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复习资料_第1页
舆论学复习资料_第2页
舆论学复习资料_第3页
舆论学复习资料_第4页
舆论学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舆论学(复习用)第一章中西比较视野下舆论含义的历史演变第一节舆论概念在中国的形成概说一、”舆论”一词的由来二、中国古代舆论的体现形态三、中国封建社会舆论的局限性第二节舆论概念在西方的形成概说19,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出版了《publicopinion》一书,标志着舆论学的体系初步形成。第二章舆论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及其学说第一节西方舆论学研究思潮1、古希腊奴隶民主制的奉献民主制激励和保护思想自由及体现自由的权利。普罗塔哥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这里的”人”指的是一独立自主的个体,发现和必定自主的个人的重要性,进而必定个人参加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古希腊民主制的重要奉献。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意见”,而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公共的和客观的认识,知识使我们摆脱了私见的束缚,成为真正能行独立判断的主体,因此,人的本质及主体性在于理性(知识)而非感性(意见)。2、近代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一种人抛弃了自由,便贬低了自己的存在。超越个人与社会对立的方法是社会组员之间订立契约,即自己服从为自己制订的法律,这种法律不是出于个人意志而是集中体现各个人意志的公意,根本上是与个人的意志相一致。3、近代英国思想家穆勒:1859年,穆勒出版《论自由》一书。他总结了法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提示人们注意避免”多数人的暴虐”。他紧张,对自由的威胁现在并不来自政府,而是社会上多数人不能容忍非传统的见解,他们对持不同意见的少数人投以怀疑的目光,以人数上的优势压制和整肃少数人。李普曼与《舆论学》:李普曼将柏拉图的思想引伸后,认为”我们就像这些囚犯同样,也只能看见媒介所反映的现实,而这些反映便是构成我们头脑中对现实的图象的基础”。《公共舆论季刊》现在成为美国舆论研究协会AAPOR(AmericanAssociationforPublicOpinionResearch),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二节中国舆论学研究思潮一、梁启超的舆论思想1、什么是舆论:“舆论者,寻常人之所见及者也。”“国民多数之意见。”“非多数意思结合,局限性以名舆论。”强调了舆论的主体是平民大众,舆论含有多数性。2、舆论有善恶之分:梁启超认为恶的舆论”或且一时极励大焉”,”不转瞬而灰飞烟灭”,”如是则舆论不为国家之福而反为病”。他对恶的舆论痛心疾首,认为恶的舆论足以亡国。3、主张多个意见自由争鸣:不同意见”针锋相对,丝丝入扣,孰是孰非,自然见个分晓”。“思想束缚于一点不能自开生面”。4、英雄借助舆论开创历史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其始也,当为舆论之敌”。强调英雄人物揭发、摧毁旧观念。第二阶段,“其继也,当为舆论之母”。运用新舆论,倡导新思想,使英雄人物的真知灼见转化为大众的舆论。第三阶段,“其终也,当为舆论之仆”。英雄人物要尊重新舆论。5、报刊含有反映舆论、制造舆论的功效首先,报刊能体现舆论、反映民意,是舆论的代言人。报刊能够作为政府的耳目,政府要广开言路,保障舆论畅达。另首先,报刊直接掌握、行使着舆论监督政府的实权。报馆“龚行监督政府之天职者也”。二、林语堂的舆论思想第三章舆论的三要素舆论的定义:舆论是公众有关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多个现象、问题所体现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体现的总和,含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第一节舆论的客体——问题的规定性任何舆论都必须存在舆论客体,即现实社会以及多个社会现象、问题。作为公众关注的对象,舆论的客体含有下列特点:一、公共性公共性是指超越个人和特定私人组织的特殊利益而追求社会共同利益。1、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2、与社会关系与社会观念有关3、社会公共问题的转化二、冲突性和反常性舆论的客体普通是在变动过程中成为公众关注的对象。