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样本_第1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样本_第2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样本_第3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样本_第4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样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疏港道路省道201线福厦路至宁海新桥段公路改扩建工程镇前安置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PAGE1PAGE5一、前言(一)工程概况受涵江区公路工程建设中心的委托,我公司承担了疏港道路省道201线福厦路至宁海新桥段公路改扩建工程镇前安置区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场地内拟建的1#楼、2#楼、3#楼、4#楼、5#楼-幼儿园、南区-地下室、北区-地下室,总占地面积约7054.76m2,总建筑面积96261.07m2,各拟建物基本特征见表1.1.1建筑物结构及基础设计方案表1建筑物名称基本情况1#2#3#4#5#幼儿园南区-地下室北区-地下室场区整平标高(m)(黄海高程)4.354.354.354.354.35-0.15-0.15层数303131303-1-1幢数1111111各建筑物底层占地面积(㎡)1470.371682.751786.121459.33656.1900建筑总高度(m)91.9594.9594.9591.9513.254.54.5结构类型RC框剪RC框剪RC框剪RC框剪框架框剪框剪对差异沉降敏感程度敏感敏感敏感敏感敏感敏感敏感单柱最大荷重(KN)20000200002000020000300010001000拟采用基础型式冲(钻)孔灌注桩桩筏基础地下室或地下设备情况在建设场地内有南区-地下室、北区-地下室,总占地面积约13358.97㎡,标高约-0.15m。拟建场地位于莆田市涵江区镇前村,东侧近邻涵港大道,交通便利,周边环境良好。依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二)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为满足该拟建物基础设计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我公司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并依据委托书及有关规范的要求,本次勘察的具体任务及要求如下:1.通过对拟建物场地的野外钻探、钻孔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查明拟建物场地岩土层结构、分布特征、厚度及其工程特性,并对地基稳定性、均匀性、承载力及基础方案进行分析评价。2.查明不良地质作用、成因、类型、性质及分布范围,并对本工程的影响进行评价与建议。3.查明场地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性质,评价地下水对桩基设计和施工的影响,并判定水质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4.判定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并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评价。5.评价成桩的可行性,论证桩的施工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提出桩基类型、桩端持力层名称及桩基设计相关参数的建议。6.对基础施工时可能出现的危害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理方案。7.对地下室基坑开挖支护方案进行分析评价,提供抗浮设计水位及设计计算参数,并提出合理建议。本次勘察主要按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省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13-07—2006)、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和福建省建设厅、福建省地震局文件(闽建设[2002]37及[2003]10号)及现行有关规范规程等执行。(三)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量本次勘察主要采用野外调查配合钻探施工取土、钻孔原位测试结合室内土工试验等手段进行。我院于2011年11月23日投入GXY-1型工程钻机三台套进场施工,至2011年12月31日退场,全部完成野外施工任务,实际完成的工作量见表1.3.1。实际工作量一览表表1.3.12283.50m/13524.5166485166483370140(四)主要工作质量评述勘探点布置及测量放点:拟建物共布设70个勘探孔(含基坑孔20个),孔号为ZK1~ZK50、JK1~JK20,控制孔35个,一般孔35个,孔位按拟建物周边线、中心线及角点布置,网度和深度按国标(GB50021—2001)(2009版)规范要求执行。测量放点:勘探点坐标和高程的测定是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建筑总平面图(1:1000)、测量控制点A及B及高程引测点A点,采用全站仪进行钻孔放样及钻孔高程测量。控制点A坐标为:X=2813543.782、Y=407704.701,B坐标为:X=2813546.863、Y=407724.888。