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西南网络教育-0066《杜甫研究》大作业答案_第1页
2018年12月西南网络教育-0066《杜甫研究》大作业答案_第2页
2018年12月西南网络教育-0066《杜甫研究》大作业答案_第3页
2018年12月西南网络教育-0066《杜甫研究》大作业答案_第4页
2018年12月西南网络教育-0066《杜甫研究》大作业答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主要表现。答:先说杜甫的民胞精神。民吾同胞,人人皆同胞,皆吾兄弟,其人性的共同基础不言自明。这是一种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中国文化,本来重伦理情感。不过,儒家爱人思想中,是讲究爱有差等的。推己及人,幼吾幼老吾老,是根据血缘亲情来推衍爱的范围的。杜甫对家人--妻子、儿女、兄弟以及亲人的感情是深厚真挚的。其《月夜》、《一百五日夜对月》、《元日示宗武》、《得舍弟消息》、《月夜怀舍弟》……等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亲情。但民胞精神是超越亲情的一种更为博大的爱,它不带功利性,也不受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发自内心的仁爱和同情,具有平等性,充满温情。所以,杜甫那些描写亲情的诗篇固然充满情韵,显示了诗人的亲切的一面,但杜甫那些同情不幸者,关心弱小者,帮助受难者的诗篇更显示出诗人人性的光辉。这是杜甫迥异于时人,并在历史上独具风采的重要因素。杜甫关心人,爱护人,核心是关心人的生存、安全和幸福。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凝结于此。正是这个原因,他批判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反对征兵过程中的非人道行为,反对暴政,反对统治者奢侈腐化,反对横征暴敛……前面我们从德政的角度指出了杜甫的批判意识,现在从人性的角度反观,亦可把握杜甫的忧患。批判和德治理想核心的内容仍是对“民”(人)的命运的关怀。具体而论,杜甫的民胞情怀,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同胞”生命的关怀,这是属于终极关怀的内容;二是对生活苦难的关切,此问题与政治密切相关;三是对无助的弱者的同情和帮助;四是对上层人物经历由盛而衰的境遇表示宽恕与同情。后一点专节谈论。现分别说说前三者。对生命的关怀,是杜甫一生都不曾忘却的。杜甫自己的忧生不用说,那是忧患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杜甫在关心他人生命时,表现出深沉的情感和鲜明的态度。杜甫为救房琯而丢官,但对于房琯指挥的陈陶之战的大败,却毫不掩饰其愤怒之情:《悲陈陶》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关于陈陶泽之败,《新唐书·房琯传》称:“初战,北军不利,琯欲持重有所伺,中人邢廷恩促战,故败。”虽然战败的责任不能由房琯一人承担,但作为主帅,是无法辞其咎的。王应麟《困学纪闻》认为“少陵善房次律(琯),而《悲陈陶》一诗不为之隐。”其所以不隐,就是那四万义军的鲜血化为陈陶泽水的惨烈景象,是任何一位具有人道精神的人都无法忘怀,不能回避的。即使是与自己友善的人,他让四万良家子作了荒魂野鬼,也难以为之回护。这种以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认识是根源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以此来品评人物并不为尊者、友者讳,见出杜甫的正直品格。《悲青坂》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写于同时的《悲青坂》,也表现出对阵亡将士深切的悲悼:“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由于安史叛乱,战争无情地夺走了人们的生命,杜甫为之深恸伤悼,他写下了大量的诗篇,表示自己的关切。“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征夫》)“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复愁十二首》之三)“十年杀气盛,六合人烟稀。”(《北风》)“战血留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述怀》思念家人安危,也勾勒出当时人城命危如丝的惨景:“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他反对君王用人民的生命去开拓疆土:“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他揭露贫富不均的严重阶级对立,民不聊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动乱的年月,杜甫最关心的是民众的安危。杜诗中对悲惨世界的描写之多,确实是空前的。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来关注这一问题。一部杜诗,让人无法飘逸轻松洒脱,也主要是他笔下常常发出的是感天动地的悲吟,画出的是血泪相和、尸骨纵横的荒凉,是穷独叟、寡妇、老妪……的众生相。