但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却加大了。可见,所谓的“先发展后治理”论,实际上也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诡辩论。不顾产品质量,制假卖假,已经成了一种社会公害,特别是假酒假药致死人命的事件屡屡发生。现在虽然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片打假呼声,有的地方还专门成立了打假办公室,组织专人查处假冒伪劣商品,可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有的地方甚至越打越多。原因何在呢?据查,主要是地方保护主义在作祟。据报载,四川某名酒厂所在县冒名生产该种名酒的小酒厂林立,结果不仅影响了该名酒厂的声誉,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它的销售量,使这个国有大企业的利润和上交税款大幅度下降。该厂厂长无奈,只好上诉,状告那些侵权的小酒厂。这本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正当行为,可是该县县长却对该厂长说:“你赶快撤回起拆,不然我就撤你的职。”其理由是:“我们县的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靠这些小酒厂。你告他们,就等于砸我们县的饭碗。”这位县太爷的话,就是货真价实的诡辩。野心和私欲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有野心者必有私欲,为了实现私欲和野心,他们只有靠诡辩来骗人。翻开历史一看,人们就会发现:无论中外,凡野心家,为了夺权,必先大造舆论,故意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如秦相赵高的“指鹿为马”,“四人帮”的“民主派就是走资派”,就是野心家进行诡辩的典型。2.我们的“资本”是谁来了?从俗媚上是现代社会的通病,只不过因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不同,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病情有轻重之别罢了。盲目地遵从传统风俗习惯,是产生诡辩的社会根源之一。当然,传统习俗有好有坏,我们必须对其加以具体的分析。对于优秀的传统习俗,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对于落后的传统习俗,我们应该破除并抛弃。可是,有的诡辩者对某一事物作出评价时,仅仅以传统为根据,认为凡是过去如此的,现在和将来也都应如此。“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一些青年开始追求婚姻自由,对此,那些有封建观念的家长便横加干涉。他们说:“自古以来婚姻都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有大姑娘自己去找汉子,小伙子自己去找姑娘的?不行。”我们现在实行殡葬仪式改革,提倡火化,也有不少人出来反对。他们说:“这不是作损吗?哪个朝代公开号召过焚尸的?”有些农村又恢复了土葬陋俗,让死人与活人争夺耕地。甚至有些地方干部也带头土葬,大办丧事,理由是入乡随俗,不然会脱离群众。实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又有人不满意地说:“这么多年没改革,天也没有塌下来!”我们要对外开放,引进外资,马上就有人说“这是出卖资源和大好河山”。我们要发展商品经济,有人就攻击说“无商不奸,无商不诈。”我们要实行市场经济,立即有人反对,并说“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总之,任何一个新事物刚一产生,马上就有一些九斤老太看不顺眼,站在一旁指手画脚,评头品足,理由是“过去从来没有过”。这些诡辩者所遵循的就是“凡是已存在的,都是有价值的”原则。按这些诡辩者的逻辑推下去,岂不就是“存在时间愈长,则价值愈高”吗?事实并非如此。裹小脚的习俗曾在中国存在上千年,能说它有价值吗?清朝男人留长辫子也有几百年的历史,有何价值?“祖宗之法不可违”,这是封建社会的信条。其实,即使在封建社会,也不可能完全承袭祖宗之法而丝毫不变。那些一味拘泥于习俗或传统的人,只不过是把它拿来作为他们进行诡辩的一种根据而已。除了遵从旧的、落后的习俗而进行的这种诡辩之外,社会上还有一些媚上欺下、溜须拍马的无耻之徒,也是十分善于进行诡辩的。俄国著名的作家契诃夫在短篇小说《变色龙》中,就刻画了一个媚上欺下、出尔反尔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故事大意是:一只小狗咬伤了赫留金,警官奥楚蔑洛夫负责处理这起纠纷。