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_第1页
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_第2页
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_第3页
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_第4页
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族社会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族群意识:族群组员之间建立互相认同、确认本身身份及划分族群“边界”的重要因素,它随着内部、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维系着族群的制度。2、民族主义:是近代工业化过程中出现在欧洲的意识形态,即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3、族群分层:是在传统社会分层理论中引进了“族群”的因素,分析对象是不同族群集团间由于构造性差别所引发的不平等,目的在于考察一种社会的“社会分层”构造当中与否含有一定程度的族群背景,社会不平等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族群间的不平等,各族群组员与否存在相似的社会流动机会。4、民族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时期建立与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新的政治实体形式的需要下,产生的民族概念,并趋向于政治权利,使民族与国家紧密联系,形成民族国家.5、文化多元:美国社会学家戈登提出,是在全体国民保持其政治一体的前提下,允许多个文化的同时存在,允许某族群保存自己的文化传统,但不妨碍他文化发展的一种格局.即多个文化共同发展.6、内部殖民主义:指中央政权对国内某些地区采用与殖民主义相似的统治形式。由发达族群控制的中央政府,能够把少数族群居住地区当作“殖民地"来看待,使“核心地区”对“边远地区"在政治上进行控制,在经济上进行掠夺。二、简答1、简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答:(1)这个多元一体格局有一种凝聚力的核心,就是华夏集团和后来的汉族地区,“形成了一种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2)相称部分的少数从事畜牧业,汉族以农业为主形成内容不同但互相补充的经济类型;(3)“汉语已经逐步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4)汉族的农业经济是形成汉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5)各民族之间在人口规模上大小悬殊;(6)中华民族成为“一体”是一种逐步发展的过程,先有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有形成北牧南农的大一体,最后以汉族为核心汇成一种“大一统”的格局。最后,“这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在共同抵抗外强的压力下形成一种亲戚与共的自觉的民族实体”。2.族群身份与实际利益的关系。答:(1)把族辫身份与社会地位一权利联系起来的制度——政策安排。无论是在族群整体的宏观层面上还是在具体组员的徽观层面上,“族群身份”都会对他们(他或她)的利益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2)法律上平等但事实上存在明星的“族群分层"。在法律上承认族群平等的国家中,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竞争同样十分激烈。族群优待政策在具体实践当中是一种资源分派的不平等政策。(3)族群领袖,当群体之同为争取多个利益互相抗争时,每个族群都会涌现出某些领袖人物,他们力求使自己被本族群和社会其它群体接受和认同为本族利益的代表者。3、族群意识产生的影响因素答:(1)族群之问交流的客观需求。在与其它族群交往的过程中,本族群与其它族群的多个差别会凸显出来,这些差别就是构成族群内部亲和力和产生族群意识的重要本源.(2)外在因素对意识的影响。外在因素有时也会增进族群意识的强化或淡化。如历史上元朝把臣民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3)看待其它姨肆的态度。含有比较强烈族群意识的族群.看待其它民族有着鲜明的排斥态度。希特勒曾努力强化日耳曼民族的民族意识,手段之一就是鼓动日耳曼人歧视和迫害犹太人。(4)族群间差别程度与族群意识.