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澳大利亚人口的流动与移民_第1页
二战时期澳大利亚人口的流动与移民_第2页
二战时期澳大利亚人口的流动与移民_第3页
二战时期澳大利亚人口的流动与移民_第4页
二战时期澳大利亚人口的流动与移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战时期澳大利亚人口的流动与移民

澳大利亚是一个多移民国家。移民状况决定了该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过程。自19世纪以来,移民至澳大利亚的人绝大多数来自英国,从而使该国总体上保持着人口的种族单一性和文化同质性,“把澳大利亚建成一个白种人的社会”自然成为推动国家建立、发展的精神力量,因而到二战时澳大利亚总体上已成为一个基于不列颠价值和制度的种族、文化同质社会。但是,二战却成为了澳大利亚移民史上的转折点,它迫使澳大利亚实行大规模移民计划,广泛地从非英语国家和地区招募移民。这样,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大量移民进入澳大利亚,使其人口的民族结构日益多样化,一个同质社会开始成为一个多元的社会,民族文化多样性也就成为澳大利亚政府必须谨慎对待的重大问题。一、澳大利亚的经济形势澳大利亚的原始居民为土著黑人,包括托雷斯海峡人。1788年英国殖民者到来后对当地土著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加之土著人无法抵抗外来疾病,他们的人口迅速下降。到1840年,土著人口由原来的30万人左右下降为20万人左右,约占当时总人口的40%;1891年下降为11万人,约占当时总人口的3.4%;11944年降为7.1895万人,其中,纯血统者为4.7014万人,混血者为2.4881万人。值得注意的是,在那些英国人入侵最早的地区,土著人已所剩无几。塔斯马尼亚的土著人在1876年已被肃清,新南威尔士的纯血统土著人仅剩594人,维多利亚纯血统的土著人仅剩29人。在对土著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的同时,英国殖民者对来自中国、太平洋岛屿等非欧洲的定居者实行严格限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英国和殖民当局为了巩固自己在澳大利亚的殖民统治,对来自不列颠、爱尔兰的移民总是积极给予资助和鼓励。这样,在19世纪中期(1861年),欧洲移民在澳大利亚已达166.8万人,其中92%为英裔移民。2在这种情况下,澳大利亚的人口的不列颠特征日益强化,英国人(总称盎格鲁-凯尔特人)在澳大利亚总人口的比例逐渐上升,从1840年的57%上升到1891年的87%。3在联邦成立时(1901年),澳大利亚人口主要是英国血统的人,其总人口的77%在澳大利亚出生,18%在不列颠、爱尔兰出生;最大的非英族群是占澳大利亚总人口1%的德国人和占总人口0.8%的中国人。4此时的澳大利亚“比其母国或任何其他姊妹自治领都更具有不列颠特征”。51901—1947年间,澳大利亚人口从370万人增加到750万人,但人口的不列颠特征几乎未受任何影响地保持下来。在“1900—1950年间,澳大利亚人经常庆贺自己的国家99%是不列颠血统,这虽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不成立的,但它已成为澳大利亚民族神话的一部分”。6澳大利亚总体上已成为一个主要是由盎格鲁-凯尔特移民构成的社会,正如曼宁·克拉克所言,“英国人和欧洲人在澳大利亚观察到的是他们的不列颠性”。7这种不列颠性不仅体现在人口的构成上,即绝大多数人为盎格鲁-凯尔特血统,而且澳大利亚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与英国一脉相承。正因为如此,直到二战初期,澳大利亚总体上一直是一个基于不列颠制度的种族、文化同质社会。这种格局的形成源于早期人口的结构。到澳大利亚来的英国人大多是经济、社会地位低下的城市人口以及众多的流放犯和殖民地社会的管理者(多为军人),他们不同于为谋求生计和追求幸福、自由而前往美国的英国移民。