他开头说:“这是谁家的狗?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赔出钱来,我就要叫他知道养狗的滋味,养这种野畜生的滋味,我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当他得知这狗好像是日加洛夫将军的时,腔调即变了,并教训被狗咬的人说:“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咬得了你?难道它够得到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让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损失费了。你这种人呵……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玩意儿!”巡警向警官报告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警官的腔调又变了:“我也知道。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完全是个下贱坯子!……你赫留金受了伤,我们绝不能不管。”警官又听说是将军家里的狗,他的腔调再度发生了变化,对巡警说:“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的,派人送上的。……这也许是一条名贵的狗……”当警官听到将军的厨师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时,他又改口说:“这是条野狗!……弄死它就是了。”将军家的厨师紧接着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警官又一次变调:“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这小狗还不赖。……倒挺伶俐。……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接着,警官恐吓赫留金说:“我早晚要收拾你!”说完裹紧大衣扬长而去。由上不难看出,警官奥楚蔑洛夫媚上到了极端无耻的地步。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变色龙”本质证明,他每变一次,都可以说是一次诡辩,变的目的就是要媚上欺下。此例足以说明,媚上欺下是产生诡辩的温床。我国清朝末年问世的《官场现形记》中,也描写了一些类似形象。此类形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不少见,只不过媚上欺下的具体方式不同罢了。比如,有些人为了加官晋职,为了子女升学出国,或者是肉麻地吹捧上级领导;或者是为讨好上级领导和那些手中握有实权的人物,大肆请客送礼;或者是利用自己管钱、管物、管房子等等的权力,慷国家和人民之慨,向上级领导行贿。行贿是犯罪,为行贿行为辩护,就构成了诡辩。他们的目的还是为了谋取私利。如果和他们论理,他们都有一套说词。但仔细分析起来,这些说词无一不是诡辩。由此可见,谋求私欲是诡辩产生的总的社会根源。二、举难发挥的情况诡辩产生的认识根源是多方面的,一一例举无法穷尽。现只就诡辩论者的论辩目的、认识方法、思维定势和自恃聪明这四个方面,对其作些初步的分析。1.虚假命题的群众性诡辩论的产生,有其认识上的原因,那就是诡辩论者始终把“从思想到物”这条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贯穿在自己的论题、论据和论证之中。在论辩时,他们追求的目的是“求胜不求真”,只要能战胜对方,论题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合理,推理是否合乎逻辑,他们全然不顾。对于诡辩论的认识根源,黑格尔曾作过深刻的揭露,他说:“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P7)这就是说,诡辩者是从主观出发确定论题,寻找论据,进行论证的。因此,他们的论题是错误的,论据是虚假的,论证是任意的。首先,从论题来说,诡辩者往往是从个人利益出发,主观地提出论题。他们反对的是真道理,确立的是假东西。例如,他们提出的“飞矢不动”、“鸡三足”、“卵有毛”等等,就是些虚假的命题。为了求胜,他们有时将愚蠢的思想强加在论敌身上,然后加以驳斥;有时甚至在提出命题的方法上都耍诡辩。如古希腊诡辩者就向对方提出这样的一些怪问题:“你停止打你的父亲了吗?”假如你回答“是”,这就承认自己曾经打过父亲。假如你回答“否”,就说明你还没有停止打父亲。不管你怎么回答,都会上他的当。其实在这个复杂问语里,就已经隐藏着“你打父亲”这一个假定。被提问者根本没有打过自已的父亲,因此根本不存在“停止或不停止”的问题,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不符合实际的。