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聊斋志异》和《子不语》中的书生形象的对比分析_第1页
汉语言-《聊斋志异》和《子不语》中的书生形象的对比分析_第2页
汉语言-《聊斋志异》和《子不语》中的书生形象的对比分析_第3页
汉语言-《聊斋志异》和《子不语》中的书生形象的对比分析_第4页
汉语言-《聊斋志异》和《子不语》中的书生形象的对比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II论《聊斋志异》和《子不语》中的书生形象摘要《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中的书生类型,主要有痴人、狂生和《聊斋》中的特殊群体——鬼书生形象等,而《子不语》中的书生类型,主要有痴情男子、通灵者等。《聊斋》中书生的性格,主要有知恩图报、爱情自由的渴望、不畏强暴,直面黑暗等,而《子不语》中的书生性格,主要有愚钝形象以讽刺科举和充满趣味。本文主在这几个部分对这两部作品里的书生进行比较研究。关键词:聊斋子不语书生形象

目录一、前言 1二、《聊斋》和《子不语》中的书生 1(一)《聊斋》中的书生类型 21.失意书生 22.痴人 23.狂生 34.薄情郎 45.《聊斋》中的特殊群体——鬼书生形象 5(二)《子不语》中的书生类型 51.痴情男子 52.通灵者 6三、《聊斋志异》和《子不语》中书生的性格特征 6(一)《聊斋》中书生的性格 61.知恩图报 72.爱情自由的渴望 73.不畏强暴,直面黑暗 8(二)《子不语》中的书生性格 81.愚钝形象以讽刺科举 82.充满趣味 9四、《聊斋志异》和《子不语》书生形象的对比分析 10(一)借对书生的描写表达了对科举的批判 10(二)书生遭遇的不同 11五、结论 15参考文献 16PAGE14一、前言我们都很清楚,科举是古代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在古代的社会,这句话对于当时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书生来说无疑是至理名言。想要光宗耀祖,出人头地,那么苦读经书,埋头科举便是一个不二之选。为此,书生的形象在古代的文献典籍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形象。但是单一的苦读圣贤书的书生形象早就不能满足那些才华横溢的作者的写作需求,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书生的形象发展的越来越丰富。《聊斋》与《子不语》中各式各样的书生形象,正是由于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而得以出现。《聊斋》中的书生形象大多以突出讽刺封建阶级为目的,表达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同时也深刻揭露出了当时的封建阶级对下层人民的压榨和迫害。与《聊斋》有所不同的是,袁枚生在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的“康乾盛世”,因此他的作品《子不语》并没有像《聊斋》一样深刻揭露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罪恶,也未深入去表现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袁枚在抨击封建理学,倡导人性和自由方面又有《聊斋》所不及之处。两部作品各有各的独到之处,因此以这两部作品来对中国古代的书生形象进行研究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聊斋》和《子不语》中的书生人物形象是作者在小说作品中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鲁迅在《中国小说简史》中说中提到过:明朝末年,关于奇人异族的书一般都很简略,许多奇人异族都是没有感情的。