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当代教育价值_第1页
武术的当代教育价值_第2页
武术的当代教育价值_第3页
武术的当代教育价值_第4页
武术的当代教育价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术的当代教育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明历史发展,也是一个没有中断而持续不断的国家。它有数十亿青少年。它的精神实质、道德修养、志趣精神、健康素质、文化认同和价值取向关系到祖国的未来。青少年武术教育的目的是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这些方面开展爱国主义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华民族走过五千年的生存发展历程,经受了无数灾难的砺炼和考验,这是因为有坚强精神力量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正在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这种精神支撑正是其发展兴旺的可靠保证.中华民族要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永远不能离开这种精神支撑.这种精神支撑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上个世纪的30年代有一首《毕业歌》,歌词激励弦歌一堂的学子成为明天社会的栋梁,“担负起国家的兴亡”,而今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依然每天奏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歌词深深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保持居安思危,勿忘国耻的爱国情怀,仍然是支撑着站起来的中国人的脊梁.因此,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主旋律.近代以来,无数先辈为了“强种救国”不惜流血牺牲,而在当代,虽然时代背景截然不同了,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党和国家要求在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倡导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尤其要使我国的青少年持续地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传承中华民族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的集中体现.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教育,使中华民族伟大的集体人格和精神风范长久地影响广大青少年,使之代代相承,永不迷失.1武术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服务的根本要求当代青少年武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培养具有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服务的,因此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武术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方面都具有独特功能及其价值,武术教育可以在我国的青少年教育中肩负起特殊的使命.1.1武术的教学内容武术教育中的德育,就是人们常说的“武德”.无论古今的“武德”都有一条规律:习武先习德,教拳先以德行为先.从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带着精华和糟粕,带着具有生命力的信息和腐朽落后的残渣,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存续下来.经过时代的涤荡,武德的内容也在发生着适应社会变革的现代化转型.新中国的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武德教育应该剔除其封建糟粕,将合理成分剥离出来,弘扬其具有活力的精华,使武德真正成为一种先进性教育,成为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教育内容.