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_第1页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_第2页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慢性肝炎是肝胆疾病的常见疾病。由于其高度传染性、普遍性和发病率高,它已成为一种危及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全球疾病。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各地学者对此病运用中医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比单纯西药的治疗有着一定的优势。现总结近几年来的研究综述如下。1慢性麻黄病传统中医学没有“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名,它属于现代医学病名。但根据它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多数中医学者把它归为“黄疸”、“胁痛”、“郁证”、“鼓胀”、“积聚”、“虚劳”等病症范畴。《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湿热毒邪侵袭人体,正气虚弱,气血失调是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因。郭氏认为内伤湿热是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因,它的临床表现是内伤湿热在人体发生、发展及转化的体现,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发展变化的规律就是内伤湿热病邪在人体的演化规律,内伤湿热之邪始终存在于慢性乙型肝炎病变的全过程。徐氏等认为肾虚是慢性乙型肝炎重要发病原因之一,“肾为先天之本”,人体之元气与正气均来源于肾;其病机表现为因湿热郁久化火、灼伤肝阴,久则子病及母,肾精亏虚。杨氏等提出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脾,先天脾胃虚弱或天后饮食劳倦伤脾,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化生湿热。周氏认为乙型肝炎以湿热、虚、淤为主,以正虚邪实为特点;其致病主因是邪毒留恋、湿热夹毒及乙肝病毒持续存在;发病病机是正气虚损、免疫功能低下;基本病理变化为肝失调达、气滞血瘀、微循环障碍。总之,湿热毒邪是慢乙的致病主因,正气亏虚、脾肾受损是主要发病病机。2肝病患者临床分型在临床方面,传统医学遵循“整体观”思维模式和辨证论治的个性化治疗思想。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将慢性乙型肝炎分型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五型。但是辨证分型不能替代辨证论治,因为它远远满足不了临床的治疗需求。史氏根据其病理变化把乙肝分为4种类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胆湿热型。李氏等根据对103例患者的血清HBsAg、HBeAg均为阳性,且HBVDNA载量>1×103copies/ml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辩证分型,结论得出所有患者以肝胃不和、肝气郁结、肝阴虚、肾阴虚证4种症候为主。吴氏等通过对200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携带者,其中HBeAg阴性和HBeAg阳性携带者各100例,通过辨证分析得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肝郁脾虚型为主,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和淤血阻络型散在出现,无脾肾阳虚型症候表现。本研究提示,在携带者辨证施治过程中应该重视疏肝健脾、理气和中等治疗方法。吴氏等按脏腑辨证将乙肝分型为:肝气郁结(含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脾虚湿盛、肝胆湿热、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郁血滞等几个类型。3治疗3.1攻补各施交替用药法聂氏等综合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提出“扶正托毒”的治疗理念与慢性乙型肝炎“从肾论治”理论。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因此,应该辨明湿、热、瘀、毒之邪实与肝、脾、肾之正虚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根据30余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补肾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肝功能复常率为75%,HBeAg和HBVDNA转阴率与干扰素相近,治疗费用也降低40%左右。蒲氏等根据乙肝影响中医多个脏腑,脏腑虚损,功能失调的病机,认为“脾胃为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治疗乙肝应当首先调理脾胃为主,兼顾他脏。刘氏将慢性乙肝型分为2个证型,轻度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多表现为肝郁脾虚证,病情活动就演变为湿热中阻证,经过治疗后肝功能复常又体现为肝郁脾虚证。研究结论得出攻补各施交替用药法是促使慢性乙型肝HBV清除的有效方法。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中,清热利湿解毒、活血化瘀治疗法称为攻法;疏肝健脾、滋养肝肾、温补脾肾等健脾补肾调肝治疗法称为补法。攻补各施交替用药法,即先服用2剂攻药再服用4剂补药,并循环使用;攻4补2,即先服用4剂攻药再服用2剂补药,循环使用。攻剂药物主要选择茵陈、金钱草、金银花、蒲公英、赤芍、丹参、杏仁、陈皮、藿香、甘草等;补剂药物主要选择为柴胡、白芍、当归、黄芪、白术、茯苓、肉苁蓉、淫羊藿、枸杞等。根据HBVDNA的含量,当HBVDNA阳性时,应用攻2补4;当HBVDNA阴性时,应用攻4补2。王氏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肝功能、B超等情况,将慢性乙肝分为7个证型:肝胆湿热型,方选茵陈蒿汤合龙胆泻肝汤;湿热中阻型,方选甘露消毒丹加味;湿邪困脾型,方选茵陈五苓散加味;肝郁脾虚型,方选逍遥散加味;肝脾瘀血型,方选膈下逐瘀汤加减;肝肾阴虚型,方选一贯煎加味;脾肾阳虚型,方选金匮肾气丸合理中丸。由此可见,辨证论治在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遵循一定证候规律的,其中肝郁脾虚在此病中占比率较高。3.2慢性慢性阻应指征1.韩氏将8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益气养阴,清热利湿为基本治则,方选一贯煎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8~12个月,采用治疗前、治疗后的对照方法,观察临床症状、体症、乙肝病毒复制指标,比较肝功能变化。结果: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HBVDNA病毒复制指标转阴率48.86%。结论: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疗效。栗氏根据慢乙病因病机,认为治疗原则应遵循扶正、祛邪、调理气血等三方面进行;选用乙肝益气活血汤(黄芪、党参、白术、丹参、郁金、当归、赤芍、茵陈、土茯苓、女贞子、杞子、陈皮、半夏、垂盆草、甘草)扶正祛邪,用该方随症加减治疗180例,总有效率85.7%。朱氏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68例,自拟益肝健脾解毒汤加味(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山药、当归、五味子、柴胡、郁金、板蓝根、白花蛇舌草、麦冬、枸杞、砂仁),根据病情随症加减;治疗一个月,观察三个月。结果:显效39例,有效13例,无效16例;18例HBsAg阳性患者中有11例转阴,45例HBeAg阳性患者中有16例转阴。谢氏等用肝病3号(五味子、丹参、蒲黄等)治疗慢性乙肝280例,总有效率为94%。刘氏等采用扶正活血解毒祛湿汤治疗慢性乙肝90例,总有效率为81.4%,其中显效58例,有效26例,无效6例。3.3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刘氏采用针灸联合中药复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法,将75例患者随机性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护肝治疗的基础上用针灸治疗,取足三里、三阴交、右肝俞穴、阳陵泉穴、行间穴等部位,治疗20天/月;中药1剂/天,三个月为一疗程。对照组在常规护肝治疗的基础上用中药治疗,1剂/天,三个月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4%和7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乏力、纳差、腹胀、肝区痛、肝、脾肿大等主要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LT,AST,A/G及复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叶氏采用穴位注射、穴位贴灸和内服中药等方法联合治疗慢性乙肝57例。结果显示50例HBeAg阳性患者中有25例转阴,57例ALT异常患者中有33例复常。4加强临床研究的疗效综上所述,中医药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