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师与虚实大师之交融_第1页
弘一大师与虚实大师之交融_第2页
弘一大师与虚实大师之交融_第3页
弘一大师与虚实大师之交融_第4页
弘一大师与虚实大师之交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弘一大师与虚实大师之交融

1918年夏,弘一大师(1880-1942)在杭州湖派了一份僧侣。从那时起,他致力于佛教,成为尊崇正义的美德。大师是中国近代文艺先驱,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作品,在多个领域开近代中国文艺之先河。大师出家后的佛教艺术活动更是值得深入探讨和认识的领域,1本文仅从大师早年与人间佛教倡导和实践者太虚之互相理解支持,以及出家后的佛教活动中涵咏的人间佛教之导俗悲悯情怀,做一初步认识并请教方家。一、“社会”佛教模式的产生、发展20世纪初复杂变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对中国佛教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教内高僧大德辈出,社会精英纷纷从佛教寻找思想武器来应对西学东渐的冲击,结果促成清中期以来长期衰退的佛教在变革中出现振兴势头,扩大点看,当代世界佛教基本态势在一定程度上亦受此影响。近代中国佛教对20世纪中国文化做出的一大贡献就是,“人间佛教”思想及实践方法的提出。当时中国佛教在厄难中图振兴,沿着崎岖道路,荜路蓝缕,从后期封建社会的明清佛教传统模式向适应近现代社会的新模式转型,在面对的种种挑战中,契理契机,适应时代,多方回应:力振祖风,学习外求,返本归源,改革鼎新;以此营造适应现代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佛教新模式。陈兵教授认为这种新模式可用“多元一体”四字概括:多元,谓适应人们多元的宗教需求而有多方面的内容,即传续、重振传统佛教诸宗,继承传统教义教制的基本内容,同时逐步改革传统教义教制中不合时宜的部分,吸取、移植藏传、南传、日本佛教,使中国佛教呈现出较传统面貌更丰富多彩的内容;一体,谓佛教各宗大体都认同、趋归于一种共认为应时契机而又符合佛陀本旨的现代佛教模式——“人间佛教”。220世纪20年代初,佛教革新运动领袖太虚针对传统佛教忽视现实人生的偏弊,提出并以其一生之力倡导“人间佛教”,以之作为“教理革命”纲宗,旨在将佛教从“神本鬼本”“重求后世之胜进或无生之寂灭”的传统,转到佛陀本有的以地球人类、现实人生为本位上来,教人以佛教的精神将生活合理化、道德化,发达物质、伦理、精神生活,完美人格,服务人群,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修学“即人乘行而趋佛果”的“今菩萨行”。以后太虚又提出“以佛教的道理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为旨的“人间佛教”。1933年10月太虚在《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的讲演稿中,首次将“人间佛教”作为专有名词。20世纪30年代,国内佛教刊物《海潮音》出过“人间佛教号”专辑,慈航法师在星洲(新加坡)创办过《人间》佛刊,抗战期间,四川缙云县出过《人间佛教月刊》,可知“人间佛教”思想和实践在当时就得到社会各界的一定的回应。在“人间佛教”思想指导下,广大佛教徒积极投入慈善救济、抗战救国,关心国家建设,热情服务众生,使佛教发挥出积极的社会功能。20世纪后半期,印顺通过严谨精深的佛学研究,深入批判明清佛教积弊,追溯原始佛教和早期大乘之源,发展太虚思想,论证“人间佛教”乃佛陀教法之原旨,号召现代人在各自人生岗位实践菩萨道。