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樱花中映射出的日本人自然观10000字(论文)】_第1页
【浅析日本樱花中映射出的日本人自然观10000字(论文)】_第2页
【浅析日本樱花中映射出的日本人自然观10000字(论文)】_第3页
【浅析日本樱花中映射出的日本人自然观10000字(论文)】_第4页
【浅析日本樱花中映射出的日本人自然观10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一、引言位于欧亚大陆东北方的岛国,日本境内有65%以上的领土被茂密的森林覆盖,而且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平缓的山脉,全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海洋季风气候,全年温热和潮湿,春夏秋冬季节变化明显。由于有利的地理条件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几千年来一代代日本人在这片土地上努力工作,他们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同时,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和火山、海啸和其他自然灾害频发。这些自然变化也使得日本人的文化意识中形成了对自然的尊重和畏惧心理。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就深刻地影响了日本人对自然的看法,并反映在各种形式的日本文化中。作为日本的国花,樱花象征着“大和心”。樱花被称为花之王,日本人在谈论到花的时候,必然会提到樱花。每年樱花季节来临时,日本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樱花盛开时多是从日本的北方国土向南方国土延展,日本人对于樱花的喜欢程度是其他国家人员所无法想象的。针对日本人而言,樱花是极其特殊的花。樱花除了有很耀眼的外形之外,樱花的凋零还有如诗如画的意境美。樱花花季期间,在樱花树下漫步,就如同散步于童话王国一般,尤其是樱花飘落时,更是有无穷的美感。樱花的花期时间很短,从开花到褪色的时间不到一周,可以说是瞬间开花,就枯萎了。昨天的樱花还在盛开。翌日再去樱园,已然没有昨日的光景。只有花瓣留在四周,让人感到格外的忧伤。日本人从樱花瞬间的美丽中感受到生活的短暂。日本有句谚语“命の露”,说人生像露珠一样短暂,瞬间消失。但是生活必须像樱花一样有“生的辉煌”,死亡也必须如樱花凋零一般,具有“死的尊严”。樱花的特点与日本人的自然观非常一致(路邈,2004:04)。二、先行研究国内研究方面,格尔乐(2018)曾在《赏花与日本人的自然观》一文中,指出日本是南北狭长的岛国,大部分位于温带季风地区,被海洋包围,四分之三的海岸受到暖流的影响,具有温和潮湿的气候特征。日本人受这种气候的影响,对自然的变化敏感,对自然的一切运动和宁静非常敏感,形成了崇尚自然的民族特性。从艺术到宗教信仰,从日本建筑到住宅建筑,处处渗透着日本人的自然观(格尔乐,2018:03)。石剑静(2018)在《浅析日本人自然观中的文化》中,强调道一个民族的意识特性往往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最基本的要素——食物、衣服、居住,当然也能反映那个民族的性格。传统服装和和服、日本料理和谐厅中崇尚自然的日本概念的形成原因(石剑静,2018:310)。曹俊鑫(2019)在《赏花会(赏樱花)与日本人的自然观》中,阐述道人类要顺应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这是日本国民自然观的最大特点。独特的自然环境培养了日本人的自然亲和力,形成了日本固有的自然观。人类世界的万物就像自然世界的万物一样,自然发生,自然发展,自然归结,只有遵循其发展和变化,人类才能生存。文化、宗教、哲学、语言等领域都流露着日本人的自然观(曹俊鑫,2019:1)。王艳(2020)在《日本社会樱花文化内涵探究》中,指出日本自然观和环境保护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日本人倾向于融入自然,在环保问题上格外重视,协调自然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日本在环境保护意识中具有的自然观对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王艳,2020:2)。