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联考精品试卷PAGEPAGE1江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大联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察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前六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逢泽之会,参加会盟的共有十二个诸侯国。魏惠王在各路诸侯面前摆出了天子仪仗,效法齐桓公九合诸侯,自称“夏王”,并对诸侯发号施令。这反映了当时()A.争霸斗争趋于激烈 B.宗法分封制被破坏C.国家统一趋势明显 D.华夏认同观念强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魏惠王在各路诸侯面前摆出了天子仪仗,效法齐桓公九合诸侯,自称‘夏王’,并对诸侯发号施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被破坏,周天子地位衰微,导致地方诸侯国君自称为王、号令诸侯的现象时有发生,B项正确;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趋于激烈,并且材料无法体现争霸的激烈程度,排除A项;材料中魏惠王自称为王、号令诸侯不能体现国家统一趋势明显、华夏认同观念强化,排除CD两项。故选B项。2.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四次巡游,这也是他第一次北巡,当时燕地方士卢生献上一本书,上面写有“亡秦者胡也”谶言。秦始皇最有可能以此为由()A.定都咸阳 B.北击匈奴 C.控制西南夷 D.南征百越〖答案〗B〖解析〗秦汉时期的“胡”指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因此秦始皇有可能北击匈奴,B项正确;定都咸阳、控制西南夷以及南征百越与“胡”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3.东汉后期,虽然函谷关(位于今河南洛阳新安县)以东的中原地区只占全国疆域面积的11.4%,但据保守估计,当地实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其中多数为豪强荫蔽人口;“百亩之家”只算是小家门户。这一局面()A.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B.推动了长途贩运 C.刺激了少数民族内迁 D.易激化社会矛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当地实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其中多数为豪强荫蔽人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拥有大量土地,并且隐匿了较多人口,土地兼并盛行,容易激化社会矛盾,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与长途贩运无关,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下图所示是宁夏固原出土的北魏学文帝改草前和改革后的漆棺画上的孝子图。它可以用来说明北魏()改革前改革后A.民族交融下的胡人汉化 B.胡汉差别日益扩大C.人民普遍接受福家恩想 D.官僚体制逐渐成熟〖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漆棺上的孝子画像,身着窄小胡服,而改革后棺上的孝子画像身着宽大汉服。这一变化说明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交融,减少胡汉差别,排除B项;题干中的孝子图不足以代表人民普遍接受儒家思想,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的民族交融,没有体现官僚体制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5.陕西西安出士的唐代何家村遗址中发现的钱币,既有唐代流行的开元通宝,又有日本元明天皇铸造的和同开环,还有波斯的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等。这一发现可用于说明唐朝()A.货币制度混乱 B.民族交融深化 C.市镇经济繁荣 D.对外交往活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既有唐代流行的开元通宝,又有日本元明天皇铸造的和同开环,还有波斯的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何家村遗址出土了日本、波斯、东罗马的货币,这说明唐朝与东亚、西亚、欧洲的经济交往活跃,D项正确;这些外国货币不属于唐朝的货币体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国家间的交往,不属于民族交融范畴,排除B项;市镇经济兴起于明清,排除C项。故选D项。6.唐朝中期,政府依户等高下征收户税,按田亩多少起征地税,在课户、课口日渐稀少的情况下,户税与地税的剥削程度远高于租庸调。唐代赋税制度的调整()A.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 B.促进了田庄经济的发展C.旨在减轻农户的负担 D.有利于稳定政府的收入〖答案〗D〖解析〗根据“户税与地税的剥削程度远高于租庸调”可知唐代的这种赋税制度的调整能够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D项正确;唐代赋税制度的调整并不能够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唐朝时期没有田庄经济,排除B项;根据“户税与地税的剥削程度远高于租庸调”可知并不是在减轻农户的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7.1004年,近军进至黄河北岸的遵州后,初战不利,辽国君臣萌生了后顾之忧。于是宋辽议不年底达成协议并交换誓书,约定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这一事件被称为<澶渊之盟>。这一事件()A.使宋朝西部边境得以安定 B.为南宋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C.改变了宋朝积贫积弱局面 D.有利于不同民族的友好往来〖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是北宋宋真宗年间与辽国达成的澶渊之盟,虽然对北宋而言,这一和约具有屈辱性,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和人民的负担,但是使得北宋与辽之间维持了长期相对和平的局面,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D项正确;使得宋朝西部边境相对安定的是宋与西夏之间的和议,排除A项;澶渊之盟发生在北宋时期,与南宋经济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澶渊之盟使得宋朝寄希望于“金钱换和平”,并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8.