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文言文阅读(考题猜想)-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教师版)_第1页
专题07:文言文阅读(考题猜想)-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教师版)_第2页
专题07:文言文阅读(考题猜想)-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教师版)_第3页
专题07:文言文阅读(考题猜想)-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教师版)_第4页
专题07:文言文阅读(考题猜想)-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7文言文阅读(2023·黑龙江绥化中考)(一)阅读《岳阳楼记》(节选),完成下面小题。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1.解释加点词语。(1)沙鸥翔集(2)或异二者之为2.翻译句子。浮光跃金,静影沉璧。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已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的信条,贬官在外的范仲淹本可以独善其身,可他却仍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勉励自己和朋友。那么,你是怎样看待范仲淹的政治情怀的,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1)停息;(2)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2.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3.示例:我认为范仲淹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停息;(2)句意:或者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表现。或: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浮光跃金,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这是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谈看法,正确看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现实意义,表达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根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联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范仲淹不因外物与自己的境遇或喜或悲,而是时刻将百姓、国家放在首位的忧国忧民情怀的体现,他以治国安邦为己任。范仲淹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向其学习。范仲淹先忧后乐,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为了百姓、国家而“苦”自己,这种奉献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为国家的发展、繁荣富强奉献属于自己的力量。(2022秋·吉林省长春月考)(二)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各题。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1.下列为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B.南极潇湘极,尽头C.去国怀乡国指国都D.子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2.下面对文中词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第2段用“备矣”一语转出新意,由岳阳楼之大观转入“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B.第3段以“若夫”的虚拟语气起笔,含蓄深沉婉,格调转人低沉。C.第4段以“至若”领起,格调转为高亢,节奏和画面变得明快起来。D.第5段用“嗟夫”开启更为高尚的人格境界,转议论为抒情。3.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填空。读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后,我仿佛看到洞庭湖①的景象,仿佛感受到了迁客骚人②的心情,更加领悟到了作者③的博大胸襟。【答案】1.B2.A3.答案示例:①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②因物而喜,因己而悲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B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湘。极,至,到达。故选B。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二段“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描写洞庭湖的全景;第三段“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第四段“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是迁客骚人的因物而喜,因己而悲;第五段,作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A。理解有误。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

故选A。

3.本题考查内容提炼。需要在疏通文意、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细读文段,从中筛选提取出相应的内容进行提炼。要注意紧扣题干要求,严格按照要求组织语言。(2022秋·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片区期中)(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A.①峰回路转 回:挺拔 ②太守自谓也 谓:对……说B.①云归而岩穴暝 暝:昏暗 ②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C.①泉香而酒洌 洌:清 ②杂然而前陈者 陈:摆开D.①而乐亦无穷也 亦: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 已而:不久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答案】1.A2.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3.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乐民之乐,与民同乐的志趣追求。【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正误的判断。A.有误,第①句中的“回”是回环;第②句中的“谓”是称呼。故选A。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有:从,跟随。乐,以……为乐。句意为: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3.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中可知,作者以文记乐,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2022秋·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期中)(四)文言文阅读。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莫说相公痴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B.余拏一小舟拏:撑(船)C.是金陵人,客此客此:客居此地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勉强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寒暑易节,始一反焉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C.问其姓氏其真不知马也D.天与云与山与水遂与外人间隔3.下列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西湖经历三天大雪之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B.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对“痴”字的赞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C.本文作为一篇游记,叙事是游记表现的重点,写景是行文的线索。D.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答案】1.D2.D3.C【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D.有误,句意: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强:尽力,竭力。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哪里/语气助词,无实义;B.就、然后,表承接/因此,因而,表承接;C.他们,指亭中的两个金陵人/大概,表推测语气;D.和/和。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学生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的要求,去分析和理解。对于选择题还要重视将选项和原文进行仔细地比对。C.有误,叙事是游记的线索,写景是游记表现的重点。故选C。(2022秋·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期中)(五)课内文言文阅读。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B.是日更定矣/问今是何世C.上下一白/一鼓作气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即更刮目相待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原文和链接材料在写作手法上有何不同?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原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链接材料】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袁宏道《初至西湖记》)【答案】1.A2.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比您更痴迷的人。3.原文运用白描手法,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以简笔勾勒出景物、人物,朴素淡雅,却又耐人寻味;链接材料连用比喻,寥寥数笔,生动地写出了西湖的景色之美,将作者沉迷美景的形象也刻画得惟妙惟肖。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绝”的意思都是“消失”。B.这/判断词。C.全/第一次。D.还/另,另外。故选A。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重点词:沆砀,弥漫;一,全。句意: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②重点词:莫,不要;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更,还;痴似,痴于,痴过。句意: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比您更痴迷的人。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了雪后的美景;“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既传神地传达出作者的欣喜之情,又从整体上概括了仲春二月西湖的特点,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生动地刻画了作者痴迷美景的形象。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参考译文】【链接材料】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眉毛;桃花红艳艳的,如同少女的面颊;温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如同绫罗一般轻软。我刚刚抬头看,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是如痴如醉了。这时我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这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2022秋·贵州省兴仁市黔龙、黔峰、金成学校期中)(六)文言文阅读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1.下面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其平居教他子弟其真无马邪B.死狱也而乐亦无穷也C.亲诲之学予尝求古仁人之心D.四岁而孤濯清涟而不妖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3.说说选文在家庭教育方面给了我们什么有益启示。【答案】1.B2.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在夜间点着蜡烛办理官府公文,多次停下来叹息。3.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材有着重要作用,父母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代词,他/难道。B:句末表示陈述语气/句未表示陈述语气。C: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D:表示承接关系,就/表示转折关系,却。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为吏:做官;烛:点着蜡烛;屡:多次。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题干要求:说说选文在家庭教育方面给了我们的有益启示,要从第三段母亲对欧阳修的话语中思考。“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为死狱求生,这是母亲向欧阳修讲了父亲从官为民着想的事情,意在让欧阳修向父亲学习,父亲的榜样作用和母亲的言传身教,教育有方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侄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遍书就能背诵下来。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营。