它应该以“八荣4为德”,即包括热爱祖国的教育,为民服务的教育,崇尚科学的教育,自强勤奋的教育,团结宽容的教育,诚实守信的教育,遵纪守法的教育,节俭廉洁的教育.还包括待人接物、处世为人的礼仪教育和修养教育等等.武术历来具有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和训练格斗技能的功用,用在见义勇为则有利于社会,用在恃强凌弱则有害于社会.因此过去的武术中有许多清规戒律用以制约为非作歹、以武犯禁,当代武德必须加强遵纪守法的法制教育,使受教育者从小在武德教育中树立鲜明的法制观念,同时在提倡武德的同时将尚礼习礼作为武德教育必备的内容,这是武术的民族性和特质教养的价值所在.1.2古代武术是有文化的军队,与斗战必有文化之武术武术的技击本质使其在成为体育运动之后仍然保持着“斗智较技”的基本规律.两千多年前庄子就发现并提出与当时武术中“以力相高”、“执技论力”不同的格斗理念,总结得出了“以巧斗力”的智取之道.加之长期古代军事兵学对武术的深刻影响,如西破强楚,北威齐晋的孙子等兵家思想都给古代武术的攻防技术和战术烙上过智慧的印迹,所以武术既是技术育人更是智慧育人、理智育人.我们的民族自古崇尚“文武兼备”、“有勇有谋”.历史经验证明,最后能打胜仗的军队是有文化的军队,斗战必胜的武术也是有文化的武术,而且历来如此.先秦的越女与勾践论手战之道,三国的曹丕与邓展较剑都是智慧和文化水平的高度结晶.古代教育家孔子倡导文武之道,所谓“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1546是他的重要教育思想.当时孔子所授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智育与武艺的结合,他的弟子中就有文武双修的冉求、子路和有若.《武经七书》之一的《司马法》中有这样一个兵学观点:“战,以智决,以勇斗”,这在武术中也是一条千真万确的硬道理.可见,武术教育不仅仅是达到四肢灵活、技艺熟练的目的就可以了,而且还必须将智育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文武双全、有勇有谋.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智则国智”12.当代武术教育之所以要重视智育的培养,强调能文能武,这是传承古代优秀文哲精粹,体现现代唯物辩证统一思想的至善至美的追求.由于武术深受我国古代优秀兵学文化的熏染,在现代化的学校武术教育中将可以发挥出一般教学不具有的启迪智力的作用.古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当代教育则将远大志向和理想抱负作为培养合格有用人才的必备条件,但鸿鹄之志是需要有实际的本领和能力才有可能去实现的,这就需要智育与实践相结合.古代的一部叫做《大学》的书中论及“格物致知”,后人就此要求学子们去学习知识、认识事物、探求真理,这是提高认识、发展智能、求学做人的重要功夫.武术具有这种智力养成,它的教育过程包括了实践对机智与谋略的体验,蕴含着武术所具备的本民族文化特有的教育因子.1.3武术成为人类提高体育规划、目标的体育项目从搏刺强士体到拳法可以“活动手足,惯勤肢体”165的认识,这是武术处于技击时代的中国式的“体育”表述.近代,霍元甲创立的“精武体育会”是武术与体育的实质性的结合.由于当时各方人士的推动,武术进入了我国学校体育教学领域,成为主流社会的教育内容,成为“强种救国”的一大举动.新中国将武术确立为体育运动项目,而且是最早推出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几十年来它一直是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之一,也是由贯彻“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到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过程中始终未有缺失的内容.新中国确立了武术的体育属性,使武术走向世界体坛,使世界了解了武术.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全球许多国家的青少年因为爱好武术来到中国求学,各地的高校以及许多武术馆校中都有国外的武术留学生.这使武术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体育教育内容.同时武术已经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承认,成为世界性的体育运动竞赛项目.