各钻孔坐标系统为西安80坐标系,各钻孔孔口标高为黄海高程,高程引测点A的高程为H=3.99m,各钻孔平面位置、A及B点位置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各钻孔坐标及高程详见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②钻探:采用锤击钻进和回转钻进,每回次进尺控制在2m以内,并采用泥浆护壁干钻投球取芯法工艺,使岩芯采取率粘性土达90%以上,碎石土、强风化岩达65%以上,中风化岩的岩芯采取达85%以上,满足了各岩土层的描述要求,确保了分层的准确性。钻探结束后各钻孔用粘土团回填,并用钻杆捣实。③标准贯入试验:每次试验前严格清孔,使孔内岩芯残留少于5cm,然后遵循操作规程严格测试,保证测试数据在空间分布上的代表性和准确性。④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在钻孔中进行。锤重63.5kg、落距76cm;探头:直径74mm、锥角60°,钻杆42mm。在碎卵石土中进行。要求记录每打10.0cm的锤击数,要求累计贯入深度>50cm,并记录杆长。⑤取样:本次采取原状样,对于淤泥及淤泥质土采用上提式双锥活塞薄壁取土器快速静力连续压入法取土;对于粉质粘土、残积土采用厚壁敞口取土器重锤少击法取土,并及时封蜡送回试验室。扰动样采用岩芯管锤击取样,所取土样质量满足试验要求,取土数量及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代表性。⑥本次土工试验严格按照《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执行。⑦场地等效剪切波速:剪切波速测试采用单孔速度检层法,根据震源和检波器的位置以地面激振、井下接收形式进行测试,地面正、反双向击板激震,井下三分量检波器接收,测试点自上而下逐点进行,测点间距1.0~2.0m,测试进行至VS>500m/s时终止。信号接收采用陕西省工程地质勘察研究院开发研制JQVI型波速检波器,采集仪为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制的FDP204动测仪,测试方法按规范要求进行,仪器设备检定合格。二、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一)场地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拟建场地位于莆田市涵江区镇前村,属海积平原地貌单元,原始场地呈平缓地形,原为农田,场地尚未整平,场地高程为2.34~4.48m,相对高差2.14m,地势较平坦。距拟建的场地西侧约17m为涵黄大道,距拟建的场地北侧为一村用道路,拟建场地东侧及南侧均为农田。以上具体情况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地基岩为燕山早期花岗岩,本次勘察结果场地内未发现有断裂通过。(二)场地岩土层特征及分布情况根据本次钻探揭露,场地内分布的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①杂填土、②粉质粘土、③淤泥、④卵石、⑤全风化花岗岩、⑥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⑦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⑧中风化花岗岩。现将各岩土层的岩性特征分述如下:①杂填土(Q4ml):灰黄色,松散,稍湿,成份以粘性土为主,局部含有碎石土,回填时间大于3年。该层在场地内部份分布,层厚度0.50~0.70m。②粉质粘土(Q4al):褐黄色,可塑,饱和,含少量中粗砂,韧性中等,干强度高,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度1.20~2.40m,层顶埋深为0.00~0.70m,层顶高程为2.05~4.48m。经杆长修正后标贯击数N=4.0~6.0击。③淤泥(Q4m):深灰色,流塑-软塑,饱和,含少量有机质及腐殖质,局部夹薄层细砂。略有臭味。干强度高,韧性中等,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度为12.70~15.60m,层顶埋深为1.20~2.40m,层顶高程为0.31~2.78m。④卵石(Q4al-pl):褐黄色,中密,饱和,卵石约占50~65%,粒径约为2~11cm,次圆形,未风化,充填物主要为中粗砂及粘性土,上层局部含有细砂。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其中20个基坑孔未钻到该层),层厚度为4.00~12.10m,层顶埋深为15.1~17.3m,层顶高程为-14.57~-11.52m。其中ZK1-ZK6孔顶部含有一定厚度细砂。⑤全风化花岗岩(γ52

):灰黄色,组织结构基本破坏,有残余强度,成分为长石、石英等矿物,长石风化成土状,岩芯呈砂土状,岩体极破碎,岩体质量等级Ⅴ级。其中仅ZK1-ZK7、ZK19出露,层厚度为1.20~6.40m,层顶埋深为21.2~23.80m,层顶高程为-20.40~-18.23m。经杆长修正后标贯击数N=21.4~36.3击。⑥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γ52):褐黄色,组织结构大部分破坏,成分为石英、长石等矿物,矿物成分显著变化,风化裂隙较发育,岩芯呈坚硬的砂土状,岩体极破碎,岩体质量等级Ⅴ级。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其中20个基坑孔未钻到该层),层厚度为1.80~13.40m,层顶埋深为22.70~30.20m,层顶高程为-25.72~-19.22m。经杆长修正后标贯击数N=34.9~46.4击。⑦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γ52):黄灰色,肉红色,组织结构大部分破坏,成分为石英、长石等矿物,矿物成分显著变化,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呈碎块状,岩体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其中20个基坑孔未钻到该层),控制厚度为2.20~18.20m,层顶埋深为25.70~37.60m,层顶高程为-34.25~-22.97m。⑧中风化花岗岩(γ52):浅灰色,灰白色,组织结构部分破坏,原岩结构清晰。