社会实践与社会意识存在张力造成社会问题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普通地说,舆论客体不同程度地含有争议性。三、现实性1、现在的现实性2、与历史有关的现实性“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克罗齐3、与将来有关的现实性第二节舆论的主体:公众的规定性这里的“公众”,指对于外部社会有一定的共同知觉,由于面临共同的社会问题和利益或出于共同的爱好,含有对应的意见体现的集合体。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含有两个重要标志:一、问题的有关性公众的构成是变动的,会随着某些社会现象的演变、某些共同爱好的兴衰,不停重新组合。二、社会组员的主体性指有自主意识,同时又有完全的行使社会行为能力、自我体现能力的人。他们的意见确实是自己的意见,而不能是别人强迫他们体现的。多个社会团体、党派、学校、公司和政府机关等的宣传部门、公关部门,都不是舆论的主体,它们传输和体当代表自己组织的方针政策方面的信息。组织中的组员与原来意义的自在的公众是有区别的。第三节舆论的存在形式——意见的规定性一、意见的公开体现是舆论形成的基础意见(opinion)是可观察的对某些问题的言语反映。舆论是以意见的形式存在,能够被人们感知。opinionpoll民意测验作为舆论体现形式的意见含有两个特点:1、集合性:舆论所体现出来的意见,不是个别人的意见,而是相称多的社会组员的意见集合;同时舆论不是一种单一化的意见,而是不同意见的集合。2、表层性:一是指,公众面对社会公开体现意见,而不仅仅是内心活动,即舆论的公开性,可感知性,因此被称为”社会皮肤”。二是指,从社会心理角度看,舆论意见居于社会心理的最表层,具体而活跃。居于社会心理最深层的是价值观,相对稳定,居于社会心理中层的是态度。意见仅仅是舆论的表面现象,要研究舆论本身的形成和演变,就必须进一步分析公众的态度和价值观。二、意见的基础是态度态度(attitude)是个体内在的心理倾向,无法直接被观察到,能够通过多个人为设计的量表(scale)间接推测出来。例如社会距离量表态度本身事实上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是三种成分的复合体。作为态度的外在体现,意见也对应包含三种成分。三、态度的基础是图式由于我们凭借图式(schema)将外部世界转变为能够理解认知的对象。我们会自然地把个别刺激物放在一种预存的认知构造,即图式中去认识。图式就是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构造或知识构造。第四章舆论的形成与状态标示一、舆论形成的六个阶段1、第一种阶段:问题的发生“潜问题”与”显问题”2、第二个阶段:舆论领袖的发现舆论领袖的第一种特性是消息灵通;“沉默的大众”舆论领袖的第二个特性是分析能力强;舆论领袖的第二个特性是含有人格魅力,不计个人得失。参见案例卡茨(Katz)《二级传输——对一种假设的最新报告》3、第三个阶段:意见的发生4、第四个阶段: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输5、第五个阶段:意见的互动与整合6、第六个阶段:舆论的形成第二节舆论的状态标示及其决策意义一、反映舆论状态的几个重要标示1、舆论分布定义及分布图。(1)”J”形分布(2)双众数分布及其变体”W”分布众数mode是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体现(3)正态分布——钟形曲线与上述三种典型的舆论分布状态相对应的决策意义:(1)舆论“J”形分布的决策意义民意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决策者应当顺应民意,决策相对容易。(2)舆论双众数分布的决策意义民意呈现出旗鼓相称的对立状态,舆论的整合程度还不够高,有待于进一步整合、发展。两种不同的对策:一是延迟、迟延决策;二是含糊决策。(3)舆论正态分布的决策意义大多数人持有中立意见,赞成或反对的人只占极少数。决策者的决策应当是改良性质的,而不适宜作出根本的、构造性变动的决策。第五章舆论的引导和调控第一节传输的控制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舆论引导和调控的社会价值,下列分析重要针对我国的实际状况加以叙述。一、有关事实信息的传输控制1、旧政策毛泽东提出的六字方针:”新闻、旧闻、不闻”。在特定历史时期,”压”新闻终究有何意义?其一,建国之初,多个矛盾错综复杂,有必要减少信息传输带来的不可预测的舆论聚集,减少某些不必要的风波。其二,当时社会的信息环境比较封闭,有可能形成”舆论一律”的局面。2、新状况新政策随着突发性事件的日益增多,在多个媒介高度发展的今天,过去在形式上简朴地进行封闭信息的做法难以达成对舆论的有效引导和调控,提高信息透明度成为媒体的必然选择。发挥媒体引导和调控舆论的作用,核心是要提高媒体本身的公信力。