这些“澳大利亚英国人”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我是英国人”的意识,忠实于英国和女王。美国人摒弃英国的传统和制度,而澳大利亚人则处处从英国移植现存的制度。8澳大利亚的非自由人(强制劳动者)是来自英国的罪犯,不同于美国的“黑奴”,因为他们在种族血统和文化上与自由人、与社会的上层是同宗同源的。这就为后来共同的社会价值和群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便利,为一个以种族、文化纯洁作为追求的白人社会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在种族主义的影响下,在大英帝国独步世界的时代里,这种人口结构便利地促成了盎格鲁-澳大利亚人的白澳种族主义和文化中心主义思想。他们视土著为“同类相食的人兽”,“在理性及有关的每一种感觉方面,他们比最可鄙的畜牲还不如”。9白人种族主义的矛头后来转向所有的非白人种族,“有色人种低劣”成为19世纪后半期在澳大利亚随处可闻的论调,保障白人“血统的纯洁”成为众多澳大利亚人“神圣的使命”。社会上对有色人种的公开敌视,甚至扩大到反对一切非英族群的移民进入澳大利亚。在1901年联邦建立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白澳政策,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就这样,在澳大利亚发展过程中,种族、文化纯洁成为民族共同体具有象征意义的亲合剂。澳大利亚人就在这种以不列颠为基础的种族、文化同质性中追求他们共同的目标,并且通过排除其他种族、文化来顽固地保持这种同质性。二、高度重视人口增长,关注民生澳大利亚土地辽阔,但人口稀少。1945年8月,刚卸任的前联邦总理福特称,“澳大利亚有300多万平方英里(约合76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仅有730万人口”。10按此数计算,每平方公里平均不到1人。而且“1947年6月的人口普查显示,在此前14年中澳大利亚人口增长率低于1%”。11因此,“大量增加人口的要求长期以来是公众在讨论国家问题中的一个老题目”。12二战使这个“老题目”更加突出,因为国家安全需要大量人口,经济扩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如何快速增加人口成为二战中及战后澳大利亚政府和民众极度关注的问题。如何增加人口呢?无非两种途径:一是提高人口出生率;二是通过大规模移民。早在战争结束前,人们就认为只靠本国人口的自然增长是不够的。1945年,澳大利亚国家卫生和医学研究理事会的报告表明,当时人口出生率已下降到不能使人口增长的水平。这一发现所暗示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很快引起了各派政治家和政府机构的重视。13如当时的新闻部长亚瑟·卡尔韦尔提出:“我们首要的任务是使母亲荣耀”。但即使如此,人口出生率的统计数据和相关预测仍使人沮丧。14因此,当时提出的“移民就是繁荣”的口号得到了所有派别和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二战时和战后初期的联邦政府重要领导人都不得不考虑移民在人口增长中的作用和地位。前联邦总理福特在1945年8月谈到:“在尽一切可能提高出生率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切实认识到科学移民政策的必要”。15继任的联邦总理上任后,旋即新设联邦移民部,由提出“增加人口,否则灭亡”口号的亚瑟·卡尔韦尔出任该部部长。当年,卡尔韦尔提出了具体的移民计划:“每年人口增长为2%,其中人口自然增长1%,移民1%,即争取每年吸收移民的数额相当于当年总人口的1%,并一直持续到人口至少增加一倍为止。”16自此,大规模移民计划开始实施。1.第一,关于英国退役军人基本前提由于澳大利亚政府对英国仍然怀有十分强烈的深厚感情,所以首选英国作为移民的来源地。