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培与辛亥革命_第1页
刘师培与辛亥革命_第2页
刘师培与辛亥革命_第3页
刘师培与辛亥革命_第4页
刘师培与辛亥革命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刘师培与辛亥革命

刘世培是清末民初的著名人物。他所涉及的每一个领域,无论激进的政治思想(无政府主义),还是传统的国学领域(经学与小学),都是成果斐然。他的论政文章成为当时的一大亮点,为此他曾有“东亚卢梭”1“激烈派第一人”2等称谓。他作为扬州学派的殿军,反映了该学派探索政治革命与学术革命的努力。刘师培一生多变,从举业士子一变而为反满派的民族民主革命者,再变而为无政府主义者,三变而为君政复古的鼓吹者。刘师培处于天崩地裂的时局,又素怀士大夫式的救世情怀,因此不甘作一个纯粹的学者。他所精熟的经学本来就是经世的作品,因此他试图从中吸收救世的药方。他用文化作手段,希望救世,但这种“援古经世”的方式在国家近代化历程中遭到了遗弃。一、刘师培的非浚主义,除旧立新,提出了《春秋》“夷夏之辨”思想,并在思想文化方面进行研究凡有责任之志士仁人无不以救亡存种自任。刘师培生于乱世,他救亡存种的手段就是继承其家学而来的“以礼治《左》”,在《春秋》中发掘“华夷之辨”。据刘师培自称其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历程为:光汉幼治《春秋》,即严夷夏之辨。垂髫以右,日读■斋、亭林书,于中外大防,尤三致意。窃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春秋》大义,九世复仇。值此诸夏无君之时,仿言论自由之例,故近年以来,撰《黄帝纪年说》,撰《中国民族志》,撰《攘书》,垂攘狄之经,寓保种之义。据刘师培自述,20岁之前撰《扬民却虏录》、《读船山丛书札记》等著作,表达自己对华夷关系的看法。刘师培民族主义形成的思想渊源有家传《春秋》之夷夏之辨的观念。其祖父刘毓崧曾负责监督刊印王夫之全集,其曾祖刘文淇也收集过五、六世纪异族侵华的有关史料。这些无疑为刘师培的反满理论提供了极好的思想材料。1903年刘师培来到上海,思想认识提高很快,他改名光汉3。刘师培结识众多的民主革命人士,有蔡元培等人,尤其是章太炎。章太炎对刘氏家学渊源的激赏,趣味相同,引刘氏为知己,为其延誉,从而激励了刘师培革命的兴趣。章氏入狱后,刘氏继续用文字倡导民族主义斗争,声名大震。《黄帝纪年说》与《论留学生之非叛逆》都是刘师培较早鼓吹反清革命的文章,其立论的基点都是《春秋》中的“夷夏之辨”思想。《黄帝纪年说》提出以黄帝纪年取代现行的帝王年号纪年的主张,其目的是为了标立民族特性与变革封建政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文后附有《黄帝降生后大事略表》,其内容突出三个方面史实:民族斗争史、君权与“民权”消长史,再就是文化史。这就表明刘师培的革命内容远不止政治革命,他要更深层的文化革命,他重视文化并且利用文化为其张目。他所作文章的思维方式仍然不出古文经学家推崇三代、尊崇史实的作法。刘师培首倡“黄帝纪年”,很快为“排满革命”论者普遍接受。1903年10月,刘师培仿王夫之《黄书》撰《攘书》,以中原地区的汉族为中心,以其它民族为四裔,主张严格区分华裔之界,其意在唤起汉族人民的反清意识。刘师培考证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及其演变的历史,目的在于发扬《春秋》“立中外之防”的“微言大义”:“自孔子言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而华裔之防,百世垂为定则”。这就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事业寻找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舆论支持。刘师培从传统思想文化阐述民族民主革命主张,他试图从传统“夷夏之防”的观念来证明民族革命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用经学中的民主性资料来阐述卢梭民主学说。历史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思想成为他进行资产阶级民主宣传的武器。刘师培思想由民族革命的排满逐渐发展到民主革命。在《古政原论》、《两汉学术发微论》、《周末学术史序》、《悲佃篇》和《中国历史教科书》等著作中,刘师培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宣传民权学说。民为邦本,“古代帝王咸以神道临民,惟民为邦本之义尚未尽沦”(《古政原论》);君由民立,“盖草莽之世,君由民立,世袭之制未兴”(《古政原始论》)。刘师培对三纲说和天命观的批判,抓住了传统文化封建性的核心问题。刘按照资产阶级的平等学说,指出君纲、父纲、夫纲说的极端不合理,指出天命观是愚昧迷信的产物,君权神授完全是骗人的鬼话。他的批判侧重于利用经学中某些带有民主性的思想资料进行。刘师培以经攻经的批判方式,收到了特殊效果。