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董仲舒政治思想
“天、君、民”的“大统一”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模式。董仲舒继往开来,将大一统思想从单薄的立法统一、权力一元发展到统一领土、统一政治和统一思想等诸多方面,对华夏文明统一的政治信念、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基础的确立大一统的观念源远流长。在《尚书·尧典》中就有“光被四表”、“以亲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的记载。这是大一统政治最早的雏形,它以尧为中心,由亲至疏,由近及远,由小到大,从最亲近的“九族”到周围的“百姓”再到远方的“万邦”,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政治圈子。夏殷之际,形成了天是最高主宰的意识。自然的天成为具有无上权威、凌驾于现实政治之上的“人格天”,它垂青并将其意志传达于人间道德高尚的人。而被属意者应弘扬天命,发奋努力,累积德业,否则将丧失天命。殷商时期,“听予一人之作酋”,“惟予一人之佚罚”,“王”已经有了唯一性的倾向。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权力一元的思想逐渐萌发。孔子、孟子、庄子、管子、韩非子等都有这方面的论述。杂糅百家的《吕氏春秋》也讲:“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这些论述为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董仲舒大一统政治思想的形成还与阴阳家的“阴阳五行说”有密切的关系。他继承了前人的阴阳五行说法并将五行重新排列,顺序为:木、火、土、金、水。他说:“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五行之间的关系是“比相生而间相胜”。他把五行与政治紧密联系起来,认为木是司农,金是司徒,司农不轨,司徒诛之,这叫“金胜木”;火是司马,执法者是水,司马犯法,执法者诛之,这叫“水胜火”;金者司徒,司徒软弱,司马诛之,这叫“火胜金”;土是君之官,木是农,“农者,民也”,“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民叛,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用五行循环相胜来说明封建政府内部权力的互相制约,并认为政治权力的相互制约是防止腐败滋生的最重要手段。董仲舒在《五行相生》中还讲到了政府官员只有各尽其职,互相配合,才能使政府机能顺利运行,步入良性循环的治世轨道。二、董仲舒关于“天”的论述秦始皇否定天命论,强调实力,奖励耕战,战胜六国,统一天下。但是,秦朝二世而亡,使得天命论有了市场。天立君为民,秦短命而亡的原因乃在于其严刑峻法违反天命。董仲舒总结历史的教训,提出新的天命理论,即天人感应论。他说:“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云:‘畏之以威’,殆此谓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异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仅案灾异以见天意。天意有欲也,有不欲也。所欲所不欲也,人内动以自省,宜有于心;外有观其事,宜有验于国;故见天意者之于灾异也,畏之而不恶也,以为天欲振吾过,救吾失,故以此报我也。”董仲舒认为:王者行为不正当,上天不满意,就会降下灾害,表示对王者的警告。王者纠正错误,自然灾害就会自行消失。如果王者不肯纠正错误,或者扩大错误,那么,上天就会降下更严重的警告。王者如果执迷不悟、怙恶不悛,上天就会选择道德高尚的人取而代之。上天以仁爱之心眷顾王者,给他很多改正错误的机会。只有自暴自弃、完全置天命于不顾的王者才会自取灭亡。董仲舒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董仲舒借孔子修《春秋》之旨阐述“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他认为:孔子做《春秋》,上抟之天道,下之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故《春秋》之所计,灾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书邦加之过,兼灾异之变;以此见人之所为,其美恶之极,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此亦言天之一端也。在董仲舒那里,“天”不是自然的范畴,也不是要合而为一,而是要在一定范围内“与天地流通”,也就是要把人的存在植根于“天”的基义之中,从而为人的存在特别是为统治者建立神圣的依赖。董仲舒神化天命,赋予天以最高的统治权威,既彰显了封建皇权的至高性,又对其有所制约。在以儒学为主体的政治思想中,代表天的意志的就是儒学,用天制约皇权,实际上就是用儒学制约皇权,不过是把儒学冠以天的名义,为儒学披上神秘的外衣,增添了儒学的至高性、独尊性和权威性,也迎合了当时人们敬天和服从天的心理,用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理论达到了统治和一统的目的。