1946年,澳英两国政府达成一项协议,规定英国退役军人及其家庭若愿迁往澳大利亚,澳方提供全部往澳的旅费;其他不列颠家庭若愿迁往澳大利亚,只需象征性地缴纳10英镑,旅费余数由英澳两国政府承担,条件是必须在澳大利亚住2年。17这项计划从1947年4月开始执行。1947—1969年间,来自不列颠的移民达88万人,其中84%的人得到旅费资助。182.国际立法规定了移民1947年6月,卡尔韦尔飞抵欧洲搜寻合格移民。他希望从斯堪的纳维亚、荷兰和法国招募移民遭冷遇后,于7月与国际难民组织达成一项协议。根据该项协议,澳大利亚政府答应每年接纳1.2万名欧洲难民,国际难民组织准备运输工具,澳大利亚政府则承担难民的旅费,每人10英镑。19这些移民来澳大利亚后,要在政府指定的岗位上工作2年,且多从事体力劳动,或干那些对已经被确认为澳大利亚公民的人没有吸引力的工作。20世纪40、50年代初,有16.7万名“无法或不愿返家的难民”来到澳大利亚。203.在英国移民不能满足需要时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移民减少,东欧难民数量下降。1951年2月,澳大利亚政府与荷兰政府签订协定,规定1951年受资助的荷兰籍移民应为2万人,以后几年数额应有所增加。21同年,澳大利亚政府与意大利政府签订了类似协定。1952年后,澳大利亚又与德国、希腊、西班牙、马耳他等欧洲国家签订了类似协议,广泛从欧洲大陆招募移民。欧共体成立后,欧洲大陆各国经济开始繁荣,来自南欧、北欧的移民相对减少。1960年,为保持移民的数量,澳大利亚移民部开始从以前从未考虑过的国家土耳其招募移民。22随后,澳大利亚与南斯拉夫及南美国家等缔结移民协定。此外,招募移民的范围还扩大到中东。但是,此时的移民计划仍以白澳种族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保护盎格鲁-澳大利亚民族文化的同质性为出发点。二战后初期,很多人指责让外国人大量进入澳大利亚的计划,他们认为只有对来自英国的、最多再加上爱尔兰的移民应给予积极鼓励。面对这一情形,卡尔韦尔于1946年11月宣布,每接受10名英国移民才接受一个非英移民,即10ue5fe1原则。23在英国移民不能满足需要时,“澳大利亚偏爱北欧移民,对南欧移民是勉强接受的,而亚洲人则是一种禁忌”。24因此,“第一批非不列颠移民是从外表上与本地盎格鲁-凯尔特人相类同的地区挑选的”。25也就是说,在不列颠种族的人不能满足需要时,仍以白种人为标准,盎格鲁-凯尔特血统让位于雪白的肤色作为移民选择的依据,这就在白肤色之下引入了民族多样性。但澳大利亚人认为欧洲大陆白人的文化与盎格鲁-澳大利亚人的文化具有相容性,在融合的过程中有望为澳大利亚文化所同化,因而不会对澳大利亚单一民族文化构成威胁。当时多数澳大利亚人的普遍信念是:澳大利亚是一个基于不列颠价值和制度之上的文化同质社会,这种同质性不会为大规模的欧洲移民所破坏,但这种同质性却不能幸免于亚洲移民的到来。26所以,多数澳大利亚人始终禁忌亚洲人的移入。在他们看来,亚洲人不仅在肤色上不合标准,而且在文化上也是与澳洲的文化不相容的。这说明,种族偏见、种族歧视仍是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特点。但是,二战后大规模移民计划的实施,毕竟使移民来源地突破了不列颠、爱尔兰这块地域,突破了盎格鲁-凯尔特血统的限制。它开始表明:随着澳大利亚经济与社会发展,民族多样性已经变得越来越不能被拒绝在国门之外了。移民来源不断扩展,从不列颠到北欧,20世纪50年代转向南欧,到60年代又扩大到土耳其、中东地区,这就使移民的民族构成更加复杂。既然民族多样性已不可避免,那么这种多样性也就必然会进一步发展,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也必然会发生改变。随着移民人口的增长,对亚洲移民的禁忌也逐渐消除。根据1950年科伦坡计划中有关援助东南亚不发达国家的项目,有大量亚洲学生到澳大利亚留学。这似乎象征着白澳政策的削弱。271956年,澳大利亚政府宣布允许亚洲人享有澳大利亚永久居留权和公民权,但必须在该国居住15年之后。1958年,废除了英语听写考试,把允许进入或禁止入境的决定权交给移民部长。