李冬翠(2020)在《日本赏樱习俗之变迁》中,谈道日本自古以来就是森林的国家,67%的国土是由森林组成的,自古以来相信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差别不明显。人与自然的共存是日本国民自然观的最重要特征,森林在历史上与日本人关系密切,自古以来就把日本人称为“森林之族”。根据日本文化的历史,很久以前就存在着与森林共生过程中形成的森林文化,在这种森林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日本自然观对促进领土完整和环境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李冬翠,2020:3)。国外研究方面,日本人的自然观就是日本人如何看待环境中的“日本的自然”,如何作出反应。渡边正雄就日本人的自然观作了如下阐述。在日本,“自然”是件好事,“自然”这个词多用来表示某种理想状态、或希望状态。他还通过与西方的比较“在西方,人与自然对峙,而在日本,人就处于自然之中。西方的自然对于人来说是客体、结构、数学性的自然,而日本的自然则是与人类不分化的自然,而且人类也被其中所包围,自然观的根本就是自然环境(渡边正雄,1976:16)。寺田寅彦从气象学、地形学、生物学等各个方面考察了日本自然的特异性,叙述了日本的自然,平时像慈母一样温柔,也会像严父一样给以刑罚的鞭策。并且讨论日本人根据那样的环境采取了怎样的生活方式。另外,也有很多观点认为日本的自然观与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寺田寅彦,千葉俊二,細川光洋,2012:25)。根据樋口清之的说法,日本人和其他民族相比,很早就知道了水稻的生长期和大地的休眠期,所以就这样自然的规则决定了人生的规则,进而形成日本独特的自然观。而且,也有研究者论述了作为日本人自然观基础的时间观(樋口清之,1996:20)。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无论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对日本樱花与日本人的自然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然而大多数文献多是阐述日本人的自然观方面的研究。相对而言,对于樱花与自然观的联系方面的研究则有一定的欠缺。本文正是基于此,在前人的基础上,针对日本樱花同日本人自然观之间的深层次联系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希望能够丰富此领域的研究内容。三、日本人的自然观(一)自然观定义“自然”一般指的是外部世界对主观精神,除了人和人工的东西以外,全部都是这样的意思。尽管如此,“自然观”这个词汇中的“自然”是包含广泛物质的存在和精神上的存在的宇宙万物的意思。换言之,所谓“自然观”,首先是包含普通的“自然”的观念,采取更严格的自然的本质论,或者包含“自然”的概念的定义的形式。(二)日本人的自然观日本人的传统自然观并没有特别区分自然与人类,而是将自然与人类融为一体。由于日本特殊的地形,有着良好的环境,存在着多种动植物。日本有美丽的四季。日本人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也遭受了暴风雨、火山喷发以及地震等严峻的自然灾害,日本的气温和气候经常变化。所以,对自然有着复杂的感情。换言之,日本人对于环境的变化在无意识中变得敏感(董晓玫,2014:03)。自古以来就有对自然万物观神的信仰。古代日本社会的农业有歉收之年。因此,在古代的日本,人们经常在天上举行祭祀活动,祭祀自然界的神灵。在这样的环境下,日本人有必要了解自然,不违抗自然,过合乎自然道理的生活。同时,也助长了对自然界神秘深度的感觉。越是了解自然神秘的威力,人类越是顺从自然,与其反抗自然,不如适应自然环境。这是日本人的传统自然观。换言之,尊重自然,不追求绝对服从,追求和谐,崇尚自然美。现今日本的本土文化中,依旧可以随处看到日本人浓厚的自然观念。无论是日本人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还是日本一些文学影视作品,都流露着日本人强烈的环境意识和对自然的敬畏意识。这一自然观意识已然融入到日本人衣食住的方面,与文化、哲学、思想、宗教方面也有着密切联系。详细地说来,衣服的材料、日本料理的制作方法、日本式的房屋之特色等等都体现了与自然相关。