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自我与自由遭遇边缘情境《黑暗的心》中的存在哲学_第1页
存在、自我与自由遭遇边缘情境《黑暗的心》中的存在哲学_第2页
存在、自我与自由遭遇边缘情境《黑暗的心》中的存在哲学_第3页
存在、自我与自由遭遇边缘情境《黑暗的心》中的存在哲学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存在、自我与自由遭遇边缘情境《黑暗的心》中的存在哲学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corad1857-1924)在1890年的经历被公认为他生活的转折点。这次旅行几乎搞垮了他的身体,但同时也成熟了他的思想。短篇小说《黑暗的心》正是作者对这段难忘经历的总结和心中义愤的发泄。在蛮荒的非洲内地,形形色色的人所展现出的或荒谬、或冷漠、或无知、或疯狂的生存方式深深地刺激着康拉德的敏感神经,促使他在《黑暗的心》中对人类的存在再度认真思索,苦苦探索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正是小说久读不厌的魅力所在。在康拉德生活的时代,尼采,克尔凯郭尔及雅斯贝尔斯等人思想中的存在主义因素已经在知识界产生了重大的反响。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环境里,康拉德不能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加上自身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性格,康拉德可以说先于萨特和加缪等存在主义文学家完成了文学创作中的存在主义思考。而本文无意把康拉德和这些存在主义哲学家联系起来,只想挖掘一些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所表现出的存在主义因素,并借助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1883-1969)“边缘情境”的观点,探讨《黑暗的心》中所论证的人类普遍存在的状态和追寻自我本质的艰辛。一边缘情境与自我意识的缺失《黑暗的心》篇幅短小,却意象丰富。从故事一开始笼罩在阴沉的泰晤士河上的浓雾到像沙漠一样死气沉沉的贸易公司办公室,从被腐烂和锈蚀的无力抗拒的机器到科兹那象牙般的身体,无处不在表现着存在主义者所描述的“冷漠世界”。“科兹先生——他死了”之所以后来能成为T.S.艾略特《空心人》的经典引语,正是因为它鲜明地勾勒出了人际关系的淡漠。在这样一个冷酷的世界里,人注定是孤独的、无助的,甚至是异化的。就像马洛所说的那样:“我们生活就像做梦一样,是孤独的。”62然而,几乎很少有人能像马洛那样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平日里,人们总是忙碌于琐事之中,周旋在对话之间,而无暇思考自我的存在以及自我的真正价值,总是处于存在主义者所强调的“假我”(inauthentic)状态中,是一种“自在的存在”(being-in-itself),即物质的存在。这种酣睡的“假我”往往只会在死亡或灾难来临的一刹那被猛然惊醒,而不得不去重审世界,重审自我,这一关键而残酷的一刻被雅斯贝尔斯称为“边缘情境”或“临界状况”。“边缘情境”是指人的一种生存状态;由于某种严重的变故,比如亲人死亡、家庭破裂、身患绝症、面临生死关头、精神分裂、犯罪或堕落等,个体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对话关系出现断裂,个人置身于日常的生存秩序之外51。存在主义认为,一旦遭遇“边缘情境”,人们就不得不开始怀疑原来所谓的“正常生活”,于是,原来的规范与价值尺度、身份与自我、信以为真的生存意义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或否定。这可怕而痛苦的状态使个人的世界突然间彻底崩塌!他们开始感到孤独、绝望与焦虑不安,发现自己不过是被无情地“抛”入世界的存在,单独背负着世界的重担,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减轻这担子。一些意志薄弱者会被这一发现当场击垮而选择死亡。《黑暗的心》中的瑞典人在去非洲内地的路上吊死,原因被他人冷漠地解释为受不了强烈的太阳或吃不消荒野。事实上,他正是由于无法承受世界的荒诞和自我的无助而选择了毁灭。作者康拉德出生于沙皇统治下的乌克兰,父母都是波兰人。后来因为父亲反对沙皇统治,全家被流放到俄罗斯北部的沃洛格达。康拉德7岁时,母亲病逝,12岁失去父亲,从此由舅父抚养照看。可见,康拉德从小就饱尝了“被抛弃、被疏离”的艰辛和无奈。后来17岁的康拉德只身来到马赛,在一条法国船上开始了自己的水手生涯,然而一连串的失败,使他身心受到沉重打击。