台湾星云法师高举“人间佛教”旗帜开创佛光山事业,提倡积极奋进、给人喜悦的佛教。台湾证严尼师创建慈济功德会,树立佛教利济众生的良好形象。大陆净慧法师提倡“生活禅”也受各方好评。这些都可视为“人间佛教”的现代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大陆佛教界适应新社会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皆贯穿人间佛教精神。1983年赵朴初居士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号召佛教徒发扬优良传统,净化自身,利益人群,“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3“人间佛教”的理念和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初步实现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型,适应现代社会的佛学思想和实践模式开始积累成功的经验,产生了一批成功典范。大陆佛教界经文革后30年稳步恢复发展,已有数十所佛学院,培育了一批现代僧才。佛教文化日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这些都与“人间佛教”理念的倡导有关。4“人间佛教”思想富于创造性并完全符合佛陀本怀,在中国海峡两岸佛教界实践中,从20世纪末以来,不断发扬光大。进入21世纪,国际上的“人间佛教”影响波及欧美,如欧洲一些国家的佛教界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倡导的EngagementBuddhism(人间佛教),美国佛教界正在积极发展中的HumanisticBuddhism(人间佛教)等,5皆是“人间佛教”理念的反响,正在对当代世界佛教大势发生深远影响。6而人间佛教作为一种思想与实践体系,非成于一人一手,而是在佛法原理基础上,现代诸多大德共同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众多现实问题创造性思考和实践积累的成果。二、权威人士,为武帝公君事弘一大师与太虚二人之间渊源颇深。从20世纪早期人间佛教思想之萌芽、实践之发展、成就之取得的过程中,两位大师之互相理解、支持,既感人至深,又具教育意义。弘一大师与太虚最早于何时、因何因缘相识不得而知,然而总是惺惺相惜、互相支持。在1927年大师写给蔡元培等人的一封信中对此有所反映。信曰:旧师孑民,旧友子渊、彝初、少卿、钟华诸居士同鉴:7昨有友人来,谓仁等已到杭州建设一切,至为欢慰。又闻孑师等在青年会演说,对于出家僧众,有未能满意之处。但仁等于出家人中之情形,恐有隔膜。将来整顿之时,或未能一一允当。鄙意拟请仁等另请僧众二人为委员,专任整顿僧众之事。凡一切规划,皆与仁等商酌而行,拟较妥善。此委员二人,据鄙意,愿推荐太虚法师及弘伞法师任之。此二人皆英年有为,胆识过人,前年曾往日本考察一切,8富于新思想,久负改革僧制之弘愿,故任彼二人为委员,最为适当也。至将来如何办法,统乞仁等与彼协商。对于服务社会之一派,应如何尽力提倡(此是新派);对于山林办道之一派,应如何尽力保护(此是旧派,但此派必不可废);对于既不能服务社会,又不能办道山林之一流僧众,应如何处置;对应赴一派(即专作经忏者),应如何处置;对于受戒之时,应如何严加限制。如是等等问题,皆乞仁者仔细斟酌,妥为办理。俾佛门兴盛,佛法昌明,则幸甚矣。此事先由浙江一省办起,然后遍及全国。谨陈拙见,诸乞垂察。9“弘伞法师”俗名程中和,法名演义,是弘一大师同门师弟。从信中可知,大师虽为方外之人,对政局却多了解。一方面对于佛教界存在的问题绝不回避,承认需要加以整顿解决,另一方面对佛教改革极力赞同,亲自出面,向昔日故旧、今时当权者蔡元培等力荐人才,主张由太虚、弘伞“专任整顿僧众之事”,商酌“一切规划”,理由是此二人“皆英年有为,胆识过人”,曾出国考察,熟悉当世物情,且“久负改革僧制之弘愿”,特别“富于新思想”,是“最为适当”之人选,有利于“尽力提倡(新派)”。