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分析与职务犯罪行为分析_第1页
理性分析与职务犯罪行为分析_第2页
理性分析与职务犯罪行为分析_第3页
理性分析与职务犯罪行为分析_第4页
理性分析与职务犯罪行为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理性分析与职务犯罪行为分析

一、理性分析是最基本的、有效的和发展之路理性假设是经济研究的出发点和前提。在理性经济中,理性是建立在“偏好关系”之上的,它由三个公共因素组成。(一)完备性公理:对于消费集X中的任意两个元素(消费方案)x1,x2∈X,x1≠x2,要么x1≥x2,要么x2≥x1.即一个理性人是有选择能力的,能够评价各种不同方案之优劣。(二)自反性公理:对于所有的x∈X,都有x≥x;即一个消费方案至少和自身一样好。这个看似废话的公理其实有其深刻的含义,如果对于一个方案自己都不能比较优劣,那他肯定不是一个理性人。(三)传递性公理:任意三个方案x1,x2,x3∈X,若x1≥x2,x2≥x3,必有x1≥x3。即理性人的选择是前后一致的。这三个公理定义了什么是“理性”,一个理性人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且其选择是前后一致的。当然许多心理实验表明公理1和公理3不一定成立。但从实证分析来看,根据大数定理,这一假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成立的。在实践中,理性分析的方法仍然是最基本和有效的。最初理性假定和分析方法只限于生产和交换领域,新古典主义把这一假定推广到人类经济活动的一切领域。自贝克尔(GaryS·Becker)开始又进一步将其延伸到人类活动的几乎一切领域。那么职务犯罪的理性与经济学的理性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理性分析的方法可以用于职务犯罪问题的研究?经济学的理性假定首先排除某些“犯罪行为”,如走私贩私、偷税漏税、制假售假、坑蒙拐骗等等,认为这类行为不是一个理性人或经济人应有的行为。除此之外,职务犯罪行为的特征与“理性人”几乎完全一致。譬如,“理性人”以利己为原则,职务犯罪分子也遵从这一原则。从主观动机上,追求的是自身利益;从行为上,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理性人”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收益,职务犯罪分子也遵从这一原则,以规避犯罪风险。因而职务犯罪行为大都很隐蔽,并刻意拉关系、结圈子,寻求“保护伞”。职务犯罪侵吞的国家财产的数量趋近于侵吞的社会成本,理性的职务犯罪分子会按照这样的“交易成本”来安排自己的侵吞所得,并始终遵循“交换”原则。职务犯罪所得类似于偷窃行为。这种偷窃行为的危害性在于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只是强制性地重新分配财富——把本应属于和分配给公众的公共权益、公共资源强制剥夺归为己有。二、对职务犯罪行为的有限理性分析(一)项目实施中的贪污贿贿2000年~2006年,全国检察机关立案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中,贪污贿赂犯罪占80%以上。①据对随机抽取的300个贪污贿赂案例实证分析,②行为人利用工程项目管理受贿的占28.3%,利用资源配置受贿的占6%,利用干部任免、人事调整受贿的占3%,利用上下级关系受贿的占4%。其中国有企业人员贪污、挪用、私分企业资产占27.7%;事业单位人员贪污、挪用公款占17.3%;在设备、物资、药品等采购中受贿占5.7%。(二)职务、罪名、整体行为特征以300个案例为样本,分析结果如下:1.年龄。以40岁以上、具有一定经验阅历的为主。其中56岁以上的占26.6%;46~55岁的占31.4%;36~45岁的占28.3%;35岁以下的占13.8%(见图1)。3.职务。曾任单位或部门正职的占64.4%;曾任单位或部门副职的占18%;财务管理人员占11%;其他人员占6.3%(见图3)。利用职权牟利的行为属于非法权力经济,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4.涉案罪名。涉案罪名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寻租”。其中,涉受贿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占41.7%,涉贪污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占20.7%,涉贪污受贿罪的占13%(见图4)。5.所属行业、部门。多系有权、有势、有钱的行业、部门。其中,党政机关占39.7%;国企占28%;金融占12.3%。6.行为人动机。潜在的选择偏向主要有:贪图享乐、满足嗜好的占38%,攀比补偿的占26%,为“脱贫”或职务“善后”的占31%。(三)企业“一把手”方面的效能据对300案例的犯罪所得构成分析,9例县(市)委“一把手”的犯罪总额为1610万元。其中,利用职权“卖官”所得占82.8%,通过干预工程项目或资源配置受贿所得占17.2%;10例垂直管理行业“一把手”犯罪案总额为10523万元。其中利用行业审批或管理权受贿所得占72.8%,在业内“卖官”所得占27.2%;27例行政监管部门“一把手”犯罪总额为14608万元,其中利用审批或管理权受贿所得占87.9%,利用业内人事任免调整权受贿占12.1%;46例国企(含金融)“一把手”犯罪总额为45914万元,其中利用职权侵吞私分企业资产或收受回扣所得占90.9%,利用单位人事权受贿占9.1%。上述分析显示,犯罪行为人利用职权的强度、范围与交易的对象、规模密切相关。行为人利用垄断性的职权地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谋求利益最大化。(四)群体化犯罪突出职务犯罪分子在谋取私利最大化的同时,规避风险的意识能力有越来越强的趋势。