武术力争进入奥运会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争取武术体育地位的必要进程,它将激励武术的体育教育的振兴与发展.武术的体育价值更要紧的是表现在使我国的青少年通过学习本民族的体育项目,获得身心健康和基本的健身、防身技能,增强爱国心、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1.4武术的美是独特的魅力之美武术是技勇,具有实用价值;武术又是文化,它具有艺术的表现因素,因此武术的美育价值和实践效果同在.武术的哲理是一种美,武术的攻防是一种美,武术的形神是一种美,武术的节奏也是一种美.汉代王充欣赏越女之剑,称其斗战必胜.唐朝杜甫、张旭都赞誉公孙大娘的剑器舞美,而吴道子、李白以裴将军剑舞一曲为美.宋廷宴请契丹使者时以出示军中勇士舞剑为美.宋代的瓦舍勾栏以女子打套子令人观睹为美.明将戚继光以李半天之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鹰爪王之拿等民间真可搏打者为美.唐顺之以峨嵋道人变化莫测的拳术为美.何良臣以俞大猷《剑经》的“短兵长用”为美.前人以太极推手的诸靠缠绕、舍己从人为美,今人以太极拳运动柔和缓慢、修身养性为美.武术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赐予我们丰富的美育享受和裨益.历史的,文字的,现实的,无论是抽象还是形象,回味想像还是直观可视,武术都具有众多美好的故事和值得作为美的教育内容.武术的美是独具魅力之美.传统武术的动作或以典故取意,或以动物象形命名,有的取自生活题材,有的来源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祖国壮丽的山河和秀美的文化使传统武术的动作名称倍增色彩和美感.这是由武术的民族性决定的,浓郁的武术之美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正因为有着这种孕育武术成长的华夏历史与文化背景,因此发展到今天的武术就有了面对新时代的美育价值和历史责任.武术技击方法的实际运用与艺术表现是武术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实际运用包含了斗智较力,既有体力又有智力,艺术表现包含了对技术美的亲身体验及对复杂美好事物的人体创造性展示.武术的美育就是在其艺术表现和艺术追求中发挥作用.2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活力武术丰富的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教育源泉.中华悠久的文明培育了武术的民族特质,使武术不仅具有防身自卫、锻炼健身、表演娱乐等多种不同的价值功能,而且中华民族的精神活力始终是武术历久弥新的不竭动力,是这一伟大民族瑰宝最可宝贵的财富.2.1忠诚与爱国始终是我们民族不灭的灵魂在武术的传说故事中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是最为感人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望阙台》中的诗句:“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抒发的正是这种忠诚爱国的情结.不仅血气方刚的好男儿崇尚这种精神,不让须眉的女子好妇亦是如此.古有三朝平乱维护统一的岭南巾帼英雄冼夫人,有北宋抗辽捐躯满门忠烈的杨门女将,明代率领白杆兵拒战清军沙场扶危的秦良玉,晚清抗击八国联军侵略保卫谢庄百姓的冯婉贞.三元里的抗英斗争波澜壮阔、可泣可歌,有诗为证:“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习武的人民群众漫山遍野投入战斗,武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一首“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战歌,真实地唱出了当时抗日部队中“大刀队”奋勇劈杀敌寇的英雄气概.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曾用血肉筑起卫国的长城,其中有着众多赴火蹈刃、死不还踵的武术勇士.在这幅充满爱国主义的历史长卷上有勇劫盟,汶田还的曹沫,有“带弓而锄,佩剑而樵”4726同仇敌忾的宋代百姓,有棍击倭寇壮烈殉国的明代少林武僧,有廊坊阻击保卫京津的义和团,有应约南下沪上迎战西洋大力士继而创建精武体操学校的霍元甲,有出身少林投奔革命的许世友,有扬威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的国术健儿,有击败外国拳手雪耻“东亚病夫”的诸多武术家等等光辉形象.