《聊城奇遇记》与《聊城奇遇记》从细节中分离出来,呈现出共同的特征,使人性、平易近人的恶狐恶灵忘却了自己的异类身份。段启明,汪龙麟主编.清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第547页《聊斋志异》中的较长篇幅作品中的人物都有自身特质,形象饱满生动,是区别于其他人物形象的“这一个”.相对来说,《子不语》的写作结构简单,故事内容侧重于讲述离奇事件,对人物形象塑造力度不够,导致人物形象特征不突出,整体简洁。段启明,汪龙麟主编.清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第547页(一)《聊斋》中的书生类型1.失意书生虽然蒲松龄的着作堪称一绝,但其一生坎坷潦倒。作为一个读书人,他最大的愿望是考取功名以振兴门庭。从蒲松龄的一生经历来看,他从19岁的少年到71岁的功生,经历了50多年的科学研究,而在这中间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处于郁郁而不得志的状态。它在他的作品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在《王子安》中王子安认为他是在梦中中举时大声呼喊“赏钱十千”、“呼赐酒食”的行为,或《褚生》中的陈孝廉“实相告,家贫无以遗先生,必半月贩,始能一月读”的无奈,或多或少地隐藏作者的影子,另一方面,作者可以自由流动性能在作品的血肉全部学者形象,如果没有他个人在研究领域的经验和深厚的感情,是很难形成的。谭邦和先生曾谈到“蒲松龄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但他首先是一个住在笼子里的科举制度在普通的读书人”,但是普通读书人的经验,在这样的反复测试,孤愤萦绕着蒲松龄,这样的情绪使得他可以在作品中游刃有余,将书生的人物形象刻画的生动传神。事实上,“书中书生”已经不是指蒲松龄个人,而是代表了受到八股取士制度栽害和摧残的一大批郁郁不得志的文人,蒲松龄在他的作品中描绘出的或有趣,或可伶,或可气的学者形象,也具有明清时期寒门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2.痴人在《聊斋志异》所描写的这些人物形象当中,诸多的痴人形象作为引人注目。比如在《连城》中的乔生就是一个痴人的代表。他照顾已故好友的妻子,已经是人的模范,更在于其受县官器重,所以在县官病逝之后,他负责将县官的灵柩运回本地进行安葬。这些种种的事迹已经凸显出他自己的品格,虽然都是一些平凡简单的事情,但是却在这些平凡的事情当中,蕴含着伟大的一面,也正是通过这些点滴的事情,也才凸显出其胆肝相照的顶天立地的男性形象。自然,这些都只是铺垫,也正是由于这些品格,才会引出其和连城的唯美爱情。对待这种唯美的爱情,连城更是痴迷于此,无论是为其赋诗,还是为其剜胸脯之肉,都表现了其对于爱情的一往情深。而乔生也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真心打动了美人知心,获得了“逢人辄称道”,而且“赠金以助灯火”的待遇。乔生的这种痴,源自于情感的真实迸发。“癖”,亦可解释为“兴趣”,在《石清虚》里就描写了一个爱石如命的痴人——邢云飞。在这里,所痴恋的东西已经不限于具体的事物,为成为一种知己的象征。为爱而自断其指的孙子楚就是痴情书生的代表。孙子楚在《聊斋志异》中的形象是生动而独特,孙子楚的“傻”和“痴”在他对爱情的追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孙子楚“生性迂腐,辄信为真”形象,体现了他善良、质朴的本质。“木讷”的书生也许是作者对自己性情的自况,也是对当时多数老实木分读书人的形象投影。