世界的冷漠几乎摧毁了这个没有国籍的人,他强烈地感到自己是那么地孤独、无助、没有任何归属感,康拉德在这时差点自杀。这种悲剧,用康拉德自己的话说,源自个人的意识。1898年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康拉德写道:“人类感受到生命的悲惨并不是因为他们是自然界的受害者,而是由于他们意识到了他们是受害者。”30而且这种意识往往也只会在灾难甚至是死亡来临时被突然激起,也就是说,直至踏入“边缘情境”,人们才得到机会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的荒诞和自我的无助。《黑暗的心》中,马洛是故事的讲述者,被有些评论家视为康拉德的代言人。通过马洛之口,康拉德向我们描述了一个莫明其妙的、愚蠢的、凶残的、肮脏的、蛮荒的、或者下流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外在世界;科兹死后,当马洛去比利时拜访科兹的“未婚妻”时,他感到自己错误地来到了一个人不宜来的、充满残酷、荒诞的神秘之地;伴随着荒诞的气氛和不可理解的混乱,海口的法国炮舰胡乱地朝丛林开炮,就像一个无法看清的“荒诞”形象。当马洛一行逐渐接近科兹的小站时受到了土著人的攻击,马洛痛苦地怨恨那处境荒诞的危险。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下的马洛不可能不产生一种孤独的、与世隔绝的异化感、焦虑感和恐惧感。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观点,造成这种焦虑的原因就是遭遇了“边缘情境”。马洛来到非洲内地,离开了他熟悉的欧洲大陆,终止了与原有社会关系的对话,踏入了自己的“边缘情境”之中,他感到孤独,更焦虑于对荒诞世界的发现和认识。二第三,内驱并确定自己存在主义认为,孤独的、与世隔绝的异化感在使人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同时,又可以刺激他去寻找真实的自我。这也就是说,“边缘情境”又能使人直面存在的悖论,直面生存的真实状态,敢于追求新的自我,尽显人的尊严和高贵。看清了世界的人仿佛拥有了一个重生的机会,那痛苦的万丈深渊随即变成了无限的自由空间,他开始不断地寻求自我、认识自我、界定自我。人的本质象克尔凯郭尔所说的那样,总是“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84“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倡导人萨特说,“我们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说人首先存在,与自己偶然相遇,出现在世界上,然后再界定自己。”28人只能在存在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自我、追寻自己的本质,实现“真实的自我”(authentic)。而自我实现,存在主义认为,是在“良心”、“良知”(faith)的召唤下获得的,虽然“良心”、“良知”一般认为是与社会道德观念密切相关,但存在主义的良心和良知却意味着一种完全个人的道德信仰,他往往不受社会道德的约束,甚至与社会道德对立。实现真我首先就要忠诚于自己,对自己的良知负责。其次,因为真正的“良心”只存在于个人的心中,与大众(即存在主义的“他者”)的声音完全不同,所以寻求真我还必须抛开别人的影响,不被大众“非真我”的生存状态所左右。1872年,年轻的康拉德为了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不顾亲朋好友的规劝,只身一人去作一名海员。他的老师在劝导失败之后,失望地称康拉德是无可救药的、令人绝望的“唐吉诃德”。然而就是这种对自我的忠实成就了康拉德,他曾是一名了不起的船长。《黑暗的心》中,科兹的良心固然和社会道德不符,但他在抛弃虚伪的欧洲文明之后,一直按照自己内心的声音行事。在到处蔓延热病的非洲内地,科兹是孤独的、无助的,没有任何外在力量能够引导他、帮助他,得到的只是欧洲殖民者的妒忌和排斥。然而踏入“边缘情境”的科兹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信仰,努力去发现自己的本质。只不过他对自我的深刻认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得以实现。科兹在“恐怖啊!恐怖!”的心灵呼喊中结束了神秘而恐怖的一生,也在这呼喊的消失中获得了自己的本质。学者奥托曾指出,科兹“恐怖啊,恐怖”的喊声揭示出了科兹所意识到的虚无,世界的蛮荒和自我灵魂的空洞。100这一声“恐怖”是科兹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马洛称他为“一个杰出的人”的缘由所在。