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试复习题_第1页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题_第2页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题_第3页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题_第4页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2常用词汇总1、听:(一)单指听。如“夫子式而听之”;引申为理会。“先王胜其法,不听而泣”(二)听从。“谏而不听,则逃之”“其势宜听”(读四声)(三)治理、判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垂帘听政”(读一声,旧读四声)(四)任从、由着、放任。“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听其自然”(读四声)2、临:(一)从高处往地处看。“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居高临下”引申为从上监视着。“上帝临女”又为从上面到下面来。做敬词“请君临之”用于抽象意境,表示遇到。“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二)对着书画的范本进行摹做。“临摹”(三)众人相聚而哭。“卜临于大宫”特指众人定时在灵柩前哭。“朝暮临”(旧读四声)3、量:(一)、(读一声)动词,计算物体容积。“为止斗斛以量之”。引申为量长短。“石称丈量,径而寡失”(二)、(读四声)名词,斗斛一类的量器。“谨权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三)、(读四声)才具,才华抱负“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四)、(读四声)审查,揣度。“量敌而后进”“量力而行”4、因:(一)动词,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二)介词,表示通过的意思。“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三)介词,表示由于的意思。“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发展为“因为”(四)名词,缘由。“无因而至前”(五)副词,于是。“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5、完:(一)、完善、完整。“巢非不完也”“初入无完群”先演变为双音词“完整”(二)、修缮,修葺。“大叔完聚,缮甲兵”“父母使舜完廪”作动词是表示使之完整6、官:(一)、行政机关(指处所)。“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于万人之官”可理解为“官府”。引申为行政职务。“敢告不敏,摄官承罚”可理解为“官职”又引申为行政机关的首长。“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二)、耳、目、口、鼻、心合成五官“人之百事,如耳目口鼻之不可以相借官也”7、行:(一)、(读hang二声)名词。道路。“遵彼微行”(二)、(读xing二声)动词。走、走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引申为“走了”。“使子路反见之,知则行矣”又为实际地做,实施。“闻斯行诸”“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三)、(读xing二声)副词。将,快。“别来行复四年”“鄙夫行衰谢”(四)、(读xing四声)名词。行为,道德上的表现。“行比一乡”“听其言而观其行”(五)、(读hang二声)行列。“属当戎行,无所逃隐”“儿女忽成行”8、遊:(一)、闲逛,随意旅行。“屈原既放,遊于江潭”“含哺而熙,鼓腹而遊”引申为有目的的旅行,多指求仕。“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遊大人已成名乎”(二)、交往,交际。“请息交以绝遊”、有时可以写作“游”但与水有关的游不可以写作遊9、振:(一)、摇动,抖动。“六月莎鸡振羽”“新浴者必振衣”引申为举起来。“振长策而御宇内”。又为振奋,奋发“振奋人心”“萎靡不振”。引申为发生,发出。“木体实而花萼振”(二)、救济。“振穷困,补不足”“又从而振德之”。多写作“赈”。10、操:(一)拿住,握在手里。“操吴戈兮披犀甲”“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二)操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行为。“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引申为品行、品德。“虽贾人,有贤行”11、纳:(一)收,收进。与“出”相对。“夙夜出纳朕命”“十月纳稼禾”又为让他进来或进去。“闭门不纳”又为收容。“诸侯谁纳我”(二)献纳,上缴“纳玉于忘与晋侯”“纳此以请死也”12、制:(一)裁制(衣裳)。“制彼裳衣”(二)写作(作品)。“答客指事之制”“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三)禁止,遏制。“人不能制”“履至尊而制六合”(四)规定。“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进京不度,非制也”13、偷:(一)苟且,不严肃。“唯夫党人之偷乐兮”“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二)薄,不厚道。“故旧不遗,则民不偷”(三)懒惰。“其下偷以幸”“使百姓免尽而众庶不偷”(四)偷盗,偷窃。“楚有善为偷者”“求问产案父老偷盗酋长数人”14、收:(一)逮捕。“此宜无罪,女反收之”(二)收取,收掩。“余收尔骨焉”“好收吾骨瘴江边”(三)聚集,收集。“行收兵”“汉辄使人收其精兵”(四)收容,接纳。“辱收寡君”(五)割取成熟的农作物。“畜积收臧于秋冬”“夫春生,夏长,秋收”15、封:(一)加土培育树木。“宿敢不封殖此树”引申为聚土筑填。“封王子比干之墓”(二)古代帝王把土地分给人作为他的领土和封邑。“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三)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封泰山而禅梁父”(四)界域,疆界。“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五)大。“羿淫游以佚田兮,又好射夫封狐”(六)封闭,封合。“封书谢孟尝君”16、坐:(一)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做“坐”。“席不正不坐”(二)座位,名词。“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后写为“坐”(三)因。。。犯的罪(或错误)。“坐法去官”(四)因。“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17、廉:(一)堂的边。“设席于堂廉东上”比喻操守气节。“砥砺廉隅”“廉隅自守”。(二)在财物的取与上严格要求自己,不贪。“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引申为清白高洁,洁身自爱,有节操。“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三)价格低。“以其价廉而工省也”18、危:(一)高。“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噫吁戏,危乎高哉”引申为不稳,不安定。“高而不持”“高邦不入”“居安思危”(二)二十八宿之一19、布:(一)麻布。麻织品成为布。“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二)先秦的一种货币。(三)陈列,展开。“布币而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20、渐:(一)流入。“东渐于海”引申为浸泡。