在故事中,读者们看到了孙子楚“傻”并“坚定”的爱情观。著作中写道“以是知慧黯而过,乃是真痴;彼孙子何痴呼!”。在这评语中,可以看到蒲松龄对书生“痴”的辩证思考。3.狂生蒲松龄毕生致力于科第举业、坐馆塾师的角色扮演,端庄儒雅是其仪态风度的主旋律。然而他绝不甘于仅仅只做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狂放也是他骨子里的另一面。在作品里,蒲松龄把这一面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大胆的对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进行猛烈的抨击,而敢于进行批判的这些人的形象,便是他笔下所描绘的狂生。戚生在《章阿端》中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他敢于选择别人因为“白昼见鬼,死亡相继”而廉价对待房子来住,两个多月就会付出失去妻子的女仆死去的代价。他不顾别人劝说,“盛气被袱,独卧荒亭中,留烛以觇其异”。在迷信风行的时代,常人往往谈鬼色变,避之唯恐不及,而戚生却明知闹鬼,肆无忌惮,足见其胆气已达到狂的地步。4.薄情郎在《聊斋志异》作品中,还有一种学者形象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以《丑狐》中的穆生为代表的一些见异思迁、不仁不义的书生形象。这种人物形象往往表现出一些文人对金钱和美、思想感情的贪求,而这种人物形象大多也是蒲松龄所深恶痛绝的表现,十分突出的是穆生。家贫的穆生对丑狐付他的施舍非但不加以感激,反而因丑狐的“丑”而嫌弃她,邀请道士最终赶走她,最后“背德负心”也遭受肉体和精神双重处罚。由此可以看出,蒲松龄在描写这一类不义书生的形象的过程中,依旧遵循了其“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的信条和理念,反过来说,则是付“有心作恶”之人必然会严惩不贷,而作者的这种态度,也贯穿了前后对这些形色各异的人物命运的描写之中。5.《聊斋》中的特殊群体——鬼书生形象在各自的故事中往往以普通书生身份出现,始终在拜师、求学、作文、教书中忙碌,最后以科举考试为目的。[2]又在某种场合,突然告人说或让人发现自己原是“异类”;或者原本是书生,因故死了变化为鬼,并继续从事书生的活动。这样的特殊群体,便是《聊斋》中的鬼书生形象。《于去恶》写三个考生参加阳世、阴世考试,阴世其实是阳世倒影,三考生的表现是现实科举考试的真实反映或夸张性变形。跟许多《聊斋》故事一样,《于去恶》中陶圣俞本人是求功名者,也是作者的叙事的一部分责任,观察,思考和反思其他角色,成为支点来维持世界的太阳和影子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生活和未来的世界。与陶圣俞接交的于去恶一开始就非同常人:他从不读书且声明“吾辈读书人,岂临渴始掘井耶?”窃窥之,则每一稿脱,辄烧灰吞之。愈益怪焉。诘其故,曰:‘我以此代读耳。’便诵所抄书,顷刻数篇,一字无讹。”当陶生请他传其术时,于去恶不肯传,因为于去恶是鬼,这种鬼魂特有的读书方法不可能传给世间人。陶圣俞准备参加世间例行的科举考试,而于去恶准备参加冥世间新实行的“帘宫”考试。于去恶认为阴世考帘官非常重要而且因此优于阳世:再司簿书十数年,即文学士,胸中尚有字耶?阳世所以陋劣幸进,而英雄失志者,惟少此一考耳。”这是小说人物代作者立言,是聊斋先生为沉痼重重的科举制度开的永远不可能兑现的处方。人世间总是考官高高在上考考生,其实最应该考一考的,是这些“胸中无字”、道貌岸然的考官!(二)《子不语》中的书生类型1.痴情男子袁枚的《子不语》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搜集生活中的典型细节的,这使得文章小说的写作凸显出一种柔化风格。