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价值
有人说,中国古典诗歌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从诗歌、楚辞到唐诗、宋词,都体现了光辉灿烂、独具特色的成就。这也是中国祖先情感一致、情感体验和生存方式的重要表现形式。直到今天,古代诗歌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文化生活,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极其深沉丰厚的历史文化。本文试就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价值及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方面作点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价值一、“景与神”的情感体现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漫长的农业劳动孕育出了中国哲学最典型的思想:天人合一。因为在耕作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统一的。董仲舒在《春群繁露·深察名号》中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老子》第二十五章亦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施惠《庄子·天下》指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无不强调“天”与“人”的和谐,“天”与“人”的一体。而人的主观情感世界,也并不是独立于客观世界之外的,即所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诗歌中的表现就是客体自然和主体人的内在精神融为一体,自然景物的特征与人们的情绪特征之间,就有了一种同形同构的对应。这一观念带着很强的农耕文化特色体现在《诗经》中。在《豳风·七月》中,随着时序节令的变换,草木鸟虫应时而动,农耕民族的生活节律也就自然地与时序相应,与草虫相通:“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箨。”唐朝诗人张若虚以一篇《春江花月夜》奠定了诗坛大家的地位,此诗所包含的宇宙意识历来为评论家所重视,但作为宫体诗,其主题仍不过是表达相思之情,尽管诗的前半部分那幅高远宁静的春江月夜图,诗人昂首望月,对自然、人生的透彻认识是全诗最精彩的地方,但纵观全诗,重心应在“明月楼上”,明月楼上的思妇独守空房,忍受着孤独与寂寞,却始终忠于爱情,等待着丈夫的归来,这种品德符合儒家人格美的风范,这样诗中充溢着自然之美的月与蕴含着人格之美的思妇融合为一了。正是因为天人合一精神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心理机制和情感纽结在思想上的体现,因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主观情绪的荡动来自于心物之间的感应交通,物我混融,缘情体物同一不二,诗歌就是这种既高度心灵化又高度客观化的产物,因此,中国古典诗歌一个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就是情景交融。情是主,景是宾;抒情是目的,写景是手段。正如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所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坯。”这种表现手法中最有名的当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最动人的要算“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最断肠的就是“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情与景在既同且异的妙合中显出无限的张力。二、是否有道骨仙风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并由此而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在中华文学中集中体现在渗透于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古典文人和文化中,爱国主义不仅仅是一种个体现象,而且有着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文人们大多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追求“治国平天下”的用世理想,又因为诗“可以群”,文学(包括诗歌)成为可以推动教化的便捷路径,所以读书人就自觉承担了政治和文化的双重使命。一个真正的诗人是国身统一的,他的身家性命与国家民族息息相通,所以这种爱国精神不仅是一种个体的主观情感,还是一种客体的文化精神。中国古典诗歌的这种价值体现,可以追溯到《诗经》。《王风·黍离》就是一曲深沉的家国之痛的哀歌。在传统文人那里,爱国主义包含着两重含义即忧国忧民(包括忠君忧君)和为国献身,国事漂萍,他们忧心忡忡,一旦外敌入侵,需要人们献身,即“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秦风·无衣》)。这种忧国忧民和为国献身的精神,贯穿整个中国古典诗史。体现国身统一精神的大诗人屈原,一生忠于楚国,心怀楚王,虽屡遭排挤打击,却九死不悔,最后眼看国家破亡,宁愿自沉汨罗,以身殉国,也不忍再苟活世上。正是这种悲剧性的国身统一精神以及显示这一精神的屈原的诗歌,使他成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无论“穷”“达”,他的一生始终在关怀着国家的命运。他的诗里含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在他的《北征》、《春望》、《悲陈陶》、《悲青坂》等诗中,诗人的一双泪眼一直在注视着流血的大地,就在诗人死前不久写的《白马》篇中仍然叹道:“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龚自珍明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中华民族在发展中形成了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崇尚道德、道德至上铸就了我们民族的心性,作为民族心灵最集中体现的诗歌无疑最鲜活地体现着深厚的道德情怀。