在分辨族群时所根据的某些重耍差别涉及:a体质差别,b文化差别,c经济差别,d居住地差别等。三、叙述1、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240答:民族主义是当代性的政治共同体意识与行动,民族主义塑造出了民族。民族主义强调他者意识,民族的政治权利,民族内部的平等。民族主义推动民族国家的创立,普通有两种形式:一是创立新的民族国家;二是在现有的国家框架内,完毕民族主义整合,即通过整合使国内的不同族群生成共同的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民族主义推动民族国家的创立涉及创立新的民族国家的过程,也涉及将现有国家转变为民族国家的过程。而民族国家之因此得以创立或现有国家要转变为民族国家,乃是于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民族主义被当作了当代国家正当性的来源.有关民族主义的概念一是仅将民族主义当做某种思想观念;二是把民族主义界定成意识形态与社会活动的统一。民族主义界定为“当代性的政治共同体意识与行动”。民族主义是民族国家创立不可或缺的因素,民族主义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创立。而对于民族国家的创立,我们要澄清两点:第一,民族国家以民族主义原则创立,但不意味着民族国家内只有一种民族。第二,我们应当避免陷入一种误区,基于对某一特定时期特定方式的经验认为只有一种民族国家构建的方式。民族国家的创立是一种长久而多样化的过程,民族主义有共性,但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往往体现出个性。民族主义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创立,民族国家被证明优于之前的政权组织模式,因此民族主义又成为当代国家正当性的来源。我们也要正视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呈现出的主流以外的多个非理性倾向,特别不应无视极端民族主义及其危害,必须进一步探索造成民族主义消极趋向及国内民族问题产生的深层因素.2、论族群问题的政治化与文化化之间的关系答:1、族群的“政治化”倾向.与“民族”相比较,“族群”重要体现出的是文化群体的性质。在现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无论是国家之间以及各个国家内部都出现了把族群问题“政治化”的倾向。2、政治层面与文化层面上的“族群"。在重要作为文化群体而存在的“族群”和重要作为政治实体而存在的“民族”两者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一定的内外条件下,族群和民族之间能够互相转换.3、“族群”关系的制度化.由政府正式确认每个公民的“族群”身份,这一做法就是把“族群”和“族群边界”制度化,使之成为一种正式制度,任何跨越这个身份的行为都必须得到政府的承认和官方审批手续。族群制度化肯那个出现正负两个作用,优待弱势群体的政策可能会改善族群分层状况,这样歧视弱势群体的政策则可能会强化族群分层。4、文化的多层面.没有民族国家层面上的文化与观念,在族群层面上的不同文化就难免会彼此冲突,无法和谐共处,因此在国家层面单靠政治制度和行政约束是不够的,需要建立某种统一的文化认同.5、“民族构建"与“民族认同”的基础.建立稳固的国民认同,首先要避免两种偏差,第一,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各族群间共同的国民认同,无视本国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同文化方面的认同基础。第二,是想固然的把国民认同视为已经存在并且牢不可破的共同基础,可是无视了少数族群民族和官员对国民认同的发展和巩固。因此要把当代政治性与历史相连,不能简朴的地里边界为基础来建立国家认同,最后不能用语言和宗教.从此看出国家认同是一种综合的,多个认同都是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部分。两者间的争议:自己的评价:一、名词解释1、族群身份:少数族群基于特定的族群与族群意识而形成的文化组员身份,就是族群身份.2、天下观:“中国”是天下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的中心地区,四周的“蛮夷戎狄”是中原文化的教化对象。统治中原王朝的皇帝是“天子”,他代表上天来统治、教化、养育天下万民。3、夷夏之辨:重要是指以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为核心的“文化”方面与中心文化之间的差别。“夷夏之辨”事实上也就是“文野之辨”。4、扩散模式:假设在一种国家内有两个族群,其中一种族群居住在国家的核心地区,经济上比较发达,政治势力比较强,在国内政治中居统治地位,而另一种族群居住在边沿地区的不发达族群,形成的一种主动接受或被动接受强势群体的社会文化的一种模式。