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藏族的亲属称谓_第1页
论藏族的亲属称谓_第2页
论藏族的亲属称谓_第3页
论藏族的亲属称谓_第4页
论藏族的亲属称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藏族的亲属称谓

在过去的20年里,人类研究了西藏的邻属关系制度。吴从众试图证明藏族的婚姻家庭包含着群婚残余,1阿吉兹认为藏族的亲属称谓系统是一种双元制。2这些研究只是开端,实际上藏族的亲属称谓制存在很多尚待揭示的东西。笔者在西藏调查期间,3收集到流行于真曲河谷的36个亲属称谓,概括了98种亲属关系。为便于行文,特将前者合称“真曲称谓制”,将后者合称“真曲亲属制”。下面主要分析真曲称谓制,也涉及到它与真曲亲属制的关系。一、父系及植物亲属关系的产生和发展真曲亲属制同任何一个民族的亲属体系一样,既包括血亲,也包括姻亲。血亲即同一个血缘的亲属,又分单系和双系,直系和旁系。4单系和双系是计算血亲的两种方式。前者又分为父系或者母系。在单系制下,血缘的计算只有一种标准,要么父系,要么母系,不能并列。双系制亦称“两可制”,是说社会计算世系的标准有两条,既可以依据父系,也可以依据母系,二者能够并列。直系和旁系是区分同血缘亲属的两种方式。父系血亲,其范围指具有父系血统关系的人。根据父系血缘联系的认亲法则,从自我向父方尊辈亲属推算,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等,各一对;由此,同胞共父母,从兄弟共祖父母,二从兄弟共曾祖父母,三从兄弟共高祖父母,理论上可以形成四个层级的共祖群。如果是母系血亲,其范围指具有母系血统关系的人,认亲法则相反,不为父系,而为母系血缘,从自我向上推算的方式一致。在规范血亲领域过程中,会遇到一个问题,即母、祖母、曾祖母等称谓是属于血亲还是姻亲?从父系观点看,虽然母、祖母、曾祖母是从别的父系继嗣群娶过来的,但是,血亲的认定主要以血缘关系,而不是婚姻关系。没有她们,血缘便不会传承到己身,因此她们与父、祖父、曾祖父等亲属一样,是自我的血亲而非姻亲。姻亲通常指子女的配偶的父母,即亲家。如果扩大范围,也只扩大到他们的伯叔、伯叔母和祖父母,以及妻子的兄弟姊妹及其配偶。姻亲是通过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属,由婚姻关系产生姻亲,并不意味着只有姻亲才与婚姻有关,血亲则无关;不论父系或母系血亲,同样受社会的婚姻规范所制约。5真曲藏民习惯以父系计算世系,但真曲称谓制却体现出双系的性质,不少母方亲属的称谓与父方的相同。有鉴于此,笔者按两可方式,从收集到的称谓中选取44种与己身关系较近的血亲称谓,它们一半代表父系血亲,另一半代表母系血亲,按照男左女右的区位排列,制做成一幅蝴蝶形状的图形(如下图):蝴蝶图涵盖了包括自我在内的四代亲属:即己身代,符号为□、43、44;父母代,符号为21~42;祖父母代,符号为11~20;曾祖父母代,符号为1~8。蝴蝶图的中轴线左右对称,两边44个亲属的位置均匀分布。按双系或两可原则计算,44位亲属当中,10位是直系亲属,34位是旁系亲属。根据由近及远的习惯和先父方后母方的顺序叙述,直系亲属的编号分别为21、22、9、10、15、16、1、2、7、8。旁系亲属的编号分别为:第一旁系43、44;第二旁系23、24、25、26;第三旁系,父方为11、12、27、28、29、30和13、14、31、32、33、34,母方为19、20、39、40、41、42和17、18、35、36、37、38。