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邪论治发躁不黄不热_第1页
从火邪论治发躁不黄不热_第2页
从火邪论治发躁不黄不热_第3页
从火邪论治发躁不黄不热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火邪论治发躁不黄不热

易怒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在《伤寒论》中六经皆见,且以太阳与少阴二经论述较多。烦字全书运用约134次,涉及原文120余条,取名多达20余种,各置于不同语言环境中。时指证候、时作形容、时言病机、有时单烦、有时并燥、词意博大精深、文字渊奥妙用。纵观历代医家虽对烦躁病证有过论述、但对词意辩析尚缺全面。现分别论述如下。1菌为躁叹,发病有病,其病势即有病烦字从火皆属热。烦为热之轻、躁为热之重。烦为躁之渐、躁为烦之甚。烦躁虽可单见但在六经中每多并见。所谓烦躁者、为先烦而渐至躁也。既烦乱而又躁动、心身两不安,病势较轻。所谓躁烦者,为先发躁而复烦也,其病较重。但因烦躁与躁烦病情反应复杂,仍需参照全部脉证而细审。烦躁与烦燥亦不同。躁者从足而扬手掷足,燥者从火而灼伤阴液。烦燥内有火热,多三阳见证。躁烦非关火热多为三阴见证。如:“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269条)在阴盛阳气欲脱之危疾亦可见之。如:“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310条)1.1阴经病—烦烦者烦乱也,心不安而扰扰,心胸愠怒,逢事讨厌极不耐烦,如有所触、外不现形,谓其自知。甚则麻燠憹郁而不眠。此谓邪热多在表而呈现出里热之状。热势尚微、病情较轻,在三阳经多谓正邪相争,阳气亢奋。在三阴经多属正虚邪盛、水亏火炎。如:“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303条)也可见于阴退阳复病转痊愈。如:“少阴病……虽烦下利、必自愈。”(287条)1.2热邪两感病躁者躁动也,身不安而愤乱,手足躁动、若无所措、内外不宁、谓不自知。此为邪热已入里但又呈现为外热状。热邪最剧病势较重。在三阳经谓正负邪胜、热壅于经不得外发逐渐内迫。如:“……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48条)在三阴经谓阳气竭绝、阳气将亡神气浮越、脉多浮弱沉微或不至。如只躁不烦多属纯阴无阳之死候。如:“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344条)1.3伤津动络或热迫血燥为火邪。燥者干燥也、怫怫然便作燥闷,津液枯干感觉燥热心烦、苦况难名。燥邪在表最易伤津动络出现咽燥吐衄。燥邪入里必伤阴络或燥屎内结或热迫圊血。如:“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227条)即属前者。“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燥。到经不解、必圊血、名曰火邪。”(114条)即属后者。2从主观因素来看,这是现病发展的两大响应主要表现为烦见极、大、小、微,实指邪热之盛、重、轻、余而言。同时包含着正气的虚弱程度。从邪热而论:烦极>大烦>小烦>微烦;从正气虚弱程度而论:烦极>大烦>小烦>微烦;从正气虚弱程度而论:烦极<大烦<小烦<微烦。烦极者热邪极盛身必大热,热不得卧、坐立不安。谓邪热亢盛、渐则可至躁动。如:“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38条)大烦者烦乱明显、虽卧不安邪热较重。呈现水火不济、火热燔灼肌表热重之象。如:“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中心大烦……。”(9条)另见大烦者,阳气郁勃也。邪热渐退阳郁未申亦可出现。如:“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脸内际黄者、此欲解也。”(31条)故大烦显示了病向进退两方面的转化。小烦者略觉烦闷中阳虚也。病后脾胃弱运化无力,虽有热但较轻故小烦。如:“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391条)微烦者微微显烦,极其微小属余热未尽。热微烦微、遗邪于经也。如:“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103条)或因表邪虽去、津液未复、气血俱虚阳气衰弱。如:“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398条)微烦近乎小烦。3“胃中寒,上扰入材料以养胃也”5岁暴烦者突然发生烦闷不安。系因脾阳来复驱邪外出、阴中之阳陡发、正复阳回。