“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潃”引申为慢慢渗透,习染。“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二)进。“疾大渐”引申为徐进。“鸿渐于干”又引申为事情逐渐发展。“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本部分包括第二册课本上的填空、简答。填空部分用加粗字标记。本人尽可能多地在书中的犄角旮旯找题母,未必准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补充,补充的记得把内容留言给我哈】第五单元1、墨子名翟,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一位出生于小生产者阶层的哲学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墨子》一书是墨翟的门徒们根据他的遗教编纂成的,现存53篇。清末有孙诒让的《墨子间诂》最为详审。2、《老子》凡八十一章,约五千字,基本上是韵文。较重要的注本是魏时王弼的《老子注》和后人假托题作“汉河上公撰”的《老子章句》。今人有马旭伦的《老子校诂》高亨的《老子正诂》等。3、庄子名周,战国蒙人。主张“无为”《庄子》一书,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清代有王先谦《庄子集解》和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今人刘武的《庄子集解内篇补正》。4、荀子名况,时人尊称之为荀卿。属于儒家学派。《荀子》一书,现存32篇。现在通行的注本是王先谦的《荀子集解》。今人梁启雄的《荀子简释》。5、介词指的是在词与词之间起介绍作用的词,通常用来表示时间、处所、方法、对象、状态等等。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以”“於”“为”“与”“之”等等。6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区别【自我重视一下嘎嘎】(1)用法的区别: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作状语(表处所的除外),有时还可做定语。例如“朝南的房子”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做补语或状语。例如“树之以桑”“以德绥诸侯”(2)宾语的位置:现代汉语中宾语置于介词之后。古代汉语中,宾语既可以置于介词之前,又可以置于宾语之后。(3)宾语的胜略:现代汉语中介词后的宾语不可省略。古代汉语中借此后面的宾语如果已经在上文出现过,则可以省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7、介词“以”的用法。“以”本来是一个动词,意为“用”或“以为”。介词“以”是由动词虚化而来。有以下几种用法:(1)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可理解为“用”或“拿”但是介词意义。其宾语可为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桓公九合诸侯,不尝不以襄王之命”(2)引进原因。可理解为“因为”。“以”之后的部分认为是介词的宾语。“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8、“以”字组成的介宾词组在词性上的变化(1)整个介宾词组可放在动词前面,也可以放在动词后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秋以为期”。(2)为了强调“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吾道一以贯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9、关于“以”字的宾语省略(1)、“以”后面的宾语所指的实物如果在上文出现过,宾语可以省略。此时的以表示“拿来”“拿去”。但词性并不相同。“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2)表示凭借或引进原因的“以”字,宾语也可能承上省略。表示“藉此”“因此”“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易也。”10、“於”字的几种用法(1)引进处所。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在”“到”“从”“对于”“在……方面”例如“王坐於堂上”“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古代汉语中的“於”比现代汉语中的“在”“到”更具有纯粹的介词性。“在”“至”古汉语中是动词。“在於”“至於”是合理的。**古人的思想表达之中常有“今……於此”实际上是表示一种假设“今王田猎于此”有时候只说“……於此(斯)”,通常用作比喻来说明问题。“有美玉於斯”(2)引进比较的对象。略等于现在的“比”。用于描写句。“季氏富於周公”“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引进行为的主动者。11、“於”的语序问题(1)用“於”组成的介宾词组,表示“对于”的必须放在动词前。如“夫子之言於我心有戚戚焉”但更多时候是在动词之后。如“坐於堂上”(2)古代汉语里,表示比较的介宾词组放在形容词后面,如“苛政猛于虎”现代汉语中表示比较的词组放在形容词之前。句型为“……比……更……”12、“于”“於”之辨两个词大致相等。但是上古时期两个词不同音。《尚书》《诗经》一般用“于”,《论语》除了引自《尚书》外,通例不用“于”。《孟子》大多数用“於”。也有两次并用的,如《左传》。两个词有大致分工的。如果所介绍的是地名,一般用“于”不用“於”。如果是被动句或描写句,则用“於”不用“于”13、“乎”字用法。“乎”字可以当“於”用,但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替代。(1)被动句通常不用“乎”,“东败于齐”(2)表示“对于”的意思不用“乎”。“始吾于人也”(3)表示“恶乎”(於何)的意思只用“乎”。“敢问夫子恶乎长”14、“之”字的常见用法(1)介词“之”用在定语和名次之间,把定语介绍给名词,略等于“的”。“今臣之刀十九年矣”“其翼若垂天之云”(2)连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橘子独立性,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贡之不入,寡人之罪也”。(3)如果一个做主语的名词在上文出现,常用“其”字来代替。“其”所代指的正是名词加介词“之”“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5、古代汉语中的连词主要有“而”“以”“则”等。16、顺接是说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有某种类似,或者有密切的联系,中间没有转折。17、逆接是说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谐调;不是事理相因,语义连贯,而是有个转折18、连词“而”的基本作用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还可以连接两个句子,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例如“敏于事而慎于言”“朝济而夕设版焉”“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但是“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代之以“与”和“及”。它的常见用法有以下几种:(1)可以用于顺接和逆接。顺接的可以翻译为“而且”“就”“便”。逆接时可以翻译为“却”“可是”“但是”。如“美而艳”“任重而道远”属顺接;“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属于逆接。**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而”字,实际上也是一种转折,也是一种逆接。(2)“而”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含有假设的意思。译为“如果”。