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天性刚直不啊,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即使被贬低多次,(他的)向也-样不变。

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在夜间点着蜡烛办理官府公文,多次停下来叹息。我问他什么事情,他便说:是死刑案子,我想寻求保全犯人生命的可能,却没有找到。我说:生路可以寻求吗?他说:去寻求生路而得不到,被判死刑的人和我就都没有遗恨了。经常为死囚寻求生路,仍然还有失误造成不该死的人被处死的,然而世间的官吏却常为犯人寻找处死的理由呀。他平日教导别人的子弟,经常用这些话,我都听熟了呀。"欧阳修听了这段话,终生照做不忘。(2022秋·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期中)(七)课外文言文阅读万历末,詹懋举为颖州守①。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者。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②,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曾见一老人,贸③薪入城,薪担头常囊琴④,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木工也,受工之直⑤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詹乃从之学,一时琴师莫能及。(选自清朝王士禛《池北偶谈》)【注释】①守:镇守,做……知州。颖州,在今安徽阜阳一带。②一过:一遍。③贸:卖。④囊琴:用袋子装着琴。⑤直:通“值”,价钱。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詹大惊异诘所自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3.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得到的启示。【答案】1.詹大惊异/诘所自2.我有一把琴,就是那位老人赠送的,现在我把它献给您。3.詹懋举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主动跟着木工学琴,最终学有所成,这让我明白了学习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还可以利用常见的句中虚词停顿作为判断的依据。“售大惊异诘所自”的意思是:詹懋举很惊讶,问他是从哪学来的。根据句意“鲁懋举很惊讶”为一层意思,“问他是从哪学来的”是另一层意思,所以在“异”之后断开。故答案为:詹大惊异/诘所自。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遇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重点词有:即:就是;贻:赠送;今:现在;以:把。

句意为:我有一把琴,就是那位老人赠送的,现在我把它献给您。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文章主旨,并且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悟。回答本题可先说说詹懋的事迹,他主动跟着木工学琴,最终学有所成。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向他学习要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且不耻下问,虚心求教。【参考译文】