这种行为一旦“组织化”,就更加难以预防和惩治。因为“组织化”的职务犯罪活动具有企业性质,企业比个人更有“效率”。在300案例中,有201例属集群化犯罪。其结构要素归结为三点:1.家族或拟似家族关系人结成“利益圈”。对201例群体犯罪案例分析发现,行为人职级愈高,愈易成为圈子核心,导致血亲姻亲和关系人共谋参与的比例愈高。其中贿赂犯罪平均每案涉14.8人,平均每个受贿者有16个行贿人。涉及党政“一把手”贿赂犯罪案件,平均每案涉行贿者47人(见图5、图6)。如内蒙古自治区国税局原局长肖占武受贿案,涉案人数达103人,遍及12个盟市、40多个旗、县。其中有家庭成员5人,厅级干部5人,处级干部77人。2.谋取现实利益的能量较大。群体化犯罪的圈子成员能广泛调动利用公权、公资,实现利益期许。201例群体化犯罪数额约20亿元,平均每案为989.8万元。其中,金融案平均为2863万元;国企案平均为1402万元;事业单位案平均为794万元;党政机关案平均为603万元。3.核心人物的职级越高,规避查处的能力越强。集群化犯罪涉及面广、人众,具有作案频率高、潜伏时间长的突出特点。据对201起集群化犯罪案例分析,平均潜伏期为5年,平均作案次数为89次。其中,曾在党政机关任职较高的行为人持续作案5年以上的达70%,持续作案10年以上的近20%。案发原因还显示,行为人的职级越高,被监督、查处的机率越小,案发多因它案牵连或偶然因素。如2000年~2006年检察机关查处的省部级29人全部为集群化犯罪。其中,因牵连暴露案发的占93%,而被监督举报案发的只有7%。如黑龙江的韩桂芝持续作案16年、受贿416次,仅涉案的正厅局级干部就有67人。(五)买官激发“抗力”从犯罪所得分析中,可见利用人事权进行权钱交易的普遍性。以此为例对涉及六省的7例“买卖官职”案例1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在“买卖”双方的互动中,行贿者按照自己设定的“往上爬”的目标来支配行贿或事后回报的频率,并竭力利用手中权力和所掌握的资源为自己的升迁架桥铺路,以便尽快上升到一个更高、更安全的位置。受贿人则根据收益频率实行差别策略,并把受贿所得作为资本“投资”,用于网罗关系,再跑官买官。如黑龙江的李刚为晋升县委书记,曾先后向地委书记赵洪彦、市委书记马德行贿50余万元,作为“买官”投入。被升任县委书记后,便以“卖官”弥补先期投入,涉及本县机关、乡镇和企业的130余人,获取“收益”220余万元。卖官对于职务犯罪行为人具有双重效用,卖官所得可以增加“投资能力”,或“买官实力”,从而进一步强化快速提拔的期许和行为力度,同时卖官使得持有的权力经济化、货币化,成为可实际兑现的“价值”,卖官亦可网罗党羽,“壮大”势力圈子,提高犯罪“效率”和对付查处的“抗力”。“卖官”和“买官”完全遵从市场法则,供给曲线与价格成正比,需求曲线与价格成反比,而且卖官者的收益最大化的条件仍然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综上,职务犯罪行为人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具有经济学理性特征。因此,其行为必然遵从经济学的基本法则。然而,职务犯罪行为,从本质上讲是非理性的。理性与非理性来自于同一个行为主体正是经济人的“二象性”特征。无论职务犯罪的行为策略如何理性,由于它本质上是非理性的违法行为,终究难逃法律的制裁。大量案例还印证了权力的执掌者作为人而不是工具存在于权力场,而权力场的运作作为人的能动行为而非生产流程线的客观存在。腐败犯罪行为完全是一种自甘堕落的选择。因此,防范职务犯罪的对策选择应该把理性分析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和前提之一。三、完善制度的方法,加强制约机制的建设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AmartyaSen)在其专著《认同与暴力》(IdentityandViolence)一书中指出,人类生命重要的意义在于负责任地理性思考并自由选择。但是,当人们对某一群体产生一种强烈的、排他的归属感时(他称之为“自我的缩影化”),不但扭曲人性,更会导致冲突。职务犯罪是腐败最典型、最集中的体现。它始终与权力相随,并引发多种深层冲突。对职务犯罪的治理,经济理性分析视角的对策选择,应该是提高犯罪成本、加大犯罪风险、减少犯罪收益,以遏制犯罪动机,切断犯罪动机与机会之间的联系。具体举措:一是强化观念预防,即教人向善。这是一切预防的起点。通过剖析案发致因教训,以案说法、举案释法,启发、警示公职人员增强自律意识和心理防范能力。同时,注重个体所在环境的改善,为个体素质优化和遵纪守法提供良好氛围。二是强化制度预防,即防人之恶。此为一切预防的根本。通过严密的制度设计和技术手段应用,以有效的法律和规章的制约,实现职权履行的法定化:凡有规定和授权的,必须履行,严明考核,防止不作为;凡无规定和授权的,必须严格禁止,防止乱作为;既使有规定和授权的,也要严格管理,防止职权性非规范行为。使权力的腐蚀性和扩张性受到极大约束,利益欲念得到必要遏制,正当权益的实现被尊重、保障,任何不特定的人在同样的职位上,均能受到应有的制衡,消除“恶念”得逞的机会。三是强化管理监督,即制人之恶。以公开、全面、规范的程序,对违反法规、制度的侵权、越权和滥用职权行为进行告诫和查处,包括事前、事中、事后。通过及时揭露、惩罚违法犯罪行为,从根本上加大违法犯罪的风险和代价,以遏制侥幸心理和规避逃脱行为,防止小错酿成犯罪、小案发展为大案,教育挽救“感染”者,清除犯罪隐患。防止违法犯罪的重发、继发。总之,治理腐败犯罪是个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中国也不例外。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并颁布了《实施纲要》。十七大再次强调: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为此,应当进一步强化创新,借助相关学科理论和工具,研究境外成功的作法经验,在预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