5、熔炉理论:最初来源于19美国曾经上演了一部戏剧,剧名叫“熔炉”,描写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几代人通过婚姻通过长久互相调适,最后相处十分融洽.戈登用A+B+C=E,意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某个社会中的共同生活与相处,最后都将成为含有美国特质的E.8、主流族群:指在一种多族群的国家或地区内在政治、经济领域、人口规模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族群,它在政策制订、主流媒体态度以及族群分层发展趋势导向等方面普通占有主动权的族群。9、族群融合:族群融合是两个对等的民族通过长久的共同性增加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后消失,互相融合成新的民族。迁移杂居互相通婚,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发展。10、部族国家:部族国家是把政治认同与种族来源和种族身份联系在一起。在一种当代多元国家,政治联系与认同与种族纽带与认同之间被明确地分开。……公民权制度在不分种族或血统的状况下,确保国家全部组员平等的或相对平等的权利。11、同化:含有不同文化的群体走向拥有—种共同文化的过程.12、身份认同的同化:族群间身份认同差别的消失,各族群组员不再认为属于彼此不同的族群,而是属于同一种大的群体。13、社会构造的同化:用来衡量两个族群的组员之间与否出现了比较亲密的私人接触,一种族群的组员与否在日常生活和私人领域中被另一种族群的组员们普遍接受。二、简答1.美国社会中的族群分层变量答:(1)产业,20世纪代后墨西哥成为美国农业便宜劳动力的首要来源,印第安人仍然生活在美国政策给他们的280个保存地内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和亚裔和南美裔大多居住在城乡,并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需找就业机会.(2)都市化程度,能够用各个族群的都市人口比重作为简朴和直接的统计指标,来衡量和比较各族群参加社会工业化和都市化的程度。(3)教育教育,对一种族群社会地位的影响是本质性的,整体教育水平标志着一种族群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能力。(4)就业与经济活动,就业率和事业率.(5)职业,黑人、波多黎各裔、印第安人、墨西哥裔4个族群在工程专业领域里能力体现和就业人数都不尽如人意。(6)收入族群整体收人的绝对水平和产生的相对差距是社会分层的重要指标。(7)犯罪率各个族群人口的犯罪率水平可从一种侧面反映这一族群的整体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8)自我认定的社会阶级,除了可进行统计计算的指标外,有的研究者使用“主观自我认定的社会阶级"作为衡量社会分层的指标之一。2.戈登1964年提出的变量体系答:1、文化或行为的同化。a语言。族群间最明显的文化差别普通体现在语言方面,如果语言上互不相通,无法进行思想交流,那么组员间的社会交往少,偶有交流也容易因语言隔阂造成误解,b宗教。宗教信仰是族群文化传统的另一种重要内容,如果在宗教信仰、礼仪和与宗教有关的生活习俗等方面有很大差别,会直接影响日常交往和族群关系.c风俗习惯。各族群会形成传统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需要参考族群的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等背景来分析族群的风俗习惯差别及其对族群关系的影响。2、社会构造的同化,社会构造同化这个变量是用来衡量两个族群的组员之间与否出现了比较亲密的私人接触,一种族群的组员与否在日常生活和私人领域中被另一种族群的组员们普遍接受。3、婚姻的同化,族群交往只有在各方面都达成一定程度后,两个族群组员之间才可能发生较大规模的通婚,从而进一步增进族群血缘融合。4、身份认同的同化,身份认同的同化,即是族群间身份认同差别的消失,各族群组员不再认为属于彼此不同的族群,而是属于同一种大的群体。5、意识中族群偏见的消除,族群组员意识中族群偏见的消除,是一种族群在态度上、心理上对另一族群的接纳。6、族群间歧视行为的消除,族群间歧视行为的消除也被称作是行为上对他族的接受。偏见重要是观念中存在的东西,而歧视则体现为对不同族群在现实施为方面的不平等。7、公共事务的同化,重要是指群体之间的价值观和权力分派方面冲突的消除。4。族群集团在人口构造方面的差别设计的几个方面。答:1、人口的数量与素质。a各族群人口绝对数量和相对规模,各族群人口的相对规模是族群交往中最重要的因素.b各族群人口的相对素质。2、人口的年纪构造。a族群人口的年纪构造,b影响人口年纪构造变化的因素,c借用“人口转型理论”来分析族群之间的年纪构造差别。