他持久不懈地反对不义战争,即使拥护正义战争,也反对其中的非人道行为,出发点都是为了人民的安危。对人民生存权利的关心,是杜甫民胞思想的又一表现。此一内容,与杜甫的仁政理想有关。在本课前几讲所论及的反奢侈,尤其是反诛求的问题,着眼的就是人民的生存权利。这里仅作提示,不再具体论述。对弱者的同情,对无助者伸出温暖的手,是杜甫民胞精神的最大特色。杜甫一生很少过上安定的日子,更谈不上富庶的生活,但杜甫一生又时时刻刻关心着那些比他更为不幸的人,并尽其可能予以最大的帮助。《又呈吴郎》最能体现这种情怀:《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此诗写于杜甫漂泊到夔州的第二年(大历二年,767)。诗人此时暂居瀼西一所草堂。生活上靠朋友救济。草堂前有枣树几棵,邻近一寡妇无以谋生,常来扑枣,杜甫从不干涉,借以表示自己的一点帮助。后来杜甫迁居,将瀼西的草堂借给从忠州来此地任司法参军的亲戚吴郎。吴郎住下后,便将枣树围上篱笆。此举是保护杜甫的财产,也显然是针对扑枣老妇的。杜甫知道后,立即以诗代简,劝阻吴郎。理由也很简单,这是一个寡妇,饥寒交迫,扑枣是迫不得已。正因为如此,不但应该让她采摘,还应该提供一个较为亲善的环境,让她感到自然,不致恐惧。想来杜甫以前,显然是当其扑枣时,便尽量回避,不让老妇看见自己,还要让他觉得这是主人弃置的野味。草堂易主之后,老妇对新来的客人本有戒备,而吴郎一插篱笆,便让老妇感到了新主人的防范,同时让她觉得自己的行为的违礼。这不是将老妇的最后一点希望泯灭了吗?以前老妇曾向诗人诉说过官府征求让人一无所有的悲况,每念及此,诗人便热泪涔涔。而今自己连这唯一的可以助人的方式也被吴郎中止了,怎能不让他着急。这首作品的激动人心,在于它反映了诗人仁爱的胸怀和崇高的品德,诗篇充满了温情,充满深厚的仁慈,它超越了孟子推扩仁爱的爱有差等的观念。这个妇人与杜甫素不相识。帮助朋友和相识的人是容易的。但要帮助不相识的,尤其不同阶层的人就不太容易。帮助别人渡过暂时的困难也容易,要帮助无力摆脱贫困者则很难,一个不饿饭的人任西邻扑枣,本来是容易的,但不容易的是不但自己这样做了,还希望别人继续这样做。更不容易的是,当别人冷漠此事时,他还要提醒别人注意。实际上,当杜甫第一次任西邻扑枣时,他就自觉地肩负起了一种责任,要尽自己的力量尽可能救助这位寡妇。这种自觉的责任感正是检验一切社会良知的标准。尽可能地帮助别人,是杜甫的一贯本色。大到谏诤皇帝(如为房琯),推荐人才(推荐岑参)--这是他在朝短短时期内留下的“政绩”,小到“枣熟从人打”(《秋野五首》之一)、“药许邻人斫”(《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拾穗许村童”(《暂往白帝复还东屯》),小则小矣,却并非好施小惠,而是毫发见真情,体现了诗人相濡以沫,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性格。杜甫是慷慨的,《甘林》诗写道:“时危赋敛数,脱粟为尔挥”。当邻居因赋敛过重而缺粮,他毫不犹豫把收获的粮食分给他们。2、谈谈杜甫用典与生命悲感的表达。答:3、结合作品《哀江头》和《哀王孙》理解杜甫的宽容精神。答:《哀江头》一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味并不是没有。不过,诗人“哀”于江头,哀于贵妃之惨死,是面对已死这一既成事实的。诗人悄悄行走在春日的曲江,吞声而哭,他在哭江山易主,哭君主蒙难,哀贵妃不测。诗篇对“霓旌下南苑”的回忆,突出表现的是“昭阳殿里第一人”的娇宠,而那尽情欢乐的场面,又未尝不是对盛世的反映。“南苑”即“芙蓉园”,位于曲江之南,是长安著名的风景游览区,唐太宗的游乐之处。杜甫曾经目睹过皇帝游幸的盛况:“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阊阖晴开詄荡荡,曲江翠幕排银牓。拂水低回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乐游园歌》)在《哀江头》中,杜甫将这种热闹场景集中于贵妃的射猎体现出来。在安史之乱军中,诗人潜行于此地,想到是昔时帝国的太平景象。“同辇随君侍君侧”,固然有明显的“讽喻”意味。《汉书·外戚传》载,汉成帝游于后官,曾想让班婕妤同辇载。班婕妤认为不妥,婉言拒绝道:“观古图画,圣贤自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如今杨贵妃无班婕妤之贤淑,玄宗则有甚于汉成帝之昏庸。但是,即便是“死于安乐”,杜甫此时流露的情感也不是罪有应得的愤恨,而是感慨天翻地覆和惆怅物是人非。在这中国历史的大变局中,诗人为唐朝的几近崩溃而深感沉痛,为杨贵妃作为这大变局的牺牲品而倍感哀伤。“明眸皓齿”的描写,明显带有诗人对贵妃悲剧的同情色彩,“明眸皓齿”而惨遭“血污”,这是值得同情的。而贵妃之死又是那样地富有“历史意义”,富有政治色彩,与时代悲剧的联系如此紧密,以致她的生命就意味着一出历史悲剧。后世人们多从讽喻角度看此诗,不是没有道理。但杜甫之“哀”,却又主要是为杨贵妃的“游魂”而产生的。“人生有情泪沾臆”,道出的正是这种生命的悲感。杜甫对李杨的感情,随着他们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当他们身为国君贵妃,而其身不正时,杜甫“怒其不正”,当他们率先尝到苦果,生离死别,“去往彼此无消息”时,杜甫又“哀其不幸”,为他们洒上一掬同情之泪。不过,杜甫并未为此而放弃他的批判意识。只是在此时此刻,他面对的是不幸者,而且是唐王朝和汉民族不幸者的代表。因此,他宽恕了死者,并为之伤悼。对杨贵妃如此,对其他王孙公子亦然。