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_第1页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_第2页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_第3页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_第4页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既是一种交流和表达的工具,又是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文学经典是文化的瑰宝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文学经典,学生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生活的多彩以及人性的真善美,从而提升自身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本文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的意义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读教学对策,以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发挥经典诵读教学的作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一、小学语文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意义(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经典文学作为历代先贤智慧的结晶,涵盖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包括诗歌、词曲、散文、小说等各种文体。首先,通过诵读这些经典,学生得以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领悟到历史文化的沿革和演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其次,经典文学中蕴含丰富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包含对善恶、美丑、忠诚、孝道等价值观的思考,对于塑造个人的品格和道德修养有深远的影响。在诵读经典中,学生能够逐渐接受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灵和道德品质。最后,经典文学中还包括丰富的民间故事和民间艺术。这些故事和艺术形式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核心,使学生在诵读经典中认知民间传统文化的风土人情和习俗礼仪,增强对民间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经典文学作品具有优美动人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写,通过诵读这些经典之作,可以让学生领略到文学之美。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学知识、情境再现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字背后蕴含的美感,培养对文学美感的感知力。同时,经典文学作品还蕴藏丰富的情感,如爱、恨、喜、怒、哀、乐等,可以通过经典诵读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文学中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在体验情感的过程中,学生将逐渐学会关注他人的情感,培养同情心和爱心,使其个人情操得到升华。另外,经典文学作品也涵盖不同的文学体裁和风格,通过多样化的诵读,得以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并学会辨别美与丑、善与恶,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养成独立的审美品位和格调。(三)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首先,经典文学作品中含有丰富多彩的词汇,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够逐渐熟悉并掌握这些生动有趣的词汇。同时,经典中还存在一些古典用法、成语典故等,可以让学生拓展词汇的应用范围,提高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其次,部分经典作品的语言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文学经典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也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接触、诵读经典,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潜移默化地模仿优秀的表达方式,使自己的表达更具感染力,进而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最后,经典诵读还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认识到语文学科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教学,而是情感交流的载体。二、当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学方法单一且有效性不足首先,传统的经典诵读教学往往过于依赖于学生机械式反复诵读,教师未能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容易感到枯燥和无聊,产生学习疲劳,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其次,经典作品中蕴含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文化内涵,需要深入研读和讨论才能领会其中的精髓。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经典作品的讲解和解读较为有限,导致学生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不够,仅停留在表面认知。最后,一些经典作品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难以对其产生共鸣,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并不充分。而部分教师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经典作品,或未能通过情感倾诉、角色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与作品共情。(二)教学内容缺乏延伸和拓展首先,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些经典作品的诵读内容只停留于简单朗读和理解上,缺乏拓展作品深度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难以领略作品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文化背景,影响了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全面理解。其次,由于学校课程设置和时间的限制,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课堂时间较为有限,难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导致教师也只能局限于简单的篇章内容,难以将更多有关文学史、文化背景等深入细致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最后,许多经典作品与历史、社会、科学等学科紧密相关,通过跨学科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背景和时代背景。然而,当前经典诵读教学通常独立于其他学科,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联系,学生只是片面地理解、背诵。(三)忽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扮演知识的传授者和决策者角色,而学生则被动接受教师的指导和要求。这种单向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对经典诵读缺乏浓厚的兴趣和自主的学习意愿。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诵读的准确性,忽视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思考,造成学生仅仅把诵读当作一种机械性的任务完成,而不主动思考其中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当学生被灌输过多的知识而缺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空间,容易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认为诵读是一项枯燥乏味的任务,而非让其自由探索和开拓思维的机会。学生缺乏主动性,会造成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减弱,从而影响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四)诵读教学评价机制有待完善首先,目前的诵读教学评价主要以学生的朗读准确性和语音语调为主要依据,欠缺对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理解和情感体验的评价。这种单一评价标准难以全面衡量学生在诵读教学中的真实水平,也难以准确反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理解程度。其次,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表达方式并不相同,教师应允许学生在诵读时展现自己的特点和风采,而非过度强调统一标准。然而,当前很多教师的评价机制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忽视了学生在诵读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表现。最后,目前的诵读教学评价往往仅依靠教师口头评价或简单的分数评定,缺乏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如录音、视频、表演等多种方式,难以全面地了解和评估学生的诵读水平和表现。