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上善若水”的处世观_第1页
汉语言-“上善若水”的处世观_第2页
汉语言-“上善若水”的处世观_第3页
汉语言-“上善若水”的处世观_第4页
汉语言-“上善若水”的处世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绪论老子是一个智者,其《道德经》中包括了修身、养生、用兵、治国、处世之道。在处世之道“上善若水”思想中向众人展示了善利不争、柔弱胜刚、谦下包容的人生智慧。在今天看来,“上善若水”思想对现代人的言行举止仍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可促使其养性修身、身心健全、品格完善,做到在日常生活喧嚣与精神世界宁静之间取得性灵的平衡。叶朗评价“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9.。犹如《道德经》,旨在训诫世人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喧嚣与哲学思辨的宁静之间取得性灵的平衡。即惟有心静如水、修身养性、健全身心、完善品格,才能抵达“上善若水”的恬适家园。列维·斯特劳斯认为:“野性的思维借助于形象的世界深化了自己的知识。它建立了各种与世界相象的心智系统。从而推进了世界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野性思维可以说是一种模拟性的思维。”列维·斯特劳斯.理性的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01.阐释了《易传·系辞》所表述的“立象以尽意”的思维准则。概因中国原始哲学的诸多流派,皆假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着共同的审美原则,即世人依托体察自然来探寻宇宙间的诸种奥秘,继而洞悉万物、反观人类、印证社会和体恤自然。正所谓中国早期哲学的思维模式的原形、范畴、命题均是由现实自然中的具体表象加以抽象而出,诸如先秦道家文化的核心范畴“道”、“气”、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9.列维·斯特劳斯.理性的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01.叶舒宪认为:“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式是直接承袭神话思维模式发展起来的。早期的中国哲学家如老子、庄子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神话思维的特征。原来道家的基本思想是从神话循环观念中引申出来的。”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诠释中国哲学思维就是一种象征性的思维模式,而遵循的基本逻辑规则就是“类比”推理。陈鼓应认为“上善之人”指的是具有最高的善德善行的人,也就是“圣人”。以“水”的形象来描述“圣人”的言行,也即是用“水”来喻“道”。因为“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圣人”的言行有似乎水,而“水”之德是最近于“道”的。“水”是老子用以象征“道”的最形象者。老子有感于世人一味逞强好胜、不肯谦让而引起无数纷争的社会现实,而提出居守柔弱的处世之道。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陈鼓应.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2.《道德经》大体可分为“论道体”、“讲道理”、“说修道”、“明事理”、“善治国用兵”、“学处世及修养”六个范畴。其中的“学处世及修养”范畴中的“上善若水”思想历来被中外学者所研究,认为其思想是人生的智慧之光。本篇文章将在现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水的特性的解读,明析水的精神品质,近一步探寻“上善若水”思想对现代人的现实社会影响及意义。二、《道德经》中“上善若水”《道德经》中关于水的论述或涉及水的论述的内容有二十二章。其中有直接论述水的性质,也有间接论述水的形态和论及水的容器。从论述中可看到水具有善利不争、柔弱胜刚、谦下包容的特性,在这些特性中反映出水的“七善三能”。顺势而流,甘于居下,滋养万物,此谓一善;处事不惊,随波而变,止于深渊,此谓二善;是非分明,不言膏润,心存善念,此谓三善;一视同仁,普照万物,行险不失,此谓四善;善于平清,藏污纳垢,洗涤万物,此谓五善;柔顺刚强,随形而变,无形不成,此谓六善;顺时而为,时节分明,冬凝夏夜,此谓七善。一能滋养万物而不居功;二能泽被万物而不相争;三能处卑居下而为百王。这正是水之特性,圣人之法道,为人之准则。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用水的品性来比喻人的品格,他认为水是万事万物中最具善性和道德的事物,他所追求的为人处世之道正是与水的品性相契合的。我们都知道,水最显著的特性就是善利不争、柔弱胜刚和谦下包容。“上善若水”,是老子的人生态度,也是老子所倡导的处世哲学,这是他为人处世的心态和行为。水至柔至善、至诚至润的特性总是在静默中滋养万物使其得到生长和发展,却不告诉万物自己的功劳;它不愿意去与万物相争,而选择他们都不喜欢的地方安身;正是因为水不与世间万物相争、谦卑处下、涵养和气、包容万物、柔弱却不失刚德的品行才使它不会招惹其他事物的责怪。