大师思虑周详,提出对旧派也“尽力保护”,所有事项,皆须“仔细斟酌,妥为办理”方好。而从上文可知,大师心目中之“新派”以及“佛门兴盛,佛法昌明”,当即太虚当时竭力鼓吹提倡的“人间佛教”。弘一大师此信写于1927年三月十七日(农历,下同)。考大师写此信前后,正是太虚国内外奔波,上下鼓吹人间佛教最烈之时。1926年一月,武汉佛教界派人专迎太虚从上海抵汉口,太虚在武昌佛学院为学生讲《能知地位差别上之所知诸法》。二月十三日(丙寅元旦),太虚撰《居家士女学佛之程序》,指出“居士学佛,则期以普及乎全人类,风俗因以淳良,社会由之清宁者也。由遵行人伦道德,养成人格而渐修十善菩萨行”。是年春,太虚与熊希龄、章太炎、王一亭等发起成立“全亚佛化教育社”(后改名中华佛化教育社),社址设在上海虹口。三月二十二日,太虚在苏州江苏医科大学讲《身心之病及医药》。四月二十一日,太虚应吴璧华等请到杭州,讲《仁王护国经》并访灵隐、昭庆、弥陀诸寺。二十三日,在(浙江)省教育会讲演。四月五日,班禅通电全国,呼吁和平,太虚则联合佛教界同人向各军政长官呼吁和平,致书孙传芳论王道、霸道、战国之道,冀其“能从事王霸之道”。六月致书云南唐继尧,勉以“止外纷”“隆内治”。六月五日,北伐战争开始。七月,太虚再至杭州作《建设人间净土论》,所论“人间净土之建设”,意为世界佛徒联合国际之组织,希望建设一佛化特区。10是月,太虚应汪大燮、熊希龄、庄蕴宽、胡瑞霖、蒋尊袆、梁密、张相文等之电邀进京,10北京教育界组织佛学研究会,八月一日请太虚讲“佛学概论”,听讲者均为各大学师生。太虚并发表《论华日当联布佛教于欧美》一文,10主张日本退还庚子赔款。时太虚筹划南洋之游,目的是为赴欧美宣传中国佛教作准备工作。八月十五日,太虚与胡子笏等议设世界佛教联合会北京办事处,办公地点设在万寿寺,并拟筹资办寰球佛教图书馆。11八月十九日,太虚回沪,次日,乘“伏见丸”号轮船出发,南行去星洲。夏季在星洲弘法游历。约转道等筹组星洲讲经会迎大师说法,规模甚大。九月太虚在星洲游宴演讲,10其间在陈嘉庚陪同下参观其橡树园、工厂、商店等。10十月十一日太虚回国,二十一日,绅商学僧界领袖在厦门南普陀寺举行隆重的迎接太虚欢宴,出席者有鲁迅、孙贵定、张颐(真如)、沈士远、庄泽宣、顾颉刚、陈定谟、罗培常、缪子才等。鲁迅后来曾对太虚印象进行评价:“和易近人,思想通泰。”121927年一月,太虚认为“僧伽制度论”已失时效,乃作“僧制今论”,提出全国僧数可定为20万人,合教区为五区,析僧众为长老、学行、服务、尼四众;析信众为皈戒、研究、女——三众,论曰:“今佛化重心移信众。而时代趋势又侧重生计,僧众亦不能不为生利分子以谋自立于社会……一者、可广摄学理之研究者;二者、可别开僧众中之从事于资生事业者。此依今此佛化众情状,及适应现社会,不得不然也。”10二月二日(丁卯元旦),太虚在上海筹建的《法苑》举行开幕典礼,参加者有章太炎、王一亭、谢铸陈、王森甫、陈维东等。法苑依据太虚理想之“整理僧伽制度论”而设立,为“改良经忏”(除去迷妄,扩大内容)组织,并谋于此获得经济基础,以作“新僧(新佛教)运动”。13三月,太虚发表《以佛法解决现世困难》《告强资阶级》《告贫弱阶级》《告催残道德文化者》《告保持道德文化者》《告毁坏佛教者》《告佛教内外护》等文,皆属保持道德文化言论,其曰:“勿空言以保持道德文化为号召!不发真切慈悲之意,不求适宜方便之行,徒以陈腐古板,违时鸣高为保持,则愈招反动之摧残;名为保持,实销灭之矣!慎之!勉之!”13表达了体现人间佛教理念的新文化思想。三月二十九日,太虚出任厦门南普陀寺住持,兼任闽南佛学院院长,13拟以此为实践基地探讨发展其人间佛教制度思想。弘一大师上述信件即写于此时,从中可体会其对人间佛教运动的真诚支持。大师同时推荐弘伞法师,从中亦可得知弘伞法师对人间佛教的支持态度。