三、小学语文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对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日益被边缘化,小学生接触和了解经典文学的机会也日渐减少。经典文学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宝库,蕴含丰富的人生智慧和社会价值。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学生将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对经典文学的情感认知、理解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学习体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音频、视频或幻灯片等形式呈现文学经典作品,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经典作品的语言美感和情感表达,或组织学生进行经典人物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度融入故事情节,体验角色的情感与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经典作品的内涵,进而加深其对经典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开展经典诵读比赛,鼓励学生在诵读中发挥自身的特长,展示个性与风采。因为比赛的氛围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其更加投入于经典诵读的学习中。另外,教师在学校支持下可在教室或学校建设文学角落,陈列经典文学作品、相关图片和资料,便于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和研究,提高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时,教师可通过音频、视频或幻灯片等形式呈现《少年中国说》这一经典作品,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其语言美感和情感表达。教师可选择梁启超的演讲录音或者相关视频片段,将其展示在课堂上,让学生倾听梁启超的声音,亲身感受其对青少年的殷切期望和鼓舞;组织学生进行经典人物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梁启超本人、演讲台下的观众、百年前学校里的学生,自主设计对话和情境并分组进行展示,帮助学生理解经典作品的内涵与情感;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让学生选择《少年中国说》的精彩段落,如“故今日之任责……”一段进行诵读,通过比赛形式展示自身的朗诵能力和表达水平,并要求学生在诵读中融入自己的理解、调动心底深处的情感,以提高经典诵读教学成效。(二)增加互动和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其选择一篇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和研究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背景等,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主动学习的热情。同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主持讨论的机会,引导其在诵读后主动提出问题,并其他同学一起思考和解答,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增强合作意识。在诵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体验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情感,以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学习文学经典的参与感。在讨论环节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回答,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习惯。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教学时,首先,教师可创设相应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讲解鲁迅的生平和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合作者用意,从而形成对文章的初步印象。其次,让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段情节进行深入分析,如闰土与“我”初识的段落或闰土带“我”看瓜的情节,并展开探讨与交流,努力发掘作品中的细节和描写,理解闰土这个角色在故事中的独特意义。再次,在讨论环节中,教师需要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回答,如:“你认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他的性格特点有哪些?他和‘我’之间的友情有何特别之处?”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意义,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主持讨论,让其在诵读后主动提出问题,并通过提问、讲述、演示等多种方式阐述自己对《少年闰土》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其他同学深入思考,并鼓励大家一同探讨作品中的细节和情感。(三)整合跨学科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在经典诵读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经典文学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氛围,帮助其感受当时社会风貌、文化特点,进一步理解诗人创作的动机和意境。经典文学作品常常涉及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因此在诵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美术绘画、音乐表演等形式将经典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出来,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还有部分经典文学作品的情节较为复杂,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十分有益,让学生参与解析情节和剧情,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考水平。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时,首先,教师简要介绍《草船借箭》的情节和主题,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刘备、孔明等主要人物的历史事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并与历史事件进行对照,感受其中的历史价值。其次,要求学生在诵读文章内容后,用画笔描绘草船穿行在江河之间的场景,使用合适的色彩表现孔明或孙权的豪迈和智慧。再次,教师可选用相关的歌曲和音乐,尤其是东风袭来时的配乐,让学生深入感受故事情节的转折。在学生诵读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简单的图表或图片,展示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国家疆域,使学生深化对东汉时期历史背景的认识。最后,针对故事中的逻辑推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分析。比如,带领学生思考赵主公为何决定借箭,为什么要使用草船以及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庞大的工程,并让其小组内讨论,提出自己的推理和解决方案,以提升其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四)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传统的语文课堂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学习笔记、诵读日记、小组讨论、口头表达等,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进程,助力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自我评价中。教师需鼓励学生对自身的诵读情况进行反思,努力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及改进措施。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各不相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比如,对于喜欢文学创作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其在诵读后进行创作实践。而对于表演欲和竞争意识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朗诵比赛等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时,首先,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诵读散文时写作学习笔记,包括春节习俗、作者的写作手法等,或者鼓励学生在诵读后写下一篇诵读日记,记录自己在诵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思想感悟以及对北京春节的印象,以了解学生的情感反应和思考深度。其次,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自我评价,让其反思自己的诵读表现,找出优势和不足。最后,教师需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如提高朗读的表现力、理解散文的深层含义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自我提升中。对于喜欢文学创作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其在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