按图索骥,把蝴蝶图中各亲属的编号拿去跟表一中的称谓号码相对照,可以得知图中各种亲属关系的藏语称谓和汉语称谓(见表一第1至44号):在表一中,蝴蝶图上的藏语称谓一共有18个,它们是洋波(波那给爸那)、洋嫫(嫫那给阿妈那)、波窝、嫫窝、阿库甘、阿尼甘、阿相甘、阿索甘、帕(也布)、妈(勇木)、阿库、阿尼、阿相、索嫫、坚布、垌木、坚嫫、垌嫫。这18个称谓中,专称或专名占2个,共称或共名16个。专名为指称父母的帕(也布)和妈(勇木),它们的通用率为零,专用率为100%。指称兄、弟、姊、妹的坚布、垌木、坚嫫、垌嫫实际上不是专称,而是共称。只看蝴蝶图中的44种亲属关系,看不出这一点,结合表一中其他亲属号码看待,就可以发现。除了这4个共称,其余12个称谓,也属于共称或共名。这12个共称包括40种亲属,它们的专用率为零,通用率为330%。其中,6个称谓各用于称呼2种亲属,它们是波窝、嫫窝、阿库甘、阿尼甘、阿相甘、阿索甘,包括12种亲属,即6×2=12。2个称谓各用于称呼4种亲属,它们是洋波、洋嫫,包括8种亲属,即2×4=8。4个称谓各用于称呼5种亲属,它们是阿库、阿尼、阿相、索嫫,包括20种亲属,即4×5=20。现在看表一中的另外54种亲属关系(见表一第45至98号),里面既有直系血亲,也有旁系血亲,还有3个姻亲(第96、97、98号)。指称这54种亲属关系的藏语称谓共有24个,其中,有6个称谓(阿尼、阿库、坚布、垌木、坚嫫、垌嫫)在先前叙述44种亲属关系时出现过,现在必须减去,避免重复统计。新出现的称谓也为18个,它们是普、普嫫、拉玛、玛格巴、查窝、查嫫、央查、相飒、丘卡、阿吉、曲布、曲木、久布、久木、玛琴、玛琼、帕亚儿和玛亚儿。新出现的18个称谓中,14个是专称或专名,即查窝、查嫫、央查、相飒、丘卡、阿吉、曲布、曲木、久布、久木、玛琴、玛琼、帕亚儿和玛亚儿;4个是共称或共名,即普、普嫫、拉玛、玛格巴。这14个称谓的专用率均为100%,通用率为零。除了“玛琴”和“玛琼”合指一种亲属(大姨、小姨)以外,其余12个专称各指称一种亲属,共13种亲属。至于4个共名,需要加上先前在1~44号中出现,现在又在45~98号中出现的6个共名,共10个共名,它们的专用率为零,通用率为410%。10个共名中,用于称呼1种亲属关系的有2个,它们是阿尼、阿库,包括2种亲属,即1+1=2。用于称呼2种亲属关系的有2个,它们是拉玛、玛格巴,包括4种亲属,即2×2=4。用于称呼7种亲属关系的1个,即普。称呼8种亲属关系的1个,即普嫫。用于称呼9种亲属关系的有2个,即坚嫫、垌嫫,二者为合称,坚嫫指姊,垌嫫指妹,为同一种类型的称谓。用于称呼11种亲属关系的有2个,即坚布、垌木,坚布称兄,垌木称弟,也是合称,只算一种称谓。10个共名包括41种亲属,即2+4+7+8+9+11=41。至此可以完整地看待表一了。表一共有藏语称谓36个(即18×2=36),包括98种亲属关系,涵盖了真曲河谷亲属称谓的基本内容。其中专称或专名16个,包括16种亲属关系;共称或共名20个,包括82种亲属关系。二、真曲称谓制的发展直观表一可发现,对待同一种亲属关系,藏语称谓和汉语称谓不同。把汉语称谓也统计在内,联系真曲称谓制的称谓数字,再做一张表格,以利藏汉两相比较(如表二):表二反映,从己身出发,上下各推三代,7上推与下推越远,亲属称谓的趋同性越强。此为大多数民族的亲属称谓制共有的特点。