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复习策略+考点梳理+重点强训专题十七文言文阅读一、(2021·甘肃定西·九年级期中)文言文阅读。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日更定矣,余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等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从听觉方面写景,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表现出作者孤寂的情怀。C.作者以议论的表达方式收束全文,画龙参考译文。舟子的喃喃之语是引俗人之见,以正面描写表现“相公”之痴。D.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1.【答案】消失客居还2.【答案】(1)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平时考生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解析】本题要依据句中的文言词汇,常用的文言句式来翻译,①句抓住“沆砀”是白茫茫的一片的意思,②句抓住“更”。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解析】舟子的喃喃之语不是“正面描写”而是“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二、(2022·天津市第二南开九年级期中)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回答下列小题。醉翁亭记欧阳修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中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居高面下B.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C.野芳发而幽
芳:芳香D.树林阴翳翳;遮盖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一项是()。A.名之者谁 B.行者休于树C.杂然而前陈者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②自然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对偶手法,描写了山间早晚变幻多姿的景物,两幅画面对比鲜明。B.文章第③自然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思想颓废的抑郁和苦闷。C.本文除第①自然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D.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1.【答案】C
【解析】C.“野芳发而幽”中的“芳”是“花”,不是“芳香”。故答案为C。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词类的活用。A.名词用如动词,意为“取名,命名”;B.“休”是“休息”,不是词类活用;C.“前”是名词作状语,“在前面”的意思;D.“乐”是意动用法,“以……为乐”。据此,答案为B。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语句“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意思是: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太守酒酣而醉,此醉既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所以B项中“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思想颓废的抑郁和苦闷”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B。【参考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三、(2021·山西太原·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乙】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1.押韵是体现诗歌韵律的方式之一。请找出《沁园春·雪》中的韵脚,说说押的什么韵。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稍逊风骚
浩浩汤汤3.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须晴日
须:____________________2.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____________________3.浊浪排空
排空:____________________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____________________4.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1.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翻译: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乙】两文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各自怎样的抱负?1.【答案】韵脚有“飘”“滔”“娇”“骚”等,押的是“ao”韵。【解析】本题考查押韵与韵脚。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故《沁园春·雪》韵脚为“飘”“滔”“高”“娆”“娇”“腰”“骚”“雕”“朝”等;押的是“ao”韵。2.【答案】xùn
shng
【解析】本题考查注音。逊:xùn,次,差,不及。浩浩汤汤:hàohàoshāngshāng,犹浩浩荡荡。指水势壮阔的样子。3.【答案】等到
美好
冲向天空
探求【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等到晴天的时候。须:等到。2.句意: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胜:美好。3.句意:浑浊的浪冲向天空。排空:冲向天空。4.句意: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求:探求。4.【答案】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
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如果没有这种人