《春秋经》有记载: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解释为:“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如此看来,在《公羊传》里,大一统主要是指立法统一。董仲舒在“元年春王正月”这几个字上阐述了不少观点。他说:“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把第一年称为元年,是重视开始,而且要端正根本。春代表春天,在王之前。王之后有正,正即政,就是统治人民。“春王正”三个字的顺序表明“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即人民服从皇帝,皇帝服从上天。在这里,董仲舒将大一统的内容大大丰富了,不仅包括立法统一,还包括了政治统一、思想统一和领土统一。因此,他在强调政治统一和“独尊儒术”的同时,也高度重视领土的统一。汉景帝时,发生了七国之乱,各诸侯国企图分裂国家。董仲舒亲历了这场运动,提出“屈民而伸君”的主张,要求限制地方割据势力。“民”在这里不是指普通百姓,而是地方有一定势力的诸侯王。老百姓没有权力,一般情况下是无法与中央政权对抗的,只有地方的诸侯国君才有实力与中央政权相对抗。屈民而伸君,实际上是为了维护统一,反对分裂而提出的口号。这一口号对于中国长期维持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天人感应论作为大一统政治思想的理论模式,其理论形态是繁杂的。董仲舒说:“体国之道,在于尊神。尊者,所以奉其政也,神者,所以就其化也,故不尊不畏,不神不化。夫欲为尊者,在于任贤,欲为神者,在于同心;贤者作股肱,则尊君严而国安;同心相承,则变化若神,莫见其所为,而功德成,是谓尊神也。”古代中国之神即为天,“天无所言,而意以物”就足以说明儒家思想要在历时的“物”或“事”中寻求天道,其中天与人生硬的感应与合一不乏荒谬之处,但我们不能站在今天文化的角度将千年前维护社会存在、指导社会生活的原则视为怪异之论。从其出发点和归宿来看,它是理性的。它通过恢复神灵的天,来论证儒家德化政治的合理性,通过神化儒学而改造了儒学并赋予了其新的力量。这种表面繁复的思想体系有其合理的政治诉求,为日渐成熟的大一统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三、董仲舒要以学术思想为指导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学的灵魂。它反对命令式管理,重视示范的方式,强调树立榜样、效法先贤,以此来启发人民、改变社会风气。《说苑》卷七《政理》有曰:“众不可户说也,可举而示也。”意思是群众不能挨家挨户去劝说,但可以树立榜样做示范,来引导他们。董仲舒讲:“君人者,国之元。发言动作,万物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端也。失之毫厘,驷不及追。故为人君者,谨本详始,敬小慎微”“国之元”即国君天子,他的一言一行都是百姓学习的榜样,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因此,天子不仅要谨小慎微,而且还要“谨本详始”,重视开始,“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皇帝是根本,刚即位是开始,一定要树立正的风气,为天下做表率。明君用贤才——如果说君王是大一统政治的腹心,那么,贤才就是其四肢。皇帝虽然贵为天子,但他绝非圣人,他更需要贤士的辅佐。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建议:建学校培养贤才,通过推荐和考核选拔贤才,在实践中检验人才,遴选贤才和淘汰庸才。董仲舒的这一建议,对汉朝及汉以后历代的选官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统治者把荐贤制度化,举孝廉,举贤良,举明经,这未尝不可看作是董仲舒政治思想的现实化。大一统政治的核心就是中央集权。天子是封建权力的集中掌握者,皇权是社会秩序的象征。有了稳定的皇权,就有了稳定的社会秩序,一旦皇权不稳定,社会就会陷入混乱。这种“大一统”理论很容易被后世看成是“一统于天子”的专制政治主张,但从汉代的政治实情来看,这不能说是一种罪过。班固在西汉的复杂政治局面中认识到董仲舒“令后学者有所统一而为群儒首,始推阴阳而为儒者宗”的历史价值。我们在《白虎通》及其对后世的典范作用中更可以看出董仲舒“大一统”理论在政治哲学史上的意义。“专制是自由的敌人”是现代才有的观念。部分学者对董仲舒维护“专制”或“受了专制政治的大欺骗而自身在客观上也成了助成专制政治的历史中的罪人”的评判以及徐复观所谓“仲舒一时的用心过当,始终是贻害无穷”的论调,是站在三民主义的立场上,用现代的自由、民主观念来评判两千多年前一位学者的思想及政治主张,这未免有失公平。历史的合理性不是绝对的,我们需要探求的是其存在的正义性及价值。董仲舒这一思想,对汉代政治有深远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人口最多、最繁华鼎盛的汉唐时期,恰恰是中央集权制比较巩固的时期。如何评判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的这一主导思想,维纳斯的一段话对我们不无启示,他说:“我们试图阐述出政治正义的原则,然而,如果社会的基本结构--主要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以及它们融合成为一个合作系统的方式---能满足这些正义原则,那么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的说,这些公民确实是自由的和平等的。”