除了这一共同特点之外,真曲称谓制还具有自己的特点:前称多为前称在相同的亲属关系面前,真曲称谓制与汉族称谓制的称谓数量不同,专称与共称的比例亦不同。前者的称谓为36个,专称少(占44%),共称多(占56%)。后者的称谓为105个,专称多(占89.5%),共称少(占10.5%)。前者比后者称谓少69个,其中专称少78个,共称多9个。在祖辈、曾祖辈、孙辈和曾孙辈四个辈分中,前者与后者的共称大体相同,但前者没有曾祖辈和祖辈的专称,只有孙辈和曾孙辈3个专称,后者则有6个曾祖辈和祖辈的专称,10个孙辈和曾孙辈的专称。在父、己、子三个辈份中,前者有25个称谓,并且在专称方面过了半数(占52%),共称低于半数(占48%)。后者有73个称谓,其中专称占绝对优势(达93.2%),而共称仅仅占6.8%。以上数字表明真曲河谷亲属称谓的简单。父系继祖群的称谓不同在指称98种亲属关系的36个称谓中,至少有12个称谓明显地不分父系母系,占称谓总量的33.3%。这些称谓分散在各代中,具体为洋波、洋嫫、波窝、嫫窝、阿库、阿尼、坚布、垌木、坚嫫、垌嫫、普、普嫫。例如:曾祖辈的称谓:1=3=5=7;2=4=6=8。在归为2组等式的8个称谓中,5、6、7、8属于母方,却获得与父方同辈亲属1、2、3、4相同的称谓。父母双方尊辈同名的情形在祖父母辈也有出现,9=15、10=16就是例子。在父母辈,虽然父系血亲和母系血亲有些称谓各不相同,然而另有一些称谓却相同。譬如:67=32=34。本来,伯母和叔母是父方亲属,舅表姑母和姨表姑母是母方亲属,但在这个等式之下,4种亲属关系在称谓上没有区别。又譬如:23=79。这个等式蕴含着同样的道理,姨父是母方亲属,却用称呼伯父、叔父的称谓来称呼之。在己身辈,同胞兄弟姊妹(43、44)、从兄弟姊妹(68、70)、舅表兄弟姊妹(75、77)、姨表兄弟姊妹(80、82),以及后者的丈夫和妻子(76、78、81、83),还有妻子的兄弟(94)、妻子的姊妹的丈夫(96),这一长串亲属有的属于父方,有的属于母方,己身却必须用相同的称谓来称呼他们。在子女辈,己身的子女(45、46)、姊妹的子女(61、63)和己身的其他亲属的子女,包括他们的配偶,以至于更小卑辈的近亲和远亲,无一例外地被称为“普”和“普嫫”,只不过为了区别,在“普”和“普嫫”之后加上被称呼者的名字以示说明。在真曲河谷,每一个人,无论是男是女,必然属于一个父系继嗣群。如果是男人的话,必须从别的父系继嗣群娶得一个女人,为他生儿育女,使他的父系继嗣群得以延续;如果是女人的话,未婚之前属于她父亲的父系继嗣群,结婚以后则属于夫之父系继嗣群,所生之子女亦属于夫之父系继嗣群。父系观念规范父子在继嗣上的传承关系。由于父系继嗣群是一个外婚单位,己群须从他群娶得女人,己群的女人也须出嫁到他群,为他群生养后代。除了禁止与同一父系继嗣群的人结婚外,父系观念不规定某人应该跟什么亲属结婚。在现实生活中,虽然真曲河谷的藏民把有亲属关系的人区分为“骨”系和“肉”系,把“骨”系等同于父系、“肉”系等同于母系,把“骨”系抬高到超过“肉”系的地步,但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见,那里的称谓体系和现实是有矛盾的。称谓上的这种二元对峙局面暗示着很可能在不太遥远的过去,河谷地区流行着以母系计算血缘的风俗,也许在当时的称谓体系中,表达母系亲属的名称比现在还要多。称谓制的组合一个地方的人群所使用的称谓,难免会包含不同的类型。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属于亲属称谓范畴,一种属于非亲属称谓范畴。