三、健全机构,完善课程人间佛教之方法论要义在于导俗,既倡入俗,又必化俗,此即佛教之方便,亦隋唐佛教判教理论所讨论的释迦佛对不同根机说不同法门之深意。学佛从认识自己开始,佛陀出世时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表明众生与佛本来不二,从认识自己到做自己的主人,就是学佛的根本目标,一个人获得解脱也就是意味着自己能对自己负责,自己能做自己的主人。佛教与一般宗教不同之处,在于从来不是简单地只认可信仰,而是更强调修学,所以信佛也称为“学佛”。学佛重点是修学,所以佛教从一开始就极其重视教育。历代高僧大德,无一不重视佛教教育。清末民初,庙产兴学的风波方兴未艾,加上佛教内部不振,风雨飘摇之中,有识之士认为:培育弘法人材,提高僧尼素质,乃振兴佛教第一要务。若能开设佛教院校,一方面培养人材,一方面用以对付寺产兴学的风潮,成为现代中国佛教复兴的重大事件,而闽南佛学院就在这一时期由太虚创建。太虚是个务实的人,他一生中致力于两件大事,一是以大悲心首倡对现存佛教的整理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社会需要;二是以大愿力推动国内国际佛学交往,济渡世人,实现大乘佛教精神。1927年,改造成十方寺制的南普陀寺首任住持会泉法师任期届满,乃与常惺法师等协商聘太虚继任方丈兼闽南佛学院院长。太虚上任后,以培养能住持佛教的新型僧才为办学宗旨,对闽院大加整顿。首先是完善学院机构,建立符合现代教学需要的制度体系,除院长、副院长外,设教务主任、训育主任、事务主任各一人,又设监学、会计、庶务、交际、书记、图书管理员等职。1928年8月至1931年7月间,除太虚外先后在闽院任职者有:常惺(副院长)、觉三(代理院长、教务主任)、大醒(代理院长、教务主任、训育主任)、芝峰(教务主任)、转逢(训育主任)、觉斌(事务主任)、寄尘(监学)、宏渡(监学)、慧童(监学、会计)、笑溪(会计、庶务)、墨禅(会计、庶务)、止安(会计、庶务、图书管理员)、印江(庶务、图书管理员)、会怀(庶务)、广津(交际)、苏慧纯(交际)、含虚(书记、图书管理员)、因遐(书记、图书管理员)等,“他们随师太虚多年,对僧伽教育有丰富的经验,是大师佛教改革的积极推行者,其教学课程以人间佛教理论为主。”为培养能“根据佛学真理,适应现代社会”的僧才,闽院课程设置力求门类多样化,佛学课程有佛学概论、各宗派源流、因明学概要、大乘宗地引论、律学大意、贤首学大意、天台学大意、唯识学大意、密学大意、禅学大意、净土学大意、俱舍学大意、成实学大意及四论学大意等;国文课程有语体文、文言文、文法、文字学、文学史;外文有日文及英文;数学有算术、珠算、代数、几何、三角;历史有本国史及世界史、中国及印度教史、自由史观、僧伽制度沿革史;地理有本国及世界地理、佛教行化地域形势;哲学、宗教方面有中国哲学大要、西洋及印度哲学大要、人生哲学、世界各种宗教大要、心理学、伦理学等;教育方面有教育原理、教授法、佛教研究法、寺院管理法、佛教教育各论;艺术方面,有书法、音乐、图画、梵曲、建筑、雕刻;此外,还开设体育、劳动和行持等课。课程品种丰富,门类繁多,但时间安排实在太紧,致使学僧感到困难。1929年,院方接纳弘一大师建议,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此后学僧的学习效果就有了进步。141930年夏,闽院在此基础上成立研究部,称闽南佛学院第二院。芝峰、大醒分别任研究长与副研究长。第一届学僧十人,是从太虚从业学生中选出的品学兼优者。研究部设法相唯识、法性般若、小乘俱舍、中国佛学、融通应用五系,供研究人员选修,同年秋增设锡兰留学团(学习英文,准备留学)。太虚对弘一大师给予了极高评价。1932年十二月二日,南普陀寺新任住持常惺法师上任,典礼由太虚主持,特邀弘一大师参加。典礼上,太虚对弘一大师致词曰:今天是南普陀、闽南佛学院开会欢迎常惺法师和弘一法师的一天。因太虚此任本寺本院职务第二届将满,……依民十三年所定的选举法,选举新主持。