其次,从论据上讲,要使论题成立,必须提出有力的论据,但是诡辩者的论据是虚假的。他们按照“从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根据自已的主观需要,在客观事物之中,任意摘取个别事实或个别特性作为理由进行论证。例如,为了论证王某是个学者,他们可以从李某这个人是个学者出发,说李某是人,王某也是个人,所以王某也是一个学者。其实一个人之所以成为学者,是因为他有学问,并不是因为他是“人”。因此,不能因为王某是“人”,就推出王某是学者。上面这个推论,就是从主观要求确定论题,然后再根据这个论题,任意寻找论据。正如黑格尔所说:“天下最容易的事,莫过于随意依照一个原则去乱抓材料。”(P113)靠随意乱抓来的材料建立的论据,是最不充分的,它根本不能说明所要说明的问题。不只如此,从这种孤立、片面的论据出发,既可以证明一切,也可以反对一切。再如,以“人”为根据,既可以证明王某是学者,也可以证明王某是小偷。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推论:张某这人是个小偷,王某也是个人,所以王某也是个小偷。其三,从论证上看,诡辩者的论证不遵守逻辑规则,只从主观出发,任意进行推论。古希腊智者有一个关于求学者聪明与否的辨论。如果你说求学者是聪明的,他就会说求学者的人必定是无知的、不聪明的。因为无知,所以求学。如果你说求学的人不聪明,他就会说求学的人必定聪明,因为聪明的人才能学得到东西,不聪明的人如何能求学呢?在这个论证中,“聪明”这个概念有不同的含义。“不聪明的人才求学”,这里的聪明或不聪明是指“有知”或“无知”。“聪明的人才求学”,这里的聪明或不聪明是指有没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形式逻辑的同一律规定,一个概念在同一关系中应该有相同的含义。这个推论就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因而是任意的诡辩式推论。总之,为了达到在论辩中获胜的目的,诡辩者不管是论题、论据,还是论证,都贯穿着“从思想到物”这条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2.对相对主义的批判辩证法认为,无限与有限、运动与静止、个别与一般、肯定与否定等等,都包含着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类的认识也是如此,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然而,诡辩论者则割裂相对与绝对的联系,片面地强调认识对象的可变性与流动性,而否定其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和相对稳定性;极力夸大认识活动的相对性,而否认其确定性和绝对性。因而,我们认为相对主义是诡辩论的重要的认识根源。比如,我国古代庄子的认识论,就带有明显的相对主义倾向,结果使其不可避免地滑向了诡辩论。庄子认为,认识对象的性质是相对的,没有区别的,无论是细小的莲和粗大的楹。丑的与美的,大度与狡诈,奇怪与妖异,它们都是一样的。这样,他由夸大认识对象的相对性而走向了否定认识对象的质的规定性和相对稳定性。不仅如此,庄子还进而认为,如果人们一定要讲认识的问题,那实在无法判定所知的是不是真正的知。庄子在《齐物论》中还用一个寓言式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有一次庄子梦见自己化为蝴蝶,他难以搞清楚,是庄周做梦,梦中变为蝴蝶呢,还是现在的庄周的活动是蝴蝶所做的梦?因此,庄子的结论是:人没有认识的能力,无法获得正确的认识。故此,他最后走向了不可知论。列宁在批判相对主义时说:“对于客观的辩证法说来,相对中有绝对。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说来,相对只是相对,是排斥绝对的。”(P408)他又说:“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就必然使自己不是陷入绝对怀疑论、不可知论和诡辩,就是陷入主观主义。”(P136)列宁的这一论断,正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揭示了诡辩产生的根源或基本特征。3.定势不大,也不容易形成默辩在反应问题上,有一种叫做定势的现象,就是由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带有倾向性的反应状态。例如,一个人在重复(10—15次)感知两个大小不等的球后,对两个大小相等的球也往往会感知为不相等。这就是过去的感知所形成的定势对感知当前事物所给予的影响。