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发展(一)_第1页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发展(一)_第2页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发展(一)_第3页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发展(一)_第4页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发展(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发展(一)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努力方向。在此过程中,国家、地方和学校都需要重新审视各自的地位和任务,调整自己的角色,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又需要认真总结以往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梳理1949年以来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发展进程,无疑对构建合理而有效的课程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的初步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施政方针。《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变化,使改造旧的教育制度,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对教育的影响,创办为人民服务的新型教育制度,成为建国以后面临的主要任务。

接管和改造旧学校可以说是当时教育变革最为复杂和棘手的问题。旧中国的公立学校由于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实际上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旧中国的私立学校中,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占的比重较大;在农村,还普遍存在私塾。对于这些情况各异的学校,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稳妥的政策,在宣传解放区教育政策的同时,保留了大部分教职员工,并迅速恢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另外,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是马列主义和中国教育相结合的最初阶段的产物,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这样一来,在解放后的头一年里,缺乏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无论是老区的学校还是新区的学校,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大都沿用了以前的课程,情况非常复杂和混乱。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步骤、有计划地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实行中央统筹规划,建立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有其客观必要性。

颁布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194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确定的全国教育工作总方针中,就包括了改革旧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内容,这标志着新中国拉开了教学计划改革的序幕。1950年7,月,为推行五年一贯制,教育部制订了《小学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主要包括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音乐、图画、体育等8科:105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汁划(草案)》,取消党义、公民和军事训练课程,设置政治、语文等14门必修课;规定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总教学时数为7200学时。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份教学计划,它在许多方面都不够完善,不过对我国学校课程体系的确立起到了奠基作用。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制订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除了对中学教学总时数作了较大幅度的削减外,还对原来的政治课进行了调整。同时期,教育部颁发了《“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主要解决一些“四二制”小学向五年一贯制过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月,教育部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设置了语文、算术等8门课程,于当年11月以指示形式通令全国执行。1953年9月,教育部颁发《试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以解决实行五年一贯制后出现的师资短缺、教材准备不足等问题。1955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除了增设手工劳动课外,还对许多学科的教学时数做了较大的调整。这样,从1953年一1957年的五年间,国家先后颁布了五个小学教学计划,三个中学教学计划,用以规范全国中小学的教学。这一时期,教学计划(尤其是小学)颁布非常频繁,但它们对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陆续颁布各科教学大纲。1952年7月,教育部首先参照前苏联小学算术教学大纲改编新的算术教学大纲,并于12月颁布《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和《小学珠算教学大纲(草案)》,这使全国小学算术教学有了统一的教学依据和教学要求。1953年3月,教育部颁发并试行《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草案)》等四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规定了各学科的基本任务和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1956年,国家颁布了建国后第一套比较齐全的各科教学大纲,共15种。虽然这些教学大纲以前苏联中小学教学大纲为蓝本,没有很好地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但在规范中小学教学的同时,也使国家更有力地控制了中小学的教学活动。

确立中小学教材统一供应的方针。早在1949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就在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上指出,教科书由于事关国计民生必须由国家发行,这是新中国关于教科书统一供应的最早声音。1950年7月,教育部、出版总署联合发出《一九五()年秋季中小学教科书用表》,以解决各地中小学教科书版本不一、供应混乱等问题。从此,中小学春秋两季教科书用表,每年三月、九月分别下达。同年9月,全国出版会议明确提出了中小学教材统一供应的方针。12月8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根据全国出版会议的决定,该社是专门出版教科书及一般教育用书的出版社,受教育部和出版总署的共同领导。《1951年出版工作计划大纲》明确规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重编中小学课本,并于本年建立全国中小学课本由国家统一供应的基础。”我国第一套通用的中小学教材,是对当时使用较好的教材进行修订或重编的结果。195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着手编写第二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于1956年基本完成并正式发行。这套教材共包括学生用书41种97册,教学参考书23种69册.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中小学课程变动非常频繁,无论是中小学教学计划,还是各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都根据当时中小学的具体情况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涮整。就课程管理体制而言,这一时期非常强渊中央在中小学课程管理中的作用,基本上适应了当时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对中央集权课程管理体制的调整

当时,加强中央在中小学课程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由国家统一颁发的各种课程文件不能适应我国地域差异大、民族众多,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初基础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等客观实际。当然,这些问题并不是没有引起重视,教育部在相关课程文件中曾提到教学计划执行中应考虑不同民族、地区和学校的特殊性。只不过相对于巩固中央在各项教育事业中的领导地位而言,其意义在当时并不怎么重要。到了1957年,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在望,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为国家调整课程管理体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957年3月18日至28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认为,小学教育的发展必须打破由国家包下来的思想,特别强调农村初中要给青年必需的知识,毕业后能更好地参加生产。随后,有关课程管理权力下放的通知、文件陆续下发和颁布。1957年6月,教育部发出通知,对该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进行了临时性调整。其中,提到农村初中的学科设置不必强求一致、某些学科的教学时数可自行调整等改革意见。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确立了中央、地方在教材编制上的双重职责,规定教育部只负责“组织编写通用的基本教材、教科书”,地方“根据因地制宜、凶校制宜的原则,可以对教育部和中央主管部门颁发的各级各类学校指导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通用的教材、教科书,领导学校进行修订补充,也可以自编教材和教科书”。教育部紧接着发出正式通知,允许各地自编教材,赋予了地方在课程管理中一定的权限。

应该说,这对于改变我国过于整齐划一的课程管理模式、提高地方管理课程的积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受“左”倾思想及“教育大革命”的影Ⅱ向,各地在盲目进行缩短中小学学制改革试验,许多地方大搞教材编写的群众运动,使课程管理呈现出极为混乱的局面,最终导致教材及中小学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从1959年开始,中央针对课程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整,再次强渊国家在课程管理中的作用。5月17日,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编写普通中小学和师范学校教材的意见》,指出由教育部负责制订中小学的指导性教学大纲、编写通用教材供各地采用.地方可因地制宜地适当变动,并编写补充教材和乡土教材。同以往相比,这次调整显然吸取了先前的经验和教训,分配了中央和地方在课程管理中的职责.1963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下达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