下表所示内容最能说明宋代()内容利润南宋时刻王禹偁《小畜集》30卷8册,定价5贯省该书共432页,印刷成本共1贯396文足,利润2贯454文足象山县学刻林钺《汉隽》2册,定价600文足该书共162页,成本共260文足,利润是340文足A.私学教育超越官学 B.印刷技术的发展C.民间刻书规模庞大 D.书籍生产规范化〖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宋代印刷业利润较高,这受益于宋代印刷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印刷业的成本,B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提现私学教育与官学的对比,排除A项;题干中举了2本宋朝刊刻书籍的成本和利润,不能体现民间刊刻书规模庞大,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书籍生产的规范化,排除D项。故选B项。9.元代“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十分之九)”,而江南税粮又主要来自江浙,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江浙一带的官田税粮在全部赋税中所占比例为45%至65%。由此可知,元代江浙地区()A.均田制焕发出勃勃生机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D.农民的纳税负担减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元代……而江南税粮又主要来自江浙,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江浙一带的官田税粮在全部赋税中所占比例为45%至65%。”可知,元代江浙地区的官田税粮在全部赋税中占比较大,说明大部分土地沦为官田,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反映了当时江浙地区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B项正确;均田制在唐代已被废除,排除A项;大量官田的存在,使农民沦为佃户,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农民的纳税负担减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图所示战役的胜利()A.维护了朝贡贸易安全 B.打击了倭寇嚣张气焰C.扩大了国家领海范围 D.驱逐了荷兰殖民势力〖答案〗B〖解析〗根据图中的“戚继光主力”可知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过程中的台州大捷,这场大捷沉重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B项正确;台州大捷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并不是在维护朝贡贸易的安全,排除A项;戚继光是在抗击倭寇,维护沿海安全,没有扩大国家领海范围,驱逐的也不是荷兰殖民势力,排除CD项。故选B项。11.徐爱问王阳明:“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工夫,一行做行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阳明回答说:“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由此可知,王阳明主张()A.顺应古人 B.知行合一 C.发明本心 D.格物致知〖答案〗B〖解析〗根据“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工夫,一行做行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阳明回答说: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可得出王阳明强调要在知与行上下功夫,强调知行合一,B项正确;A项与王阳明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发明本心,排除C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表所示为清代某官职简介。据此可知,清代()官职名称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品级正一品武官辖区东到哈密和巴里坤,西到葱岭和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北到巴尔喀什湖和额尔齐斯河中上游,南到昆仑山职掌统率驻军、考察官吏、屯田置牧、组织生产、核征赋税、巡边守土A.新疆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治下 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C.行省制度强化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D.改土归流巩固国家统一〖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清代“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加强边疆管理,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B项正确;西汉时期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治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伊犁将军,未涉及行省制度的作用,排除C项;改土归流政策实行于西南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13.下表所示为1845年、1855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情况。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1845年1855年增长率棉纱输出260万磅290万磅10%棉布输出310万匹200万匹-30%A.洋纱洋布的价格高昂 B.通商口岸的数量太少C.洋务运动的蓬勃开展 D.