二者不是互不相干的,前者可以扩大到后者的边界,例如,“素嫫”本是姨母的称谓,被借用来称呼与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妇女。其他称谓,如“普”、“普嫫”等也是一样,成为非亲属群体中使用最广的称谓。另一方面,非亲属称谓也可以扩大到亲属关系的边界,由于亲属称谓词汇有限,同时也由于人们的习惯使然,尽管与现实亲属关系相佐,仍不愿意丢弃某些习语,于是某些旧称便沿袭下来。真曲称谓制最大的不足就是称谓数量少。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人们采取借词的方式,一词多用,把称谓制中的一些称谓变为共名,减少专名的数量。笔者在《西藏研究》2001年第3期的一篇文章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一妻多夫家庭,家中的三个孩子叫其母的大丈夫为“帕拿”(爸爸的尊称),叫母亲的二丈夫为“坚布”(哥哥)。之所以这样称呼,据说是在家庭分工中,二丈夫放羊,整日在山上,与孩子们接触少,加之性格内向,同孩子见面时不爱说话,孩子们跟他有距离,二丈夫的三个妹妹见到他都叫他“坚布”,孩子们从小就学着他们的姑姑这样叫,习惯成自然。不但称谓制内部可以自我调适,而且还可以从外部借用一些名词来调适。表三收集了22个流行俗语,此类词汇相当丰富,大量使用在非亲属关系的人群间,在少数特殊场合,也作为一种背后称呼运用于亲属间,不过,藏民在使用时很慎重,尽量不引起误解。当一个人称呼他的亲属并且得到回应时,可能会有四种情形:1.A使用亲属称谓,B使用非亲属称谓;2.A使用非亲属称谓,B使用亲属称谓;3.A和B都使用亲属称谓;4.A和B都使用非亲属称谓。表明了亲属称谓的使用不是孤立的,实际上它是和非亲属称谓搭配使用的。借称的存在顺应了这一客观需求。表三表明,在专称数量不多、也不流行专称的环境,人们会设计出多种变通方式,譬如,以喊名或者借用某一称谓来代替原有的称谓,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借称是一种乔装打扮的直接称谓,任何直接称谓都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亲属关系,只有间接称谓才真实地反映亲属关系。三、真曲称谓的类别式和社会组织特征亲属制度的研究,很大程度建立在亲属称谓的分类上。亲属称谓分类虽然不是亲属制度的目的,它却是以最简单的术语来说明复杂的亲属称谓的性质和关系的最好途径。8按照美国人类学之父摩尔根的观点,人类的亲属制度共有两类:一为类别式,另一为说明式。9前一种形式对亲属从不加以说明,而是把他们区分为若干范畴,不计亲疏远近。凡属同一范畴的人即以同一亲属称谓统称之;后一种形式,对于亲属,或用基本称谓来说明,或将这些基本称谓结合起来加以说明,旁系从直系分出并明确地区别于直系。类别式亲属制是对母系、父系和姻系都加以承认。真曲亲属制的各个辈份都有统称现象。例如,在父辈中,把父亲的同胞和父亲的其他平辈兄弟姊妹用“阿库”、“阿尼”来统称,把母亲的同胞和母亲的其他平辈兄弟姊妹用“阿相”、“索嫫”来统称;在己身辈中,把兄弟和其他平辈兄弟用“坚布”、“垌木”来统称,把姊妹和其他平辈姊妹用“坚嫫”、“垌嫫”来统称;在子辈中,把儿子和一般男性晚辈亲属,甚至一般男孩用“普”来统称,把女儿和一般女性晚辈亲属,甚至一般女孩用“普嫫”来统称。