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作家观后感_第1页
自由作家观后感_第2页
自由作家观后感_第3页
自由作家观后感_第4页
自由作家观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由作家》观后感篇一:《自由作家》是一部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影片。本片讲述了一位年轻女教师通过爱及特殊教育方式感化一群“坏学生”并让他们爱上学习的故事。这是一段发生在有严重种族歧视和社会阶层等级观念,同时又极度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的令人感动的蜕变。每个孩子都是单纯的,美好的,他们都应在父母的悉心呵护下快乐成长。但片中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是这样长大的。他们的父母可能早已被杀害,他们自身可能中过枪或开过枪,甚至杀过人,这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同时也是他们不得不经历的。不仅如此,他们还受到严重的种族歧视,走在大街上都可能因为自己的肤色而随时受到攻击,甚至可能因为掏口袋这个小动作而命丧黄泉。他们仇恨一切,包括他们自己,他们认为他们是被社会抛弃的人,所以他们理所当然的抛弃社会。对他们来说,活着就是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他们不喜欢学习,认为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认为学得再好也不能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所幸的是,他们遇到了艾琳老师。艾琳老师虽然是初次教学,没有什么经验,但是有一颗炙热的,想教好每一位学生的心。普通的教学方法学生不听,那她就通过游戏,舞蹈的方式授课。她还会给学生买礼物,教学生记日记,让学生在书中感受其他人的生活,减少对自己的否认,慢慢学着接受自己,接受身边的人和社会。她也会带他们参观纪念馆,吃大餐,甚至邀请《安妮日记》的作者给大家上一堂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缺少经费,学校又不予支持,艾琳就下班打两三份工去周转资金。毫无疑问,艾琳是深爱着这帮学生的,也是真心想让他们变好的。真心换真心,艾琳的坦诚相待学生们都看在眼中,记在心中。一次次的相处中,艾琳明白了学生“叛逆”原因,了解了学生生活的不易,坚定了自己改变学生的决心。同时,学生们也感受到了这位老师的与众不同,他们在艾琳老师这里得到了足够的爱与尊重,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最后,他们成功了!他们接受了自己,接受了社会,也让社会接受了他们,得到了平等。艾琳老师和学生故事令人感动而又发人深思。一、学生的教育不应该被局限在课本上,因材施教或许更行之有效对于片中这样一群特殊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方式明显不奏效。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艾琳老师,她有着足够的热情,她懂得教育的规律,教他们先学会做人,再去谈学习的事情。她不一样的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学会主动学习。二、课堂上学到知识有限的,实地考察,体验式教育行之有效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一些人生经验和道理却可以是永恒的,所以,要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和情感教育。三、爱是教育的基石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单纯地教给学生以知识。我们还要爱自己的学生,看到每一位学生的优点长处,去挖掘每一个平凡而又独一无二的学生。同时,我们更要教会学生去爱自己和世界,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世界。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我们在充分学习专业知识时要着重注意心理学与教学法的学习。心理学为我们充分了解学生心理,了解学生行为作指导,教学法为我们讲好课做指导。现在的社会大背景下,对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并不容易实行,但我们也应尽己所能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对他们做出及时有效的指导。我们更要学习艾琳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和付出,用爱去感化学生,以真心换取真心。我们要时刻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篇二:美国应该是在我们印象中争议比较大的国家,简直都不能用褒贬不一来形容美国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甚至对于某个人来讲,对其都有又爱又恨的奇怪情愫。