这种风格尤其在对于书生形象的描绘当中,表现的更为明显,比如在《张光熊》当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张光熊,在读书之时和狐仙王女相交,两人同塌而眠,感情深厚。但到后来,张光熊被其父亲发觉,随后王女也被制服。两人告别之时,王女问起何时相见,张光熊答曰20年,但20年之后,张光熊已经中了进士,当上了吴江县令。续弦娶了王家女,与当时的狐仙十分相像,但已经对之前的事情全然不记得。作为一个书生,已经中了进士,还能记得和狐仙之间的情感,不能不说,张光熊自身对于狐仙还是非常痴情的。2.通灵者前文提及过,袁枚所写的《子不语》和蒲松龄呕心沥血写《聊斋》大不相同,《聊斋》当中情感真挚,思想深厚,而《子不语》却以搜罗世间繁杂事等为乐,写了一些现实生活中所传说的一些人物,而通灵者就是其中的一种。主人公是童其澜,是乾隆元年荣中进士,官任户部员外郎。这个官职已经比较高,但是此人却有着常人不曾有过的慧眼,有一天在衙门值夜班,与同衙门内的几位官员饮酒,突然仰天大喊:“天使大驾光临!”随即穿上上朝的衣服伏地叩拜,同事们甚为惊诧,但童童其澜却解释说,当时天上下了敕书来,让其作东便门外花儿闸河神。”因为知道了自己的死期,说完不禁凄然泪下。但同事们不以为然,以为他得病了。但第二天,童其澜就去辞官,上级就说他“你读书君子,办事明白敏捷,如有病,不妨请几天假,何必假以天神名义迷惑人呢?”童也不作辨解,默默驾车回家。回家后不饮不食,将家中事料理了三天,端坐而逝。东便门外居民也在这一天听见连夜有车马声,以为有达官贵人路过,马上开门看,却又不见一丝踪影。花儿闸河神庙中道士叶某,梦见新河神到任,须发皆白,中等个子,果然是童公的相貌。在这篇小说当中,童其澜被描绘的活灵活现。这个人本是朝廷官职,却被上天下了敕令,任命为河神。三天之后,自己肉身死掉,却果然以原貌成为了河神。这一事件,和当时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三、《聊斋志异》和《子不语》中书生的性格特征(一)《聊斋》中书生的性格知恩图报在《聊斋》当中,描写了一部分知恩图报的书生,叶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叶生满腹才华,满腹经纶世人不能相比,但是却因为科举制度而久试不中,虽然得到了仙灵的支持和推荐,也没能够获得中榜。叶生非常惭愧,辞别县令回家继续读书,却因为太过用功,再加上内心郁郁不得志,不久便病倒了,直至死亡。但是叶生化作鬼魂,为了报答县令的知遇之恩,竟然亲自辅导县令儿子读书,并最终得以高中。而县令儿子高中之后,也遵循父亲意愿为叶生捐了个举人。在这个故事当中,叶生跨越生死界限,报答县令、好友的知遇之恩,实在是令人钦佩。这里面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叶生的所作所为是儒家所提倡的“仁爱”思想的一种体现。2.爱情自由的渴望爱情自由,这是乡村秀才们在《聊斋》中喊得最为理直气壮的口号。他们所争取的爱情自由,有着各种不同的具体内容:有的是要冲破封建的门第观念,有的是要挣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羁绊,有的是要抗拒社会封建势力的扼制,有的是要排除外界邪恶势力的干扰,有的是要摆脱因年龄等自然因素给爱情所带来的困惑……在封建社会,在爱情上受到封建礼教绳捆索绑的,首先是女性;而女性一旦失去了爱情自由,男性的爱情自由也就成了泡影。所以,男女性之间合作共同反抗封建制度的压制,这些描述,显然是蒲松龄借《聊斋》而提出的一种自我要求。他们认为,为了共同的情和爱,男子就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承担这样的义务。他们还认为男女不但应该自由结合,还可以自由离散。如果你是嘉平公子式的人物,胸无点墨;或者是常大用式的人物,不悟不达,那么,就应该让女性随时自由离开,无须要求她们从一而终。