写于同时期的《哀王孙》也颇见杜甫的宽恕之道。此诗流露出的正统观念不少。杜甫面对流落街头的王孙,同样是涌起一阵悲悯之情,这种态度和安史乱前诗人对皇亲国戚,王子公孙的奢侈淫靡生活的批判形成鲜明对照,固然,时局的变化使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因而,各个阶层的人都因为战争而同仇敌忾,增强了亲和力。但也正因为变局使昔日的王孙沦落为街头的乞丐,这大起大落的变化使王孙遭受了不幸。而不幸的人毕竟是值得同情的。何况,王孙总还是王孙。他们遭受如此灾难,似乎比平民百姓更值得同情。所以,杜甫便宽容了他们过去的劣行,也为今日的王孙乞丐们洒上同情之泪了。4、试论杜甫悲惨命运及其启示。答:杜甫在重塑之后受到了统治阶层的普遍欢迎。这是一个“已然”。杜甫的遭遇还有另一个“已然”,就是在生前的备受冷落。两个“已然”和“应然”是矛盾的,两个“已然”本身也是矛盾的。这就是杜甫的命运。杜甫在当代受冷落,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他的政治蓝图带有崇古的特征,这些思想是否定现实政治的,惹得统治者老大不高兴是必然的。另一方面,他以诗人的真诚和执着去作谏官无异方枘圆凿。他不善察言观色,见风使舵,只知尽职尽责:他活得太认真,不谙官场水深火热,自然难以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安然无恙。玄宗虽曾欣赏过他的才华,却并不录用,这是时机不佳;肃宗赏识他在战乱时期表现出的对中央政权的忠诚,却容不得他“廷诤守御床”而勃然大怒,这就是他的个性而导致的必然结果了。杜甫的困惑及悲剧命运是旧时代社会良知的共同命运。社会良知们要促使社会进步,但不论其意图如何善良,统治者都不能容忍有人在一旁指指点点评头论足,“朕即国家”,“国”即是“家”,自家的事,与卿有何相干?原来“修齐治平”的理论,在统治者那里是用来吊士子胃口的一尾诱饵,在士人的心中,则是一厢情愿的奋斗目标。从“应然”和“已然”的矛盾中,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可以从反面来认识社会良知的悲剧命运,即以社会良知的遭遇来衡量社会机制是否正常。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大凡社会繁荣,政治稳定之时,士人的地位就上升,而此时,也往往是君主开明之时。不过,通观中国历史,这种时期又有几个?仅以唐代而论,除了太宗能听魏征的逆耳忠言,虚怀若谷的皇帝还能数出谁来?杜甫的悲剧命运与唐王朝的衰落之间显然有着内在联系。当真正的、真诚的社会良知不被执政者欢迎时,这个政权的弊端也就很明显了。杜甫的悲剧命运的意义就在于,他证明了封建时代社会良知遭受摧残的必然性。5、论杜诗批判现实的主要内容。杜甫对现实政治弊端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反战、反诛求、反奢侈、反贫富不均等方面。一、反战思想杜甫的批判精神,首先表现在以“泛爱众”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反战思想。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使历代“仁者”为之“战栗”。孟子对诸侯争城争地之战猛烈抨击:“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上》)杜甫的反战,常常是从尊重人的生命出发的。对杜甫的非战思想,研究者们作了大量工作,从战争的正义与否上进行探讨,区别出杜甫对哪些战争是反对的,对哪些战争又是支持的,从而论证杜甫的非一味反战。这样的区分是必要的,对我们了解杜甫的思想确有帮助。但是,不应忽视杜甫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的对“战争”――不管是扩张战争、侵略战争还是平叛、平乱(当然,主要是对动乱者)――所带给人民的巨大痛苦的清醒认识和自身的深刻体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态度。二、反诛求杜甫有批判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时,常常把“诛求”作为与战争有关的一个社会弊端加以批判,从而体现了诗人批判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释闷》写道:“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失道非关出襄野,扬鞭忽是过湖城。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但恐诛求不改辙,闻道嬖孽能全生。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此诗所要排解的愁闷,一是“不解兵”,二是“诛求不改辙”,二者又有联带关系。“犬戎”入侵,豺狼塞路,是国家的大患;但为抗击侵略而加重民众负担同样会导致政局的不稳。而且,“诛求”并不仅仅是因为犬戎入侵引起的,或许正好相反,永无止境的苛捐杂税,横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人心涣散,外敌才能乘虚而入。三、反奢侈杜甫认为,奢侈是败国的祸根,他的警惕不幸为安史之乱证明。杜诗中,反奢侈和倡节俭常常是连带地表述的。反奢侈是破,倡节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