刘师培的早期民族民主革命活动主要有参与“对俄同志会”,编辑《俄事纪闻》、《警钟日报》,虽然参与暗杀王之春,但说到底他还是以文化宣传为特点。刘氏立论的基点都是《春秋》华夷之防的思想,论述的主要方式也是考证,征引范围涉及经史子集。他从事民族革命宣传的时期,同时着力宣扬国粹。1905年正月二十日(2月23日),《国粹学报》4创立之初,刘师培即任该刊主笔。刘氏论学文字大半见于《国粹学报》。据郑师渠统计,在《国粹学报》的82期中,其中80期刊有刘师培的文章(第41和第43两期没有),刘师培著述在该刊中连载过的就有33种,在该刊部分发表五十余种。从中可见刘对国学大力倡导之功。也因为此,刘师培主张教育救国。刘师培主张的教育具有两个特点:其一,不局限于文化思想方面的教育,范围较为广泛,“有军国民之教育,有实业之教育,有普通国民之教育”。其二,他提倡对广大民众的普及教育,着眼开启广大民众的智力。刘师培自始至终参与了《国粹学报》的编撰,对于国粹派的理论观点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与国粹派诸君的认识相近,他也认为民族特性依靠国学浇灌,而国学却受到专制政体的压制以及外族的摧残日形隐微。刘师培指出,今天要求的民族的生存,我们一方面要用暴力排满,推翻满清贵族的专制统治,使汉族文化获得独立发展的自由;另一方面也需要重新探索中华民族的立国精神。他把视野集中在两个主要方面,其一是秦汉专制政体产生以前的经史百家之学,其二是秦汉以后带有反抗民族压迫和反抗专制色彩的异端之学。他认为这里面有弥足珍贵的国粹,是中国文化的脊梁。1908年刘师培在《国粹学报》三周年祝辞,认为“鲁冢弦歌,不以干戈而辍,商歌金石,不因环堵而更”,“有志之士,共秉此忱,通塞有时”。保存和发扬国粹,就可以“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刘师培所发掘、宣扬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二、刘师培的国政主义思想刘师培在1907—1908年间思想达到了激进的顶端,率中国知识分子之先提倡无政府主义。在这两年中,刘师培经历丰富,从事《民报》编辑,组织社会主义讲习会,编辑《天义》、《衡报》,红红火火,不久却一跌而为人称作“叛徒”。在这些变化的背后却始终有一样没有变,那就是他对国学的态度。如果说前阶段刘氏是改革固有文化以求中华文化能与世界文化并立的话,那么现阶段刘氏则更钟爱传统,保留传统。刘师培曾说:“东渡以后,察其隐情,遂大悟往日革命之非。”他在东渡日本之后,很快就接受了无政府主义思想。1907年3月,刘师培与章太炎、张继、苏曼殊、陶冶公等在日本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亚洲和亲会”。刘师培宣传无政府革命优于民族民主革命,批评了民族民主革命的目标和民生主义的主张。1907年6月10日(四月三十日),刘师培通过何震,以女子复权会的名义在东京创办《天义报》。在《天义报》第一册《破坏社会论》一文中,刘师培对民生主义彻底否定5。刘师培反对在中国进行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都受到指责。民族主义被指责有三大错误:学术之谬、心术险恶、政策之偏。1907年7月25日,《无政府主义之平等观》在《天义报》上发表,认为“无中心故可无政府,无畛域故可无国家”。此时,刘师培成为无政府主义者。1907年7月10日,刘师培在《天义报》第3期发表《人类均力说》,文章称“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扫荡权利,不设政府,以田为公共之物,以资本为社会共产,使人人做工,人人劳动”,充分展示了刘师培无政府主义的“乌托邦”蓝图。刘师培的无政府主义所欲达的目标是想既避免了现存社会包括西方(日本)民主社会的弊端,又超越了中国革命党人排满兴汉所要达到的目的——建立类似西方民主政权的汉人政府。刘师培谙熟中国历史,所以思考问题往往会从这一点出发,他觉得中国社会和欧洲、日本不同,国情特殊,与无政府主义社会最为接近,即“中国自三代以后,名曰专制政体,实则与无政府略同”。“故中国现今之政俗,最与无政府相近”。“无政府革命,凡种族革命之利无不具,且尽去其种族革命之害。况实行无政府,则种族、政治、经济、诸革命均赅于其中”6。“若于政府尚存之日,则维新不如守旧,立宪不如专制”7。“中国自战国以后,封建之制久更,政治悉偏于放任”(《刘师培与端方书》)。刘师培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思想有着深刻的无政府主义因素,中国最容易实现无政府主义。刘师培习惯于采用中国传统视角诠释无政府主义,带有浓烈的国粹主义色彩。他把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无君论”看作“与无政府之说同”8,说到废除人治、实行无政府主义,就引用老庄的虚无主义、鲍敬言的“无君”说、佛家的出世思想;说到暗杀,就大谈古代刺客侠士之风;说到巴枯宁,就说李贽就是中国的巴枯宁,比欧洲巴枯宁还早几百年;说到共有制,就引证上古的井田制、《礼记》的“共财”大同记载、东汉张鲁的“义舍”、近代的“义田”、“义庄”以及会党的贫富相扶。