我同谁一道呢【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1.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璧:圆形正中有孔的玉。2.微:如果没有。斯人:这样的人。5.【答案】《沁园春•雪》描绘出中国北方严冬冰封雪飘的壮阔景象,写景引出对历史人物的评说,明确无产阶级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与主宰者,体现了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岳阳楼记》先总写登楼一览洞庭湖的胜景,再分别写洞庭湖阴晴的景象,迁客骚人面对阴晴景象的悲喜,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情怀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先忧后乐的广阔胸襟和政治抱负。【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情感主旨。《沁园春·雪》由“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可知,本文描绘出中国北方严冬冰封雪飘的壮阔景象;之后,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最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总写登楼一览洞庭湖的胜景;“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写洞庭湖阴晴的景象以及迁客骚人面对阴晴景象的悲喜;与下段“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形成鲜明对比,结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点明了全篇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先忧后乐的广阔胸襟和政治抱负。【参考译文】【乙】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四、(2022·湖北随州·九年级阶段练习)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范文正浙西救灾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②,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③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④奏劾杭州不恤荒政⑤,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⑥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既卒,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范文正为政主忠厚,所至有恩。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有删改)【注】①殍殣: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聚集百姓慰问,馈赠物品。存,慰问。饷,给……以饭食。③敖:通“廒”,粮仓。④监司:主管检查的官员。⑤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⑥条:分列项目、条目。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①为术甚备()②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③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④日无虑数万人()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公之惠也。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结合本文,请具体说说范仲淹是如何把天下黎民的忧乐记挂在心间的。1.【答案】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解析】本题考查断句。句意: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因为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主语是“文正”。“所以宴游及兴造”是“条叙”的具体内容。故断句为: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2.【答案】具体、完备
缘由,……的原因
救济,给恩惠
每天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备,具体、完备。②句意: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因为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所以,缘由,……的原因。③句意: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惠,救济,给恩惠。④句意: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日,每天。3.【答案】这一年,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定,民众没有逃荒外流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是岁,这一年;唯,只有;晏然,安定的样子;流徙,逃荒、迁徙;皆,都。惠,恩惠。4.【答案】他分发粮食,聚集百姓慰问;鼓励百姓出游,大兴土木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他以工代赈,让百姓不流离失所,并且自食其力,从而使社会安定。这些事例充分表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可见他把天下黎民百姓放在心间。【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事件。根据第一段中的“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可得:分发粮食,聚集百姓慰问。根据第一段中的“希文乃纵民竞渡”“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可得:鼓励百姓出游,大兴土木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根据第二段中的“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可得:以工代赈,让百姓不流离失所,并且自食其力,从而使社会安定。这些事例说明他不仅有着高超的政治智慧,而且关心百姓疾苦,时刻把百姓记挂在心头,勤于政务。体现了他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参考译文】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因为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范仲淹死后,皇帝亲手在他的墓碑上写着“褒贤之碑”。范仲淹为政主张忠厚,所到之处皆有恩义。他死后,羌族首领几百人,为他恸哭如推动父亲,斋戒三天才离去。五、(2022·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江宁分校九年级阶段练习)文言文阅读。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二三子①其佐我明扬仄陋②,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节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①二三子:诸君②明扬仄陋:明察荐举出身微贱而德才兼备的人。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B.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C.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 D.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称】以称吾意()
不以千里称也()(《马说》)②【举】唯才是举()