3、人口性别比例。a人口性别,比例人口性别比例是总人口中男女两个性别群体之间的比例。b影响性别比例的因素。4、生育率水平。5、死亡率水平5。影响生育率水平的假设因素答:(1)“社会特性假设”认为,由于各族群在社会经济方面存在着构造性差别,因此各族群生育率的差别实质上体现的只是不同社会阶层生育行为的特点。换言之,如果黑人与白人所受教育相似,职业和收入同样,他们的生育率应当同样。(2)“少数族群身份假设”认为,除了社会、经济因素之外,少数族群身份本身作为一种独立的因素对生育率有影响,由于统计计算表明,当其它社会、经济因素被排除之后,各族群之间的生育率差别并没有消失。(3)“边际地位假设”,少数族群的社会地位提高后,为了克服心理上的“没有保障感”,他们会把自己的生育率控制得比白人还要低,从而提高儿女的教育和竞争能力。6.人口迁移对族群形成和族群关系的影响?答:1、人口迁移与族群的形成,中国各朝代的史书都记载了不同族群逐鹿中原、你来我往、分分合合的社会变迁史,在这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社会变迁史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各族群的地区迁移史以及迁移后的族群同化史。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自然资源分派的影响,某个族群人口的大规模迁移会直接造成迁入地各族群人口互相比例的变化,增加对迁入地自然资源的压力,造成族群间在资源分派方面的竞争,这种竞争又与族群间的文化冲突结合在一起。3、人口迁移对本地族群政治格局和社会政策的影响,历史上常见的现象是一种族群集团武装侵入另一种族群的传统居住地,破坏了本地的社会制度和权威体系,外侵集团建立本族群对本地族群的统治,或扶植一种傀儡政权。7。结合迁移来研究族群关系是需要考虑的因素答:1、移民的总体数量规模,在迁移研究中,移民的人数是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与本地居民数量规模相比的“相对规模”。2、移民的迁移方式,与迁移人口规模相比,迁移的具体形式同样非常重要:是大规模集体性迁移,还是零星、分散的个体或家庭迁移,是移民自愿主动迁移,还是因自然灾害、政治或宗教迫害而逃离家园,还是被本国政府或占领军强制押送到另一种不是自己选择的地方,根据外来迁移活动采用的具体形式,本地族群对移民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反映各不相似.3、移民与本地族群居民之间在整体素质方面的差距,整体素质差距重要反映在各族群组员之间的教育水平、职业构造、组织能力、纪律性、工作经验、道德水准等方面,与他们成长过程中所生活和工作的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关.4、“迁移选择性"的影响,当一种社区的全部人员有机会向其它地区迁移时,总是会有一部分人比其别人更乐意迁移,另一部分人则倾向于留居原地。那么迁移者与留居者之间存在哪些差别,这就是“迁移选择性”所研究的问题。5、移民与本地族群之间在经济能力方面的差距,两个族群之间在经济能力方面的差距越大,隔阂也就越大,由于在族群之间的体质、文化、宗教差别之外事实上尚有一层阶级差别。6、移民与本地族群之间在其它方面的差别,移民族群有可能在体质、语言、宗教、生活习俗、价值观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与本地之间存在差距。7、不同移民群体之间在族群分层方面的差距.8、政府对于迁移的态度和管理方法。8。语言含有文化象征和交流工具的双重性答:1、语言的双重性,语言是人们互相进行口头交流的工具,书写文字统计了人们在各个方面所获得的知识与成就,并通过统计文本和印刷晶传递给下一代和介绍给其它族群。2、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一种“地区性共同语”。随着族群间、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人员交流的不停加强,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实用性”特质必然会发生越来越大的作用。3、人类语言的发展趋势,在一种当代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时期,一种最通用的语言不可避免地成为该国的正式“国语”或非正式的“族际共同语”。9。族群对居住格局的三个方面答:1、各族群人口在一种国家或地区中的地理区域分布。几个族群居民在同一地区中的分布可能有几个不同的模式。如在一种多族群国家或省份里,若各族的组员比较均匀地混杂居住在这一地理区域的各个部分,可被称为“混杂居住模式";如果各族居住相对分离,本族居住又相对集中,从而形成界限清晰的各族聚居区,可被称为“隔离居住模式”。2、各族群人口在一种地区中的城乡分布.