这是他们的自信,也是他们对女性的尊重。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乡村知识分子心灵的开放和觉醒。[4]他们的思想与封建的传统观念相背离,而与时代精神相合拍。《聊斋》里的有些人物,他们的某些行为已超越了对爱情自由的追求,而近乎崇奉“性解放”了。3.不畏强暴,直面黑暗在《吴令》、《一员官》、《鸮鸟》、《狂生》等作品当中,蒲松龄塑造出了一系列的不畏强暴的书生形象。虽然这些作品自身的篇幅并不长,故事情节的展开也很简单,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并不繁琐,但是却达到了高度凝练的结果,并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明显的就是,作者通过一些小事或者几个场景,就能够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很好的刻画,塑造出了这些书生不畏权势的豪放之气,并借他们的口来鞭挞现实,抨击现实的黑暗。形象的表达出了这些书生形象的批判精神。而在《狂生》当中,塑造了一个以“笑”为主要武器对抗黑暗社会的“狂生”。无论是对于官府的微笑、还是大笑,都反映了其对于官府的蔑视。这种狂傲的精神代表了《聊斋》当中书生对于现实的反抗。(二)《子不语》中的书生性格《子不语》中的故事大都言鬼神,谈怪异,完全不涉及鬼神的故事也只寥寥数篇,且多宣扬“因果报应”、宿命说的迷信思想。《子不语》中尽是一些有关托生转世、冤鬼索命、厉鬼为祟的离奇故事;城隍、土地、冤鬼、隶卒等各种神鬼形象随处可见,袁枚也正是以这些神鬼形象、怪诞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完整的阴问“社会”。尽管袁枚自称是为“自娱”而“戏编”此书,但从这些荒诞离奇的神鬼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一些寓意的。1.愚钝形象以讽刺科举韩文公与孙衰中状元,人但知韩文公,不知有衰。罗隐终身不第,至今人知有罗隐。汝当归而求之实学可耳。”此论实际是代袁枚立言。袁枚《示儿》诗亦云:“九州人尽知罗隐,不在《科名记》上寻。”袁枚认为如今靠八股文而中状元者丝毫不说明他有真才实学,历史上的科举状元亦不例外。唐代著名文学家罗隐虽未入仕途,而其名垂千古,为后人钦慕。韩愈之孙韩衰曾中状元,而毫无文学建树,其名远不能与韩愈相比。所以科举中第并不值得炫耀,与真才实学相去甚远。故又借王者言日:“一第区区何足羡,贵人传者古无多。”《科场二则》。则记考官批卷之无标准,应试者“出线”的偶然性,以见科举录取很少有公正性可言。科举此弊自古已然,李、杜满腹才学,但名落孙山,即是科场不公、时运不济的结果。明代文学家凌檬初谓“话说人生只有科第一事,最是黑暗,没有甚定准的。自古道:文齐福不齐。随你胸中锦绣,笔下龙蛇,若是命运不对,倒不如乳臭小儿、卖菜佣早登科甲去了。”(《科场二则》)写两个考生的之所以能够高中榜单,是因为考官做了一个梦,梦中金甲神指示考生甲应该高中,因此考官认为“不需要在阅读他的答卷,可以直接指定他为解元”,另一个乙考官错误认为上帝给的方向,考生乙应该中榜,乙考官也认为“不需要在检阅”,直接推荐。有如此荒唐糊涂的考官选士,该使多少十年寒窗苦读而有才学者名落孙山!科举中第不凭才学(哪怕是写八股的才能);而靠托梦与”鬼神“,这只是科举弊端之一而已。2.充满趣味袁枚反对程朱理学的思想,也体现在他对以讲究辞章学问、推崇八股时文为主的科举制度的极度厌恶和辛辣讽刺方面。《乡试弥封》(卷十三)写程某因对于“科名进身,非此不可”的八股时文一窍不通,在考场上错解错答了考题,却竟然中了第五名。《科场二则》(卷十四)描述了两个同样荒唐的故事:其一讲主考官对考生周某的文章“不能句读”,全然不解,却因大主考礼部侍郎叹为奇文,竟假借梦语定周某为此科第一名;第二个故事说的是,张某“性尤迂滞”,笨头笨脑,考前焚香祈祷,以求神助,却在祈祷的过程中受到他人的戏弄,塞了一纸荒唐文卷给他,没想到,这一原本是戏弄他的文卷,竞使得他榜上有名。