万历年间后期,詹懋举任颍州的太守.有次召用木工。詹懋举正在弹琴,木工站在窗外,抬头指画,好像在评价好坏。于是詹懋举把他叫来问:“你很擅长弹琴吗?”木工回答说:“是这样的。”于是詹懋举便让他弹,木工就演奏了一遍刚才詹懋举弹的曲子,弹得很好.詹懋举很惊讶,问他是从哪学来的。木工回答说:“我的家在西郊外,曾经看见一位老人进城卖柴,总把琴装在口袋里挂在柴担的担头上,于是请求看看.但听他弹奏,心里听着很高兴,于是向他学琴.”詹懋举赠予他金钱,他不要,说:“我只是贫贱的木工,只要做工的酬劳。”又说:“您的琴是下品,我有一把琴,是那位老人留下的,现在献给您。”詹懋举一看,果然是把好琴.于是詹懋举跟着木工学琴,学有所成,当时的琴师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2022秋·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正雅学校期中)(八)课外文言文阅读。公讳铨,字宇衡,号见平。会东事棘①,巡按辽东,袁应泰②方以受降,公曰辽祸在此矣。力争不得,及辽阳被围,应泰曰:“泰不才,待罪经略③,当以身殉之,按臣无阃④外责,尚可收拾余烬,为退守河西计。”公曰:“不然。吾世受国恩岂有城破身存之理城陷大兵拥公出署。公不屈,将杀之,比出门,复引公还,好言慰之。公终不屈,乃令二人强扶上马,送还署。至署门,向北阙五拜曰:“臣不能报皇上。”复呼父母四拜曰:“儿不得事父母。”乃自经死之,谥忠烈。(选自《明季北略•卷二》,有删改)【注释】①东事棘:辽东地区的战事变得棘手。②袁应泰:担任经略,熹宗继位后,张铨出外巡视辽东,袁应泰传下投降的命令,最终导致城破。③经略:古代官职名。④阃(kǔn):统兵在外的将帅。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东事棘(适逢,恰巧遇到)B.当以身殉之(应该)C.将杀之(将近)D.复引公还(再,又)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吾世受国恩岂有城破身存之理城陷大兵拥公出署3.从张铨的事迹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答案】1.C2.吾世受国恩/岂有城破身存之理/城陷/大兵拥公出署3.①从张铨誓与城池共存亡,并且以身殉国的事迹中,可见他强烈的爱国之情,这启示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国家,时刻准备好报效祖国;②从敌人软硬兼施要张铨投降,他都不屈服,可见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这启示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尚的操守;③从张铨临死前向朝廷的方向跪拜说自己不能报答皇上、侍奉父母了,可见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这启示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C.有误,句意:将要杀他。将:将要。故选C。2.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我世代承蒙国恩,哪有城破而苟活的道理?城破后,士卒(即建奴)压着张铨出官署。据此断句为:吾世受国恩/岂有城破身存之理/城陷/大兵拥公出署。3.本题考查阅读启示。文章主要写了张铨誓与城池共存亡,并且以身殉国;敌人软硬兼施要他投降,他都不屈服;他临死前向朝廷的方向跪拜说自己不能报答皇上、侍奉父母这三件事,结合这三件事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启示即可。【参考译文】张铨,字宇衡,号见平。适逢辽东地区的战事变得棘手,(张铨被任命为)辽东的巡按,袁应泰大肆接受投降的人时,张铨(就提醒)说辽东的灾难就在这里啊。虽经力争(袁应泰)不听,等到辽阳被围,袁应泰说:“我本不才,以待罪之身做辽东的经略而已,应该以身殉城,追究统兵在外的将帅的失职,还可以收拾残部,作为退守河西的计谋。”张铨说:“不。我世代承蒙国恩,哪有城破而苟活的道理?”城破后,士卒(即建奴)压着张铨出官署。张铨不屈,(建奴)将要杀他,(但)等到出门后,又把他押回来,好言劝降。张铨始终不屈,于是(建奴)命令两个人将张铨强行扶上马背,送回官署。到了官署门前,(张铨)朝着朝廷的方向拜了五次说:“臣不能报答皇上了。”又呼唤着父母拜了四次说:“儿子不能侍奉父母了。”便自缢而死,谥号为忠烈。(2022秋·浙江省杭州市高桥教育集团期中)(九)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醉书斋记(明)郑日奎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莆晨起,即科头①,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瞯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客或访余者,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③,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余倘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注释】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瞯∶窥视。③刘伶断饮∶《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1.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根据语境推测:旋誓且旋畔()以名吾斋()2.“更”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以下几种义项:A.更换;B.再,还;C.古时夜间计时单位;D.更加;E.重新。请根据上下文选出下列两个“更”的正确义项,将序号填入横线处。更温以俟者数四 而事之紧缓不更问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书斋名片”制作。醉书斋斋主∶郑日奎志趣:读书书斋环境:书斋生活:痴狂读书怠慢宾客4.文中“书痴”的形象令人忍俊不禁,也令人心生敬意。这得益于作者人物刻画手法的灵活多样。请从下面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分析本文人物刻画的妙处。A.漫画式夸张描写B.侧面烘托选择,妙处:5.“人有一癖,方可养深情。”请联系课文《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中国古代文人“醉”与“痴”背后的精神追求。【答案】1.同“畔”,违背;命名2.E;B3.洁净清净;废寝忘食(谈论戒书)4.选A,运用夸张、白描的手法,渲染一个“醉”字,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书斋主人读书时废寝忘食乃至忘乎所以的情态,塑造了一个惟妙惟肖的“书痴”形象,令人忍俊不禁,印象深刻。选B,文章通过描写仆人见到书斋主人读书时的狂态目瞪口呆、议论纷纷的情形,以及借妻子之口,侧面烘托书斋主人陶醉于书废寝忘食乃至忘乎所以的情态,丰富人物形象,唤起读者的想象。5.《醉书斋记》中郑日奎辟出一间洁净的书斋,每天沉醉在读书的世界里;《湖心亭看雪》中张岱冒寒踏雪,寻赏湖心亭雪景;《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醉”与“痴”的背后,反映这些文人在独特的生活雅趣中陶冶性情,追求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在世俗中保持疏率真性,不随俗流,坚守独立的人格操守。【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旋誓且旋畔”句意为: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畔:同“叛”,违背;(2)“以名吾斋”句意为:来为我的书斋起名。名:为动用法,给(为)...名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更温以俟者数四”句意为: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更:重新。故选E;“而事之紧缓不更问“句意为:而事情的紧急舒缓不加过问。更:再,还。故选B。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根据题干“书斋环境”的提示,找到“于堂左洁-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可概括为:洁净清静;(2)根据题干“书斋生活"中“痴狂读书”的提示,找到“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可概括为:废寝忘食;或找到“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乃不复立戒概括为:谈论戒书。4.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方法。