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答案〗D〖解析〗通过对比表格数据可知,从1845年到1855年英国对华棉布输出呈下降趋势,联系所学知识,这体现的是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D项正确;相对于中国手工业产品,洋纱洋布物美价廉,排除A项;根据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商口岸的数量太少”不是导致该历史现象的根源,排除B项;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4.“公车上书”是19世纪90年代中国士人第一次作为一个社会政治力量所表现出来的群众性爱国运动。这缘于当时()A.晚清士人出现干政的倾向 B.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C.知识分子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公车上书’是19世纪90年代中国士人第一次作为一个社会政治力量所表现出来的群众性爱国运动”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公车上书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D项正确;清代建国之初就确立了演进士人干政,为此甚至大兴文字来狱迫害士人,1895年的公车上书往往被认为是中国群众性的政治运动的开端,而不是原因,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一般来说是发生在20世纪初,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公车上书”的群众性爱国运动缘于民族危机,维新派宣传的变法思想属于民主政治的范畴,对“封建专制统治”形成了冲击之势,不是“维护”,排除C项。故选D项。15.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大公报》在发表的《对于政府敦促袁岑么感言》一文中称赞袁世凯为“政界之雄”。但12月南北议和开始后,《大公报》刊文称“袁项城(袁世凯)初则坚持君主,今亦将俯就共和。岂已知共和政体,果足以消弭大乱耶”。《大公报》的态度折射出()A.国人对政局安定的渴望 B.民主共和政体遭到破坏C.革命得到广大民众同情 D.清政府的统治士崩瓦解〖答案〗A〖解析〗根据“袁项城(袁世凯)初则坚持君主,今亦将俯就共和。岂已知共和政体,果足以消弭大乱耶”可得出人们希望袁世凯能够平息大乱,反映出当时我们对政局安定的渴望,A项正确;民主共和政体并没有建立,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民众的同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6.据中国海关统计,1914~1918年,每年外国输华的商品总值都低于一战前1913年的输华商品总值,而中国商品的出口总额却年年增长。据此可知,当时()A中国自然经济已完全解体 B.国货质量普遍优于洋货C.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在一战期间外国输华的商品总值都低于一战之前1913年的输华商品总值,而中国商品出口总额却年年增长,可见此时此时期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快速发展,C项正确;中国自然经济在近代并没有完全解体,排除A项;题干不能体现国货与洋货的优劣,排除B项;题干中体现的是商品输出不能体现资本输出,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人认为,天的最主要权威在于天命予夺,而天命予夺的标准是统治者是否有“德”。有“德”,天命就可永保政权存续;无“德”,则天命不保。在周公看来,保民即为有德,保民也即敬天,“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父民,汝丕远唯商老成人宅心知训。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商纣王由于不勤于政事,对老百姓残暴,沉湎于酒色,没有什么德政可以让天知道,因此,天就不再保佑他,殷人就失去了政权。总之,“德”与“天”信仰的结合是西周宗教的突出特征。新的天命思想的出现,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周人在更大范围取得了天下的统治权;另一方面也是周人要确立自己政权的合法依据使然。材料二在社会生活治理上,西周统治者特别注重礼对社会成员言行规范的作用。除了礼治外,西周统治者也注意用刑,并且在用刑上坚持“慎罚”原则,只不过刑所调整的行为对象不是贵族而是平民和佃农。西周统治者的社会治理思想表明,他们在谋求政权的稳固,为此,需要把“统治集团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而不能过分地搜刮和压榨,更不能凭借武力肆意地屠戮和镇压”。——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李默海《国家治理视角下的西周政治制度》(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人的宗教意识观念并分析其目的。(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周统治者在社会治理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礼乐制度的作用。〖答案〗(1)观念:君权神授;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目的:维护西周对广大地域的统治;确立政权的合法性。(2)特点;注重礼治;礼刑并用;坚持“慎罚”原则;刑的行为对象具有指向性。作用:维护政权稳固;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更加有效地统治人民。〖解析〗(1)观念:根据“天命予夺的标准是统治者是否有‘德’。有‘德’,天命就可永保政权存续;无‘德’,则天命不保。在周公看来,保民即为有德,保民也即敬天”得出君权神授;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目的根据“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周人在更大范围取得了天下的统治权;另一方面也是周人要确立自己政权的合法依据使然”得出是维护西周对广大地域的统治;确立政权的合法性。(2)特点;根据“西周统治者特别注重礼对社会成员言行规范的作用。除了礼治外,西周统治者也注意用刑,并且在用刑上坚持‘慎罚’原则,只不过刑所调整的行为对象不是贵族而是平民和佃农”得出注重礼治;礼刑并用;坚持“慎罚”原则;刑的行为对象具有指向性。作用:根据“他们在谋求政权的稳固,为此,需要把‘统治集团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而不能过分地搜刮和压榨,更不能凭借武力肆意地屠戮和镇压’”得出是为了维护政权稳固;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更加有效地统治人民。