这三个故事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科举制度的荒唐可笑,并给予辛辣嘲讽,如此的选才方式,实在令人啼笑皆非。然而,清代统治者却将它视为“用以牢笼志士,驱策英才”的“善术”(《满清稗史》三十一节),读了袁枚这几则故事的读者,恐怕要为满清统治者的如此见识笑出声来了。四、《聊斋志异》和《子不语》书生形象的对比分析(一)借对书生的描写表达了对科举的批判《聊斋志异》经常批评科举,而且很辛辣,尤其是对主考人的缺点,如视而不见、贪污贿赂,揭露和讽刺往往是尖锐的、无情的、充满愤怒的语气。但作者对科举制度本身却从未怀疑,他自己就一生拼搏于科场,老来还对儿孙感叹:“无似乃祖空白头,一经终老良足羞”。《子不语》》中关于科举的章节不多,也没有《聊斋志异》的辛辣与义愤,但有部分章节直接质疑科举制度。可以说,在对科举取士这一点上,袁枚要比蒲松龄清醒一些,看得也更透彻一些。首先,对八股文的看法。作为明清两代的正统文学,蒲松龄和袁枚自然都下过极深的功夫。这当然是为了应试的需要,但就对其本质的认识而言,二人又是有别的。蒲松龄虽然因为屡试不第,加上对小说创作的热爱,越到晚年越不自觉地放弃了对八股文的钻研,但终其一生并未否定八股文。而在《聊斋志异》的一些篇章中,更为八股文辩护,认为它不仅同文学作品一样具有审美价值,还是选拔人才的试金石。《新郑讼》中说:“石公为诸生时,每一艺出,得者秘以为宝。观其人恂恂雅饬,翰苑则优,似非薄书才者,乃一行作吏,神君之名,噪于河朔,谁谓文章无经济哉!故志之以风有位者。”一些小说中的人物甚至出现了与其身分很不协调的八股文的语气(如《珊瑚》)。在《与诸弟侄书》中,蒲松龄还详细地谈了八股文的创作方法,从立意、构思、布局、语言上全面阐述了他的见解。从此也可看出其用心之深。袁枚在《子不语》中对八股文的态度却并非如此。《麒麟喊冤》一篇中说:“今之儒生,皆宋儒之应声虫也。子不作应声虫,安能拾取科名”。故事还告诉人们,上帝所重者为诗文,而汉学、宋学,或琐屑考据,或迂阔讲学,皆不可从,不足取。《地藏王接客》更借地藏王之口斥骂一儒生道:“狂生裘某,汝焚牒伍公庙,自称能文,不过作烂八股时文,看高头讲章,全不知古往今来多少事业学问,而自以为能,何无耻之甚也!”作者对八股文的否定是显然的。其次,对科举的批判。蒲松龄常常将揭露和讽刺的矛头指向考官,认为他们不是有眼无珠(如《司文郎》、《贾奉雉》、《叶生》、《三仙》等),就是贪赃索贿(《考弊司》),致使英雄失志而陋劣幸进。对考官的“眼瞎”,他分析说:“得志诸公,目不睹坟、典,不过少年持敲门砖,猎取功名,门既开,则弃去;再司薄书十余年,即文学士,胸中尚有字耶?”(《于去恶》)而对八股取士制度本身,他不仅不反对,甚至认为它既适用于人世,也适用于阴间。《聊斋志异》开宗明义第一篇便是《考城隍》。而袁枚在《子不语》中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怀疑。《科场二则》写神圣的科场,如同儿戏一般,考官或凭梦而定,或求神明提撕,全不顾文章是否真佳。《秀民册》借宣明王之口道:“试数从古有几个名状元、名主试乎?韩文公孙衮中状元,人但知韩文公,不知有衮。罗隐终身不第,至今人知有罗隐”且高吟“一第区区何足羡,贵人传者古无多。”《麒麟喊冤》、《狐读时文》、《吃肾囊中举》等更是对这一制度的大胆嘲弄。蒲松龄对科举的批判主要是出于自身遭遇的不幸,感情的因素十分强烈;袁枚的批判却是因为对这一制度本身较清醒的认识,理智的成分更多些。(二)书生遭遇的不同中国古代的文言小说,特别是志怪小说,历来都把劝善惩恶、实现道德教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因此常用传统的道德标准来设置故事,“善恶到头终有报”是其构思的出发点。《聊斋志异》正是继承这一传统且发扬光大的典型。