从题干所提供的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分析本文人物刻画的妙处。如选A。根据“烦至会心处,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和“逾时或犹未食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可知,运用了漫画式夸张描写(或)运用夸张、白描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郑日奎读书时废寝忘食乃至忘乎所以的情态,结合“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日醉书”可知,渲染一个醉"字,塑造了一个惟妙惟肖的“书痴"形象,令人忍俊不禁,印象深刻。如选B。根据“家人鹏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等可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仆人见到书斋主人读书时的狂态目瞪口呆、议论纷纷的情形,有力地烘托了作者的“醉”(或痴);“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借妻子之口,侧面烘托书斋主人陶醉于书废寝忘食乃至忘乎所以的情态,丰富人物形象,唤起读者的想象。5.本题考查拓展延伸。根据选文“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甫晨起,即科头,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可知,郑日奎辟出一间洁净的书斋,每天沉醉在读书的世界里,其中的“泊如也"和文末的“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日醉书"反映了文人在独特的生活雅趣中陶冶性情,追求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湖心亭看雪》中“独往湖心亭看雪”和“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写张岱冒寒踏雪,寻赏湖心亭雪景;《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写出了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这些都表现了文人在世俗中保持疏率真性,不随俗流,坚守独立的人格操守的个性特征。(2022秋·福建省漳州市东盛教育集团九期中)(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武昌九曲亭记

【宋】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苏辙受牵连被谪为监筠州盐酒税务。后来,苏辙来黄州看望哥哥苏轼,到武昌西山上的九曲亭游玩。②迁:贬谪、流放。③陂陁陂:起伏不平的样子。④浮图:指佛寺。精舍:僧人住所。⑤褰裳:提起衣裳。1.根据语境,参照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文言字词联系点方法方法杂陈于前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勾连旧知法①______及其既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联系成语法②______夫孰知得失之语境探究法③______而以适意为悦①到……去②顺从③舒适④享受查找词典法④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B.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C.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D.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②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4.本文中的“子瞻之乐”与《醉翁亭记》中的“太守之乐”有何异同?请结合注释①的写作背景和两篇文章的内容作简要分析。【答案】

1.①陈列,摆开;②已经;③怎么;④舒适。

2.C

3.①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

②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

4.同:苏辙欧阳修虽遭贬谪,却能安然自适,欧阳修表现了一种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都有寄情山水之乐。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了自己与宾客游玩,与民众共同宴饮等场景,感受到温馨和睦,可以看出太守之乐是与民同乐;子瞻之乐是“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陶醉于山水之间,自得其乐。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野味野菜摆在面前。陈:陈列,摆开;

②句意:到了他兴尽的时候。既:已经;

③句意: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孰:怎么;

④句意: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适:舒适。

2.本题考查句子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此句句意为: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故断为: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至,到达;怅然,不愉快。句意为: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

②中重点词语有:方,当;得意,称心如意。句意为: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两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来理解“乐”的含义即可。子瞻的“乐”与欧阳修的“乐”所表达的情感有相同:都借山水之乐来排遣遭贬后心中的郁闷,都表现了一种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同点:结合《醉翁亭记》内容可知,欧阳修(太守)的“乐”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而选文中的“乐”只是子瞻自得其乐,表现乐观豁达的态度。