每个地区都存在着城乡和乡村,城乡和乡村含有不同的经济构造和消费模式,不同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可能体现为互相分割对立的二元构造。3、各族群人口在一种社区内居住分布格局。居住在同一种都市或村落的各族群,依其人口规模和迁移历史,可能其居住地理分布模式也各不相似。通过居住模式的调查研究,我们能够从个体和家庭层面来理解和分析各族民众互相间的感情距离和实际交往条件。10。戈登衡量同化程度的社会变量涉及的几个方面答:社会的变量,这是一种社会中的集团性构造和有关的社会现象,涉及a、人口因素,b、价值观的差别,c、文化差别,d、族群关系的意识形态性质方面的差别,e、族群间权力分派状况及影响因素,f、少数族群进入社会酬赏制度的能力,g、社会的政治性质。三、叙述1.影响族群关系的因素答:(l)各族群之间在体质肤色方面的差别程度(体质因素);(2)各族群集团人口的相对规模(人口因素);(3)传统社会制度的异同(社会制度因素);(4)经济活动类型的异同(经济构造因素);(5)各族群在社会分层构造(行业、职业等)中占据位置的差别(族群分层因素):(6)文化、语言,习俗方面的差别(文化因素);(7)各族群在宗教信仰上的异同可能会影响族群之间的互相认同程度(宗教因素);(8)各族群之间的因多个因索造成的心理距离(心理因素):(9)人文生态环境因索(族群问互相隔绝程度郎族群交往的环境因素);(IO)历史上族群集团之间的关系对现今关系的影响(历史因素);(11)政府各项政荫对族群关系的影响(政策因素);(12)个别事件对蕨群关系的影响(偶发因素);(13)大众传媒对精英分子和民众族群意识和族群关系变化的影响(媒体因素);(14)国外政治、宗教势力对该国内部族群关系的影响(外部因素);(15)主流族群看待其它族群的宽容度(主导族群)。2.如何对族群关系进行可操作的变量指标P87答:1、语言使用。重要根据少数民族学校使用汉语和学习汉语的状况,本地广播电视部门中语言使用的状况,本地居民对语言的使用状况.2、宗教与生活习俗的差别。各地的民委和宗教局制订的法规与管理方法,能够协助研究者理解本地不同族群之间在宗教与习俗方面的差别程度.3、人口迁移。户籍登记资料,得到本地和移民两类,能够理解迁移对本地族群的影响。4、居住格局。通过居委会理解各民族的居住格局,这些族群是怎么选择居住模式,美国用“分离指数”来分析都市族群居住格局的计量办法。5、交友状况。理解各族群的交往范畴,来理解各族群是如何影响人们,并理解其它族群组员进行社会交往的。6、族群分层。通过理解个人的族群、教育、职业以及收入、消费状况等,就能够对族群分层进行专项定量分析,以考察各个族群之间在教育构造、经济构造、收入构造等方面存在的群体性构造差别.7、族际通婚。根据个人背景,分析归纳影响族群通婚的多个因素。8、族群意识.针对新出生孩子的族群登记,以及各族群之间的互相认同,所形成的政治权利和经济资源的单元,同时理解个人是在怎么的状况下形成族群认同的.3。族群意识与民族意识是如何产生传递的答:1、族群意识可能会演变成民族主义者倡导的“民族意识”族群意识在一定的政治条件和政治气候下,有可能演变为“民族意识”,换言之,就是从强调文化层面的群体意识转变为强调建立新的政治实体的群体意识。这就是普通所说的“民族主义”.盖尔纳认为,“事实上,当社会生活的经济基础规定文化的同质性或延续性时,当与文化相联系的阶级差别变得有害时,族群问题就会以‘民族主义,的形式进入到政治领域,而没有族群特性和渐进的阶级差别仍会被容忍"。2、“族群”和“民族",这两个词汇在中文里仅有一字之差,但在政治上的差别却是非常本质性的。“族群意识"是国内某些族群组员对于自己所在族群身份认同的意识,“族群利益"是族群组员对于本族整体利益的诉求。我们在选择用语时,确实需要小心谨慎,不仅要考虑本国的习惯使用方法,同时也要考虑到这些词汇翻译成外文后,国外的读者将如何理解。3、族群意识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族群之间所存在的多个差别(体质、语言、宗教、习俗、传统文化等)的大小影响着族群意识的形成和族群之间的距离。而一旦族群意识形成之后,外在因素(如政府政策等)仍然能够对族群意识产生影响,占据政府主导地位的族群有时看待其它族群会采用族群偏见和歧视的态度及政策,有时会采用协助的优惠政策,这与国家的意识形态含有亲密的关系.4、族群意识在一定的国内政治条件和国际政治气候下,有可能演变为“民族意识”,并试图通过民族主义运动而实现“民族自决”,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在这个的过程中,强调语言、宗教差别和改写族群历史会成为建立“民族意识”和进行社会动员的重要工具。因此各国在解决族群关系时,不适宜激励族群的独立政治意识和政治诉求,避免国内的族群问题转变为“民族主义”运动。4.族群社会学有关族群族群关系的理论答:(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2)美国三阶段理论。(3)欧洲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