由于日本受惠于大自然,日本人对自然很亲和。在文化的特征中,可见其对自然的亲近、情绪化、淡泊、简朴、纤细的倾向,注重余韵和空白,不喜欢不对称不完全的美这样的人工装饰,而喜欢与自然相协调的东西。对自然的变化进行细微观察,培养了对自然的敏锐感觉,以次为基础,产生了各种艺术和生活习惯。比如水墨画、茶道、花道和日本舞蹈是以和敬静寂、闲寂枯淡为基础的艺术。自然与自身一体化,把自然的心当作自己的心而产生的感情是日本人的哲学、思想、宗教等所有的精神活动的根本所在。其中,古代人的信仰,集团意识和和的精神都是日本人顺应自然的观念。三、樱花与自然观的联系(一)樱花的起源1.樱花起源樱树是日本的国花,但不是日本原产的。冲绳(Hihanakura)的樱花树是琉球王国建国初期,经过台湾从中国福建省引入的,冲绳群岛的“野生花物种”。不久,这种暖国的樱花树从萨摩藩萨摩藩正式名称为鹿儿岛藩,为日本江户时代的藩属地,在九州西南部。转移到江户幕府江户幕府是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个武家统治幕府,治所在今天东京。。经过长时间的进化,于是成了日本本土的樱花树,通常被称为南部的樱花树。而从库页岛到西伯利亚等地区分布着寒地樱花千岛樱。这些樱花萨摩藩正式名称为鹿儿岛藩,为日本江户时代的藩属地,在九州西南部。江户幕府是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个武家统治幕府,治所在今天东京。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日本的赏樱源于中国的赏梅,最重要的一点是,从晚明时代到平安时代初期,日本人也学会了中国的赏梅方法。在中国文化的强烈影响下,日本人第一次对“雅”有了理解和思考。汉文学和诗歌中有着大量的关于梅花的作品,但是,平安时代后期的日本文化逐渐从“汉族文化”转变为“民族文化”,假名文化取代了汉字文化。人们对欣赏花的热情也从梅花变成了樱花。《万叶集》樱花作品的数量仅有梅花的三分之一,但《古今集》中的关于与樱花相关的作品已经是梅花的两倍以上。2.樱花的纹样日本和服图案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季节和自然有着关系,季节是日本服装设计重要的设计要素,不同季节的审美气质和兴趣也不同。根据季节的不同,不同季节的植物也会被融入和服图案设计中,比如春季的樱花,夏天的菖蒲,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松树等,通过四季的变化来显示出事物变化的规律。日本特有的植物秋草、樱花、藤等,也是日本和服设计的一大源泉之一。日本本身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和国家,日本的民族服饰将图案和文化同宗教进行了很好地融合,这也使得这种植物图文和样式很好地反映出了日本的传统哲学思想和禅宗思想,返回事物的本源,不做过多的雕饰,这也是日本人杜宇自然之美的流露(张晓光,2001:63)。因此图案设计和自然密切相关。除了植物图文外,一些风景画也经常出现在日本的服饰设计之中,比如一些海浪、山川纹样的设计,设计师喜欢把风景融入衣服中,比如“近江八景”和“京都名胜”等。在“浮世绘”装饰的美学表现下,风景元素呈现出一种纯自然美学,反映了日本对阴翳的美学思想。此外,日本文化中“物哀”的概念也非常普遍。日本著名和歌《万叶集》中,通过赞美成千上万种花草树木来表达悲伤。例如,日本人喜爱的樱花图案如下:濒临凋谢拼命绽放的美丽也是一种悲伤。将这种天然花草的图案嫁接到和服图案的设计上,还可以表达日本人追求的禅意和孤寂。日本和服图案弘扬被赋予文学、文化内涵和感性魅力的自然,与文学诗和其他作品所描绘的自然符号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色彩模式,不仅丰富了阴翳美学,例如上面提到的“江歌八景”,就是将大雁坠落、秋月、夜雨等场景精练表现出来。还有建筑和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的固定风格的图案,例如,“御文图案”是场景可视化,因此,可以让佩戴者或观看者产生共鸣(陈琳,2013:1)。综上所述,日本和服纹样充分表现了日本国人对禅学与阴翳美学的追求,展现了日本人追求自然、模糊、含蓄的美,这种美具有自然美。融合人文主义感性,根据自然推理表现图案和颜色,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特性。3.樱花与日本人的自然崇拜意识一是樱花的坚强性。