中国古典诗歌中,以梅兰竹菊等作为吟咏对象的诗歌数不胜数,诗人们通过比兴寄托的手法,在这些事物身上寄寓崇高的理想和高洁的品行。以咏梅为例,北宋林逋在《山园小梅》中写道:“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梅的不同凡响,不染尘俗,清高孤傲的格调与品质,正是诗人不趋荣利的精神的象征,明代诗人高启《梅花》(九首之一)中写道:“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歌咏梅花凌寒怒放,俏不争春的高贵品格和崇高精神,真有道骨仙风。其他如竹的气节,菊的飘逸,兰的多情,松的坚贞等等,这些事物都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千百年来已成为中国文人的一种群体意识。三、中国古典诗歌的“温柔大诗”中国是个诗的国度,历来重视诗的教化作用。《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论语·阳货》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孔子眼里,《诗》三百完全就是一部教化人生的百科全书。孔子不遗余力地树立《诗经》在中国人心中的权威,从而开创了中国传统社会“诗教”的先河。何谓“诗教”?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温柔敦厚,诗教也。”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温柔敦厚”作出具体解释:“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温和。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尽管孔子所说的那种“温柔敦厚”的“诗教”国度并不存在,而孔颖达的疏解也未必尽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温柔敦厚”的诗教有意无意地贯穿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以这个观点去看《诗经》,无论是以反映农奴劳动生活的《七月》、《十亩之间》,描写爱情婚姻的《关雎》、《汉广》,还是反映战争行役的《采薇》、《君子于役》,揭示政治得失的《黍离》、《大东》等,都是以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情感为根底,都是要“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以达到孔子所提倡的艺术标准亦既政治标准“兴、观、群、怨”。即如反抗性较强的《伐檀》《硕鼠》也不过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伐檀》中的劳动者尽管对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不满,也只不过是愤怒的质问和冷嘲热讽罢了;《硕鼠》的反抗也仅是“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而已,他们都没有义无反顾地提出:誓将摧汝。大诗人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的政治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凡与这个理想不符合的人和事,即使是最高统治者,他也敢指斥,但是无论他批判、揭露、指斥得多么激烈,他的愿望始终是善良的,他从没想过要去推翻这个王朝,所以表达在他的诗歌中就是既忠君又忧民的矛盾纠葛。与唐代诗人相比,宋代诗人压抑内向,敏感细腻,他们常在内心调节感情的平衡,寻找解决矛盾和悲哀的方式。被认为豁达超然的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表现其实很典型地体现出“温柔敦厚”的诗教,虽然词的开头引亢高歌,气冲霄汉,可是雷霆万钧之后终归平静:“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感情的奔流终止于“礼”的规范。南宋词人辛弃疾是坚定的抗战派,其顽强的斗争精神令人感佩,但在国家日益凋敝,自己被投闲置散,无法收拾旧山河的悲愤之后,也只是叹之以“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的顾左右而言他。中国古典诗歌的这种温柔敦厚的诗教是儒家中庸之道在文学思想上的反映。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要“克己复礼”,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诗可以怨,但“怨而不怒”,在针砭时弊,规讽统治者时,必须“发乎情,止乎礼义”,运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寄托自己的忠心。从诗教的思想内容上来说,既要反映现实人生,又必须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四、比兴评估的文学表现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大部分是抒情诗,《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形于言。”古人已认识到诗歌的产生是缘于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抒发情感是诗歌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即使是所谓的叙事诗、哲理诗也不是完全脱离情感的产物。歌咏人之常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主要价值取向,爱情、亲情、友情、欢情、悲情、愁情……各种人类感情几乎无所不包。中国古典诗歌中,表现爱情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从《诗经》开篇,到汉乐府,到南北朝民歌,到唐诗宋词元曲,爱情一直是一个重大主题。