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中国被迫开放了大批商埠,均因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开放,这些商埠被称为约开商埠。在约开商埠中,列强往往以土地永租的名义占有租界,并掌握租界内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成为国中之国。即便是租界以外的地段,由于条约限制,中国地方政府也很难行使完整的管理权。——摘编自汪国华《晚清自开商埠成因及特点刍议》材料二鉴于约开商埠的危害,有人主张自开商埠,以使利权不致外溢。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之势,还要偿付巨额赔款、借款,总理衙门奏称计惟添设通商口,藉裨饷源。1898年,清政府为隐杜觊觎,保全主权,而下诏自开商埠。此后,济南、昆明等内地城市相继开放。在自开商埠中,清政府不准列强设立租界,商埠管理权完全由中国地方政府行使。昆明开埠后出现了数十个大型商业行帮,有店铺数千家。济南自开埠至辛亥革命,共出现了16家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邮政、电报、电话一并设立。有些城市开埠后对市政进行法制化管理,城市生活也趋于文明卫生。——摘编自张践《晚清自开商埠述论》(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约开商埠与自开商埠的不同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清政府自开商埠的因素,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约开商埠:中国丧失国家主权,没有完整的管理权;自开商埠:主权属于中国,有完整的管理权。(2)原因:“约开商埠”带来的危害和开放的态势;认识到通商口岸对商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解决财政困难的需要;维护国家主权的希冀。影响: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促进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推动了市政建设、城市生活的发展;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状况,客观上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解析〗〖小问1详析〗约开商埠:根据材料一“在约开商埠中,列强往往以土地永租的名义占有租界,并掌握租界内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成为国中之国。”可知,中国丧失国家主权;根据材料一“即便是租界以外的地段,由于条约限制,中国地方政府也很难行使完整的管理权。”可知,没有完整的管理权。自开商埠:根据材料二“在自开商埠中,清政府不准列强设立租界,商埠管理权完全由中国地方政府行使。”可知,主权属于中国、有完整的管理权。〖小问2详析〗原因:根据材料二“鉴于约开商埠的危害,有人主张自开商埠,以使利权不致外溢。”可知,“约开商埠”带来的危害和开放的态势;认识到通商口岸对商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根据材料二“中国面临瓜分之势,还要偿付巨额赔款、借款,总理衙门奏称计惟添设通商口,藉裨饷源。”可知,解决财政困难的需要;根据材料二“清政府为隐杜觊觎,保全主权,而下诏自开商埠。”可知,维护国家主权的希冀。影响:根据材料二“在自开商埠中,清政府不准列强设立租界,商埠管理权完全由中国地方政府行使。”可知,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根据材料二“昆明开埠后出现了数十个大型商业行帮,有店铺数千家。济南自开埠至辛亥革命,共出现了16家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可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根据材料二“邮政、电报、电话一并设立。有些城市开埠后对市政进行法制化管理,城市生活也趋于文明卫生。”可知,推动了市政建设、城市生活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自开商埠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状况,客观上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时期,人们主要把“民族独立和统一”作为主要着眼点来切入民主观念;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开始,面对异常错综复杂的政局,面对打开国门后从外面世界蜂拥而至并且流派纷繁的“民主”思潮,知识分子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人权自由、个性解放”这样的主题。胡适晚年回忆新文化运动时,认为此次运动具有一种人类解放的要求,即“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还补充说:“家庭革命’这句话,在那时便是流传一时的名言。”胡适更多地将“五四”新文化运动定性为一场学生的爱国运动,强调其文化而不是社会和政治活动的意义。他特别关注当时的白话文运动,在他的著作的影响下,许多西方人把这场新文化运动理解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摘编自汪林茂《“五四”期间浙江新文化运动研究—以“一师风潮”为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适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性质认识的局限,并简析胡适的相关认识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答案〗(1)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答出三点即可)(2)局限:认新文化运动与社会革命和政治运动无关。影响:不利于新文化运动的深入;易导致新文化运动领导阵营的分裂;对西方人研究新文化运动存在一定误导。(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析〗内容:根据材料“面对打开国门后从外面世界蜂拥而至并且流派纷繁的民主思潮”可分析出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结合所学分析出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根据材料“特别关注当时的白话文运动”可分析出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答出三点即可)〖小问2详析〗局限:根据材料“强调其文化而不是社会和政治活动的意义”可分析出认为新文化运动与社会革命和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