【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2022秋·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片区期中)(十一)文言文阅读。陈孝意列传河东陈孝意,少有志尚,弱冠以贞介知名。大业初,为鲁郡司法书佐,郡内号为廉平。太守苏威尝欲杀一囚,孝意固谏,至于再三,威不许。孝意因解衣,请先受死。良久,威意乃解,谢而遣之,渐加礼敬。及威为纳言①,奏孝意为侍御史。于时政刑日素,长吏多贼污,孝意清节弥厉,发奸擿伏,动若有神,吏民称之。炀帝幸江都,马邑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举兵作乱。孝意率兵与武贲郎将王智辩讨之,战于下馆城,反为所败。武周遂转攻傍郡,百姓凶凶,将怀叛逆。前郡丞杨长仁、雁门今毛确等,并桀②路,为无赖所归,谋应武周。孝意阴知之,族灭其家,郡中战栗,莫敢异志。镇而武周引兵来攻,孝意拒之,每致克捷。但孤域独守,外无声援,孝意执志,誓以必死。每遣使江都③,道路隔绝,竟无报命。孝意亦知帝必不反,每旦暮向诏敕库俯伏流涕,悲动左右。围城百余日粮尽为校尉张伦所杀以城归武周。(节选自《隋书》,有删改)[注]:①纳言:官名。②桀:凶悍。③江都:京城。1.下列对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围城百余/日粮尽/为校尉张伦/所杀以城归武周B.围坡/百余日粮尽/为校尉张伦所杀/以城归武周C.围城百余日/粮尽/为校尉张伦所杀/以城归武周D.围城百余日粮尽/为校尉张伦/所杀以城/归武周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俄而武周引兵来攻,孝意拒之,每致克捷。3.下列从本文中得出的启示,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孝意从小有道德志向,20岁时即以有品德、性耿直出名,他于隋大业年间入仕,为官清廉。B.陈孝意曾劝苏威不要枉杀人命,苏威不听,陈孝意以死相谏,苏威最终救免了囚犯,并对陈孝意颇有好感。C.刘武周叛乱后,陈孝意立即起兵与武贲郎将王智辩讨伐刘武周,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被杀。D.陈孝意身处隋朝末年,却能坚守原则,报效朝廷。【答案】1.C2.不久,刘武周带兵来进攻,陈孝意率兵抵抗,每次都会克敌制胜。3.C【解析】1.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刘武周包围雁门城一百多日,城中粮食光了,陈孝意被雁门校尉张伦暗杀,张伦以城投降了刘武周。。故断为:.围城百余日/粮尽/为校尉张伦所杀/以城归武周。故选C。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俄而,一会儿;攻,进攻。句意为:不久,刘武周带兵来进攻,陈孝意率兵抵抗,每次都会克敌制胜。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C.有误,陈孝意不是寡不敌众被杀,是后来被校尉所杀。故选C。【参考译文】河东的陈孝意,从小有德操志向,20岁时即因为有品行、性耿直出名。隋大业初年,担任鲁郡司法书佐,郡内百姓称他廉杰公平。一次,太守苏威想杀一名囚犯,陈孝意再三坚决谏劝苏威不应枉死人命,但苏威不答应。陈孝意于是解开衣服,请求先杀他再杀囚犯。他这样和苏威相持了好长时间,苏威才改变主意赦免囚犯。事后,苏威向陈孝意道歉,并送他回家,也因此,苏威对陈孝意渐加看重。后来苏威迁升纳言,特奏封陈孝意为侍御史。这时刑法日加丧乱,官吏大多贪赃枉法,但陈孝意更加清廉,不仅如此,他还揭发坏人坏事,发现隐藏未露的情况,行动像是有神灵帮助一样,受到吏民的称赞。隋炀帝巡行到江都,马邑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起兵作乱反隋。陈孝意闻讯后即率领士兵与武贲郎将王智辨一起讨伐刘武周,在下馆城交战,因众寡悬殊反被刘武周击败。随后,刘武周转攻马邑附近番郡,百姓喧扰,将要怀着叛逆之心。雁门前郡丞杨长仁、雁门守令王确等,都凶悍狡黠,也暗自聚集无赖,谋划着响应刘武周。陈孝意暗中知道了这件事,将杨长仁、王确及其家族、党羽全部捉拿处死,一时雁门举郡震惧,没有敢反叛的人。不久,刘武周带兵攻打雁门,陈孝意率兵抗击,每次都能克敌制胜。但是陈孝意一人困守孤城,没有外来援兵。他坚持平日志向,不变节操,誓与雁门共存亡。他断派使者去江都与隋炀帝联系,但道路隔绝,不能如愿。陈孝意知道隋炀帝一定不会返回,每早每晚都向存放皇帝诏敕的房间跪拜痛哭,旁边的人也悲痛欲绝。刘武周包围雁门城一百多日,城中粮食光了,陈孝意被雁门校尉张伦暗杀,张伦以城投降了刘武周。(2022秋·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月考)(十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避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玉壁城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败之。(节选自《百战奇略•第八卷•不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a:①与太宗登玉壁城观贼阵②此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b:①顾谓道宗曰②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B.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C.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D.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易以计屈,难以力争。②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4.结合选文,说说太宗“一战大败”刘武周的原因。【答案】1.a①观察,看;②景象b①对……说②命名2.C3.①容易用计谋使他屈服,难以单凭武力同它争胜。②他们的粮草耗尽,必定自己离散,那时我们将不战而擒获敌人。4.“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汝见识与我相合”,可见太宗与道宗都对敌我当前形势有准确的判断;“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采取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来避开敌军锋芒;“乌合之徒,莫能持久”,巧用计谋,不与敌军立即展开决战而是消耗对方粮草,使之不战自败。【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a①句意:与李世民一道登上玉壁城,观察当面敌人阵势。观:观察,看。②句意: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观:景象。b①句意:世民回过头来对道宗说。谓:对……说。②句意:太守自己命名的。谓:命名。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可根据句子的大意和句子结构来恰当断句。本句中,“远来”作“彼”的宾语,不能分开;“不绝”作“粮饷”的宾语,不能分割。“皆不可与战”是“都不可立即与其进行决战”之意,放在一起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或者敌人虽远道而来,但粮饷供应源源不断,对于此种敌人我们都不可立即与其进行决战。此句断句为: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故选C。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易,容易。屈,使动用法,使……屈服。句意为:容易用计谋使他屈服,难以单凭武力同它争胜。②中重点词语有:竭,耗尽。擒,擒获。句意为:他们的粮草耗尽,必定自己离散,那时我们将不战而擒获敌人。