《诗经》“十五国风”中的作品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这部现实主义的杰作,为我们展现了先民们爱情生活的喜怒哀乐:有“求之不得”(《周南·关雎》)的焦虑,有“不可求思”(《周南·汉广》)的慨叹,有“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的焦灼,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的相思,也有“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郑风·将仲子》)的矛盾痛苦,还有“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卫风·氓》)”的悲伤。“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对爱情的描写自然是少不了的。《江南》中用“鱼戏莲叶间”比喻男女愉悦相处,和谐而又充满情趣。《上邪》中少女的铮铮誓言,千百年来振耳发聩。在汉乐府中也有对爱情悲剧的吟咏,《孔雀东南飞》、《上山采蘼芜》就是两首有代表性的篇章。描写男女之情更为细腻动人的是宋词,秦观、柳永、李清照等人的生花妙笔为人类的情感世界增添了艳丽而动人的色彩。除了恋情,亲情、友情、乡情、别情等等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主题,例如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孟郊等,他们的许多诗篇讴歌了这类人间真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借助各种动人的意象,运用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含蓄蕴籍地表达各种复杂的感情。比兴寄托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突出的表现手法,含蓄蕴籍是中国古典诗歌一种突出的艺术风格。以唐诗为例,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云:“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又是一年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蘅塘退士在旁批曰:“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既指出这首诗的深刻含义,也指出其委婉含蓄的艺术特色。再如王昌龄《春宫怨》实际是用汉武帝的情事讽刺唐朝现实。骆宾王《在狱咏蝉》其实是借蝉自喻品行高洁,却不为世人所了解的忧伤和抑郁。晚唐诗人李商隐常常以委婉的手法表现隐幽复杂的情思,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那些“无题”诗,其诗“言近旨远”,给人以丰富的阅读审美体验。再看宋代,辛弃疾是善于运用比兴寄托幽隐曲折地表露爱国情思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行家,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借春意阑珊写国事殆危,忧谗畏讥的娥眉恰是诗人处境的写照,包含着深沉的悲愤;《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用历史故事,隐情传意,表达对国事的忧虑。一向旷达超脱的苏轼在《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中也用“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曲折地表露对坎坷仕途的牢骚与愤世之情。中国诗歌中的忧患意识中国古典诗歌不仅参与中华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同时补充、修正着中华文化的内容,对中华文化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一、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比兴寄托,含蓄蕴籍,影响到中国人的人际交往:含蓄。中国人在相互交往中讲究温文尔雅,文质彬彬,有礼有节,我们的很多感情的交流是“尽在不言中”的,也有很多感情的交流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还有很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即使是恋爱,中国女性最喜欢的方式也是“道是无晴却有晴”式的,中国男性也多喜欢文雅娴淑型的女性。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离愁别恨、悲春伤秋、感时伤世、怀才不遇、忧谗畏讥、思亲念远等等内容,写尽了人间怨恨悲愁,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吟唱,便积淀成为一种民族心理定势,这就是忧患意识。三、中国古典诗歌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廊坊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 农药经营雇佣合同(2篇)
- 上海市闵行区24校联考2025届中考猜题生物试卷含解析
- 《利率与通货膨胀》课件
- 2025购车合同的缺陷条款有些
- 2024年度四川省公共营养师之四级营养师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
- 2024年度四川省公共营养师之二级营养师通关试题库(有答案)
- 2025年户外照明灯具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行业发展报告
- 2025借款合同范文条例
- 芯片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单元测试(学生版+解析版)
- 医疗护理员基础理论知识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
- 2024年高考英语词汇表-带音标
- 垫底辣妹教育学思考(3篇模板)
- 框架结构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基因检测销售基础知识培训手册
- 创新人才认证(解决方案)考试题库(附答案)
- 新质生产力-讲解课件
-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
- 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清单
- 20以内最大最小能填几专项练习126+129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