在老子看来,为人处世应像水一样涵养万物却不会居功自傲,对功名利禄应淡泊处之,不争高位和不贪净地,即使身在污秽之地也不惊慌,仍然要敞开心胸去包容、怜惜,要用谦和的态度、柔顺的秉性在缓慢流淌中洗涤、净化,直到自身变得清净无暇。(一)善利不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道出了水具有善利不争的德行。在纵观老子的水思想中我们得知了水具备三能七善的德行。其“上善若水”四个字点出了人最高的思想境界就是如水一样的品性,它无时无刻不在静默之中涵养与恩惠万物,给万物带来生长和发展的根基,不与万物相争功利却停留在万物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这种德行彰显出了大道的韵味。它总是能够善择卑下之地处居,心胸宽广深厚施与善爱,言谈勤思检讨谨慎细腻,执政运筹帷握并防患未然,做事脚踏实地且半效倍利,行时掌控全局后伺机而动。正因它滋养不争万物,所以不会引来外界事物的不满与责怪。《道德经》第二章中“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旨在说明水具有能够满足万物生长的需求却不去干涉万物,滋养万物也不会去控制万物为己所用,培养万物却不会莽撞行事而损害万物的特性。道出了水虽具有很大的功德,但它却不以功德而自傲,仍保持它原有的善利品质。在此特性之中却暗含不干涉、不占有、不居功、不自傲,能自持的处事原则。便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水为鉴、以水明事、以水行事,做到柔暖善練、顺乎自然、不刻意求取功名利禄,要懂得适可而止,适时而为。《道德经》第八章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旨在说明水具有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的特性。水性至善至柔且膏润,善于哺育万物而不与万物争高下、论长短,总是甘于处下。水具有深沉幽静的心胸,纯净透明的真诚和友爱,准时有信和周璇调和的言行,善握时机和事半功倍的作为,不居功自傲和功成身退的抉择,为而不争和保全自身的明智。老子希望人也能效法水的这种特性,做到像水一样善于自我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心胸宽广且幽灵深沉能海纳百川,真诚无私和言而有信的与人交往,善握时机和发挥才干善于学习,不争名逐利泰然处之,做到不张扬、不解释、用自己内在的美好去感化众人,而不是随时随地的表现自己,鼓吹自己,宣肆自己,做到真正的慎独利他保己。老子用水的德行来宣扬“善利不争”的理想人格和处世原则。所谓“善利”,指善利物、善利他、善利己。他认为善利并不是一味的付出和给予,而是在自身所具备的前提下,在不损害自身或危害自身的同时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有所奉献和有所担当,为社会的长远发展舍弃自身的不利以求得社会的发展和人命的幸福。所谓“不争”,指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他认为不争并不是自甘堕落,无所作为,而是希望人们效仿水的德行,在做到“善利”后不自持、不自夸、不彰显自己的功劳,为求得与功劳想匹配的地位和财富而不择手段、弃仁去义。应该在自己做到善利后,顺其自然、顺势而为,该属于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不属于自己的就不是自己的,时刻保持自己良好的德行,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才能做到不争胜争。简而言之,老子的善利不争思想是为人处世的一大人生智慧。(二)柔弱胜刚《道德经》中的“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这句话道出了水具有柔弱胜刚的意志。水是柔顺弱小的,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对万物万事都逆来顺受。当它遇到顽石时选择环绕而行、遇到大坝河堤选择停留、进入沟渠河流选择顺从,它永远都选择向着低处顺势流去,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去争取,不懂得去彰显,不懂去反抗。事实上,它并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自甘堕落、任人宰割,它只是在默默之中积蓄着力量,当它的力量从数量慢慢的变成了质量,你就会看到它将毫无畏惧的释放出惊天动地的力量。它的力量能够在一瞬间把大坝河堤给毁灭,把高山大川瞬间夷为平地,也能够日积月累的凭借这坚韧的意志力做到滴水穿石、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哪怕是在坚硬强大的事物都不能够阻挡它爆发出来的力量。《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除了论述水具有不争而胜的特性外,还具有柔弱胜刚的特性。水至柔,它是没有形状的,它的形状完全由外在的事物形状而决定,遇到闭塞便停止,用容器盛装便可以汇聚,上升成云下降成雨,升华成气凝结成体。当遇到崇山便能环绕而行,当遇到峻岭便能镶嵌而流,当遇到容器便能平稳聚集;水柔却刚而无坚不摧,它的特性致使外在的事物都不能改变它的本性,因此没有任何外在的事物能够胜过它。但它却可以滴水石穿,改变外在事物的本性,使其发生形状的改变,把刚藏于自己的柔内,内藏却不丧失自己的锋芒。