成分为石英、长石、角闪石等矿物,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碎块状和短柱状,锤击声脆,不易破碎。岩体结构为块状,岩体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类。该层仅在ZK8-ZK12、ZK14有揭穿。控制厚度为2.30~6.20m,层顶埋深为33.80~51.60m,层顶高程为-48.92~-31.07m。在勘探过程中未发现洞穴、临空面及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作用。以上岩土层厚度及空间分布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以上岩土层厚度及空间分布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三)各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的选用通过现场钻探、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及室内土试验结果,按照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的14.2.4条有关规定进行数理统计,数理统计取舍原则为离差大于正负三倍标准差的数据予以舍弃的方法。各岩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结果见表2.3.1,⑥卵石颗粒分析统计结果见表2.3.2,标准贯入试验及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统计结果见表2.3.3。根据野外钻探、标贯试验、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成果统计及室内土工试验,结合当地建筑经验,并参照有关规范,各岩土层基础设计计算指标见表2.3.4。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表2.3.1统计项目天然重度γ含水率W(%)天然孔隙比e液性指数IL快剪压缩系数a1-2(压缩模量Es1-2(MPa)压缩模量Es2-3(MPa)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19.231.30.8780.523514.50.395.155.6718.628.20.7870.3628.413.70.354.725.2118.929.20.8230.4232.314.10.374.925.520.23770.87320.02500.04491.81960.24250.12000.10090.12270.01260.02990.03040.10810.05640.01720.03230.02050.022218.828.80.8100.3931.414.00.374.875.4618.929.20.8230.4231.414.00.374.925.52③淤泥14214214214214214214214214214214214214214214214214214216.4641.6322.09113.61.971.631.9816.258.21.5131.676.52.51.531.331.6016.360.01.5511.788.83.11.731.481.780.00761.29740.03030.06940.94770.27890.11000.07900.09180.00470.02160.01960.03890.10760.08860.06370.05330.051616.359.41.5361.758.33.01.671.441.7316.360.01.5511.788.33.01.731.481.78颗粒分析统计表表2.3.2土层名称及编号统计项目卵石40-20砾石10-2砂粒粉粘粒<0.075mm2-0.50.5-0.250.25-0.075④卵石实测次数(个)484848484848统计个数(个)48484848484860.916.4116.64.014.950.811.37.34.22.09.0平均值55.613.89.35.62.912.6标准贯入试验和重型圆锥动力触探成果统计表(修正值)表2.3.3土层名称及编号统计项目②粉质粘土④卵石(重Ⅱ)⑤全风化花岗岩⑥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实测次数(个)4849978统计个数(个)4849978最小值(击)4.004.6521.0034.90最大值(击)6.008.0034.3046.40平均值(击)4.886.6626.7439.72标准差1.0641.3515.9134.624变异系数0.2180.2030.2210.116标准值(击)4.616.3223.038.82岩土层基础设计计算指标表2.3.4土层名称承载力特征值(KPa)天然重度γ(KN/m3)压缩模量Es1-2预应力管桩①素填土(70)(16.5)(4)欠固结②粉质粘土13018.94.920.40③淤泥5016.31.480.15④卵石220(20.0)(19*)0.50⑤全风化花岗岩210(21.5)(55*)80⑥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330(22.5)(70*)903000⑦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500(22.5)(100*)1203500注:()内数值为经验值,带“*”号为变形模量;为桩周土的负摩阻力系数;qsik为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pk为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三、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概况场地范围内勘察期间进行钻孔水位观测,钻孔初见水位埋深为1.2~2.20m,标高在0.52~2.78m之间,稳定水位埋深为0.60~1.30m,标高在1.42~3.68m之间。场地内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淤泥、卵石层中的潜水及花岗岩风化层中裂隙孔隙水,各含水层之间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可视为同一含水层。