这是因为忠诚与爱国永远是我们这个民族不灭的灵魂.2.2为民除害的故事会武术的子路在历史上有名不是仅仅因为他是孔子的弟子,最后又重礼轻命、结缨而亡,而是他从小家境贫寒,为了孝敬父母,自己经常挖野菜充饥,从百里以外背米回家供养双亲.他的这一事迹在中国传统二十四孝中居第四位,因此他的这种至孝事亲和“百里负米”的精神就这样流传了下来.花木兰因为父亲年老,弟弟尚小,因此在边关告急,国家用人之际,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十年征战后她不要赏赐、不愿授官,急于回到故乡与父母姐弟团圆.她的事迹是中国妇女的骄傲,无论古今都是华夏巾帼的榜样.影片《红色娘子军》、《战火中的青春》及其中的原型身上都有花木兰的影子.古代武术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杀戮之术,主要见于兵家武事,可以说除了出于爱国抗战、保家卫国之外,用以为民除害才是其正义本质的体现,因此为民除害的大侠历来受到人们的敬重.周处原来是一个地方上耍刀弄枪的恶少,百姓见到他都唯恐躲避不及.他听说南山有只老虎经常出没无常,百姓不敢出门,于是上山射杀了那只老虎.他又听说长桥的河里有一条蛟蛇兴风作浪,百姓不敢过河,他又下河去和蛟蛇搏斗,斩杀了那条蛟蛇.原以为从此百姓就会欢迎他,但是老百姓仍然害怕他.当周处知道是自己在乡里横行霸道、胡作非为,百姓已经将自己视为与老虎、蛟蛇一样的祸害,于是幡然悔悟、革新洗面、重新做人.虽然这是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但是它的本质是为民的,为民纠正了错误,为民做了好事.这就是习武的周处为民除三害的故事.历史上类似的陶侃射蟒、沔水斩蛟、驱豹伏虎的传说故事都体现了为民除害的精神.景阳冈上武松打虎受到百姓英雄般的欢迎就是对这种精神的褒奖.现代社会野兽横行肆虐的情形已经不多了,将其引申为以武术为人民群众的健身锻炼服务,为人民群众表演精湛的武艺,在人民群众遇到困危的时候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等等,都是一种服务人民的精神,这种精神永远值得弘扬.2.3文事武备之风孔子的文武之道的实质就是文武兼备.当代少林武校中有这样一句格言:“文无武则馁,武无文则蛮”,这是中国人历来的文武观.温酒斩华雄的关羽被后人尊为“武圣”,演绎了许多动人的传世篇章,但是“夜读春秋”将其塑造成儒将风范则耐人寻味.御倭守边的戚继光总结杨家枪、创鸳鸯阵、败倭寇长刀、撰《纪效新书》、立“长兵短用”和“短兵长用”之论,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民族英雄.辛亥革命时期留学日本的女侠秋瑾回国后办学堂、练兵操、舞龙泉,曾发出“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116和“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持铁血报祖国”25的豪迈誓言,体现出革命家的文武气质.而文人事武者历代不乏其人,有晋代旁鹜医道和武术的道教人物葛洪,唐代三绝中的诗人李白,南宋“我壮喜学剑,十年客峨岷”35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47的陆游,清初学击剑于塞北,主张文武缺一不可的颜习斋等等,凡此英武之辈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俯首皆拾.建安文学时期的曹丕与晓五兵、善手臂、能空手入白刃的邓展比试剑术,写下的《典论·自序》就是能文善武的又一注脚.爱国诗人屈原自幼嗜好“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147,充分体现出楚文化的文事武备之风尚.明代武术家陈元赟的名字中有个“赟”字,上为文、武,下为贝,即将一文一武视为宝贝,字义是“美好”的意思.中国文化将文与武统一于一个字中巧妙地表达出对尚武崇文的追求.陈元赟用“赟”字命名,可见他的祖辈及其本人是很欣赏文武兼备的.由此而知,尚武崇文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悠久传统.学之于孔子的子路和冉求,除了传承孔子文化,还各有所长,一个习剑,一个善矛,子路拔剑而舞,冉求运矛杀敌,体现了古代大教育家“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的思想.孙中山曾躬行习练兵操,重视中国技击术,提倡“尚武精神”.从孔子到孙中山,中国的文人志士历经封建到反封建的两千年,许多具有忧患意识的人都深刻认识到“尚武精神”是“强种救国”的民族精神,只有尚武和崇文相结合的中华民族才会有力量.