在这一章中,老子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那就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面性。做人做事不能太过于争强好胜,贪婪无节制,不然将会招惹是非危害自身。人生就像一个空杯子,只有空的时候才能容纳很多的水,满了的杯子在装水就会溢出来,所以要学会柔弱顺从,不断地选择和改变自身。也就是要学会柔而不失刚德,不为眼前的不利蒙蔽而看不到长远的,全面的利益。《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中“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再次论述了水柔弱胜刚的特性,清晰明了的向众人讲解了水的品性。世界万物没有比水更为柔弱的事物,也没有比水更能攻坚克强的力量,这是因为水的品性难以改变。水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世间万物却不被其他事物所影响,水能够不使任何祸患加诸其身保全自身。它在运动的时侯顺势而为、永不停息、永不枯竭。流向万丈深渊从容面对不以此为卑为耻,在平地而行的时候隐而不露且安详顺和,随势流转无所不至且净化万物,洗涤依附着它的万事万物的尘埃。诗人李白曾在诗中说过“抽刀断水水更流”就深刻的道出了水的强大、以柔胜刚、以弱胜强的品性,告诫人们应把以退为进的冷智慧和以积极奋斗的热智慧融合为一,做到知行合一,以此来应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使之安生立命,功成名就。“柔”是老子“上善若水”思想中为人处世的另一个重要的人生智慧。他认为人的本性也应该如水一般的柔弱。这里讲的“柔弱”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软弱无能、柔弱无力,而是蕴含着有坚韧不屈、无所不能的力量。“柔”在人性上的体现便是坚韧不拔,只要具备了这种精神人就能够伸屈有度,应对自如。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从另一个关系来说柔韧不屈表现出人格的内在力量。老子在“柔”的思想中向人们宣扬这一个道理:人,要学会守弱,当你越能守弱的时候你就越能够承受压力;越能够守弱你便越能够生存。守弱,不是软弱无能、更不是顺其自然,而是为了保存生机、积累能量,伺机而动。所以老子希望人们在为人处世方面具备水的柔弱,用柔弱来保全自身,战胜异物。(三)谦下包容《道德经》中的“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句话道出了水具有歉下包容的气度。水顺势而流,安身与万物所厌恶的卑微的低洼的地方,正因为水的这种特性才能够让大大小小的河流的向它汇聚成为它们的最终归宿,江海也因具备容纳百川的胸怀而成为百川之王。老子通过论述水谦虚处下、居众之恶的品性揭示了善于“处下”在人生中的积极作用,提醒人们,要学习江海海纳百川的胸襟、深厚包容的气度,只有这样才可以聚少为多成就一番事业。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谦卑,时刻表现出自高自大、目中无人,等待他的只会是失败。老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具有如水一般的品行,要做到甘愿处下、容纳一切,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修身,为以后自身发展打好坚硬的基础。《道德经》第四章中“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论述了水的又一个品质,即包容的品质。水清澈透明,能够藏其污纳其垢使之得到净化,复归本性得到解脱;善于隐藏锋芒、调解纷争、柔和光芒、接纳尘埃。旨在说明为人处世应当做到宠辱不惊、泰然自若、心胸畅达和留有余地。不能一味地追求完美,要学会包容你和他人所不具备的品性,不断完善自身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第十五章中“夫唯不盈,和故能蔽而成新”再次强调水的包容特性,道出水具有谨慎机敏、自然洒脱、敦厚淳朴、心胸宽阔、质朴深厚、镇定澄清、不弃污浊、善于净化的品行。希望人们能效仿它,做到警惕谨慎、质朴融合、旷达敦厚、微而不显、含而不露、不狂妄自满、心怀敬畏和三思而行,这样才能有利于自身的一个成长和发展。《道德经》第六十一章中“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是老子从国家层面来讲解水谦下包容的品性。他认为世界万物并不是以大欺小、倚强凌弱,而是正好与之相反。强大昌盛的国家只要谦卑行事、甘愿处下、执政柔慈,就能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同和归复。雌性之所以能够胜过雄性是因为雌性具有温和安静、谦下包容的品性。大国因谦卑微而得到小国的依附,小国谦卑而得到大国的信任,这样两者都能得到满足。这就是老子所提出来的“清净无为的思想”,它是一种治国理念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更是一种道德观念。老子希望人们在生活中善于处在卑微的位置上,善于选择合适的地位,不断地努力学习完善自身,这样才能在遇到时机的时候得到伯乐的赏识,才好建功立业。谦虚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美德,它所具有的不骄不躁、不矜不伐、辞尊居卑、功成不居、功薄蝉翼、虚怀若空的品德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子借水喻人宣讲道理,希望人们如水一般。