而对于我最羡慕的莫过于其能以基督教为立国根基,并因着对创造主的回应而提倡自由民主。即便是他们已在自由的宠溺之下,离他们立国时的初衷似乎渐行渐远。但说到自由,这又是谁能够拒绝的了的诱惑呢?毕竟古语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是若为自由故两者都可抛!”可见自由的魅力是何等的势不可挡,那么到底要怎样才能获得自由?什么又是真正的自由呢?引发我有这个思考的是一部改编自现实的电影《自由作家》,看名字还误以为是一名自由作家的成名传记,想来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候,看似每一个人都有了表达自己的机会,但也常常使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淹没在各样的声音当中。所以抱着学习成功经验的心态,我打开了这部电影。可片头就告诉我想的太简单了,硝烟四起暴力事件频发的呈现,完全打破了我曾经对洛杉矶的幻想,不能想象这样一个以自由文明的国家,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一度需要提着脑袋过生活——而这一切都只源于不同帮派种族间的不合。电影是以一个女孩艾娃的视角呈现的,在第一天上学之前就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紧接着爸爸就因为在族群中的重要地位,而被美国警察强行带走。可想而知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怎样的伤害,也因此她在常常遭受殴打的环境下进入了她的帮派生活。因为肤色的原因不仅仅要遭受莫名的歧视,甚至还随时要面对被枪杀的危险!能够想象由这样一群每天活在打打杀杀的状态下的孩子,组成一个班级将会是怎样的吗?而这部电影的主人公艾琳·格鲁维尔所要面对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班级。当她带着帮助这些孩子走出黑暗迎向光明的伟大理想兴奋的步入新的旅程,那群每日要在战火下幸存的孩子们就以群架的方式给了她一个见面礼。早知如此的老教师以过来人的身份劝慰道:“别灰心,你再坚持几年就可以教三年级了。教他们很愉快,到那时候,你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已经走了!”她先是表示疑惑,后却非常自信的说:“如果我做好自己的工作,他们可能会在门口排队等着进教室!”此言一出让两个原本安慰她的前辈好不尴尬,在他们看来她手下的这些刺头早点离开就是春天,可这个初出茅庐的新老师竟还对他们抱着如此期望,真是让人感觉不可思议。不过正如面试的时候所谈的,这位后来被学生亲密称为“格女士”的老师,就是冲着这些被缓刑监督官强迫上学的孩子来的。不过,学校对这批挤走好学生而拉低学校分数的“流氓”可没这么乐观:对于他们来讲,留下他们只是减少他们在社会上惹麻烦的机会罢了。所以面对这个两不情愿的尴尬局面,这位格女士真可谓是任重而道远!让她意想不到的是第一次的冲突不过是前奏,就当她再度进入教室并尽量调节教室气氛的时候,更大的一次冲突在校园悄然爆发。虽然她现实的黑暗早有心理准备,但是真正身处其中才发现一切比她想象的严重的多。我能想象那时的她内心将有怎样的五味杂陈,因为我也曾经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我因为被鬼附的经历而被迫提前辍学,而又因为种种原因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抑郁当中。那时的我多么希望能有人给予我适时的帮助和引导,使我最好的青春年华不至于走的那么孤独凄凉。可是我却没有遇到那样的人,以至于我不得不立志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那样的人。可是当我真的接触到现在的辍学青年时,发现他们中间抽烟喝酒、打仗斗殴、吸毒卖淫......真可谓只有我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的!可不同的是,我最终选择放弃,因为我完全无法了解他们的世界,我也无法想象自己能对他们起到什么帮助的作用。可是艾琳却并没有放弃。虽然她可能也没有经历过,在这些孩子的内心深处这所学校就如同城市一样,而城市则如同监狱一般,所有人都分成由部落掌管的独立族群,彼此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武力,因为他们要保护属于自己的领地、属于自己的人...但是她尽可能的走进他们,为了让自己的课堂不至枯燥乏味,她不惜将饶舌歌星的歌词搬上课堂,并且她勇敢的以调换座位的方式,打破了教室固有的势力范围,当然发生冲突也是在所难免的。当提托一张关于贾马尔的讽刺画像将要引发新一轮冲突的时候,她借题发挥由此事谈到同因相貌特征而被丑化的犹太人,也自然而然的顺势提到了针对他们的大屠杀。但令人感到讽刺的是仅有班级一位白人同学知道这场屠杀,而其他对此闻所未闻的学生却在实际生活中体验着类似的“屠杀”。这让人无比心痛的现实,使格女士计划为学生申请相关的阅读书籍,可是学校却并不打算在这些人身上有过多的投资。因为对于学校而言,他们只要学会懂规矩就不错了,根本没必要在他们身上浪费教育资源。这使得她不得不靠再找一份工作,来负担为学生买书的费用。为了打破学生中族群之间的屏障,在课堂上以“线上游戏”的方式,用一个又一个问题撬开她们的心门,也让他们发现彼此之间有那么多的相同之处。游戏的最后她以日记本为礼物,要求学生每天写下自己想写的一切,并且可以自愿交给她来阅读。