而清末的义和拳、红灯照风起云涌,义和团声势浩大,但结果失败了,当时的拳民没有文化科学素养,愚昧无知,迷信焚香念咒、神仙附体、刀枪不入,这不能不说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因此,文武结合之道是居安思危之道,是育人之道、科学之道.新中国的学校教育不仅有思想教育、文化教育,还有体育教育等,体育教育中包含着武术教育,充分体现了尚武崇文的民族精神和培养能文能武合格人才的教育思想.2.4武术越界的演变中流击楫的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是武术典型的自强不息的例子.武谚:“拳不离手,诀不离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日三遍,一遍三回”、“拳打千遍,身法自然”、“场上一分钟,场下百日功”、“三年小成,十年大成”、“乾乾之功,进而不止”、“小成三年,大成九年,抑至九年,欲罢不能,蒸蒸日上,终身无止”以及“十年磨一剑”等等都是武术自强不息的浓缩与真实写照.李白匡山学剑,陆游十年客居蜀地学剑等都是习武自强的生动事例.武功深厚的表演艺术家盖叫天为了《武松打虎》剧的完美艺术,演出时腿折了以“金鸡独立”姿势顽强地立至谢幕,后来腿骨接错了,他又亲手打断重新接过,这种不屈不挠的坚韧精神是多么惊世骇俗.这些感人的故事和发自骨子里的自强不息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939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这种“人生少年须立事,生我不应负天地”595的精神都符合《周易大传·象》中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荀子·劝学》中说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就是中华民族自强勤奋、顽强进取、刚健有为的意志品质.武术就是以培养这种意志品质和民族精神为己任.2.5更加注重道德的要求.武术中体现着和谐的精神内涵团结和睦、宽容和谐,大至国家社会安定,小至个人处世为人都关系十分密切.战国时期,秦国不敢觊觎赵国就与老将廉颇、上卿蔺相如的“将相和”有关.唐代“安史之乱”时期,武举出身的大将郭子仪单骑去会回纥首领,善于处理与回纥的关系,终于团结了回纥军队击败叛军.郭子仪还向朝廷推荐了素与自己不和的李光弼为河北军队的统帅,有力地打击了叛军,使唐朝的衰亡局势转危为安.辅佐刘邦打下江山的韩信曾受过“胯下之辱”,当时背负利剑的韩信完全可以拔剑杀死那个侮辱自己的人,但是韩信恰恰没有这样做,而是以谦卑忍让的态度应对了这场屈辱.后来,韩信当了淮阴侯回到了故地,本可借机教训、报复欺负他的人,但是韩信也没有那样做,而是给了那个人一份工作.历史上凡是顾全大局的人都懂得团结宽容的重要,这在武术中不乏鲜活的例子.武术练习讲究与自然和谐,重视人际、社会的和谐,追求身心和谐,这注定了武术的精神取向和所采纳的是无过不及的“用中”之道.几乎所有传统武术的动作中都有仿生象形的名称,它们要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法贵自然等都生动地体现了这种与自然的和谐.武德中要求的善气迎人,讲究口德、手德和心德,技法中要求的须要从人、不要由己和舍己从人等都是将习武与个人的修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追求与他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武术内外兼修的特点,强调内外合一的整体效果则是以个人修练达到身心和谐一致为境界.可见武术中讲究的功夫是不离开和谐的精神内涵的.现代社会提倡和谐兴国,和谐安邦.武术中这种内化的和谐意识将有助于建设现代和谐社会,将有利于教育青少年如何融入到团结互助、和谐和睦的社会中去.宽容是中国人重要的德性之一.武术中有“尚水”之说,认为水虽柔弱但能战胜刚强,因此有像水那样适合不同容器的比喻,这是因为水有宽容的气度,无论何种变形它都能适应.武术门派林立、资源丰富、博大精深,这种积淀也正是由于它具有兼容并包的宽容精神为底蕴,才使武术屏弃门户之见“有容乃大”,源于中国广播于世界.2.6“诚实信用守信”的性格“季子挂剑”是一则关于践行自己内心许诺的典故.春秋时期,吴国的季子出使列国,路经徐国时他的朋友徐君非常羡慕他佩戴的宝剑,但季子没有将宝剑赠与徐君,而他内心却想到要将剑送给徐君.当季子回国时徐君已经去世了,季子就将宝剑挂在徐君的墓前,以表许诺之意.季布原是项羽的部下,多次打败刘邦,因此汉初刘邦下令通缉季布.但是,有人同情季布将他隐藏了起来,又将他送往山东一家大户人家,这家的主人通过关系又请与刘邦熟悉的人为季布说情,最后,刘邦赦免了季布,还委以官职.这些人都在季布困难的时候帮助他,原因是季布重然诺守诚信,在楚地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1363的口碑,可见人们是多么看重“诚实守信”的品德.