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既有建筑结构性能提升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_第1页
项目名称既有建筑结构性能提升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_第2页
项目名称既有建筑结构性能提升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_第3页
项目名称既有建筑结构性能提升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_第4页
项目名称既有建筑结构性能提升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项目名称:既有建筑结构性能提升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2、推荐奖种:进步奖-直报类4、项目简介:更、地震损坏等原因,不少既有建筑特别是文物建筑正常使用和寿命。然而,受建设资料的不完备、"成效难于量化界定"等问题,导致大量社会财产损耗甚至珍贵文化信息遗失。本项目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一批课题的资助下,对(1)既有建筑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数字化重构及变形监测技术(2)既有建筑的新型托换及抗震加固技术(3)既有建筑的减隔震(振)加固技术及装置(4)复杂建筑的移位控制技术及系统已发表论文150篇(SCI论文42篇),含ASCE研究亮点及最佳论文提名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5项、软件著作权16项。撰写专著5部,主编/参编国家规程和图集5部、省级规范6部。成果应用于柬埔寨吴哥窟、尼泊尔加德满都神庙、蒙古国辽塔等10项国外文物保护单位,布达拉宫、南京总统府等20项国家保护建筑的检测与改造、32项中小学校舍隔震加固、40项既有建筑减震(振)及移位工程,创造经5、主要完成单位及其创新推广贡献(1)东南大学:结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及一批国家重点工程科研项目,围绕“与工程应用”,历时十余年,完成如下创新性工作:1.关键技术研究与创新。系统减隔震(振)加固技术及装置;(3)复杂建筑的移位控制技术及系统。参与完成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既有建筑性能提升中的创新和实践。为建筑群、南京博物院老大殿等10余项国家/省级文物建筑的检测鉴定及改造、30项中小学校舍的隔震加固、40余项既有建筑的减震(振)及建筑移位工程,为既有建筑(2)北京建筑大学:1)研究提出并实现了定量化的建筑遗产三维虚拟修复新方法,克服了既有建筑传统修复方法主要凭主观经验难以定量化的不足。2)提出了3)提出了既有建筑多基准动态正射影像图与三维骨架线图生成方法,建立了由正射影像图、骨架线图、特征线划图、三维模型等九大类图组成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既有建筑三维信息留取与作规范,覆盖既有建筑三维数据获取、处理到应用的主要拟修复、数字展示、健康监测等提供了实用精准数据与图件(3)河海大学:完善了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设计理论、建立了文物建筑整体移位保护和开发利用技术设计理论和施工方法,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参编江苏省规程“建(构)筑物整体移位技术规程DGJ32/TJ57-2015”。成果在多项建筑物移位工程中得到成功实践,包括百年温州叶宅平移、旋转、顶升工程(温州市重点文保单位)、当涂水建公司办公楼(带地下室)平移、中国记者协会办公楼(北京市重点文保单位)斜向移位及旋转工程等,为推动建筑移位技术的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4)江苏鸿基节能新技术有限公司:对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施工工法进行了深为主完成了一批建筑物整体移位和隔震加固工程应用包括:常州红星大厦(高51.9m)整体平移、南京博物院老大殿整体顶升及隔震加固、南京基督教青年会旧址大楼(民国建筑)、南京广电锦和投资管理公司28#楼(原荷兰驻华大使馆)平移、金陵兵工厂遗址平移项目。在既有建筑隔震方面的典型应用体现在10余所中小学校舍隔震加固的施工。上述成果为既有建筑移位、隔震加固技术的成功实践作出了贡献,大量具有历史或使用价值的既有建筑得以妥善保护并(5)北京易景盈达科技有限公司:在本项目中,北京易景盈达科技有限公司依托高水平的IT和工程技术人员,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三维点云数据处理、信息模型构建、虚拟现实平台搭建提供技术支持和软件开发工件著作权2件,并完成了多项代表性工程应用,例如在金陵兵工厂遗址平移过程中,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建筑在平移过程中的变形进行了6、推广应用情况位,以及南越国宫署遗址、南京总统府、“励志社”建筑群(钟山宾馆)等20余项国家/省级文物建筑的检测及改造、超过30项中小学校舍隔震加固、40项既有建筑减震(振)及移位工程,创造经济效益超5亿元,为既有建筑的功能提升与历史信息7、曾获科技奖励情况(1)2015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既有建筑结构(2)2016年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大型复杂文物信息留取与虚拟修复关键技术8、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第1678344号,北京建筑大学,侯妙乐,吴育华,胡云岗2013.3.26,第768136号,东南大学,李爱群,王维,毛丽军,陆飞4)授权发明专利,自定心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节点连接装置,ZL201010073482.4,2012.3.20,第1396247号,东南大学,郭彤,张国栋竹9、主要完成人情况表曾获科技奖励情况: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2);另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3曾获科技奖励情况: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2);2012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1);2015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规程5部。对创新点1、2、3、4均有贡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2015年度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1)法;提出了既有建筑高精度信息留取技术,发明了基于精描控制定位工具与数据处理方法;提出了既有建筑多基架线图生成方法,突破了传统手绘线划图的既有建筑信息立了一套完整的既有建筑三维信息留取与虚拟修复的技术系范,为既有建筑虚拟修复、数字展示、健康监曾获科技奖励情况:2004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5);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9);201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6);2015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3)。性能的消能减震设计方法;参编国家行业标准2部,国家标准图集一本;开发了益及社会效益。对创新点3有贡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2002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5);2007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2015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5)。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针对砖木文物建筑的整体移位保护统的设计理论和技术措施,成果编入江苏省行业规程;研发了新型钢筋混凝土构件排名:6曾获科技奖励情况:2015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4)。应用于工程项目中,提高工程检测的技术含量和可靠度水平,实现了三维可视化检测技术方法,成功将该技术应用到文物建筑的三维数字化中的位移和变形监测、深基坑施工中既有建筑的变形监测、异曾获科技奖励情况:2015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既有建筑隔震及移位工程的施工行了研究,并实现了成果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对创新点3、4有贡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7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5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围绕新型槽钢防屈曲剪切钢板消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