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经常发生洪水、台风、暴风雪、山崩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国家。同时,日本位于太平洋地震带。1914年,樱岛火山爆发,附近村庄被掩埋,带来了巨大的自然灾害。日本有史以来超过2000次重大地震。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也被称为“地震国”、“火山国”。面对这些自然灾害,日本人表现出顽强的姿态,一次次在饱经创伤的大地上,重建了新城市。为了防止自然灾害,日本人制定了水库修建、堤坝调控、抗震处理等多项措施,并对建筑物进行了抗震处理,以削弱地震对建筑物等的破坏性影响。日本人常常笑称:这些灾害是日本的“特产”。然而,樱花对土壤要求松散,适应性比较强,这也使得樱花在日本,随处都可以看到。春天来临,日本列岛各地植满了樱树,从南到北依次开放。樱花对日本人是一种激励,使用一年的积蓄渡过冬天,重新绽放,展现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股力量给日本人以无限的心灵冲击,使得日本人常在心中激励自己,要像樱花一样坚强,克服各种环境的困难。樱花对于日本人坚强的民族性格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对樱花的向往。自古以来,日本人把樱花视为春天的化身,在古代日本人眼里,樱花是否顺利盛开非常重要。所以花开的话,聚集在樱花树下唱歌、喝酒、祈求神灵的祝福,从江户时代开始,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欣赏樱花已成了人们最大的乐趣。虽然每年3月和4月举行的樱花节不是日本的正式节假日,但却和任何国家节日一样充满活力。赏樱已成为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也成为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日语中如樱雨、樱狩、樱酒、樱月等等众多与樱花有着关联的词汇,通过这些词汇,可以明显感受到樱花已融入日本民族文化之中。日本国民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有着“亲自然”的情感倾向。“一年之计在于春”日本人也注意良好的开端,樱花的花季多是在寒冷季节结束,春回大地之时也正是一年回暖的季节。人们感受到新的一年开始的喜悦,迈出充满希望的第一步,也寓意着自己的人生像樱花一样美丽。“树下的鱼片、汤,双落的樱花瓣”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人们赏樱时的休闲心情。三是樱花的惜时性。樱花的开花时间很短,一朵开放约七天就会枯萎,整个樱树在开花中盛开的时间约为几天。根据日本古典文献中的故事:在平安时代,有一位名叫膝原成范的日本官员。他住的村子里种了很多树,在樱树之间建了房子。春天来看花的人把这里称为“樱盯”。他怜悯樱花,为了延长花期,他向天照大神进行祈求。神灵似乎听到了他的诉求,让樱盯的樱花盛开了20天。显然这只是一个传说,现实中的樱花仍然只存在了七天。因此,日本民俗中有“樱花七日”的谚语。还有句话叫“一期一会”,大概意思是一生只要一次,错过这一刻就再也回不来了。樱花的开花时间虽短,但短暂的花期却展现了无尽的美丽,刹那的绽放以及瞬间的凋零正是樱花的魅力所在。这就是为什么要抓住时机来欣赏缤纷之美的一大原因所在。在日本人的意识中,人生就如同樱花一般,只有短暂的数十年,应该珍惜时间,像樱花一样绽放,创造自我价值。人们不仅是单纯地欣赏樱花的美丽,更多的是在欣赏樱花凋落时洒脱的性格。日本人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观正是日本精神的展现和流露。四、樱花折射的日本人自然观(一)从樱花的模样看日本人自然观樱花的特点是凋零时一起坠落,樱花的寿命很短。日本谚语中有一句话叫“樱花7天”,意思是樱花盛开大约需要7天,种子开花约16天,整个樱树开花和种子形成樱花开花和脱落的特性。樱花的花瓣呈山形,颜色大部分是白色、粉红色。比叶子先绽放的粉红色花朵和淡粉色白色花朵给人一种非常华丽的印象。正是得益于这一特点,樱花更加迷人,被尊为国花。山林和田野等都被美丽的樱花覆盖的时候,盛开的樱花有时花瓣掉落。樱花盛开,但开花时间很短,通常一周就会刮风下雨,一夜之间就会变成成千上万花瓣凋落。因此,人们会珍惜这短暂的时间。