孔明本是南阳的一介庶民,刘备不厌其烦去造访,知遇之恩深深打动了孔明,终于刘备经过“三顾茅庐”请出孔明辅佐自己.孔明曾在著名的《出师表》中写道:先帝不因为我的卑微而三顾我于茅屋之中,我非常感激,于是许诺愿为先帝所驱使.刘备临终托孤时,孔明一边流着泪一边答应愿竭尽股肱之力,死而后已.后来,孔明一直信守对刘备的承诺,事必亲躬,殚精竭虑,最后做到了鞠躬尽瘁,逝于军中.千百年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已成为一种报效国家和人民的承诺,其音亦远,其声亦重,其诚信的精神力量是我们民族强大凝聚力的组成.2.7武术的礼敬法教育“退避三舍”是晋、楚城濮之战前夕,晋文公兑现为了报答楚国在他落难时收留他的一个承诺,结果晋、楚两军的这次相遇,晋文公果然下令军队一退再退,一直退了九十里,这一举动既可视为“重诺守信”,也可视为“骄兵之计”,但是晋文公的确做到了“先礼后兵”,而且这个礼是真诚的“敬退三舍”.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以“礼尚往来”、“相敬如宾”等为座右铭,而且所讲究的礼仪有其具体的含义和内容.典章制度、礼节仪式、道德规范是礼的含义,法度准则、典范表率、形式仪式、容貌风度、礼品器物是仪的内容.《墨子·天志》中说:“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礼与仪都和法有关.可见礼仪就是讲究规矩.孔子说:“齐之以礼,有耻且格”8,格即规矩和标准,也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教规矩不越轨,有羞耻之心,知错必改.这对于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武术历来的戒约都融有民族礼仪精神.武术要求“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将事”、“切戒逞血气之私,有好勇斗狠之举”、“不得恃强凌弱,任意妄为”69、“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67.在礼节上有抱拳礼、鞠躬礼、注目礼、举手礼、合十礼、合参礼等等.经过提炼,现代武术实行抱拳礼,抱拳礼已成为国内外武术交流的通用礼节.此外,还有一套持握器械的抱刀礼、持剑礼、持棍礼、持枪礼,以及递、接器械的礼节,以及一般的常俗礼仪,如鞠躬礼、点首礼、注目礼、握手礼等等.武术素有恭敬有礼的传统.历史上的刘备、关羽、张飞均为武艺之人,“三顾茅庐”充分体现了传统的求贤若渴、礼敬下士的美德.文人中有杨时程门立雪的礼尚,武僧里则有慧可立雪断臂的风骨,而且少林寺慧可的立雪故事要早于嵩阳书院的杨时,实不逊于儒家.这都是中国人恭而有礼、尊师重道的佳话,也包含着一种崇高的“敬教”精神.产生于宋代的《弟子规》中有“步从容,立端正”、“问起对,视勿移”等规范礼仪姿态的要求,其中有的内容对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武术中也很重视和讲究动作规范教学,与《弟子规》有相似的地方,比如长拳对人体站立姿势有下额微收、目光平视、挺胸收腹等要求,太极拳有悬顶正容、沉肩垂肘、含胸拔背、不偏不倚、尾闾中正、中正安舒、无过不及等要求,这些对于塑造习武者的仪表仪态和正直形象都是一种极好的教育.武术的这种基本教育不仅是外表的教育,而且是贯穿了正直人格的教育.什么是正直的人格?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95的凛然正气始终是习武者的脊梁,这是武术育人之根本.与中国的书法和戏曲讲究的“字正腔圆”一样,武术也讲究“势正招圆”,并且手眼身法步都注入了“精气神”的教育,因此武术的尚礼、习礼、讲究动作规范等不是一个呆板的规矩,而是要引领习武者进入其中具有文化传统的精神世界.中国人讲究礼仪,也重视守法,武术就更离不开遵守法度.兵圣孙武的治军之道接受的第一次检阅,就是将吴王阖闾的两名不听从号令的爱姬斩了,这说明行武必须令行禁止,三令五申而无果为军法难容.被金军称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岳飞部队,素有“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11的严明纪律.岳飞之子岳云十二岁从军,训练十分刻苦,有一次披重铠飞马下坡时不慎跌落马下,被岳飞责以军棍.岳云在战事最炽烈的沙场鏖战,人为血人,马为血马,身受百创,从不畏惧,成为岳家军登城陷阵的一面旗帜,人称“赢官人”.这与岳飞严守法纪的教导是分不开的.岳飞听说自己的舅父欺压百姓,就请母亲责罚他,但是其舅父不思悔改反而用箭射杀岳飞,岳飞愤怒地说:对这种无视军法的人留他何用!