从思维的角度看,定势也可以称作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人们在认知、理解或思考新的或特殊的情况时,常常由于心理定势而误入歧途,特别是那些反应较快而又不大冷静的人更容易这样。最常见的诡辩术之一,就是利用思维定势来制成诡辩。请看下面的例子:例1甲:“戒烟容易吗?”乙:“很容易。”甲:“是吗?”乙:“是的。我就戒过一百多次!”例2“奇怪!有甲乙二人,甲是乙的父亲,乙却不是甲的儿子!”例3一个人的儿子跑到警察局,对警察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在咱家打起来了。”请问:这个人的儿子同警察局长是什么关系?在例1中,当乙回答“很容易”时,人们通常的理解是“把烟戒掉很容易”,但从乙的进一步回答来看,并非如此。他要说的,实际上是“戒烟容易戒掉难”。在例2中,本来问题很简单,甲是乙的父亲,乙未必一定是甲的儿子,而可能是女儿。但这个诡辩妙在“奇怪”二字上,人们一听到这两个字,心理上习惯于放弃平常的思路,而去钻“牛角尖“了。在例3中,如果冷静地考虑问题,也很简单。这个人的“儿子”与“警察局长”是夫妻关系。但是,“儿子”这个词语在人们习惯理解上总是小,很难和“丈夫”联系起来。同样,“警察局长”似乎也都是男人,很少想到女子。足见心理定势对人的认识有多么大的作用。4.利用自嘴唇机理起事所谓聪明,无非是指人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映比别人快一些罢了。反应快无疑是件好事,特别是在需要当机立断的时候,它表现为能够迅速地发现或解决问题。这是人们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但是,事情总是有两方面,“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古今中外都不鲜见。如果自恃聪明而轻率,仅仅抓住最初进入头脑中的假设、计划、方案而不放,不去研究问题的具体情节和环境,不去研究关于解决问题的一切重要资料,不倾听不同的甚至是反对的意见,成功的机会就很渺茫。而且,长此下去,这种人早晚是要吃大亏的。自恃聪明者,青年人居多。那些自恃聪明的青年,大都好进行诡辩。他们一方面是“卖弄聪明”,常常搞些小把戏捉弄人;另一方面由于轻率而常出错。尽管如此,可他们还不愿意“掉价”,于是利用“聪明”去辩解。从客观上说,聪明和诡辩本身确有一定的联系。聪明人不一定去搞诡辩,但不聪明的人,则是不大会搞诡辩的。即是搞了,也不“诡”。但是把“聪明”用来诡辩,无论如何也是一种浪费。在我国历史上,就有不少自恃聪明者。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孔融10岁时就聪敏过人,有“奇才”之称。有一次,他随父亲到了京师洛阳,客人们都聚在一堂夸他聪明。惟有后到的太中大夫陈炜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了未必一定出奇。”孔融在一边应声道:“看来,陈先生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孔融对陈炜的挖苦,虽然从表面上看来是“聪明”和“机智”,但终究不过是诡辩,是耍小聪明而已。无独有偶。在《墨客挥犀》中,也载有这样一个故事:王安石的小儿子王元泽小时候很聪慧。在他只有几岁的时候,有个客人送给他家一头小鹿和一头小獐,同关在一个笼中,放在客厅里。客人开玩笑地问王元泽:“别人说你人小聪明,我问你,这笼中哪只是鹿?哪只是獐?”王元泽本不知,因为他有生以来从未见过这两种动物,但他并没有坦率地承认“不知”。却诡辩道:“鹿旁边的那只就是獐,獐旁边的那只就是鹿。”王元泽虽然用小聪明摆脱了窘境,但却陷入了一种敷衍搪塞的诡辩。他的回答,从表面看似乎不错,但实质是一句循环闪避的废话,是一种掩盖其无知的遁词。因为根据他的回答,要知道鹿应首先知道獐;需要知道獐又需首先知道鹿,这不是一种等于什么都没回答的循环论证吗?!三、以情感作为明辨是其手段的标准据我们的研究,诡辩产生的心理根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是以情感作为明辨是非的标准;其二,是在虚荣心的驱使下进行论辩;其三,诡辩论者的论证不是根据事实,而是仅凭想象;其四,诡辩之所以有市场,就是借助于某些人的盲目轻信。1.以情感为根据的“默示取得”何谓情感?一般说来,情感就是由一定的事物所引起的主观体验和反应。一个人在接触外界事物时,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已经形成的思想、观念、态度、信念、习惯等等,都会参与其中发挥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当一个人对某些事物持有欢迎或趋向的态度时,他在接触这类事物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喜悦、欢快等肯定性情感。