在很多樱花度假村,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有着无尽的赏花人员在流动赏樱。日本的审美意识受到佛教的强烈影响。在日本审美意识的深处,经常流着一种与佛教中的本性和无常思想相合的感觉。他们认同短暂、无常、幻想和悲伤的心情。平时,占主导地位的审美意识是“敏感的”,当时人们一直经历着长期的社会不安,亲眼目睹了人世间的无常,对于佛教的无常思想有着更深刻的感悟,所以对于自然也有着更不一样的感受。人们感受到樱花短暂的生命中那种执着的追求,正是日本人所向往的思想。虽然个别的樱花并没有什么不寻常的,但它们形成的力量、规模和力量在数百人一起绽放的时候就感到了(张洪红,2012:07)。在日本人看来,与盛开的樱花相比,落下的樱花这样的雪花更让人感动,可以引发人们深刻的感情和思考。樱花盛开的瞬间是辉煌的,开花期方便短时间内完全干净,秋天的樱花在那壮观的瞬间压倒一切。这也是日本文化和精神的特征,不畏一切,甚至从容自然。(二)从樱花的花期看待日本人的自然观有句日语说:“樱花盛开了七天”。樱花每年四月盛开。一朵樱花凋谢约需7天,整朵樱花凋谢约需16天,形成樱花一开就凋谢的特征。樱花的突飞猛进反映了大自然的不协调,一切美好的事物最终都会消失。樱花盛开时,人们为其美丽而感到喜悦,而落下时,人们为其消失而感到悲哀和痛苦。佛教的本性和影响的无常逐渐形成了对日本人民客观世界的认识无常的思想。在长期的观察和客观世界的思考中,无常的想法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完善,终于成为日本人追求的审美观念。樱花的无常美不仅体现在它落在大自然中的花瓣的坚强和英雄主义中,也体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日本著名民歌《樱花》在日本国内是众所周知的。歌词大意是:樱花啊,樱花啊,晚春的天空,万里无云,如白云一般,芬芳美丽,快来,快来,快来看樱花(方玲,胡益枭,2012:228)。乍一看歌词如此美丽,在万里无云的天空下,樱花盛开得像浮云,敦促朋友欣赏这样美丽的景象。但是唱这首歌的时候,语气却很淡,却有一丝淡然的忧伤。这么轻而欢快的歌词伴随着如此沉重而悲伤的旋律,难道是矛盾吗?不,这正是日本人特有的无常。这种充满矛盾、不和谐、不完整的美是大自然的美;正是这种转瞬即逝的美丽,才是真正无法比拟的。“樱花”在日本古典文学中经常被用作比喻,特别是在日本若叶集中,表达了对生命逃亡的感情。一切的开始和结束都是最有趣和感人的,正如吉田兼好在《徒然草》中所说的那样,“日本人期待花开,更像是期待花落,似乎落了才可以说说闲寂之感,也就放下心来。特别是樱花的凋零,更具情感和悲伤。它们在美好的一天凋谢,花瓣一片片散落在地上”(吉田兼好,鸭长明,2011:46)。在这篇文中,樱花的凋零方式充满了壮丽和无边无际的意义,作者对飞舞的花朵和生活无常的感觉表示遗憾,通过描写在风雨中腐朽堕落的樱花,联想到青春的消失,而感到无比的伤感,同时也表达了生命的逃避和无常。日本人喜欢樱花,为它们感到骄傲。樱花盛开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而其美丽短暂的生命给人一种阴暗的感觉。在日本人眼里,樱花是无常之美的体现。当它们打开时,它们是多样美丽的,而当它们落下时,它们是坚决的,代表着某种精神特性(许晓娜,2019:2)。(三)从樱花的意蕴看日本人自然观在日本,有句谚语「花は桜木、人は武士」花は桜木、人は武士为日本谚语,译成中文便是花是樱花,人是武士。其引申意为樱花在凋落的时候最美,人就像骤然开放又骤然凋零的樱花一样,将死之际果断美丽地死去的武士是最优秀的。,意思是樱花是花之王,武士是人之王。樱花是理想精神在现实世界的具体体现。樱花的本质是作为理想世界的一部分存在。相反,现实世界的局限性,即无常,通过樱花生动地表现出来。日本人极力主张的一个想法是“自然观”。例如《方丈记》里将世人比喻成河流中流淌的河水,《徒然草》中强调人世无常等等,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展现(吉田兼好,花は桜木、人は武士为日本谚语,译成中文便是花是樱花,人是武士。其引申意为樱花在凋落的时候最美,人就像骤然开放又骤然凋零的樱花一样,将死之际果断美丽地死去的武士是最优秀的。樱花象征着生命的美丽,同时也彰显了生命的脆弱、短暂。这种短暂的美,深深扎根于日本的精神世界。古代日本人认为生与死并不对立。他们认为死亡只是重生的一种形式,因为死者的灵魂可以复活。盛开的樱花,布满树枝,极其美丽,但在最美的时刻迅速凋谢,枯萎。这和日本人对自然的看法有些共同点。