此种称呼方式表明,藏族和我国某些少数民族一样,他们的某些亲属称谓带有血缘家族的痕迹。10实际上真曲河谷血缘家庭早已成为历史,亲属称谓制中保留的古典成份和那里现实的家庭关系相佐。目前,36个称谓中,专名仅占44%,共名占了56%,专名未达到称谓总量的一半,表明这一古老遗迹比较明显。决定一种亲属制的性质,不但要看占优势的称谓类型,还要看哪一类型的称谓代表多数的亲属。11在36个亲属称谓所代表的98种亲属关系的比值中,16个专名只代表16种亲属关系,而20个共名则代表了82种亲属关系。由专名占优势和共名代表多数的亲属这两点下判断,真曲称谓制基本上属于类别式。类别式称谓的特征之一是意义模糊,为了使不同的亲属在享受同一个称谓时不至于误解,类别式当中便掺入了说明式的成份。真曲河谷藏民把某些称谓和人名连起来,发明了“名字+称谓”或者“称谓+名字”的用法。例如,一个女孩叫卓玛,另一个女孩叫央金,两人都在场的时候,要叫其中的一个人,不能只用“普嫫”这一称谓,如果用“普嫫卓玛”和“普嫫央金”,或者用“卓玛普嫫”和“央金普嫫”,就解决了问题。人类学家A·L·克鲁伯坚称亲属称谓反映的是人的认知模式,而非社会的运作,称谓的表示并不是由社会因素,如社会组织和婚姻习惯所决定的,而是由逻辑规则决定的。12然而W·H·R·瑞韦尔斯则继承摩尔根的立场,认为亲属称谓是表示社会角色的称呼,也可以反映社会结构,甚至社会结构改变之后称呼依然存在,因此可以从现存称谓模式来重构社会组织的特征。13克氏观点虽有片面性,但颇具启发意义,使人注意到语言学方法的重要性。语言学中有一种称为“标识”(Marking)14的观点,可以用来探讨亲属称谓的起源和转换。“标识”是赋予事物名称的意思,命名的基础一是心理潜存的先天逻辑,二元结构是该逻辑的表现之一,它决定了人以相反相成的心理定式来集合词素;一是后天认识能力,在情绪的驱使下,人单向度地选取表示对象突出性质的词汇。综合上述两种观点解释真曲称谓制的简单,说明这种称谓体系盛行的时候,人们正处于一个简单社会。这个社会至少有两个特点:婚姻与家庭关系松散,人的认知程度较低。因前者的关系,社会不要求人们对一切亲属加以区分;因后者的关系,人们也不能对一切亲属加以区分。亲属称谓和亲属关系是不同层次的东西,后者是具有一定亲缘并负有相互义务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前者是用词语指称这种关系。前者以后者为原形,后者以前者为符号。二者的对应受一种共享性结构支配。文中的蝴蝶图表征的就是真曲称谓制和真曲亲属制的共享性结构。不难看出,这个结构非常对称。再从表二的分析来看,表一中1至44号亲属关系和亲属称谓都可以和这一结构重合,两制借助同一个结构达到对应。亲属关系越近,譬如父、己、子三代中,相互义务越明晰,亲属称谓也就越清晰;亲属关系越远,譬如,曾祖父代、曾孙代,相互之间的义务越淡薄,相应地称谓也没有明确区分的必要。在父系血缘和母系血缘并存的社会,亲属称谓与亲属关系无论淡薄还是清晰,发展的趋势既是同步的,亦是对称的。这个共享性结构实则是社会关系结构,亲属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建立在婚姻、交配、生殖、生死等社会现象上,并通过认知过程对上述现象作特殊的安排与体认,所以每一社会的亲属范围都或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