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子产而死,谁其嗣之”(3)“而”字用于状语和动词之间。如“太后盛气而揖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9、连词“以”的用法“以”字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在时间上一先一后的两种行为的联系。(1)用“以”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时,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目的,或是前一行为昌盛的结果。如“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焉用亡郑以陪邻”(2)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但没有“而”常见。“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20连词“则”的用法(1)“则”一般用来连接条件复句中的分句,表示条件的分句在前,表示结果的分局在后。这种用法可译为“就”或“便”如“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2)常用语紧缩句,是条件复句的紧缩。“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得之则生,弗得则死”(3)可以表时间先后、因果联系、假设关系等顺承关系。“战则请从”“水之积也不厚”“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第六单元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周代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传诗的四家诗是齐人辕固的齐诗,鲁人申培的鲁诗、燕人韩婴的韩诗、鲁人毛亨的毛诗。通行较好的注本:《毛诗正义》《诗集传》《诗毛氏传疏》等。2、韵母是一个音节中出了声母以外的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韵尾。韵则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韵尾的话)汉语诗韵一般是放在句尾的,习惯上叫做韵脚。3、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即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4、韵部就是指押韵字的归类和韵就是临近的韵互相抵押。分为非入声韵与入声韵通押,韵母近似通押两类5、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指的是两个字韵母相同。6、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7、在古韵的分部方面,段玉裁的《六书音均表》,江有诰的《诗经韵读》,王念孙的《诗经群经楚辞韵谱》都是较好的参考书。现在综合各家意见,把先秦古韵分为三十部8、整部《诗经》的韵例(1)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如《关雎》一章三章;《静女》全诗,《硕鼠》全诗。诗经里面有不少诗句以代词或语气词结尾,韵往往在代词或语气词前,可以看作中韵,是变相的句尾韵。如《关雎》二、四、五章和《伐檀》全诗(2)从一章中所用的韵数来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类。《静女》第一章是一韵到底,第二章是“娈”“管”押韵;“炜”“美”押韵,换了一次韵。(3)从韵脚的相互距离来看,情况比较复杂。大致分为三种:句句押韵。《静女》第二章。《硕鼠》第一章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是诗经中最常见的押韵形式。如《关雎》的二四五章都是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还有另外一种,首句入韵,第三句以下才是奇句不押韵。如《关雎》的一三章,《静女》的第一章交韵。是指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如《静女》第三章第一句“荑”和第三句“美”押韵,第二句“异”与第四句“贻”押韵。9、古韵研究的方法。(1)、系联法。是一种利用反切来研究中古汉语声母和韵母类别的方法。它基于这样的前提: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同声母,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同韵母和声调,对多组反切反复运用系联的规则,就可以把所有字按声母/韵母和声调归成若干类,每一类字同声母/韵母和声调。(2)、谐声法。根据形声字,同一声旁则同一韵部10、假借字产生的两种情况(1)、本有其字,人们在书写的时候,写了一个同音字。如“小击”的本字是“攴”,书写成“剥”,《诗经·七月》“八月剥枣”(2)本无其字,从一开始就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如第一人称代词一开始就是借用“我”字并一直沿用。还有“躲避、开辟”的“避、辟”。此外还有表示选择的疑问代词没有本字,一开始就借用“孰”表示,而根据其本义造“熟”字第七单元1、西汉刘向把屈原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最早的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现行较好的注本有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近人吴广平《楚辞》2、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汉代,著名的注解家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3、唐代的作者们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做注解。这种注解叫做“疏”或“正义。”还有阐明经义的“传”;补充订正的“笺”。4、先秦古籍中的主因一般都摘自陆德明的《经典释文》5、《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6、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释词(2)串讲(3)释词并串讲(4)通释全章大意。7、利用四声来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的特点之一。8、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1)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2)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9、古注的常用术语:(1)“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用法是“解释语+‘曰﹑为﹑谓之’→被解释语”。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2)“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3)“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如“同犹俱也。”用远引申义来解释。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以今语释古语。“谁为,犹为谁也。”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如“直犹但也。”(4)“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如“莞尔,小笑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