樱花和日本人在生活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最美丽的事情,在死亡的时候,高兴地放弃对生命的执着,让人们心中永远最美好的时刻(贺杰婵,2009:2)。这永久的时刻,符合日本人的心理,日本人可以从这其中看到自己的身影,像樱花一般绽开,追求自己生命的绽放,这也正是日本人深爱樱花的一大原因。日本人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活的,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甚至简单的自然现象,日本人都会将之与神灵相联系,认为其有灵魂。因此日本人非常珍惜自然,欣赏大自然。这一思想不断融入到日本人的生活中,甚至渗透入文学、影视等方面。比如,日本国宝级大师宫崎骏的动画作品《幽灵公主》、《风语咒》、《龙猫》等作品,影片中更多地是体现人类和大自然生灵打成一片的剧情,然而就在这样的故事剧情里,观影者却又能够不自觉的感受到宫崎骏式电影内核存有的“环保”“生命”等等的共性。作品中随处都能看到日本人同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观。(四)从樱花的花色运用看日本人自然观日本民族开始运用色彩大概是在绳文时代。生活在打鱼和打猎中的绳文人开始烧制陶器。并且,有意识地用人工在陶器上着色。从现存的绳文陶器来看,主要的色彩是红色和黑色,白色也比较多。到了奈良时代,开始出现加入绿色和白色两种颜色的陶器。这是从鲜红的太阳、夜晚、樱花等自然现象中得到的颜色。到了平安时代,日本人开始关注春夏秋冬和夏草冬雪等更为详细的自然现象。而且,随着染色技术的进步,从自然中获得的色彩也可以变成现实,产生了只有在平安时代才有的用不同颜色的线将衣服的正面和背面重叠起来进行色彩运用的“色目”文化。在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日本社会非常不安定。政权被武士掌握,武士是最活跃的阶层。王朝贵族的华丽而细腻的色彩变成了武士的开朗色彩。在桃山时代,可以说是追求奢侈和华丽的顶峰时期。这个时期大量使用金色,鹿苑寺金阁鹿苑寺是位于日本京都市北区的临济宗相国寺派的寺院,其内外都贴满了金箔的三层楼阁建筑(舍利殿)也被称为金阁。是代表性的产物,樱花灿烂多姿、辉煌华丽的特点充分体现在建筑风格和人们日常鹿苑寺是位于日本京都市北区的临济宗相国寺派的寺院,其内外都贴满了金箔的三层楼阁建筑(舍利殿)也被称为金阁。综合而言,日本人一向对大自然很敏感,了解樱花花色的特性后与自然联系,人们命名叶子、花或水果的特色颜色。他们都在最美好的时候展现了季节变化的美。通过樱花一年四季不同的色彩,日本人感受到了自然生物顽强的生命力。樱花凋零时的黯淡色彩中,日本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短暂。樱花这一花色,在当时深受贵族们的热爱和追捧。四季中樱花花色的转变,传达出的不仅仅是季节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大自然如诗如画的美。季节变换下樱花花色的转变,使得日本人感受到自然变迁所带来的自然美景,并将自然的色彩转移到生活之中,融入日本的本土文化之类,形成了独特的色彩文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自然观。

结论樱花是大自然和精神的混合体。如果樱花因为其本性而偶然遇见日本,那么它就被认为是民族的骄傲,因为其内在的精神和象征性的魅力而被尊为国花。与代表天皇家族的菊花相比,樱花能打动整个日本民族的心和灵魂,因为其自然特征与日本人民崇尚的英雄观和生活前景一致。樱花的本性赋予了日本人力量,激励了日本人,然后将其提升为象征,赋予了他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日本人的现实生活和意识形态中,形成了日本樱花的深厚情结。本论文通过对日本人自然观和樱花关系之间的联系,首先对课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分析了研究的目的以及意义等,随后针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了整理,之后在针对日本人的自然观进行了论述,分别从自然观的定义以及日本人古今自然观的差别方面进行了详细地概括。此后着重解析了樱花同日本人自然观的联系,以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