4.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太宗“一战大败”刘武周的原因,主要得益于“以守待攻、以守为攻”的战略思想。首先是对敌我双方形势的准确判断:敌人乘胜前来挑战,其锋锐不可当,硬拼难于取胜,用计取胜则较容易。太宗与道宗不谋而合;其次是战术上的充足准备:“今深沟高垒”,采取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来“以守待攻”;最后是实施“以守为攻”打持久战的作战策略:“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相持一段时间以后,敌人果然粮尽,在夜间逃跑,唐太宗下令追击,追至介州,一战将其全部歼灭。【参考译文】大凡战争,如果处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力对比于我不利的形势下;或者敌人虽远道而来,但粮饷供应源源不断,对于此种敌人我们都不可立即与其进行决战,而应当坚守壁垒,持久防御以消耗和拖垮敌人。这样,就可以最后打败敌人。诚如兵法所说:“不轻易与敌决战的主动权要牢牢掌握在我手中。”唐朝武德二年,秦王李世民奉命率军东渡黄河讨伐割据势力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当时十七岁,随军从征,与李世民一道登上玉壁城,观察当面敌人阵势。世民回过头来对道宗说:“敌人依仗其兵多势众,企图与我军决战,你说我们应当怎么办?”道宗回答说:“敌人锋芒正锐不可直接抵挡,但容易用计谋使他屈服,难以单凭武力同它争胜。现在我们采取固守深沟高垒的方针,便可挫杀敌人锋芒;敌人虽多但属乌合之众,不能持久作战,等到其粮草耗尽,必定自然离散,那时我们将不战而擒获敌人。”世民称赞地说:“你的见解与我的想法完全相合。”其后,敌人果然粮尽而连夜北逃,李世民率军追到介州,一战而把刘武周军打得大败。(2022秋·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市期中)(十三)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后面小题。[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1.选出下列加点字词释义有误的一项()A.衔远山,吞长江(连接)B.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泛指文人)C.野芳发而幽香(花)D.佳木秀而繁阴(秀丽)2.翻译句子。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3.下列说法有误的是()A.甲文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乙文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时期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B.“观夫”和“若夫”的“夫”都读“fú”。C.“览物之情”与“四时之景”中的“之”用法和意义不相同。D.两段选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都有引出下文的作用。4.甲乙两段选文都对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甲文的景象呈现出和的特点,乙文则写出了四季分明的景色,其中“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描写的是季和季的景象。【答案】1.D2.①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②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云雾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显得昏暗了。3.C4.壮阔,奇丽;秋季,冬季。【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重要词语的理解。D.错误,佳木秀而繁阴,秀,茂盛。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句重要词语有:此,这;则,就是;大观,壮丽景色;述,描述;备,完备,齐备。整句的意思是: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②句的重要词语有:若夫,像那;林霏,林间的雾气;开,散;归,聚拢;岩穴,山谷洞穴;暝,昏暗。整句的意思是: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云雾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显得昏暗了。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错误,“览物之情”与“四时之景”的“之”用法相同,都是结构助词,解释为“的”。故选C。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这个句子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极写洞庭湖浩大的气势。“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从不同的时间概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气象万千的变化,体现了奇丽的特点。“风霜高洁”的意思是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正是秋季的景色;“水落而石出”的意思是水位低落,石头显露,正是冬季的景色。(2022秋·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期中)(十四)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亭以雨名,志喜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①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注释】①雨麦:下麦雨。②有年:丰年。③汴(biàn):喜乐,欢欣。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①是进亦忧,退亦忧是: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先:③始治官舍治:④引流种树流: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之”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或异二者之为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予至扶风之明年 D.以为休息之所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亭以雨名,志喜也。4.两位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忧乐观”有何不同?【答案】1.这;在……之前;修建;水,水流2.B3.①不因外物和自己的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载这件喜事。4.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轼:与民同乐【解析】1.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确定这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考查范围往往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方面。