二、有关意见信息的引导1、”一面说”一面说是指针对某一社会问题或新闻事件,传媒只报道单方面的意见信息,而对其它或背面意见不予披露。2、“两面说”和“多面说”指在进行意见的传输时,不仅要强调传输者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同时还要故意识、有计划的安排某些反对意见。第二节对象和问题的控制一、对象的控制舆论引导面对的对象分为社会普通组员和舆论领袖。舆论领袖的测量以及类型:默顿等提出地方型舆论领袖和世界型舆论领袖,他们接触媒介各有侧重。二、问题的控制1、解决问题避免片面夸张舆论的作用,解决问题是根本。2、转移热点第六章当代舆论测量的特点与功效舆论测量又被称为”舆论调查”、”民意测验”或”民意调查”。当代舆论调查涉及多个学科,特别统计学的概率理论与有关统计办法为舆论调查奠定了科学办法的基础。第一节舆论测量的特点一、调查目的的推断性二、调查成本的经济性当总体规模增大时,必需的样本容量未必同其保持同样的增加速度。三、调查操作的客观性从抽样办法的演进过程来看,访问员主观选择调核对象的自由程度越来越少。第二节舆论测量的功效一、社会评价功效通过民意测验,公众的意见能够更加直接、快速、有效地进入社会公共管理的”渠道”中。这就是民意测验出现的最重要的社会意义,也是它最基本的社会功效。二、社会沟通与社会示范功效1、社会沟通功效从个体层面来说,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依赖社会互动、社会沟通。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民意测验作为信息沟通的一种方式,能够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利益的主体之间进行社会沟通提供一种公共平台。2、社会示范功效一种社会需要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维系社会团结和稳定,民意测验通过部分状况来推知社会总体的方式,来告知公众社会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是什么,这时,民意测验的成果对于社会公众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有助于人们认识和内化主流价值观。第七章民意调查与精确新闻学1、精确新闻学的兴起精确新闻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其标志是美国学者、新闻记者菲力浦·梅耶(PhilipMeyer)1973年出版的一本专著。《精确新闻学——一种记者有关社会科学办法的介绍》PrecisionJournalism:AReporter’sIntroductiontoSocialScienceMethods从新闻学体系看,精确新闻学属于新闻业务研究的范畴,它部分地缓和了美国新闻院校中”绿眼罩”人和”卡方”人之间的紧张。2、新闻媒体在公布民意调查时应提供某些资料调查的赞助者主办者调查的问卷调查的总体及抽样办法样本大小及完毕率数据收集的方式及时间调查成果的精确度如抽样误差的预计、加权或推估程度。第八章畸变的舆论:谣言一、谣言的定义和特点1、谣言的定义首先对谣言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多个谣言对部队士气产生消极影响,如何控制谣言是当时诸多研究关注的焦点。谣言控制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纳普、戈登·奥尔伯特和利奥·波斯特曼。戈登·奥尔伯特是哈佛大学心理学专家,纳普是他的博士生。纳普战争早期在马萨诸塞州公共安全委员会工作,负责监控谣言。他和其别人合作在报纸上开设了一种专栏——谣言诊所。通过分析战争中流行的一千多条谣言,他认为谣言是社会失序的一种成果,是社会态度和动机的一种投射。总而言之,谣言是一种缺少真实根据,或未经证明、公众一时难以分辨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有的是恶意的攻击,有的是自然发生的。2、谣言的特点(1)谣言与时事有关,含有新闻性;(2)谣言以人际传输为重要渠道;(3)谣言含有非官方性,是对官方权力的质疑与对抗。二、谣言产生的条件与传输动机1、谣言传输的条件奥尔波特与波斯特曼提出一种假说:谣言传输的基本法则,把”谣言的强度和流布量”设定为R,谣言主题对个人的”重要度”(指事件对人们的影响力,普通与危机等紧急状况有关)设定为I(Importance),谣言的”暖昧度”(指信息局限性、意味不明的程度)设定为A(Ambiguity)。三者的关系以公式表达为:R(流布量、强度)=I(重要度)*A(暖昧度)有学者对这一公式作了改善:R=i*a/cC指公众对传闻批判能力(criticalability),即:公众越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