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化裁治疗寒冷性荨麻疹1例_第1页
桂枝汤化裁治疗寒冷性荨麻疹1例_第2页
桂枝汤化裁治疗寒冷性荨麻疹1例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桂枝汤化裁治疗寒冷性荨麻疹1例

张仲景是中国临床医学的创始人,被称为“医学圣人”。所著《伤寒杂病论》为中医辨证论治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成为历代医家辨证论治之楷模。笔者应用仲景方在皮肤科取得良效,现举例供同道参考。1气虚施病,和营卫患者,男,30岁,农民。2003年10月9日初诊,自诉反复皮肤出现形态大小不等苍白色风团半年余,遇寒冷即发,此起彼伏,发无定时,伴瘙痒、红斑、四肢不温,无呕吐、腹痛、腹泻。曾口服赛庚啶、葡萄糖酸钙症状缓解,遇风寒仍复发。舌质淡,苔白,脉浮缓。四诊和参,证属机体营卫不和,风寒之邪侵入肌肤腠理之间,与气血相搏所致。给以调和营卫,祛风散寒,拟桂枝汤加减。方药:桂枝12g,白芍12g,蝉衣9g,干姜皮9g,浮萍9g,荆芥9g,防风9g,徐长卿15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日1剂。上方共服6剂后,有明显好转,风团已基本消失。守方再服5剂后痊愈。按:常见的物理性荨麻疹,多于寒冷环境中发生,表现为限局性和广泛的风团,它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是由IgE介质所致,发作时伴有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激肽和5-羟色胺导介质的作用。寒冷性荨麻疹是暴露在寒冷条件下的不同部位出现的瘙痒风团,可累及口腔黏膜,如出现口腔黏膜溃疡,可用复方冰替双层膜。寒冷性荨麻疹属中医学“隐疹”的范畴,其病机为风寒之邪侵入肌肤腠理之间,营卫不和,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瘙瘾疹候》曰:“邪气客于皮肤,每逢风寒相袭,则起风瘙瘾疹。”故应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祛风散寒以治其本;蝉衣、荆芥、防风、徐长卿等祛风止痒以治其标;佐以干姜皮温阳。切中病机,药到病除。2小柴胡汤、解少阳、调畅气患者,女,32岁,干部,2002年11月12日就诊。自诉有慢性湿疹1年余,耳后、腋下、外阴出现丘疹,瘙痒、脱屑,伴心烦,口苦,不欲饮食,曾多方治疗效果不佳。皮肤检查:耳部、腋下、外阴皮肤表面少量渗出、粗糙,伴有痂皮,呈对称性分布,舌淡红,苔薄黄,脉弦。证系少阳失和,枢机不利,湿浊蕴积肌肤所致。治以和解少阳,健脾利湿。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2g,半夏12g,党参12g,苍术12g,白术12g,泽泻12g,苦参15g,徐长卿15g,地肤子15g,车前草15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服药6剂后,皮肤瘙痒,心烦,口苦等症明显减轻,守方再服10剂,症状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继服10剂而愈。按:慢性湿疹《临床皮肤病学》诊断常见皮损增厚、浸润,呈棕红色或灰色,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覆以少许鳞屑,可有不同程度苔藓样变,外周可有丘疹、丘疱疹,自觉症状瘙痒,具局限性,可发于身体任何部位;病程呈慢性。本例患者耳部、腋下、外阴,为肝胆之经所分布,皮肤出现丘疹、渗出,属少阳枢机不利,湿浊侵犯肌肤而发病。伴口苦、不欲饮食,有柴胡汤证。正如《伤寒论》第101条云:“伤寒中风,又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加白术、苍术、泽泻、车前草等健脾燥湿,利水泻浊;地肤子、徐长卿、苦参祛风止痒。全方标本兼顾,收效显著。3治疗热炎,蕴积肌肉用热患者,男,35岁,2005年8月6日初诊。自诉口服青霉素V钾后,全身皮肤出现红肿、丘疹、散在水疱2d。伴发热,头痛,口渴喜冷饮。曾用扑尔敏、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未能控制。皮肤检查:全身皮肤潮红,散在丘疹、小水疱,部分渗出。体温39℃,舌质红,苔黄,脉洪大。四诊和参,证属中医药毒之气,化为湿热火毒,蕴积肌肤所致。治以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方用白虎汤加减:石膏40g,知母15g,金银花30g,车前子30g,泽泻12g,滑石30g,竹叶12g,瞿麦15g,萹蓄15g,生地榆9g,赤芍9g,丹皮9g,生地24g,粳米30g,生甘草9g,水煎服,日1剂。服药3剂后,皮肤红肿明显减轻,渗出减少。继服4剂,皮损全消而愈。