在功成名不要妄自尊大,要懂得适可为止,不断进取充足自我;要懂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事要量力而行、不可赌气争功。当你把自己自身缺陷给完善了,具备良好的德行了,你才能够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在困难面前做到处之泰然。三、“上善若水”的现实意义老子《道德经》一书中涉及的文化之宽广、意义之重大、道理之深刻无不体现出它是一本旷世奇书。自两千多年前以来被众多学者所研究所借鉴,特别是其中“上善若水”思想中的善利不争、柔弱胜刚和谦下包容的处世观思想对个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其中我们能学到如水般的德行、如水般的意志、如水般的气度;以水喻人的方式,告诫人们无论是为政治国、与人交往,还是修养自身都应该以诚信立本,善于找准自身的定位,保持内心的宁静掌控局势,把握良好的时机发挥自己的才干。(一)处世修德水所具有的“善利不争”的德行旨在寻求一个互利共赢的方式方法达到成果共享、利益共享,让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时刻发挥着它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每天都在享受着国家和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便利,这些便利是每一个成员共同努力得来的。我们在享受的同时应该心怀感激之情,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做到应尽的义务。水所具有的“柔弱胜刚”的意志旨在说明一个人应该善于自我定位,做到能屈能伸和进退自如。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强到事物的极致就是弱的开始;弱到一定极致,也就是强的起点。当我们处在弱的阶段中就要学会守弱,因为越守弱就越能承载,越能存活,它是为了保存生机,积蓄能量静待时机。我们应当明白在顺势时看到危机,在失势时积蓄力量,要学会适当的示弱,让他人有更多的发挥和空间,让他人多赢。学会知强守弱,是人生课题的一大智慧。水所具有的“谦下包容”的气度旨在说明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应该具备如水般的海纳百川的心胸,如水般的谦下处卑。众所周知,江海具有海纳百川的能力却依然甘愿处在下位,表现出谦虚包容、胸襟宽阔的品格。我们应该向它学习,做到虚心处下,包罗万象,不断的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够保持谦虚处下的美好品德,才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二)现代企业管理“自然”是一种不被外力干扰的状态,”无为”是一种不带有主观意识以自然为主导的管理手段。老子通过”自然无为”要求我们在管理中也要做到取法自然不造作妄为。正如葛荣晋在《中国管理哲学通论》中总结道:自然是道和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法则,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受到这一法则的制约。所以,圣人应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把这种”道法自然”思想,运用于现代管理,要求管理者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葛荣晋:《中国管理哲学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40—241页。现代企业管理的“以人为本”就体现了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人本管理”是相对于西方管理者所提倡的“物本管理”而言的。“以人为本”是不同于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强调人的价值,突出人在企业发展种的重要地位,实现以人为中也的管理。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是宇宙“四大”之一,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就管理而言,其本身也体现了一种社会关系。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屯、就是对人的管理,管理的关键要素就是人。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就说过:“所谓企业管理,最终就是人事管理。”何奇编:《中外古今管理思想选萃》,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87年版,第179页。人在管理活动中既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更是管理客体系统要素的中也。在管理过程中,只有管理好了人,对人进行有效的指挥和控制,才能更好的实现对财力、物力的管理。