对中国士人而言,无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理想,也是一种文化理想。“中国国粹之存亡,亦视共产无政府主义之实行与否而已”。在某些地方,刘师培力图弥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之间的分歧,《天义》第六期《欧洲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异同考》一文,在叙述了欧洲社会主义思想的起源、派别和发展阶段后说:“社会主义多与无政府主义相表里”,“若合群的无政府主义,其共产一派则与社会主义不殊”,“社会主义必有趋向无政府之一日,若徒执社会主义,而排斥无政府主义,此则偏于一隅之见耳”。刘师培每立一说,大都如此引证。这恰恰是刘师培论学论政一贯的作风,那就是“援古经世”。这种方式把那些陌生的新名词、新学说用中国人所熟悉的传统文化加以解释,使人易于理解,易于接受。但这种简单的比附难以使人对新的思想有真正的了解,难以让人弄清新旧思想本质的区别,存在着美化古人思想、诱发人们恋旧情绪的危险。也正由于这样,刘师培激进的思想深层已有保守的复古思想。他认为资本主义的专制较之封建专制有过之而无不及,倘若推翻清朝统治以后不立即实行无政府,则“维新不如守旧,立宪不如专制”9。他上书端方,认为自西学传入,国学衰微,学生“于经史巨义,浅尝辄止……故《书》、《雅》、《记》,弃若糟粕,排摒剪刈,靡所不用其极。邪说蔓延,罔知所届。又或稍窥故编,昧于择别,援饰前言,穿凿附会,妄歧种界,撼国本而基内忧。思乱之徒,遂得资彼片言,荧惑民庶。是则学术不正,下则为人心之蠹,上之则贻宗社之忧”。所以当务之急是“必自振兴国学始”。刘师培虚构了一个极端平均的社会,表明他们骨子里还渗透着“均贫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他虽然对近代文明的弊端有清楚的了解,但是并不能确立正确的途径达到人类的解放,所以他的一些措施和想法显得幼稚。也正是因为这样,《民报》当时就有一些批评,认为无政府主义是越过了历史发展的进程。同时,由于对古代文化与制度的迷恋,导致刘师培很容易由激进走向保守,1908年他投入端方幕府也就有了文化与思想依据。三、刘师培学术研究的成就从1908年起,刘师培远离近代历史发展的大潮流10,走进个人的研究圈子,研究方法与内容都是传统的。1909年至南京,刘师培公开倒入端方幕府,不久他上书端方,建议在南京设存古学堂,书云:守礼即所以保邦,为学首基于植本,自外域之学输入中土,浅识之士昧其实而震其名,既见彼学足以致富强,遂诮国学为无用,端倪虽微,隐忧实巨,道衰学敝,职是之由。他建议在宁垣之地,设两江存古学堂,广延绩学之士分任教师,以振兴国学。应该说刘师培依靠端方的丰富藏书与社会关系,使得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有所开阔。在敦煌文献引起中国学人重视不久,刘师培就参与了敦煌卷子的考释。他以当时能看到的伯希和供应的少数材料为依据,撰写《敦煌新出唐写本提要》19篇11,以考订写卷年代,进行文字校勘、评定写卷价值等为主。这是对传统的“四部书”残卷进行的最早的深入研究,极为精审扼要,可称典范之作,开创敦煌研究之先声。1910年孟冬,他旅居北京白云观研究《道藏》,法国汉学家施舟人给予高度评价。在四川蒙旧人谢无量相延,刘师培教授国学院,与今文经学大师廖季平互相切磋,学术上能够兼容并包,而思想上倾向佛老,相信天命,认同古文经学,兼容今文经学。刘师培称颂廖氏经学“由《谷梁》而兼治《公羊》,故主于礼制而不废神运之说,实以鲁学而兼究齐学,其长在《春秋》礼治……为魏晋以来所未有”。蒙文通称“世之真知廖先生学问者,与其谓康南海,不如谓刘申叔”。刘师培在北大任教后,专心讲学,重新将精力放在古文经学的源流研究之中,试图在学术研究中树立起他的尊严。他曾担任的研究科目有经学、史传、中世文学史、诸子四科12。此外他还参与国史编纂会议,提交编纂报告13。刘师培负责通史部政治史长编之“志”和文明史长编之“风俗”。他为这项工作付出了很大的心力,在事务员与书记的协助下,很快就编出了大量稿本。此期刘师培的文学教学深得推许,杨亮公曾有回忆:“刘先生教我们于汉魏六朝文学中每人任选择一两家作专题研究。他认为研究任何一家文学必须了解其师承所自、时代背景及个人身世。”他还在女高师担任《文心雕龙》课程。1917年刘师培撰《中国中古文学时讲义》,鲁迅先生给予高度评价14。刘师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支持学生创办《国故》,这是一个“以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宗旨”的月刊。然而刘师培决没有与新文学对抗之意,他也不热心新旧文学之争,而且与陈独秀一直保持良好的交往。1919年11月18日,刘师培因肺结核病逝世于北京和平医院,年仅36岁。刘师培一生不停地追求人生灿烂的极致,然而命运弄人,一个天才、一个少年国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