按:猩红热样药疹临床表现仅为皮肤过敏性皮疹,无其他内脏及严重并发症出现的药物过敏性反应存在。皮疹似麻疹样、猩红热样表现,广泛遍布全身、瘙痒难以忍受,无红皮、水疱、剥脱、血管炎、渗出和感染表现。本例因口服青霉素V钾引起的药物性皮炎,中医称为“药毒”。为药毒之气,化为湿热火毒,蕴积肌肤所致。症见皮肤潮红,发热,口渴,脉洪大,符合阳明经证特点。故用白虎汤以清热生津;用车前子、泽泻、瞿麦、滑石等清热利湿药,使湿热之毒从小便而出;佐以赤芍、丹皮、生地凉营;诸药合用,周身皮疹即见消退。4逆汤加活通畅患者,女,35岁,农民,2003年4月15日初诊。双手掌反复出现暗红色红斑5月余,伴关节酸痛,遇寒加重,手足厥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皮肤检查:双手掌心呈虹膜状红斑,中央呈紫色,起有水疱,舌质胖嫩,苔白,脉沉细。系阳气不足,卫气不固,寒湿之邪乘虚而入,流注经络,阻塞脉道所致。治以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12g,桂枝12g,赤芍12g,木通6g,细辛3g,干姜6g,川牛膝15g,生薏仁30g,鸡血藤30g,天仙藤12g,炒白术15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服药6剂后,颜色变淡,斑块变小,守上方去木通、细辛,加红花9g,水蛭6g,再服10剂,症状明显减轻。以后用前方加减调治1个月后,红斑全消。按:多形性红斑又称渗出性多形性红斑,是以红斑为主,兼有丘疹、水疱等多形性损害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寒冷性多形红斑中医称为“猫眼疮”、“白寒疮”。本例系阳气不足,风寒侵袭,寒凝血瘀,搏于肌肤而发。每遇寒即症状加剧,经详审证候,实属阳虚寒凝血瘀所致。《伤寒论》第351条云:“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故投以当归四逆汤加活血通络之品。以散寒温阳,活血经络消斑。5掌蝽茎消形病患者,女,45岁,2004年7月12日初诊,患者双手、小鱼际及足底有粟粒大小脓疱,瘙痒、渗出、糜烂、结痂2年余。曾外涂皮质类固醇激素,皮损好转,常反复发作,未能治愈。伴有口苦口干,心烦不宁,大便黏滞不爽,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四诊和参,系肝经湿热,客于肌肤,壅遏气血,化热为毒,热毒肉腐而形成脓疱。治以清热解毒,泻火除湿。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12g,黄连9g,黄芩9g,黄柏9g,秦皮9g,龙胆草6g,金银花20g,泽泻12g,土茯苓20g,菝葜15g,乌梅15g,炒麦芽30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服药7剂后,皮损明显消退,共服药20剂痊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按:掌跖脓疱病是一种发生在掌跖部位,以红斑基础上出现周期性无菌性脓疱,伴角化,脱屑为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对其病因进行调查,多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和烟酒有关。中医学认为湿热火毒客于肌肤,壅遏气血,肉败血腐,形成脓疱。治当清热解毒燥湿,故用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肝,再加土茯苓、菝葜、龙胆草,以助清热燥湿解毒之功,用炒麦芽以顾胃气。6肾阳不足,虚火上炎上炎患者,女,68岁,2001年3月16日就诊,患者自诉反复出现口腔溃疡2年余,加重2周。以往曾服用很多“消炎药”和清热解毒药,未见效果。近日口腔溃疡面积增大,疼痛明显,影响进食,伴恶寒肢冷,腰膝酸软,大便正常,小便量多。皮肤科检查:口腔黏膜多处溃疡,齿龈、舌侧部也有溃疡,溃疡面周围色不红而淡,中心白苔覆盖,颌下淋巴结无肿大,舌质淡而胖,脉沉弱。四诊和参,证系肾阳不足,虚火上炎所致。治以补肾助阳,引热下行。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20g,山药15g,山茱萸12g,泽泻9g,茯苓9g,牡丹皮9g,附子6g,上油桂3g,五倍子12g,黄连6g,服药5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再服4剂,溃疡面愈合。随访1年未见复发。以后每遇到口腔溃疡只要溃疡面淡红,舌质淡胖,苔白者,应用金匮肾气丸治疗屡用皆效。按:口腔溃疡中医称“口疮”及“口破”,多由心脾积热熏发于口引起,但也有因肾阳不足,虚火上扰所致。明代薛己《口齿类要》中说“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热,下焦阴火。”明《外科正宗·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