于是策马擒住其舅父将他处死.无独有偶,抗倭名将戚继光的舅父也曾因无视军令、违反军纪受到戚继光的严厉处罚,事后戚继光去看望被责打了军棍的舅父,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戚继光后来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的戚家军,就是法不分亲疏,有法必依的军队.武术不是嗜血杀伐、打架斗殴的代名词.远古时期已“竞于道德”,舜指出“上德不厚而行武”339,这个教戒将武事与德行联系了起来,强调不要轻易动武.中国人“止戈为武”的解释,反映了人们停止武事的思想,即使从字面上直接解读,也是教育寓意十分鲜明的.“武术”一词产生于“偃闭武术,阐扬文令”81,可见中国人历来的主流思想不是好战动武.因此,“不可逞斗”、“欺弱者不教”、“戒逞强斗狠”等武术规矩与我们现代教育提倡的“遵纪守法”是一致的,武不犯禁始终是武术得以承传发展的生命线.总之,武术的“礼敬守法”教育是武术高尚化的擎天支柱,若失去这一支撑,武术就不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可见,这宗国色天香的瑰宝是有灵魂的,这一魂脉世代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中,熔铸在武术的教育里.2.8“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是继续保持侃严的品格,是更加道德明代军事家、武术家戚继光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父亲戚景通从小对他要求很严格.戚继光还是孩子的时候,有一天穿着一双绣花的丝绒靴子高高兴兴地从父亲跟前走过,戚景通看见后将他叫住,责备他从小不知节俭将来怎么能懂得廉洁奉公,并命他脱下新靴子,亲手撕裂靴子上的绣花将它毁掉,并不允许再穿.又有一次,戚家修缮房屋,只开了四扇窗户,按当时戚景通的官衔可以享受建造十二扇窗户的待遇,戚继光不明白父亲的做法,于是便问父亲为什么不开十二扇窗?戚景通耐心地告诉他勤俭持家的道理.戚继光后来成为南抗倭寇,北拒蛮虏的军事将领,他率领的戚家军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是与这种节俭廉洁的艰苦奋斗作风分不开的.历史是一面镜子,有的教训十分深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很快二世而亡,其中秦二世沉迷于角抵优俳之戏没于淫乐之中就脱不了干系,后来汉朝屡罢铺张浪费的角抵戏正是记取了这个奢侈误国的悲剧.《道德经》中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就像婴儿一般纯洁.老子的这句话的意思在送别孔子时说得更具体,他说:有钱人送行的时候送财物,我没有钱财,就送几句话吧!他的临别赠言的主要意思就是“有高尚道德的人都是谦虚谨慎十分朴实的.”可见,人品的朴实、生活的俭朴都是道德高尚的重要标志.老子的话不多,但是,它极富精神内涵,这无疑是一种应该持续发扬光大的美德,是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必备的品德.3青少年武术的教育价值经过概括提炼的当代武术蕴含的民族精神是一个互有联系的完整系统(见表1).忠诚报国的核心是爱国,只有发自内心的“爱”才有始终如一的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不渝.大爱心,爱中华.仁爱情,爱百姓.邓小平发自肺腑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只有这样的“爱”才会有“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374的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太极拳是一种讲究和谐的拳种,非常受人民群众的喜爱,邓小平曾为其题词“太极拳好”.事实证明,太极拳的确有利于人的身心和谐,有利于社会和谐.它不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的传播.将太极拳介绍给外国朋友,造福人类健康,倡导和谐世界,有利于发扬光大武术的大爱精神、仁爱精神.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古人有“从井以救人,解衣以活友”1017、“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421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