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高考26题题型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唐宋变革)一、核心知识突破唐宋时期是指从618年唐朝建立到1279年南宋灭亡的时期(本专题题上延到魏晋,下延至元朝)。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强化。①君主制进一步发展,中枢权力机构由三省向一省制发展;②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汉、唐、宋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③国家统一到民族政权并立,再到逐步走向国家统一,农牧文化逐渐融合;④科举制度创立并不断完善,文官制度发展。【阶段特征】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①宽松的经济政策:唐中期均田制崩溃;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制发达;经济重心南移。②紧张的政府财政:巨额的军费开支;文官政府的形成。③活跃的商业经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宋代“商业革命”出现;唐宋城市功能转变。④成长的市民阶层:市民阶层壮大【阶段特征】一、核心知识突破思想文化:走向全面繁荣。①三教合一的理学:宋代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程朱理学地位确立;②科技创新的高峰: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与外传。③走向大众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世俗性增强,多元发展,出现了文人的世界。【阶段特征】一、核心知识突破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加强
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流加快;民族空间压缩;民族意识增强。对外交往:航海技术发达,对外贸易繁荣。【阶段特征】一、核心知识突破【核心概念——隋唐】【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演变: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2、唐代: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设中书省(决策、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②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2)特点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②职责明确,提高效率;③协商政务,集思广益;④节制君权,减少失误。(3)影响①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一、核心知识突破【地方制度--郡县制到道州县】1、隋朝:郡县制。2、唐朝:(1)唐初:道(用来监察州,带有监察性质的行政区)、州(府)、县。(2)唐朝后期:藩镇割据.①概况: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制度广泛用于全国。中唐以后,节度使辖区也称道,不是单纯的监察区划,而成为实际的行政区划了。②评价:部分节度使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形成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威胁中央集权,成为唐朝后期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核心概念——隋唐】一、核心知识突破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2018·全国Ⅰ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表2“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一、核心知识突破【监察制度】1、隋朝:御史台。2、唐朝:(1)御史台:在隋朝基础上,在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纠察百僚,弹劾不法;殿院:纠察朝会典礼失仪等;察院:监察地方官吏和尚书省六部。(2)谏官制度。①沿革:先秦设立;魏晋初具规模;唐朝成熟。②权力:一是言谏之权,谏官可以随宰相入阁议事,参与决策权,同时也可以独立向皇帝进言;二是封驳之权,如门下省接到中书省诏书后其要进行复议,若有不同意见,可送回要求重新拟定。【核心概念——隋唐】一、核心知识突破1.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2)选官依据:门等出身。(3)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2.科举制(隋朝——1905年清末新政)(1)形成: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完善:①唐太宗时以进士科明经科为主②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③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科举考试【选官制度】【核心概念——隋唐】一、核心知识突破2.科举制(隋朝——1905年清末新政)(3)影响:
①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局面;促进了社会流动。
②推动儒学发展: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学的传承与发展。
③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的需要。
④推动世界文明: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选官制度】【核心概念——隋唐】一、核心知识突破均田制
(1)存在时间:北魏至唐朝前期。(2)性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3)经营方式:个体经营的小农经济。(4)瓦解:
①至唐朝中叶,土地兼并空前盛行,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减少;②实行租庸调,农民负担加重,纷纷逃亡,或出卖土地投靠地主成为佃客。【土地制度】【核心概念——隋唐】一、核心知识突破1.租庸调制(1)内容:
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税徭役制度。凡均田户,不论授田是多少,按丁交纳定额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即田租;“庸”则是力役,“调”是户调,男丁随乡土所产而纳,交纳定额的绢或布。(2)意义: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障;政府赋税收入有了保障。【赋税制度】【核心概念——隋唐】一、核心知识突破2.两税法(唐德宗)(1)背景:随着均田制的瓦解(2)内容:两税法不再按丁征税,而是根据资产定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按田亩数量征收地税。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故称两税法。(3)意义:
①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按财产征收赋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②有利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赋税制度】【核心概念——隋唐】一、核心知识突破1.宋代:二府三司(1)内容:
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长官,“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设“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军事权;设三司总理财政。(2)特点: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中央官制】【核心概念——宋元】不参与政事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枢密院政事堂中书门下行政军政
三司财政一、核心知识突破【中央官制】【核心概念——宋元】皇帝枢密院中书门下行政军政
三司财政2.元代:一省两院
(1)内容:
中书一省制,由中书省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宣政院掌管宗教事务和西藏事务。(2)特点:
元朝宰相权力较大,是相权的一次反弹。中书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宣政院枢密院一、核心知识突破1.宋代地方行政机构:路、州、县2.宋代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核心概念——宋元】【地方行政制度】一、核心知识突破2.元代:省、路、府、州、县(1)内容
①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②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四级。③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是受中央节制。(2)特点:①行省的双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机构(流动的中央政府),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②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势力,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③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地方行政制度】【核心概念——宋元】一、核心知识突破3.元代:省、路、府、州、县
(3)意义: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②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地方行政制度】【核心概念——宋元】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央→郡→县,直线行政。(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一、核心知识突破【监察制度】【核心概念——宋元】1、宋代:中央设御史台;路设提点刑狱司负责刑狱;地方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2、元代:御史台一、核心知识突破1、宋代:(科举制)
(1)形式: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
(2)内容:宋代前期: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变,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3)创新: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2、元代:选官制度主要采取世袭、恩荫与推荐制的方式。【选官制度】【核心概念——宋元】一、核心知识突破【核心概念——宋元】【土地制度】1、不抑兼并
(1)概况:
政府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以民事立法,确立地主、自耕农土地私有权,买卖田宅必须经过“立契”的法定程序。
(2)影响:
①也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释放了社会生产力;
②失地农民转入手工业和商业领域,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租佃制的繁荣,是宋代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原因。一、核心知识突破【核心概念——宋元】【土地制度】2、租佃关系
(1)沿革:战国已经出现。历代延续,宋代最为发达。
(2)内容:随着土地兼并的出现,无地农民靠租种地主的土地,并向地主交纳地租为生,地主和无地农民(佃农)之间形成租佃关系。
宋律规定,租佃契约到期,租佃关系结束,农民可以另租土地,地主可以另佃。契约未到期,禁止佃户逃离,也不允许地主私自处置佃农,不得随意撤佃。
(3)影响:①地主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削弱;
②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核心知识突破【核心概念——宋元】【商业革命】1.表现:
①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②“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交易不再受官府的限制;草市更加普遍。
③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⑤海外贸易发达(海上交通为主;设市舶司)。一、核心知识突破【核心概念——宋元】【商业革命】2.特点:①革新交易介质: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②拓展交易时空:突破市坊界限、获得宽松环境、转变城市职能。③加快商业进程:
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④松动经济政策:
中唐以来,传统的重农抑商也有所松动。一、核心知识突破【核心概念——宋元】【商业革命】3.原因:
①经济重心南移,推动经济发展。②租佃关系释放社会活力。③开明的经济政策。④宋代科技、思想、文化高度繁荣,促进经济的发展。一、核心知识突破【核心概念——宋元】【三教合一与复兴儒学】1、背景:
(1)东汉末年,儒学权威性被严重削弱。(2)魏晋时期,玄学出现,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地方。(3)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助长了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2、概况:
(1)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2)唐代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3)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一、核心知识突破【核心概念——宋元】【宋明理学】1.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2.背景:
(1)历史原因:①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削弱。
②唐宋以来儒学复兴运动的推动。(2)社会原因:①政治上:两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唐宋以来重建伦理纲常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
②经济上:封建经济持续繁荣。
③思想上:唐宋以来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一、核心知识突破【核心概念——宋元】【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理”的含义“理”是世界的本原“心即理也”方法论“格物致知”“发明本心”;“致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相同点内容都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继承孔孟“仁”“礼”思想,儒学进入“孔孟之道”。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3.内容:
一、核心知识突破【核心概念——宋元】【宋明理学】4.特点:
(1)儒学哲学化、思辨化。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2)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3)更多吸收了佛、道思想。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一、核心知识突破【核心概念——宋元】【宋明理学】5.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2)发展:
①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②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③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④世俗化、平民化。⑤方法论:格物致知(向外);陆王心学:本心良知(向内)。一、核心知识突破【核心概念——宋元】【古代科学技术】①印刷术:A.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彩色套印技术。B.北宋平民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②火药:宋朝为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③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1.科学技术(四大发明):
一、核心知识突破【核心概念——宋元】【古代科学技术】(2)特点:①科技思想:注重实践,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②科技内容: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③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④科技使用: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3)地位:中国古代科技13世纪前一直领先世界,是中国科技的辉煌时代,明清时期逐步走向停滞,未转化为近代科技。一、核心知识突破二、微专题突破专题一:唐宋变革内藤湖南及其“唐宋变革论”“唐宋变革论”是以对比六朝隋唐贵族政治和宋代君主独裁政治两种政治体制为核心而展开的,然后推广于经济、学术、文学、艺术、音乐等层面的变化。二、微专题突破专题一:唐宋变革一、唐宋政治变革:
1.贵族政治衰落,君主专制加强。贵族政治时代君主独裁时代天子贵族一员(君主与贵族的协议)所有阶层之上大臣贵族(士族出身)从事行政的官僚阶层(庶族出身)民众贵族全体的奴隶贵族没落,民众地位上升二、微专题突破专题一:唐宋变革一、唐宋政治变革:
2.中枢权力体系:由三省制到一省制
①三省制标志着宰相权力被三省分掌,秦汉的独相制度被群相代替,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的新型治国方式。②宋承唐制,但门下省和尚书省虚设,中书省的职能限于政务,军权与财权被枢密院和三司分割。③元代中书省下设六部,掌握行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二、微专题突破专题一:唐宋变革一、唐宋政治变革:
3.文官制度的完善(“士人政治”)
①中唐以后,士人广泛参与国家政治,武夫在政治上的权重削弱,宋太祖开始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形成以科举出生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②隋唐统治者大都门阀士族,宋代大多士大夫,文人政治特点明显。③扭转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促使宋代经济、教育、文化出现繁盛。二、微专题突破专题一:唐宋变革二、唐宋经济变革:
1.国家土地所有制占优势转变为地主私有制占优势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促使租佃制的繁荣,释放了强大的社会生产力。
2.租庸调制转变为两税法
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开始瓦解,由人丁税开始转为财产税。
二、微专题突破专题一:唐宋变革二、唐宋经济变革:
3.商品经济的发展
“货币革命”实物经济向货币经济的转化“信贷革命”王安石变法实施的“青苗法”“都市化革命”坊市界限打破、草市演进为商业市镇、市民阶层壮大二、微专题突破专题一:唐宋变革三、唐宋社会阶层变革:朝代唐代北宋南宋精英的身份属性门阀(出身)学者—官员(政事)文人(文化)社会成分世家大族文官家族地方精英二、微专题突破专题一:唐宋变革四、唐宋思想文化变革:
1.质疑汉学,重建儒学信仰体系。
批判汉代儒学谶纬,回归先秦儒学,重建孔孟之道。
2.理学的哲学化与世俗化。
理学受到了佛、道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二、微专题突破专题一:唐宋变革四、唐宋思想变革:3.市井文化的兴起:
文化重心下移,由贵族文化向庶民文化(市民阶层)转变;文学上从雅到俗;书法上从碑书为主到帖书为主;绘画上从宗教政治题材到风俗画兴盛。4.科技发展的高峰:
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及火药配方的改进和完善,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二、微专题突破专题二: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1)原因:
①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相对安定;②北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③南方统治者为发展自身实力,重视发展经济;④南方优越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二、微专题突破专题二: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②唐朝时期: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转移到南方。二、微专题突破专题二:经济重心的南移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发展,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二、微专题突破专题三:中国古代的商业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1.先秦时期——商业兴起