1966年,政府宣布把非欧移民入籍的居留时间缩为5年,与欧洲移民等同。非欧裔而又是澳大利亚所急需的技术人员,进入澳大利亚的手续更为简便。同年,时任澳大利亚驻英国高级专员的亚历山大·唐纳讲道:“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随着我们人口的增加,随着我国人民更熟悉亚洲国家,我们澳大利亚已经能够应付缓解严格限制政策的后果了。”28同时,澳大利亚工党积极倡导新的移民政策,在1965年从其党纲中删除“白澳政策”,并在1971年6月的工党第29届年会上保证在移民问题上不再有种族歧视。1972年工党惠特拉姆政府上台,12月,移民部长埃尔·格莱斯公开声明其移民政策是“全球一致,无人种、肤色或国籍之歧视”。“白澳政策”终于废除,它标志着一个开放、平等地对待移民的时代的到来。三、从移民时代看澳大利亚的民族构成变化1947年,不列颠血统澳大利亚人占该国总人口的99.5%,这时澳大利亚基本上还是一个单民族、单一文化的国家。随着大量非英移民的到来,1954年不列颠血统的人口比例下降为95.5%(85.7%在澳大利亚出生,其余的为移民),到1966年12月,这一比例为92%。29此后,不列颠血统的口人增长缓慢,而非不列颠血统的人口迅速增加。1978年不列颠血统的人口比例为78%,30到1988年这一比例降为74.55%。31同时,由于族际婚姻的发展,纯盎格鲁-凯尔特血统的人口比重会更低。自二战以来,大量的非不列颠人口移居澳大利亚,使他们在该国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从1947年到1950年初,移民至澳大利亚的人多数是来自欧洲的难民,且大多数是从中欧或东欧国家逃出来的,也有一些是二战时的难民。在20世纪50年代,人数增加最快的是来自意大利和希腊的移民;60年代,由于英国发生经济危机,来自英国的移民增多,约占当时移民总数的一半,剩下的移民中意大利人最多,其次是希腊人、荷兰人、南斯拉夫人、德国人、波兰人以及其他20个国家的移民。32而且,在60年代移民计划的范围突破了欧洲,澳大利亚政府与土耳其、黎巴嫩签订移民协议后,有一些中东人也移居澳大利亚。时间长达近20年的移民浪潮,使大量非不列颠人移居澳大利亚。据估计,到1966年12月,澳大利亚非不列颠血统的人口规模如下:意大利人24.3万人;希腊人13.4万人;荷兰人8.9万人;波兰人7.3万人;德国人7.2万人;南斯拉夫人6.9万人;俄国人3.2万人;匈牙利人3.1万人。33尽管在白澳政策下,严禁亚洲人入境,但在1945—1966年,大约有1.9万名亚洲移民定居澳大利亚,其中4420名已入籍。入籍的亚洲人包括3527名中国人、62名日本人、147名印尼人、75名菲律宾人和51名缅甸人。34可以说,这时澳大利亚的民族构成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民族多样性初步形成。战后移民来源(1947—1989年)正是由于接受了数百万移民,澳大利亚的民族构成变得越来越复杂。例如,北方小城黑德兰港的工人“有三十四个不同的国籍——最多的是澳大利亚人,其次是英国人,再次是意大利人,再其次是南斯拉夫人,竟然还有几个冰岛人”。35达尔文市的7万人口中,有54个不同的民族。36悉尼南面的新兴工业城市伍伦贡,“是由来自四五十个国家的移民组成的”。37而且,非英移民来到澳大利亚后,由于血源、文化上的天然联系,同一民族的人往往有聚居的倾向,形成了少数民族聚居区。悉尼就有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泰勒广场是希腊人的中心,潘道尔山是一个小马耳他。38悉尼市区的某些区,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占所在区居民总数的12%—14%左右。由于少数民族移民多被安排在“非英语环境”中工作,加之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相对隔绝,从而使少数民族的语言、生活方式的保持成为需要和可能。这就使20世纪50—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