马洛说到:“恐怖!毕竟这是某种信仰的表白……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真理、所有的真诚都浓缩在那微不足道的一刻。”121存在主义者看来,人对真实自我的追寻往往是不成功的,由于人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人没有永久的、绝对的本质,因此,人总是想要创造理想的自我形象,但得到的却总是不理想的、不真实的自我形象。康拉德在给一位编辑的信中说到:“如果我们总是在变化,永远不存在,那么我力图要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成为那样的人就是愚蠢的想法,因为我十分清楚,我永远也不会变成什么。”268人只有在自我追寻过程的终点,也即在死亡中才可能找到真正的自我,确定自己存在的意义。临死前,科兹的脸上好像被撕去了一层面纱,露出象牙般的颜色,使人都看到阴沉的骄傲、无情的力量、怯懦的恐惧、强烈而又无助的绝望表情。此时此刻的科兹是真实的,展示出了他的本质。在这以前,科兹,就像《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尔尼柯夫一样,在遭受灾难之前,他的精神一直处于酣睡状态,深邃、复杂的自我完全笼罩在黑暗之中。直到生死关头,才发出了“恐怖啊,恐怖”的喊声,才得以窥见自己的灵魂——空虚而堕落的灵魂。三马洛对自我的坚定和行动负责存在主义认为,“边缘情境”有一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死神闯入了人的存在。在目睹他人死亡、或死神突然闪现自己的生活之中时,人们就会如梦初醒,惊吓于自我的空虚、感叹着生活的遗憾。在目睹科兹的死亡之后,马洛也大病一场,走到了自己生命的边缘。在生与死的临界点上,马洛身心疲惫,焦虑着生与死的意义,他感叹道:“生命是个滑稽可笑的东西——徒劳地对无情的逻辑做出神秘的安排。从生命中你所能得到的最多无非是对自己的认识——但认识得太晚——大堆无法弥补的遗憾。”120从科兹的身上,马洛也看到了影射出的自我,以及所有人的生存状况。马洛与死神擦肩而过,精力恢复的同时,他更加认清了自我,并坚持去寻找真我。因此,当他回到那座坟墓般的城市,看到那些醉生梦死的人们仍匆忙在街道之间,沉迷于那些低劣的食物和不干不净的啤酒,重复着他们愚蠢而又毫无意义的梦时,马洛感到愤怒,感到恶心。而他只能继续他的忠诚于科兹的“噩梦”,坚持着科兹最后对自我和世界的真实认识。马洛对实现自我的坚持表现出了康拉德和存在主义者们对生命的积极态度,他们主张人要自由选择、积极行动,去追寻真实的自我,并为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负责。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即自由,自由是存在的条件。科兹就是绝对的自由主义者,他不受任何外在力量、道德法规、法律条文的限制,在那蛮荒的土地上,他“象神一样”肆意行事,他就是他的自由。而且,也正是这与存在相依相存的内在自由帮助科兹最终看到了自己的本质。然而,人不仅要自由选择,积极行动,而且要有责任感,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负责。萨特曾说到:“当人决定使自己成为某种人时,他充分地认识到,他不仅在选择使自己成为什么样子,而且同时成为整个人类的立法者,在这样的时刻,他不可能没有彻底的、深刻的责任感。”30因此,不论你作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必须对自己负责,对人类负责。《黑暗的心》中,马洛发现科兹没能最终实现自我。原因就是科兹膨胀的野心,追名逐利的欲望和无所欲为的行为把自己迷失在了荒蛮的非洲内地,堕落了自己,黑暗了灵魂。因此,马洛在实现他自己的灵魂救赎和精神超越的过程中一直坚持着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他一直保存着自己的同情心和爱心,把自己的饼干送给饥饿的当地人,以神圣的仪式“埋葬”了中剑的掌舵工,尽微薄之力援助了受人排挤的俄国商人,尽力而出色地完成了一位船长的使命,把无能的贸易者们带到目的地。尤其对科兹的遗物,马洛不顾大病初愈的身体,仍尽职尽责地送到科兹亲属的手中。面对科兹可怜的“未婚妻”,马洛牺牲了自己从不愿说谎的做人原则,编出了善意的谎言,留给她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他把科兹最后的“恐怖啊,恐怖”的喊声胆大地改为他“未婚妻”的名字,从而安慰这柔弱的女子。所有这一些都说明了马洛要实现自我的决心和意志。他敢于面对现实原则的悖谬,敢于正视科兹黑暗的灵魂,有勇气承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