当时承大众再三留任,但太虚绝不能再留任,故后来大家一致选常惺法师为本寺新主持。常惺法师从前在此住有很长之时期,大概亦为多数人所知。……他(弘一法师)对于佛教教育之提倡,其历史有非常之远,其为法为人的广大心于现在僧伽宗实为难得。15太虚讲话中对弘一大师评价说:“弘一律师在中国僧伽中可说是持戒第一;其道德与品格为全国无论识者不识者一致钦仰,为现代中国僧伽之模范者,这是我们表示不胜欢迎的。”从逻辑上分析,弘一大师为闽南佛院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乃至一定程度上的重新设计,是完全合理的。太虚任职闽南佛学院,自然而然将此地作为人间佛教改革的实践基地,所有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无一不围绕此目标进行。不过太虚大师是一个传奇性天才,因学佛得悟而才情纵横,于佛学、哲学、艺术等几无不通,但未受过正规的现代学校教育,设计现代教育之课程体系非其所长,此亦不必讳言。弘一大师曾留学日本,当时的日本正经历明治维新以后的“全盘西化”时代,社会各领域对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方法无不大力引进,为我所用。弘一对于现代教育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乃至教务程序,皆曾亲历,比较熟悉,也属自然之事。于是在共同思想的基础上,怀着共同的理想,重新设计课程体系,不但体现新的佛教教育理念,亦方便教学实践需要。闽南佛学院创办以来,培养僧才,续佛慧命,毕业生遍布海内外,有的成为知名法师,如印顺法师即佼佼者之一。当代高僧妙湛主持闽南佛学院时,提倡佛学院设教理、禅观、教仪、管理、艺术、医护六个系统,16他在《再谈僧教育》一文中说:“未来佛教需要的僧才,(应)像印光法师那样,专一净土宗,巍然不动;像弘一法师那样,高举戒学的旗帜,令正法久住;像虚云、来果和尚那样,坐穿蒲团,发明心地,参究本来面目,弘扬禅宗;像太虚法师那样,整顿倡制,创办教育,提倡人生佛教。”他强调指出:“纵观中国近代佛教色彩斑澜,都是这几位大德放射出来的光辉。由此可见未来佛教的命运,是寄希望于涌出一批新的大德高僧型僧才身上。因此僧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以这些大德僧为榜样,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出一批学修并重的僧才,住持三宝,振兴佛教,使佛教后继有人。”17代表了后来者继承弘一太虚的办学道路,重视学修并重、悲智双运,为适应当前社会对佛教事业的需要,培养弘法人才的不懈努力。四、合作《三可能》陈星在《弘一大师绘画研究》一书中指出,大师出家后“诸艺未废,随缘耳”,继续从事佛教艺术活动,创作了大量书法、绘画、篆刻、音乐作品,有时还进行美术教育活动。该书举出大量大师作品为例进行论证。18并以《护生画集》为例,说明大师艺术创作的目的是“盖以艺术做方便,以人道主义为宗趣”,出家后仍以大量的时间精力从事佛教艺术活动是因为“意识到了绘画这一艺术形式对弘扬佛法的重要性。”19本文以《三宝歌》为例谈一下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大师是近代第一个在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创作的《送别歌》等传唱几十年经久不衰,成为名曲经典。太虚撰词、弘一谱曲的《三宝歌》是两位大师精彩的合作,可称珠联璧合。唱《三宝歌》如今成为国内国际举行佛教活动时常用仪式,笔者在国内外佛教学术场合的开幕典礼上,多次与各国友人一起唱咏,常心潮激荡,不能自已。《三宝歌》约作于1929年底至1930年初。1929年十二月中旬,大师与太虚法师等应泉州开元寺孤儿院院长叶青眼之请,在泉州南安雪峰寺住了一个月并在那里过年。