反之,当一个人对某些事物持有反对或拒绝的态度时,他在接触这类事物时,就会产生憎恶、悲哀等否定性情感。当诡辩者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或反驳他人的主张时,不是摆事实讲道理,而只是以自己的好恶情感作为论证的根据,凡是喜欢的人说的都是真理,因而他们的提议都将得到毫无疑义的赞同;凡是讨厌的人说的都是谬误,因此在他未说之前早已投下了反对票。这就是以情感作为是非标准的一种诉诸情感式诡辩。我国南朝时期的学者虞讷,可以说是以情感来辨别是非与好坏的一个典型。一次,名叫张率的年轻人把自己写的文章送给他鉴定,虞讷根本瞧不起这个无名小辈,只见他漫不经心地翻了几页,然后傲慢地说:“这些不像样子的东西,怎能拿来给我看?”张率的文章本来写的不错,听了虞讷这番话,心理很不服气。过了一段时间,他想再次把新作送给虞讷看。有了上次的教训,这回他灵机一动,先诡称这是著名文学家沈约的作品。虞讷一听是权威人士的大作,马上另眼相看,边看边赞赏说:“名家之笔,果真不凡!”张率看到虞讷的这副神态后,忍不住说:“虞老先生,其实此文也是曾被你说得一文不值的我写的呀!”虞讷听罢,顿时陷入窘境。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以情感来左右自己判断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喜欢韩愈的人,认为他是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文豪,如果说韩愈私生活不检点,得过花柳病,肯定会被他们斥之为胡言乱语;崇拜唐太宗的人,认为他是贞观之治的英明皇帝,如果有人说他是杀死自己的哥哥而当上皇帝的,也必然会被认为是大谬不然;由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丑化了曹操,许多人看了之后受到感染,因而对曹操在文学史上的高深造诣也加以否认。如此等等,都是仅仅以自己对他人的好恶情感,来代替对具体事物的客观公正的判断,这就是一种以情感为根据的诡辩。许多事实告诉我们,自己所喜欢的人说的话,并不一定都正确无误,有真也有假;自己所仇恨的人说的话,也未必都不可取,往往有假也有真。当然,只要是人,总不能一点情感也没有。感情是意识的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激情,任何事业都不会成功”。因此我们认为,感情如果用得恰当,在许多时候还可成为一种极为宝贵的力量。但是决不能让感情冲昏头脑,如果一个人让感情操纵了理智,连基本的事实、基本的逻辑规则都不顾的话,就不可避免地要陷入诡辩。2.保守机密,不忘“利用”从心理学上讲,虚荣心就是一种表现为行为动机的社会的和道德的情感。作出这种行为,只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的注意,其目的在于得到周围人的赞赏和羡慕。虚荣心是一种有害的心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很难把虚荣心和自尊心分别开来。二者的区分,与其说是质的,毋宁说是量的。合理地维护个人的尊严,以便达到社会所期望的效果,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个人克服各种困难和自身的弱点,有助于社会道德的发扬,因而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在此意义上说,“如果一个人在我们这样的生活中没有虚荣心,他就没有充分的理由去生活”(列夫·托尔斯泰语)。但是,如果过分了,感兴趣的只是能吸引周围人注意的外在效果,只是为了满足荣誉的欲望,那就完全失去了从行为的社会作用的观念出发,来评价自己行为的能力,因而是极不可取的。“爱面子”是虚荣心过强的一种表现,这种人不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更不愿轻易地放弃自己的观点。在论辩中,即使觉察到自己的观点或推论有些漏洞,也没有勇气承认;相反,倒是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诡辩手法去掩饰,去搅和,即使不能取胜,至少也不能服输。因此,虚荣心强的人玩弄诡辩比别人多。因为,他们为了保住所谓的“面子”,常常需要替自己的谬误辩护。比如,《广谈助》中就记载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东邻人家的岳母死了,殡葬的时候需要一篇祭文,便请本村老私塾先生帮写一篇。这位先生一口应承,便从书箱里翻出古本,用规规矩矩的恭楷抄写了一篇,没想到误抄了悼岳父的祭文。葬礼正在进行的时候,识字的人发现这篇祭文完全弄错了,赶忙找来私塾先生。先生一看果然错了,但他是远近闻名的读书人,怎能掉这个价呢?