商周时期:“商人出现”;春战时期:打破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出现大商人。2.秦汉时期——初步发展
出现商业中心(长安、洛阳);市的出现,长安设东、西两市;(经商受时间、空间限制)中外贸易发展(海、陆丝绸之路)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二、微专题突破专题三:中国古代的商业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3.隋唐时期——继续发展
商业城市:▲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市场发展:▲都市商业(邸店)▲农村集市贸易(草市出现)金融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
对外贸易:▲广州,胡商遍布,市舶使(管理)▲瓷器大量外销(海路),对外商业重点由陆路转为海陆。二、微专题突破专题三:中国古代的商业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4.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商业城市:开封、临安;草市普遍,出现四大商业名镇;市场发达:突破时、空限制;商品种类增加;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成为宋朝重要税源;海外贸易发达(国家、地区扩大;税收);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二、微专题突破专题三:中国古代的商业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5.明清时期——继续繁荣
城镇商业依然繁荣;农副产品大量入市;长途贩运发展快;
货币作用越来越大;
商帮形成—晋商、徽商.1.有利因素:①政治环境:统一、稳定②经济状况: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③交通状况:水陆交通便利(大运河)④金融政策:货币的发展、存放和借贷货币的机构完善2.不利因素:①商业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②政治环境:战争动乱二、微专题突破专题三:中国古代的商业二、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二、微专题突破专题三:中国古代的商业三、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第一,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的发展;第二,对外贸易由盛转衰;第三,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第四,古代中国的商业没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第五,从空间布局看,商业呈现从大小城市向广大乡村扩展之势。
(山东:杨富丁:《中学生学习报·历史周刊·高一岳麓版》)二、微专题突破专题三:中国古代的商业四、古代商业发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1.功能转变:由城到市。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宋以前:市在特定城市和区域;市经营的时空严格限制;政府严格管理。宋以后:市坊界限打破,“草市”普遍,市镇出现;取消时间限制(早市、夜市、瓦子);交易活动不受政府直接监管。
2.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明朝中后期,江南某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城市影响: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二、微专题突破专题三:中国古代的商业四、古代商业发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二)中国货币的演变:1、夏朝:天然贝币4、秦朝:“五铢钱”3、春战:铁铸货币2、商周:人造贝币二、微专题突破专题三:中国古代的商业四、古代商业发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二)中国货币的演变:5、汉代:五铢钱8、明中后期:白银7、宋代:纸币6、唐:开元通宝二、微专题突破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一、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一)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二、微专题突破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一、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一)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1、政治:(1)国内:汉朝积极的对外政策;(2)国际:丝路沿线的国际参与;2、经济: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3、国际:罗马对丝绸的旺盛需求。西汉陆上丝路走向兴盛的原因:二、微专题突破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一、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二)唐代:
陆海并举,全面繁荣;
二、微专题突破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一、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三)宋代:
海路为主,陆路中断;
二、微专题突破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无菌技术的发展史》课件
- 互助环保水管支架施工方案
- 随班就读教学计划
- 财务个人月工作总结与计划
- 保洁班长工作计划范文
- 对学习的计划范文集合
- 自然教研组工作计划
- 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总结验收程序
- 公司2024年安全生产工作计划
- 小学数学第七册教学工作计划
- 烤烟烟叶等级图库课件
- (完整版)设计的进度计划保证措施
- 7的乘法口诀说课--完整版PPT课件
- 2022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及保证措施
- 新风系统安装合同模板
- 狂暴战一键输出宏
- 传热学大作业报告-二维稳态导热
- 理正深基坑7.0基坑支护计算例题排桩内支撑3
- 预拌混凝土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 龙门吊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 郑修1011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工作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