①是进亦忧,退亦忧: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是:这。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先:在……之前。

③始治官舍:才开始造官邸。治:修建。

④引流种树: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流:水,水流。

2.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的理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之”的意义:的。

A:或异二者之(的)为

B:处江湖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远则忧其君

C:予至扶风之(的)明年

D:以为休息之(的)所

故答案为B。3.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解答本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翻译的方法谨记“六字诀”:留、换、调、删、补、变。

①以:因为。句意为:不因外物和自己的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以:用。志:记。句意为: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载这件喜事。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提炼即可。由甲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范仲淹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由乙文“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可知,苏轼以百姓的乐为自己的快乐,体现“与民同乐”的观点。

(2022秋·黑龙江省佳木斯十六中期中)(十五)阅读,回答问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范仲淹)修学时最为贫宴①,与刘某同在长白山僧舍,日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斎②十数茎,醋汁半盂,少入盐,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注释】①贫瘿(jù):贫乏,贫穷。②断膏:腌菜或酱菜。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日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2.翻译下列句子。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3.从甲、乙两文看,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①探求。②每天。2.①他们不因为外物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②用锅加热后再吃,就这样度过了三年。3.范仲淹是一个宠辱不惊、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刻苦勤学、坚强自立的人。【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求:探求。②句意:他每天把两升粟米煮成一大锅粥。日:每天。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重点词:以,因为;物,外物。句意:他们不因为外物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②重点词:啖,吃;如此者,像这样。句意:用锅加热后再吃,就这样度过了三年。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从甲文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范仲淹是一个宠辱不惊、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从乙文中的“日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斎十数茎,醋汁半盂,少入盐,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可知,范仲淹是一个刻苦勤学,坚强自立的人。【参考译文】【乙】范仲淹读书时最贫穷,与一刘姓学生一起住在长白山的僧房里,他每天把两升粟米煮成一大锅粥,隔夜粥凝固后,范仲淹就用刀把粥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切十几根酱菜,备好半勺醋,再放少许盐,用锅加热后再吃,就这样度过了三年。(2022秋·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地区期中)(十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李允则守雄州①沈括李允则守雄州。北门外民居极多,城中地窄,欲展北城,而以辽人通好②,恐其生事。门外旧有东岳行宫,允则以银为大香炉,陈于庙中,故不设备。一日,银炉为盗所攘③,乃大出募赏,所在张榜,捕贼甚息。久之不获遂声言庙中屡遭寇课夫④筑墙围之其实展北城也。不逾旬而就,虏人亦不怪之。则今雄州北关城是也。大都军中诈谋,未必皆奇策,但当时偶能欺敌,而成奇功。时人有语云:“用得着,敌人休;用不着,自家羞。”斯言诚然。【注释】①雄州,今河北雄县。②以辽人通好:当时雄州接近北方边境,北临辽国,其时宋与辽交好,边境无事。③攘:窃取。④课夫:征集民工。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树林阴翳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陈于庙中,故不设备逾旬而就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久之不获遂声言庙中屡遭寇课夫筑墙围之其实展北城也5.文中说李允则“成奇功”,这里的“奇功”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他能成此“奇功”【答案】1.居高面下;遮盖;以……为乐2.①至于太阳出来,山林的雾气消散了;烟雾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②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3.防备;完成4.久之不获/遂声言庙中屡遭寇/课夫筑墙围之/其实展北城也5.奇功是指李允则通过欺骗辽人而实现了“展北城”的目的。他用庙中屡遭寇要防盗贼为借口,而借此在城外筑墙围之,从而扩展了北城。【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临,面临;句意: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

翳,遮盖;句意:树林里浓荫遮蔽。

乐,形容词活用作意动;句意: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若夫,像那;林霏,林中的雾气;暝,昏暗。②野芳,野花;发,开放;繁,茂密。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备:防备;句意:摆放在庙里,故意不设置防备。

就:完成;句意:不到十天城墙修筑完成。

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可根据句意进行断句,还可以利用文言句子的对称性结构,利用常见的表停顿的文言虚词等等进行停顿。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过了很久也没有抓到盗贼,(他)就放出口风说庙里多次遭到偷抢,征集民工修筑一道城墙把庙围起来,其实是扩展北边的城墙,因此断句为:久之不获/遂声言庙中屡遭寇/课夫筑墙围之/其实展北城也。

故答案为:久之不获/遂声言庙中屡遭寇/课夫筑墙围之/其实展北城也。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由“久之不获,遂声言庙中屡遭寇,课夫筑墙围之,其实展北城也,不逾旬而就,虏人亦不怪之”,可以看出奇功是指李允通过欺骗辽人而实现了“展北城”的目的。他用庙中屡遭寇要防盗贼为借口,而借此在城外筑墙围之,从而扩展了北城。