印顺《太虚法师年谱》载:“一九三○初(己巳——庚午),(太虚)大师偕转逢、芝峰、苏慧纯等游泉州,驻锡开元寺。其间游泉州三刹——开元、承天、崇福;参观叶青眼主办之孤儿院。”“十九日(己巳岁尽),(太虚)大师……偕弘一、转逢、芝峰等,去小雪峰寺度旧年。”20《三宝歌》即二大师在此期间合作的产物,太虚还曾为此题偈:“圣教照心,佛律严身。内外清静,菩提之因。”10《三宝歌》原名《三皈依歌》,当时是为泉州孤儿院的儿童写的一首供他们早晚礼佛时唱的赞歌。后来此歌在《海潮音》等佛教刊物上发表,还由法尊法师译成藏文在藏区传唱。日后传遍世界。两位大师合作《三宝歌》,其具体过程如何?是先由弘一作曲还是太虚先写出歌词?其间是否有过二人并坐的切磋研讨?二位大德是分头各自一挥而就,还是有过修改订正的过程?种种细节,今日已无法详知。台湾西莲净苑的惠观法师撰《弘一大师与〈三宝歌〉》一文,对此曾专门探索,并在文中列出两种不同说法,可作进一步研究的参考。21两位大师合作《三宝歌》,是通过音乐熏陶而对佛教在现代人间的倡导发扬,体现对众生之悲悯情怀。1931年九月四日,弘一大师从浙江兰溪给芝峰写的一封信中,提到创作《三宝歌》的一些情况:芝峰法师慈鉴:久别,甚念。音今春以来,疾病缠绵,至今犹未复元。故掩室之事,不得不暂从缓。前日到金仙寺访幻法师,22藉闻座下近况,至用欣慰。音因刘质平居士谆谆劝请,为撰《清凉歌集》第一辑。歌词五首,附录奉上,乞教正。歌词文义深奥,非常人所能了解,须撰浅显之注释,详解其义。音多病,精神衰颓,万难执笔构思。且白话文字,亦非音之所长,擬奉恳坐下慈愍,为音代撰歌词注释,至用感祷!兹略陈拙意如下,未审当否?谨录之,以备参考:此歌为初中二以上乃至专科学生所用。彼等罕有素信佛法者,乞准此程序,用白话文撰极浅显之注释,并令此等学生阅之,可以一目了然。注释中有不得已而用佛学专门名词者,亦乞再以小注解之。注释之法,以拙意悬擬,每首拟先释题目,后释歌词。释题目中,先述题目之大意,后释题目之字义。释歌词中,先述全首歌词之大意,次略为分科,后乃解歌词之字义也。虚大师所撰《三皈依歌》,亦乞撰注释,并曲谱寄下,以便宣布。至为感谢!谨此恳请,顺叩法安九月四日演音和南23芝峰名象贤,浙江温州人,早年出家,曾在武昌佛学院受教于太虚,对新佛学造诣颇深。后曾任闽南佛学院教授、《海潮音》月刊编辑等。上信中,弘一大师请芝峰为《清凉歌集》第一辑中的五首歌词做注释,言极恳切,谆谆叮咛,指出要让常人能够理解歌词,但因一般人“罕有素信佛法者”,所以乞“用白话文撰极浅显之注释,并令此等学生阅之,可以一目了然”,再则,所有注释中最好不用佛教名词,如“有不得已而用佛学专门名词者,亦乞再以小注解之”。大师还进一步叮嘱:“注释之法,以拙意悬擬,每首拟先释题目,后释歌词。释题目中,先述题目之大意,后释题目之字义。释歌词中,先述全首歌词之大意,次略为分科,后乃解歌词之字义也。”再三说明,简直不厌其烦,并要求对太虚所作《三宝歌》词的注释,也全部用这种方法进行。从上文可知,二位大师在泉州雪峰寺共住创作《三宝歌》之时,芝峰亦在身边。那么,芝峰也完全可能间接参与过此歌创作,或甚至直接参与过某种形式的讨论。他对此歌理解应最为深入而透彻,由他为《三宝歌》做注释,当然是最合适的不二人选。再进一步说,大师对芝峰如此言之谆谆别有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对芝峰寄托有莫大希望,这从同年大师从慈溪金仙寺写给芝峰的另一封信中可见,其云:芝法师座下:顷奉惠书并大著,欢喜无量。大著深契鄙意,佩养万分。将来流布之后,必可令多数学子同植菩提之因。仁者法施功德,宁有既耶?前日闻仁者与醒法师有往苏州之意,鄙见以为未妥。倘仁者不欲居厦门,则乞移锡金仙。又静公近擬接受杭州招贤寺,24倘能成就,则仁者住居招贤,甚为适宜。末学与仁者神交以来,垂十年矣。窃念当今之世,如仁者英年绩学者,殊为稀有。若再深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