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潜水,其补给来源主要为相邻含水层侧向径流补给。据了解近3~5年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约为0.5m,据调查,近期3~5年最高水位高程约4.20m,场地周边地表水不发育,周边未见污染源。1.环境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本次勘察根据ZK3、ZK37和JK6孔所取各一组水样分析结果表明:场地内地下水化学类型为:Na++Ca2+—Cl-+SO42-型水,PH=6.69-6.89,结合国标(GB50021—2001)(2009年版)第十二章规范有关条款判定,场地内地下水化学成份对钢筋混凝土的腐蚀性分析评价见表3.1.1。地下水腐蚀性评价表表3.1.1腐蚀类别腐蚀介质微腐蚀标准ZK3ZK37JK6试验指标腐蚀等级试验指标腐蚀等级试验指标腐蚀等级干湿交替无干湿交替混凝土结构SO42-<300<390118.45微116.00微117.54微Mg2+<200053.92微54.20微53.48微OH-<43000微微微NH4+<500微微微总矿化度<20000836微870微856微PH值>6.56.69微6.89微6.76微侵蚀性CO2<1519.52弱13.58微14.29微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水中的Cl-含量长期浸水<10000376.20微362.92微374.18微干湿交替<100弱弱弱备注除PH值无单位外,其余腐蚀介质单位为mg/L。从表3.1.1判定结果表明,场地内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在干湿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在长期浸水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其防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的规定。2.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和气候特征,本场地环境类别属于Ⅱ类。根据ZK13、ZK38、JK11共3组土进行土的易溶盐试验分析结果,按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的有关条款判定,场地内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分析评价见表3.2.1。土腐蚀性评价表表3.2.1腐蚀类别腐蚀介质微腐蚀标准ZK13ZK38JK11试验指标腐蚀等级试验指标腐蚀等级试验指标腐蚀等级混凝土结构SO42-<45056.89微57.96微57.36微Mg2+<300043.20微42.29微44.01微OH-///////NH4+///////总矿化度<30000124微151微148微PH值>5.06.58微6.65微6.67微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水中的Cl-含量<250227微268弱259弱备注除PH值无单位外,其余腐蚀介质单位为mg/L。从表3.2.1判定结果表明,场地内土对混凝土结构腐蚀等级为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腐蚀等级为弱四、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一)建筑场地类别判定拟建场地勘察深度范围内地基土自上而下为①杂填土、②粉质粘土、③淤泥、④卵石、⑤全风化花岗岩、⑥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⑦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⑧中风化化花岗岩。本次勘察拟建场地选择具代表性钻孔ZK3、ZK11、ZK19、ZK35、ZK46孔进行岩土层单孔剪切波速测试,根据《剪切波速测试报告》(附件1),测试结果如下表(深度波速图见附图1):各测点土层剪切波速值一览表表4.1.1土层ZK3ZK11ZK19ZK35ZK46杂填土115粉质粘土140146144148145淤泥102108105106104卵石256264260268270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根据下表确定建筑的场地类别,判定结果见表4.1.3。表4.1.2各类建筑场地的覆盖层厚度(m)等效剪切波速(m/s)场地类别Ⅰ0Ⅰ1ⅡⅢⅣVS>8000800≥VSe>5000500≥VSe>250<5≥5250≥VSe>150<33~50>50VSe≤150<33~15>15~80>80表4.1.3建筑场地类别成果表孔号等效剪切波速Vse(m/s)测试深度(m)覆盖层厚度范围(M)场地类别备注ZK311420>15~80ⅢZK1112420>15~80ⅢZK1911920>15~80ⅢZK3512520>15~80ⅢZK4612320>15~80Ⅲ根据工程勘察成果和场地波速测试成果判定,疏港道路省道201线福厦路至宁海新桥段公路改扩建工程镇前安置区建设建筑场地的ZK3#、ZK11#、ZK19#、ZK35#、ZK46#钻孔所处地段的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波速测试成果图附图1-1~1-5。(二)抗震设防烈度及场地特征周期根据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及闽建设[2002]37号文件中附件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有关规定判定,莆田市涵江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拟建的1#楼、2#楼、3#楼、4#楼、5#楼-幼儿园、南区-地下室、北区-地下室场地特征周期为0.65s。