令她意外的是大多数人都交上了自己的日记,使她有机会进一步的了解这些孩子的悲惨经历。这使她不得不从兼职卖文胸的老师,额外再加上一个酒店接待员的工作,只为了能够有足够的资金自费到大屠杀纪念馆参观。这次参观给他们极大的震撼,而格女士趁热打铁的邀请他们与大屠杀幸存者一起吃了一顿大餐,听着这些慈祥的老人平静甚至于微笑的陈述着过去的不幸,他们自怨自艾的“墙堡”崩塌了。也因此,班级的氛围聚变,一场苹果汁的宣告会彻底将这班原本水火不容的学生融成一体,甚至让一个荣誉班的学生不惜降级加入。有了上次聚会的成功经验,同学们不甘于单单写信给《安妮.弗兰克日记》的那位保护犹太人免遭屠杀的英雄,而希望他们无所不能的“格女士”邀请她来到他们中间,而这次是通过大家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而当看到梦中英雄竟长相如此孱弱的时候,他们内心可能会产生一些困惑,但随着过往经历的不断呈现,想必这个矮小的慈祥老人在他们心中的形象也在不断的高大起来。可是这位老人却说:“不,我不是英雄,我做了我该做的是,因为那是正确的事。就这么简单...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我们能以我们自己的方式,给一间小黑屋点上一线亮光。不是吗?我读了你们的来信,你们的老师也告诉我很多关于你们的事情,你们才是英雄!每一天你们都是英雄...”老人的这段话说的无比庄重笃定,想必在同学们的心中漾起不小的波澜。以至于为了保护同族人被迫要在法庭作假见证的艾娃,却在法庭上冒着叛徒的罪名当场翻供。因加入帮派而被妈妈驱逐出家的浪子也选择了归家...…原本认为其他族群不存在自己就会好过些的同学们,也成为不分彼此的一个整体。而这位曾经被他们不屑于顾的白人老师,也成为他们心中无法割舍“妈妈”。在可能要分开的最后,她鼓励同学们将自己的故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因而一本名为“自由作家日记”的书诞生了,同样也就是这部同名电影的真实素材。记述到此想必大家都会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事实这部影片也的确是以教育为关键词的。但我看到的却是一群被“守护自由”桎梏的孩子,在“格女士”的爱与接纳之下,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千古年来多少人打着自由和正义的旗号,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可是归根究底又有那一场战争给人带来真正并且长久的自由呢?但是耶稣基督用祂在十字架上对所有罪人的爱与接纳做到了,我们都知道我们虽然可能归属于不同的宗派与地方教会,但在属灵意义而言我们都在基督里成为了一个整体,而且是唯一一个挣脱掉撒旦辖制的整体,也可以说是唯一得到真正长久自由的整体!但想要将基督已经做成的自由真实地活出来,却需要有人愿意像“格女士”那样不惜付出的努力,也需要有人像“艾娃”那样接受正确的引导。看着各自为营分门结派的现实,似乎我们永远都不能达至真正意义的合一。可是,如果《自由作家》中的孩子们都能从兵戎相见,变成不分彼此,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任凭自己停滞不前呢?

篇三:《自由作家》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传记电影,讲述了高中老师爱琳·格鲁威的教育感化一群沮丧的青少年,让他们逐渐成长为了具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一颗热忱真诚的心,带领迷失的孩子找到明灯。可以这么说,203班的同学放到任何一个学校,都会令老师们头疼不已。因为在这个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暴力枪杀充斥了这个班的孩子的生活,从而使这帮孩子们觉得只有暴力与牺牲才能解决问题。那为什么艾琳老师最后却成功了呢?不但消除了孩子们的歧视与偏见,还使得这些孩子重新做人重新学习了呢?我认为有如下原因。一、不要带偏见去看待学生。在电影里的学校里,很多老师已经将这些不读书的孩子视为“垃圾”。是不可救药的一群人,既然是垃圾,那就趁早放弃。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许多老师也给学生贴上了各种标签。正是由于这些标签,让一部分老师对这些学生也是呈放弃状态或者讨厌的状态。同样是学生,老师由于不同态度而区别对待。就像当年的黑人与白人,犹太人与德国纳粹一样区别对待。这也让师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隔阂越来越大。所以作为老师,我认为我们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只有老师带头消灭偏见与歧视,在班级管理上对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才能消除班级里的偏见与隔阂。二、融入到学生里,做学生信任的老师电影的中后部,爱琳老师通过努力,取得了班级学生的信任。学生都把老师当成了自己人,这是很难得的。在现实生活中,我观察到师生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上下级的关系。你作为学生就得听我老师的,因为我是老师我是长辈。正是大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