如:“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278条)时烦者时作时止、为时不长须叟复止者。谓胃中寒蚘、上扰入膈故也。蚘不扰,烦亦止,名曰时烦。如:“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膈故烦……。”(338条)4“热气阴两伤神也不守而发狂”20条均以兼证而取名。烦痛者烦闷且骨节疼痛,所谓风淫未(四肢)疾也。因烦皆热也、故烦痛亦谓热痛。风耗津液则烦、湿流关节经络、气阻则骨节痛。此谓风寒湿邪在太阳之表证,脉当见浮紧。如:“风湿相搏、骨节烦痛。”(175条)“太阳中风、四肢烦疼……。”(274条)“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痛、当发其汗也。”(20条)烦满者有心烦而腹满、有心烦而胸胁满闷者。邪在腹为有形之结、邪在胸为无形之热。热滞胸中则胸满而烦、虚也。邪陷于腹则腹满而烦、实也。烦乃津液之虚,满为热邪之实。如:“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267条)“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339条)烦渴者心烦而口渴也。烦渴亦为热渴。有阳明热盛热灼胃津之烦渴;有经汗下津亏燥热之烦渴;亦有太阳水热互结之烦渴。白虎汤证即为前者,白虎加人参汤证即为中者。“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即属后者。(72条)少阴病烦渴、有不咳、不呕、不利者为热不挟饮、宜黄连阿胶汤治之。如有咳、呕、下利者为火热挟饮,治宜猪苓汤。烦驚者心不安而烦扰、神不守而惊恐,必形诸于外。系因误下后热乘于心,气阴两伤神不内守故也。轻着烦驚、重则昏狂。如:“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驚、小便不利、谵语、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07条)烦而悸者心中烦扰且筑筑然跳动不宁。先烦而悸者为热也,先悸而烦者为虚也。有水气凌心之悸、热扰胸膈之烦、此属实。有心气虚微之悸、心血不足之烦、此属虚。如:“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条)即属后者,真武汤证即属前者。5表不热则具体以汗、吐、下之琐也虚烦者心中郁郁而烦,其状为心中温温然欲吐、愦愦然无奈,欲吐不吐,扰扰乱乱谓之。虚者非有形之实邪,乃为无形之余热,而为虚火内扰之故。属虚热证。如:“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375条)心下濡者津伤胃空、邪未热实而成虚也。与心下坚者热邪入里,内结而成实者有别。未经汗吐下之烦多属于热,谓之热烦。已经汗、吐、下之烦,多属于虚,谓之虚烦。如:“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76条)内烦者指内热(实热或虚热)而引起心胸烦闷的症状。多为气阴两伤之虚烦。邪在表而烦者,烦由于外,以汗不得出也。邪传里而烦者,烦由于内、以津气内虚也。如:“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114条)就是指邪入里化热,津伤胃虚而内生之烦。烦热者凡发热同时又有心烦,或烦躁而有闷热的感觉均称之。其邪在表不得发或里热过盛气阴受伤所致。烦热为热所烦,若非发热而时发时止。如:“病人烦热、汗出则解。”(240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条)6阳火之虚,则从“则火”1条上看苦烦者内心苦闷烦之盛也。苦者难以忍受也。系因误汗伤阴,血液虚而火热盛、心失荣荫故心苦烦。如:“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6条)就是指肺气虚弱、汗衄并作后心不得其养而烦盛不可忍。干烦者津液枯干而心烦也。如烈日灼沼泽之枯竭。干者阴液枯干阴气绝也,烦者虚阳外暴阳气无根,阴竭阳暴虚之甚矣。干烦较燥烦为甚。如:“……荣竭血尽、干烦而不得眠、血薄肉削、而成暴液……。”(135条)一种蜡燃将尽之恶液质。饥烦者自觉饥饿而气闷心烦,但饥不能食。系因寒饮阻於胸膈、津液不运于中、中州阳虚胃中空乏故心中饥烦。如:“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13条)烦逆者谓心烦且觉有逆气上冲感。烦者烦燥津气伤也,逆者逆乱血液耗也,津气俱伤为虚、火邪逆乱为实。如:“微数之脉、慎不可矣、因火为邪、则为烦逆……。”(116条)综上所析归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