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划分该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应按相应规范进行抗震设防。(三)、软土触变震陷判定及饱和砂类土液化判定该场地内存在软土层(③淤泥),其剪切波速实测值均大于临界等效波速90m/s,故在7度地震烈度下可不考虑触变震陷影响;场地内不存在饱和砂类土,故不存在饱和砂类土液化现象。(四)、建筑抗震地段的划分拟建的分布大面积的软弱土,根据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1.1条判定,本场地属建筑抗震不利地段,选址已定,无法避让,应按相关规范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五、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一)建筑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该拟建场地及附近范围内未发现地震断裂及不存在岩溶、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液化土和软土震陷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且无暗河道、沟浜、墓穴、地下管线、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地下埋藏障碍物,,虽存在厚层的软弱土(①杂填土、③淤泥、),属抗震不利地段,但采用桩基础穿越该软土层,拟建场地和地基相对稳定,场地仍适宜本工程建设。(二)各岩土层的岩土性能评价经勘察查明场地内地基土在勘察深度范围内为根据本次钻探揭露,场地内分布的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①杂填土、②粉质粘土、③淤泥、④卵石、⑤全风化花岗岩、⑥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⑦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⑧中风化花岗岩。各岩土层的工程性能分析评价如下:①杂填土:厚度薄,承载力低,欠固结,工程性能差。②粉质粘土:承载力特征值为130KPa,呈可塑状态,中等压缩性土,分布不稳定,具一定层厚度,为非均匀性地基。③淤泥:呈流塑状态,高压缩性土,承载力低,工程性能及均匀性差,分布不稳定,具一定层厚度,为非均匀性地基。④卵石:承载力特征值为220KPa,工程性能及均匀性较好,分布不稳定,局部缺失,厚度变化较大,未发现洞穴、临空面及软弱夹层。⑤全风化花岗岩:承载力特征值为210KPa,属低压缩性土,工程性能较好,未发现洞穴、临空面及软弱夹层,但该层遇水易崩解和软化,扰动后会降低其工程性能,该层仅局部出露,为非均匀性地基。⑥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承载力特征值为330KPa,属低压缩性土,工程性能较好,未发现洞穴、临空面及软弱夹层,但该层遇水易崩解和软化,扰动后会降低其工程性能。⑦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承载力特征值高,工程性能好,未发现洞穴、临空面及软弱夹层。⑧中风化花岗岩:承载力特征值高,该层埋深变化大,但力学性能较好,厚度大,端阻力也较大,是较好的地基基础持力层及桩基础持力层。勘察深度范围内未发现洞穴、临空面及软弱夹层。(三)基础选型分析依据各拟建物的最大荷重及地面整平标高,综合考虑地基土结构特征、对周边环境影响、工期、经济费用、建筑安全性及邻近已建建筑物经验等因素,各拟建物基础类型均采用桩基础,桩基础型式选用冲(钻)孔灌注桩。南区-地下室、北区-地下室选用桩筏基础。其中,1#、2#、3#、4#楼采用⑦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作为桩基持力层、5#-幼儿园为3层框架结构,层数较低,可采用④卵石作为桩基持力层。(四)桩基施工条件及成桩的可行性分析拟建场地较平坦,距离已建物及地下管线较远,场地条件对桩基施工不受限制,桩基施工具备理想的环境条件。各桩基方案分析如下:1.冲(钻)孔灌注桩:具有穿透能力强,单桩承载力高,为非排土桩,不会产生挤土效应,但其施工工艺较复杂,造价较高,且应考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泥浆的排放问题。根据场地土特征,若采用此种桩型,桩基均可穿越各土层并达预计持力层,但施工中应加强沉渣控制,加强泥浆排放管理,防止污染环境,并应合理配置泥浆浓度,防止①杂填土产生坍塌、③淤泥产生流泥现象,采取适当措施,该桩型适宜。综上所述,桩基类型可选冲(钻)孔灌注桩,其中,1#、2#、3#、4#楼采用⑦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作为桩基持力层、5#-幼儿园为3层框架结构,层数较低,可采用④卵石作为桩基持力层。(五)地下水对桩基设计和施工的影响分析场地内地下水混合稳定水位埋深较浅,富水性中等,冲(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可不考虑地下水对桩基的影响,但冲(钻)孔灌注桩设计时应考虑场地内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具有弱腐蚀性,对地下钢结构具弱腐蚀性。(六)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估算根据表2.3.4提供的岩土设计参数指标,冲(钻)孔灌注桩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3.5、5.3.6公式(Quk=Qsk+Qpk=uΣqsikli+qpkAp,Quk=Qsk+Qpk=uΣψsiqsikli+ψpqpkAp)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估算结果如表5.6.1(尚未考虑负摩阻力的影响)。