人作为管理客体的中也要素,不同于其他要素,人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主观能动性,老子的”自然无为何奇编:《中外古今管理思想选萃》,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87年版,第179页。(三)治国理政在社会政治、国家治理方面,老子有深湛之见,老子言道之功能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这里的道不仅指天道,还包括社会人道。老子曰:“天之道,不可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道自然无为体现了规律的常在性、客观性,所以天道是无为(无意识,无目的)而有为(有运行,有功能,有作用,有成果)。老子又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混淆、杂乱、误差),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道德经》第十二章)魏源《老子本义》注曰:“视久则眩,听繁则惑,尝多则厌,心不定则发狂。”是指欲望过甚过泰必然走向反面,太过有为则适得其反。即社会人道也应遵循无为的法则。同样,社会经济政治诸制度也会因统治者穷奢极欲、好大喜功产生相反的结果,故曰:“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道德经》第五十七章)在老子看来:圣人之治天下,注重取消一切致乱之源,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无为反无不为,不治反无不治。对老子的治国理念,吕思勉指出:“老子之旨,可以两言括之:一曰治国主于无为,二曰求胜敌当以卑弱自处而已吕思勉.吕思勉讲国学[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61.。”治国主于无为是指治国者最贵发见社会内在法则规律而遵守之,如其不然,姑无论其莽然行事不能成,即或幸成,其反动之力,亦必巨大。韩非《解老》有云:“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弃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倚顿、陶朱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资财。”吕思勉.吕思勉讲国学[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61.老子的理政之道可以称之为“柔性管理”,其要点为:抱柔守雌,注重积累;静观其变,以待时机;知盈处虚,永不溢满;居上谦下,筑牢根基;不争之争,实处上风;见微知著,治于未萌;深藏不露,执守机要;委曲求全,正题反作。以上诸要点中尤以老子总结出的两大“楷式”具有典型意义。楷式之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楷式之二:“将固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这两大楷式,老子视之为最高智慧,他志得意满地称之为“微明”。这里老子主张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绝不是反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而是将刚健有为与以柔克刚相互补偿,相得益彰,实现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最佳效果。严复在《原强》一文中说得好:“善保其强,则强者正可以长存;不善用其柔,则柔者乃可以速死。”老子的治国理政之道如吕思勉称:“非对一时政治立言”,而是具有恒久价值的。其立言维护的对象是广大的农民大众。治国理政者需孜孜矻矻,求知修德才能实现老子立言的目的即争取获致社会长期的和谐、稳定和发展。结论老子的“上善若水”思想像我们讲述了人的生命历程就要像水一样顺其自然、谦卑不争、包容宽厚。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要诚实友善,心中要时刻为他人考虑;在做事的时候要三思而行、量力而行、不可贪名图利;在面对利益的时候要把持本心、做到心如止水,防止祸害的发生;在面对别人的责怪不满、误解纠缠时要虚心听取、包容大度。“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完美的诠释了老子以水喻人的处世哲学,对我们今天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具以及治国理政有深远的意义,值得我们反复思考和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1]王弼注本.《道德经》[M].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2]张鹏飞.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老子处世哲学的生命启慧[J].管子学刊,2011(1):84-87.[3]佚名.上善若水,水有七善而不争[J].诗词天地,2016.[4]王聪.上善若水为而不争--《道德经》[J].兰台内外,2018(4):77-78.[5]张欣悦.上善若水--浅析老子的处世哲学思想[J].视听,2015(3):191-192.[6]温乐平.道·水·人:老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