《子不语》却打破了这一传统的思维模式,天心与人意不齐,善恶难报常常成为作者表现的主题。在《聊斋志异》的许多篇章中,作者反复告诫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此乃千古不易之理。为官者如若贪暴不仁、作恶多端,便会被阴府追命而死,死后还要受刀山油鼎之刑(《潞令》、《续黄粱》);为富不仁、丧失天良者终会受到死者冤魂报复,或者自食恶果(《窦氏》、《韦公子》)。天意不可违,人心不可欺。现世不报者,来生必报;人力难报者,上天必报。命运是公平的,对任何人都是如此。《子不语》所表现的却正好相反。讲操守而不肯擅受鬼词滥作威福的土地,却终年无香火,故而常常受饿,更难升城隍(《土地受饿》);专以摧凌妓女下体为能事,且案涉妇女必引入奸情讯之的平阳令,却能博得贤德的美名(《平阳令》);山阴一沈姓者,嘱稳婆趁其妻生产之时将铁针置产门中,致其死于非命。其妻之魂诉之城隍,城隍却不予准理,向关帝喊冤,又被城隍以冲突仪仗之名缚放香案脚下(《烧头香》)。善恶难报,复仇报冤之事常常会受到各种力量的阻碍。而天心与人的心意总是无法匹配的,复仇者们只能找到自己的机会,有的甚至要等几代人,也无法报仇,要延续自己的冤屈。《两神相殴》中写阴间有一李大王,司赏善罚恶之事;有一素大王,实命运之神。两神相殴,然李不胜素(理不胜数)。可世上一切,素王掌管七分,李王掌管三分。因之,人心天理,美恶是非,只有三分公道。这个故事的用意是显然的,命运是不可战胜的,真理也只有三分胜算。这便是袁枚的观点。《聊斋志异》中,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蒲松龄不仅对传统道德中美好东西加以着力的赞扬,甚至对一些本身就不道德的东西也采取肯定的态度。如“割股疗亲”的愚孝,女人必须从一而终,不能失节等。虽然他的道德观中有许多值得肯定的东西,但总的来说,他是传统道德的维护者。而在这一点上,袁枚可以说是一个异端,是封建礼教的叛逆。在《子不语》中,道德的因素大大降低了,更多的是对封建道德中不合理性的揭露。善恶难报的观念也正是出于这种认识。偷窃本是恶行,偷窃而又诬他人,自是道德所不容者,但亦需看时日、对象。饥饿难以自存时,偷鸡裹腹,情亦可谅(《关神断狱》)。淫谄之行,最为人所不齿,然作者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说:“古来周公制礼以后,才有妇人从一而终之说。试问未有周公以前,黄农虞夏,一千余年,史册中妇人失节者为谁耶?至于贫贱之人,谋生不得,或奔走权门,或趋跄富室,被人耻笑,亦是不得已之事。所谓顺天者昌,有何罪过”(《淫谄二罪冥责甚轻》)。甚至妓亦可成仙(《妓仙》),“青衣青楼,亦得神佑”(《神佑不必贵人》)。孝与节,是封建社会非常重视的道德品质,但也会有一段时间与孝节发生冲突,在某些情况下,孝节履行可能被贬抑,如果整个孝节不能履行孝节。对不能节孝两全者,腐儒常常非议不休,袁枚却发现了其中的矛盾。孟村某女,在父母被贼炮烙的情况下,不肯受辱,后与父母俱死。作者写道:“此二事正相反,论者皆有贬词,以为其一失节,其一心太忍。余曰皆是也。孔子曰`殷有三仁焉‘,郭六改行,箕子为之奴也;孟村女抗节,比干谏而死也。古人于徐孝克妻、乐昌公主尚怜之,而况此二人乎!”袁枚是通达的,较少腐儒的拘泥,他对封建道德的不尽合理和其中的矛盾有着较清醒的认识。袁枚这种与蒲松龄迥然不同的道德观念,与他对传统思想的大胆怀疑与否定是联系在一起的。他曾将封建名儒与妓女相比,得出的结论是:“伪名儒不如真名妓”,且戏刻一印曰“唐人钱塘苏小是乡亲”。在小说中,他更是从根本上对封建礼教提出了怀疑。王莽生前罪恶滔天,但一生信《周礼》,死后犹抱持不放,在阴间受铁鞭之笞时,尚以《周礼》护其背(《董贤为神》)。千百年来,儒家所奉行的伦理道德,自始于《周礼》,但在这里,《周礼》却成了恶人的护身符。这个故事是耐人寻味的。既然连《周礼》都是如此,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