四、关于董仲舒大一统的文化价值秦始皇和汉高祖虽然在政治上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但他们却无力消除春秋战国以来社会上因长期分裂而形成的浓厚的分裂意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和《天人三策》中打出大一统的旗帜,汉武帝又采纳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使得统一和一统的意识逐渐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自此以后,尽管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跌宕起伏,但国家必须保持统一的信念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始终未被动摇过。董仲舒所创立的大一统理论,经过政治实践的冶熔和民族情感的浸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政治价值的主体取向。纵观世界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的历经风雨依然巍然屹立的大国。世界史上出现过很多声名显赫的大帝国,但没有一个如中国般屹立千年,究其原因,没有统一的政治信念、统一的民族情感和统一的历史文化是其分裂或消失的重要因素。相反的,中华民族正是因为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和统一意识,因此,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虽然也经过了无数次的分分合合,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我们不能把民族统一意识的形成完全归功于董仲舒,但他的历史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也是不可替代的。董仲舒大一统的政治思想还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使重视入世践行、富含人文理性的儒学成为了中国封建文化的主导。儒学在孔子之后,经过孟子、荀子等大师的阐发,虽然已成为天下显学,但终究不过是诸子中的一家而已。杨朱、墨、法及黄老等学派的社会影响绝不逊色于儒学,甚至还有过之。孟子就曾感慨过:“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则归于墨。”董仲舒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中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援,对传统儒学理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以天人合一为轴心,提出了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令统一的大一统思想,获得了汉武帝的青睐,借最高统治者之手以国家政令的形式确立了儒学的一尊地位。遂使后世兴起了修习儒学的高潮,到东汉,许多地区出现了“争励志节,习经者以千数,道路但闻诵声”的盛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心悸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 2025年超高速切削机床合作协议书
- 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化学试卷含解析
- 大班社会蝴蝶课件
- 2025年酞菁颜料合作协议书
- 2025年闭式冷却塔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水杨酸锌改性树脂(无碳复写纸显色剂)项目建议书
- 幼儿园交通安全小知识
- 四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
-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测绘综合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初中数学》专题突破专题60 二次函数背景下的特殊平行四边形存在性问题(含答案及解析)
- 读后续写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 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加密算法研究
- 中层管理干部团队-执行力与领导力提升培训课件
- 2024年物业管理师(中级四级)考试题库大全-上(单选、多选题)
-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歌曲《孤勇者》素材运用 课件
- 中医四季养生之道课件
- 《无人机法律法规知识》课件-第7章 无人机运行管理
- 医学影像检查资料互认项目清单
- -构建我国个人破产法律制度研究
- 中外饮食文化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