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麻痹疼痛状态的中医治疗规律研究_第1页
失眠症麻痹疼痛状态的中医治疗规律研究_第2页
失眠症麻痹疼痛状态的中医治疗规律研究_第3页
失眠症麻痹疼痛状态的中医治疗规律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失眠症麻痹疼痛状态的中医治疗规律研究

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是由各种身体疾病引起的常见临床表现。长期失眠对人体会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影响,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影响操作安全,危害个体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中医对失眠症的认识,有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我们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提出了“中医心理紊乱状态”这一概念,并且从这个新的角度探讨失眠症的治疗。我们按照这种思路,搜集古代失眠文献,进行归纳分类,最后分析确定出5种与失眠密切相关的心理紊乱状态,分别为烦躁焦虑、惊悸不安、郁闷不舒、思虑过度、精神萎靡。本文就烦躁焦虑状态失眠症的用药规律做初步探讨。1失眠症的概念在易怒和焦虑状态中的提出1.1要素设计心理状态是特定时刻或时间区间心理信息内容保持相对不变时心理系统各种要素及关系和功能存在的总和,是大脑完成一次相对独立的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最小功能单位。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就是在特定的时刻和时间区间内,保持着异于正常的心理、情绪、认知等的心理信息内容。1.2情绪不明,情绪不明“烦躁状态”是一种心理状态的紊乱,是指患者心境不良,自觉心中烦闷不舒、情绪不安,事事不如意,急躁易怒,甚至出现行为举止躁动不宁的一种证候。烦躁焦虑状态通常伴有生理变化,表现有心跳加速、血压上升、皮肤苍白、手心出汗、口干舌燥和呼吸变深、尿意频繁或小便次数增加等。1.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则“则胃也不稳定也”古代文献对失眠症烦躁焦虑状态有着详细的论述,关于病因病机,《中藏经》称“虚烦少睡”,《诸病源候论》则认为是心热或胆冷所致,“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荣卫未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若心烦不得眠者,心热也。若但虚烦而不得眠者,胆冷也”。治疗方面,《伤寒论》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陈士铎诊治失眠症倡导心肾不交理论,其曰:“人有昼夜不能寐,心甚烦躁,此心肾不交也。”烦躁焦虑状态既可以作为病因导致疾病的发生,又可以是疾病病痛引起的结果,这种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共同存在的状态使得疾病更加复杂,难以治愈。2古药中所记载的药物有以下几种我们对古代文献中烦躁焦虑状态的用药进行了梳理,通过对《神农本草经》、《吴普本草》、《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求真》、《本草备要》、《本经逢原》、《汤头歌诀》、《医方集解》、《古今名医方论》、《本草崇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本草从新》、《木草经解》、《本草新编》、《本草易读》、《本草征要》、《本草乘雅半偈》、《本草纲目》、《本草蒙筌》、《本草品汇精要》、《滇南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图经》、《食疗本草》、《串雅内外编》、《本草述钩元》、《食鉴本草》、《本草思辨录》、《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便读》、《本草撮要》、《本草问答》、《得配本草》、《本草害利》、《本草分经》等古籍中所记载的药物进行归纳,探讨烦躁焦虑状态的用药规律,对于完善心理紊乱状态用药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1味药物的使用频率通过筛选,我们总结出治疗烦躁焦虑状态失眠症的方剂324首,共选用药物135味(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5味药是:酸枣仁、柏子仁、防风、合欢、远志、半夏、龙骨、牡蛎、厚朴、蝉蜕、栀子、枳实、麦冬,参考全国统编教材《中药学》《临床实用中药学》以及《中药大辞典》,对其性能功效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探讨用药规律。2.2失醉症—四气五味《神农本草经》序录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气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都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因此在研究用药规律时,首先必须要研究其用药的性味规律。135味中药中,寒凉性药物68味,占50.4%;温热性药物47味,占34.8%;平性药20味,占14.8%。前人多以寒凉性药物治疗失眠症,取其清热、泻火、凉血、滋阴之功,以达到安神的目的;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可用于调理失眠之虚证。另外,在失眠症的治疗中,古代医家也选择性的采用了平性药,这说明安神宜平调阴阳。药物的五味是通过长期的用药实践所获得的疗效而确定的。它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也是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内经》认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关于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作用最早的总结和概括。135味中药中,甘味药63味,占46.7%;苦味药49味,占36.3%;辛味药47味,占34.8%;咸味药13味,占9.6%;酸味药9味,占6.7%;淡味药8味,占5.9%;涩味药7味,占5.2%。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等,故在失眠症的治疗中多采用此类药物,取其滋养补虚、调和药性之功。苦能泄能燥能坚,可清泄火热、泄降逆气;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解表、行气行血,在失眠症的治疗中也具有重要意义;余者诸药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或调气机,或悦情志,对失眠症的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2.3失睡眠症与其他特殊经药的比较见表1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的。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135味中药的归经分析结果如下:归心经药49味,占36.3%;归胃经药46味,占34.1%;归肾经药45味,占33.3%;归脾经药29味,占21.5%;归肺经药27味,占20.0%;归肝经药25味,占18.5%;归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经药共18味,占13.3%。由此可见,失眠症是心功能失调的表现,但与其他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尤其是处于烦躁焦虑状态下的患者,其治疗更着重于清肝火、滋肾阴。而胃不和则卧不安,对于脾胃经药物的选择也体现了这一点。2.4效果研究2.4.1“禁止睡眠也”《素问·玄机原病式》云:“躁扰,躁动烦热,扰乱而不宁,火之体也。热甚于外,则肢体躁扰,热甚于内,则神志躁动,反复颠倒,懊侬烦心,不得眠也。”135味中药中,以疏肝泻火为主要作用的药物24味,占17.8%,以镇心安神为主要作用的药物37味,占27.4%。其中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生龙牡、磁石、朱茯神镇心安神;香附、郁金、佛手、绿萼梅舒肝解郁,主要共奏疏肝解郁,清肝泻火,镇心安神之功。2.4.2养心安神不稳,理气营养《金匮要略》曰:“邪哭使魂魄不安,血气少者属于心。”焦思过度,心脾两虚,气血虚损,心气浮躁而心神不稳,故出现烦躁。因此治疗时要补益气血,滋阴泻火,养心安神。135味药物中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45味,占33.3%。其中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黄芪补气生血;远志、枣仁、茯神、龙眼肉养心安神。诸药合用,众脏兼及,气血阴阳均顾,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使虚得补而郁得疏,心得养而神自安。2.4.3阴不足,神安而卧《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久病伤阴,或七情内伤,或年老体衰,肾阴不足,水亏火浮,上扰心神,故烦躁不寐。135味中药中,滋阴降火类中药44味,占32.6%,其中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滋补肝肾、填精益髓;附子、肉桂引火归原。盖心属火,肾属水,水升火降则阴阳平衡,神安而寐。若肾水不足,心神浮动而失眠,诸药齐下,诸症自消。3木纳格尼患者苦中三味综上所述,在烦躁焦虑状态失眠症的治疗中,寒凉药占有较大比例,这与其对于疾病之“标”的针对性调理相关;而久病则虚,故而温补类药物也得到广泛采用。《内经》认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在烦躁焦虑状态失眠症的治疗上,甘、苦、辛三味所占比例较大,一方面与四气之结果呼应,另一方面,甘补烦躁久郁之耗伤,苦泄无名之火,辛开郁结之气。情志内伤多伤及五脏,故所用药物归五脏者众,同时,“胃不和则卧不安”,故而入胃经药所占比例也很大。临床上治疗烦躁焦虑状态失眠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