【参考译文】

【乙】李允则镇守雄州时,北门外居民住宅非常多,城里地面狭窄,他想向北扩展城墙,却因为与辽国发展友好关系,而担心辽人生出事来。北门外原来有一座东岳行宫庙,李允则用银子做成一个大香炉,(把银香炉)摆放在庙里,故意不设置防备。有一天,银香炉被盗贼偷走,他就高价悬赏,四处张榜,捉拿盗贼很紧迫。过了很久也没有抓到盗贼,(他)就放出口风说庙里多次遭到偷抢,征集民工修筑一道城墙把庙围起来,其实是扩展北边的城墙,不到十天城墙修筑完成,辽国人也不感到奇怪。这就是现在雄州的北关城。

大体上说来,军事上的机谋,未必都是奇异的策略,只要当时偶尔能够骗过敌人,就能成为奇功。当时的人有这样的说法:“(计谋)用得着,敌人失败;(计谋)用不着,自己蒙羞。”这话说得确实是对的。(十七)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乙】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①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②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徒③,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溪傍若④有遗址,人云乃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刘宅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⑤,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氓⑥,尚有居溪旁者。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丰乐亭之南北。亭负⑦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节选自欧阳修《菱溪石记》)【注释】①差小:比较小。②偃然:静静地。③徙:移动,搬动。④若:好像。⑤称:相称。⑥编氓:平民。⑦负:倚靠。1.运用表格中所提示的方法,解释【甲】【乙】两文中加点的词语。方法语境筛选字源追溯词性类推词义迁移资料①居高面下。

②到,靠近。

③面对,对着。

④将要,快要。金文

隶书

楷书芳渔人甚异之下见小潭,水尤清洌词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野芳发而幽香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其一差小而尤奇加点词

含义①临:②芳:③乐:④尤: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②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3.如果将【甲】文第①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换成“作亭者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太守也”,其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4.【甲】【乙】两文中,除了热爱山水,作者还表达了什么共通的情怀?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答案】1.居高面下(答一种即可);花;以……为乐;格外(非常、十分、尤其、很)2.①太阳出来了,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②每年寒霜降落,水位下降露出大石(溪水干涸,石头显露出来)。3.如果把句子换成陈述句,就只是陈述事情;原句采用设问(设问句式),能够引发读者对作亭者和命名者身份的思考(强调了作亭者和命名者的身份),表达了作者对亭的喜爱以及自得的心情。4.两文都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众乐乐、以民为本、乐民之乐)的情怀。【甲】文描绘了作者与滁州百姓同游山林的美好和谐的情景。【乙】文中作者把菱溪之石移到丰乐亭旁,让滁州百姓尽情游览观赏。【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高踞于泉水之上。临:居高面下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花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却不知道太守把滁州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快乐啊。乐:以……为乐

其一差小而尤:另一块比较小形状却很奇特。尤:格外(非常、十分、尤其、很)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霏、归、暝、岁、落、涸“,霏:雾气;归:散开;暝:聚拢;岁:年;落:降落;涸:干涸。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句式作用。设问句式有问有答,问句会让人产生好奇,自带的答案会给人解惑,也是在强调答案内容。陈述句只是单纯陈述事实,没有其他突出作用。

原句翻译为: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僧人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设问句式有问有答,问句会让人产生好奇,自带的答案会给人解惑,也是在强调答案内容。而换成的陈述句只是单纯陈述事实,没有其他突出作用。

4.本题考查文言文情感。课内文言文知识注意积累。课外文言文阅读,先掌握常见文言词汇,才能读懂课外文言文。注意抓住描写对象特征分析作者情感。

《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菱溪石记》记叙菱溪石的来龙去脉,感叹世事变迁和人物盛衰,文中”将它们分别立在丰乐亭的南面和北面,可以作为滁州百姓逢年过节游玩观赏的景物“,是在劝诫世人不必独占奇物。【参考译文】【乙】菱溪的巨石共有六块:其中四块已经被人取走了;另一块比较小形状却很奇特,也被当地百姓收藏在家中;那块最大的,还静静地仰卧在溪水之旁,因为它太难搬动,故而得以存留在这里。每到天气转寒秋霜降落溪水干涸后,大石便显露出来,溪旁的人见此石形状怪异,往往把它当成神灵来祭祀。

菱溪旁边好像还有一片遗址,当地人说那是五代时期大将刘金的宅基,巨石就是刘金家的旧物。刘宅当年的池塘、台榭、奇木、异草,和这块巨石是很相称的,也算得上是一时的盛事了。如今刘氏的后代散居在滁州成为一般的农户,还有居住在菱溪旁的。

我感慨人事的兴废无常,又因此石状貌可爱却遭到遗弃深感可惜,于是找来三头牛将它拉到幽谷泉旁,又寻找那块比较小的,在白塔镇民朱氏家找到了,于是将它们分别立在丰乐亭的南面和北面。丰乐亭挨着城墙离城里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