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估算结果表5.6.1孔号桩型持力层名称进入持力层深度(m)桩径d(m)桩长(m)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uk(KN)ZK41冲(钻)孔灌注桩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0.80.834.360761.01.034.58220六、基坑稳定性、开挖支护与地下室抗浮问题(一)基坑稳定性评价1、基坑侧壁稳定性评价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土层为①杂填土、②粉质粘土、③淤泥,基坑底的土层为③淤泥其抗剪强度低,且地下水位较高,基坑侧壁稳定性差,易滑坡或崩塌现象。2、基坑抗隆起评价本工程基坑底为③淤泥,应验算坑底土抗隆起稳定性,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附录V式V.0.1进行计算。3、地下水控制由于雨季①杂填土层富水性较好,在雨季施工队时易在基坑内形成积水,可采用明沟排水法进行排水。(二)基坑开挖支护在各拟建物范围内设有一层深约4.50m的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约为5.00m(按场区设计整平标高),坑底标高约为-0.15m(黄海高程),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土层为①素填土、②粉质粘土、③淤泥。基坑开挖深度≥5.0m,故该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由于本工程地下室为一层,开挖深度不大,地下水量较小,但存在软土,结合周边环境情况,建议基坑部份地段上部进行人工放坡结合坡面采用挂钢筋喷射混凝土土钉支护,下部采用水泥土墙支挡处理或排桩方案,其支护结构设计计算有关指标建议采用见表6.2.1。基坑开挖应分层、分段进行,禁止超挖,并且在开挖施工时应注意对已施工的工程桩进行保护。基坑周边应禁止堆放弃土或其他堆载,另外,基坑周边应设置截、排水设施,防止地表水渗入,以确保基坑边坡的稳定性。支护结构设计计算有关指标表6.2.1土层名称天然重度γ静止侧压力系数k0粘聚力c内摩擦角φ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比例系数mKN/m3KPa度KPa×103①杂填土(16.5)0.50(5)(12)2.0②粉质粘土18.90.6531.414.03.5③淤泥16.30.758.33.01.5注:()内数值为经验值(三)基坑排水勘察期间测得地下室范围内地下水位相对标高在1.42-3.68m,水位标高高于地下室开挖基坑底标高,对基坑开挖有影响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上部①杂填土中的上层滞水。①杂填土层主要受地表水和大气降水垂直渗透补给,补给有限,水量不大,且②粉质粘土(渗透系数经验值K=3.5×10-6cm/s)、③淤泥(渗透系数经验值K=2.0×10-6cm/s),均为弱透水层、富水性差、水量小,故基坑开挖时可采用坑内明沟加集水井排水,同时应隔绝城市地下排水及地表生活废水渗入基坑。本地下室抗浮设计水位建议采用4.20m(黄海高程)。对纯地下室部位,当建筑物的上部荷重无法平衡地下水的浮力要求时,宜设置抗浮桩或抗浮锚杆,其设计参数见表6.3.1,抗浮桩宜采用与工程桩相同桩型。抗浮桩或抗浮锚杆设计参数表表6.3.1土层名称及编号抗浮锚杆抗浮桩岩土体与锚固体粘结强度特征值qsi抗拔系数λi(等直径抗拔桩)①杂填土欠固结②粉质粘土200.7-0.8③淤泥120.7-0.8④卵石500.5-0.7⑤全风化花岗岩1250.5-0.7⑥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1800.5-0.7⑦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2000.5-0.7⑧中风化花岗岩2500.5-0.7七、施工监测和沉降观测拟建场地位于涵江区镇村,拟建场地东侧约17米处为涵港大道,由于桩基施工与基坑开挖均会对东侧涵港大道产生影响,应做好桩基施工监测和基坑开挖监测,实行信息化施工、信息化管理,确保周边环境安全和工程本身的安全,确保工程顺利进行;本建筑物为高层建筑,在建筑兴建过程中,应进行建筑沉降、垂直度监测。(一)桩基施工监测桩基施工前,应对周边邻近建筑进行现状(主要裂缝)调查,并对道路边埋设的地下管线类型、位置、埋设深度进行调查,以掌握周边情况,评估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保护措施;桩基施工过程中,应对道路管线所在位置的地面布点进行变形监测,应对邻近建筑沉降、倾斜、裂缝进行监测,以掌握桩基础施工及排水对周边影响程度,避免变形超过允许值;宜对已施工的工程桩位移及上浮量进行监则,评估对已施工工程桩的影响;宜进行土层孔隙水压力监测。通过监测,可分析判断周边邻近建筑和地下管线的安全稳定性,指导施工,调整施工方案,必要时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二)基坑开挖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挡土结构的变形(测斜)监测,邻近建筑物沉降、倾斜、裂缝监测;周边道路路面和地下管道水平位移、沉降监测;宜进行挡土结构和支撑体系的钢筋应力测试、土侧向土压力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基坑回弹监测等。通过监测,分析判断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安全性,如果出现超过规范和设计规定的允许值,可及时报警,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支护结构和周边安全。(三)建筑物垂直度和沉降观测为确保拟建主楼在上部结构施工与使用期间的安全,应对拟建物设置长期的沉降观测系统,进行建筑沉降观测,沉降观测应观测至建筑沉降稳定。建筑兴建时,应对建筑物主体结构(核心筒体等)进行垂直度监测。八、结论与建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