便解释说:“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无论如何不会错,只怕是你家死错了人吧!”这无疑是诡辩,但没有什么恶义,只是为自己开脱,保护那半尺“面子”而已。有位小学教师在黑板上写错了一个字,被学生发现了,并指出:“老师,您这个字写错了。”遇到这样情况,本应承认自己写错了,把错字改过来,并夸夸孩子们看得仔细认真就行了。可是这位老师觉得为人之师还写错字,怕丢面子,就说:“这个字是我故意写错的,想考考你们是不是能发现。”虚荣心使这位老师把一件很简单的事,变成了诡辩。对于听众来说,虚荣心过强,也容易上诡辩者的当。因为虚荣心过强的人,常常会自以为是地不懂装懂,生怕人家说自己水平低,反应慢,即使觉察到什么地方似乎不对头,也不好意思去追问。诡辩家们正是抓住听众的这种心理,东拉西扯,故弄玄虚,千方百计地使他人走进自己设计的圈套。3.把自己“凭”设“辩”想象,是人脑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经过重新组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虽然想象的内容、性质和水平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但它永远具有“超前”和“创新”的特点。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阿波罗号登月飞船,从“水晶宫”到海上公园,从“狼外婆”到唐老鸭,从孙悟空到变形金刚,无一不是想象的创造物。列宁认为想象具有普遍性,他说:“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P282)在这里,列宁是把幻想作为想象的同义语使用的。想象不仅在科学发现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人们的推理论辩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没有想象,就连两个最简单的概念也联系不起来。在推理过程中,想象将感性带入其中,使思维更加活跃、豁达,使论辩更加充实、有力。但是,想象毕竟不是推理。从逻辑的角度看,想象是没有任何规则的,想象中的联系更不等于客观的联系。如果在推理的论辩中,用想象的东西去证明任何命题,都是不科学的。假如论辩者在论证时故意凭想象去论证自己的观点,那就是诡辩。用“想当然”去论证或凭“想当然”去办事,是诡辩的一种常用的手法。比如昆曲《十五贯》中的知县过于执,就是因为主观武断地凭“想当然”办事,才过于偏执判错了尤葫芦被杀一案。他听说尤葫芦被杀后,其女苏戌娟与熊友兰同行,尤葫芦被杀后丢了十五贯钱,而熊友兰身上恰好也带了十五贯钱,故此这位县太爷就联想并断定:“熊友兰与苏戌娟一定是通奸谋杀犯无疑了!”如果说这只是主观武断的话,那么,在他和苏戌娟打了个照面之后,立即作出下述“推理”,就不能不说是诡辩了。请看这位知县的如下荒谬“推理”:“看她艳如桃李,岂能无人勾引?年正青春,怎会冷若冰霜?她与奸夫情投意合,自然要生比翼双飞之意。父亲阻拦,因之杀其父而盗其财。此乃人之常情,这案就是不问,也已明白十之八九的了。”从表面上看来,该知县这种“推理”似乎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其实这只不过是预期理由的诡辩,根本经不起事实的检验。利用想象这种心理现象制成的诡辩,还有传闻这种最方便的形式。“据说是……”或“据某某说……”这类传闻,一方面很具体,有鼻子有眼;另一方面又无法马上得到确证。诸如“听说××有桃色事件”啦,“据说××跑到国外”啦,“这一带要发生大地震”啦,等等。说起来一本正经,似乎确有其事,其实大都是毫无根据的想象的产物。对付这种传闻式诡辩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轻易相信,不要盲目传播。4.通过统计、显示自己知识不足或缺乏相应的专门知识来制造隐蔽性的[说]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轻信就是一种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理性自主权的态度,其表现就是不加分析地、顺应地接受某种思想、观念或推论。人生活在世上,总不能怀疑一切。假如有人说“最近这一带有大地震”,你会无动于衷吗?当然不会。正因为这样,就使诡辩者有了空子可钻。但是,如果每人都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凡事都问个为什么,诡辩者再狡猾也很难得逞。最可怕的是轻信,特别是盲目的轻信。轻信者是诡辩者最好的猎获物,也是他们借以推行其诡辩论的最好市场。轻信者迷信的首先是权威。比如在小孩子那里,爸爸是无所不知的,所以他们动不动就说:“我爸爸说的!”“不信,去问我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