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军数征行,或遇疫气。②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3.选文里曹操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解析。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句意为:君主想要得到贤才,竟然连闾巷都不走出,这难道是侥幸碰上的吗。“及其得贤也”动宾结构,“也”作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曾不出闾巷”动宾结构,应在“巷”后停顿;故断句为: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故选A。2.【答案】符合、适合
著称
举荐、推举
成就【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来符合我的心意。称:符合、适合。句意:不因为能日行千里而著称。称:著称。②句意: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提拔或推荐。举:举荐、推举。句意: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举:成就。3.【答案】①军队多次远征,有时还遇到瘟疫。②假如一定是廉洁之士然后才能被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称霸天下呢?【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重点字词有:数:多次;或:有时;疫气:瘟疫。②重点词语:若:假如;必:一定;用:任用;则:那么;何以,以何,凭什么。4.【答案】①关爱士兵。他令官府要慰问救济有困难的战死士兵家庭,不得停止供应食粮;②重视人才。他认为执政者应该寻访贤才,唯才是举。(意思接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概括解析。根据第①段“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可知,凡是战死士兵家中没有产业,难以维持生活的,曹操让官府不得停止供应食粮,官吏必须慰问救济他们,可见其关爱士兵,体恤下属。根据第②段“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可知,曹操让其他人帮他推荐有用之才,可见他求贤若渴,重视人才。【参考译文】魏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建安十四年三月,曹公进军到了谯县……曹公下令说:“最近几年来,军队多次远征,有时还遇到瘟疫,官兵多有死亡,不能再回家乡,夫妻难以团聚,百姓流离失所,这难道是仁爱之人乐意看到的吗?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特此命令:凡是战死士兵家中没有产业,难以维持生活的,官府不得停止供应食粮,官吏必须慰问救济他们,这才符合我的心意。”建安十五年春天,又颁布命令:“自古以来,凡是开国和中兴的君主,谁不是得到贤人君子和他们共治天下呢!君主想要得到贤才,竟然连闾巷都不走出,这难道是侥幸碰上的吗?是高高在上的执政者不去寻访罢了。如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正是急需贤才的时候。假如一定是廉洁之士然后才能被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称霸天下呢?各位一定要帮我明察举荐出身低微的有才之士,只要有才就举荐,使我能够重用他们。”六、(2022·四川成都·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游浣花记〔宋〕任正一成都之俗,以游乐相尚,而浣花尤甚。每岁四月十有九日,都人士女,丽服靓妆,南出锦官门,稍折而东,行十里,入梵安寺,罗拜冀国夫人①祠下,退游杜子美故宅,遂泛舟浣花溪之百花潭。凡为是游者,架舟如屋,饰以缯彩,连樯衔尾,荡漾波间,箫鼓弦歌之声喧哄而作。其不能结舟者,依岸结棚,上下数里,以阅水戏竞渡,舟之往来。成都之人于他游观或不能皆出,至浣花,则倾城而往,里巷阗然。府尹亦为之至潭上,置酒高会,尽众人之乐而后返。此俗所以流传者,乃冀国故事也。冀国姓任,本溪上小家女。任媪尝祷于神祠,梦神人授以大珠,觉而有娠,明年四月十有九日生女。稍长,有僧过其家,疮疥满体,衣服垢敝,见者心恶,独女敬事之。一日,僧持衣从,以求浣,女欣然濯之溪边,每一漂衣,莲花辄应手而出,铺于满潭。里人惊异,求僧,已不知其所往,因识其处,为百花潭。会崔宁节度西川,见女,心悦之,纳以为妾。宁妻死,随为继室,累封至冀国。据《唐书》载,大历中,崔宁自蜀入朝,留其弟宽守。杨子琳自泸州袭之,宽战力屈。冀国素骁勇,出家财募士,得千人,设部队,自将以进。子琳惧,引去,蜀赖以全。亦谓之“佑圣夫人”。既贵,每生日,即来置酒其家,舣船江上,访漂衣故处,徘徊终日。后人因之,岁以为常,且即寺之东庑作堂祠之。(节选自《全蜀艺文志》,有删改)【注释】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佑圣夫人”。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连樯衔尾
衔:连接B.里巷阗然
阗:充满,此引申为“挤满”C.访漂衣故处
故:缘故D.冀国素骁勇
素:一向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府尹亦为之至潭上,置酒高会,尽众人之乐而后返。②后人因之,岁以为常,且即寺之东庑作堂祠之。3.请结合选文内容,解析“祭拜冀国夫人”这一习俗世代相传的原因。1.【答案】C【解析】1.C.句意:把船停泊在当年自己漂洗衣服的地方。故,原来的、旧的。故选C。2.【答案】①府尹大人也因此到百花潭边,摆下酒席大宴宾客,让大家都玩乐尽兴之后才返回。②后人延续(承袭)了这项活动,将此设定为每年的固定活动(即“每年以之为固定节目”),并且在梵安寺东面的长廊边修建祠堂来祭拜她。【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①亦,也。为,因为。之,代词,这。至,到。置酒,摆酒。高会,大宴宾客。尽,完全。②因,延续。之,代词,这项活动。岁,每年。常,固定(的活动)。且,并且。即,靠近。作,修建。祠之,祭祀她。3.【答案】因为:①冀国夫人的出生不凡(似与天神和珍珠有关),是善良美好形象的化身,令人神往和尊敬;②她助人为乐,在帮助僧人洗衣时,满潭出现神奇的莲花,令人联想到慈善的神灵;③冀国夫人是骁勇的女中豪杰,她召集并带领军队打败外敌入侵,保全了成都,是有功之人。所以,人们要祭拜她。④成都人历来好游乐,四月又是风景怡人的季节,这一祭拜活动很容易就形成习俗并得以流传。【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任媪尝祷于神祠,梦神人授以大珠,觉而有娠,明年四月十有九日生女”可知她出生就不凡,与天神和珍珠有关。给她身上带来了神秘色彩,“珍珠”暗示了她身上的美好品性。根据“女欣然濯之溪边,每一漂衣,莲花辄应手而出,铺于满潭”可知她生性善良,助人为乐。帮助僧人洗衣,满潭皆是莲花。根据“冀国素骁勇,出家财募士,得千人,设部队,自将以进。子琳惧,引去,蜀赖以全”可知她一向骁勇,家国有难时,挺身而出,招募军队,打败了乱军,成都都因她得到了保全。人们为了感激并纪念她,设祠祭拜。根据“成都之俗,以游乐相尚,而浣花尤甚。每岁四月十有九日,都人士女,丽服靓妆,南出锦官门,稍折而东,行十里,入梵安寺”可知成都人历来以游乐为风尚,四月风景正好,正是出行赏景的最佳日期,所以祭拜冀国夫人的行为就成为了习俗,固定并流传下来。【参考译文】成都的风俗,非常推崇游玩和娱乐,而其中又以在浣花溪的游乐为特别隆重。每年农历四月十九日,成都的男男女女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向南出锦官门,再向东走十里,进入梵安寺,在冀国夫人祠环绕着祭拜,出来后又到杜甫的故居游玩,再从浣花溪划船直到百花潭。凡游玩的人,都架着如房屋般大的游船,并用彩色绸缎装饰,桅杆碰着桅杆,船头挨着船尾,在水面上飘荡,船上还传来各种乐器的声音,此起彼伏,非常热闹。那些不能泛舟的人,就沿着岸边搭起了很多凉棚,绵延几里之远,来观赏水上争相游渡的游戏和过往的船只。成都人,在其他地方游玩或许不是全都要出来,但到浣花溪却是全城人都要前往,大街小巷拥挤不堪。连府尹大人也因此到百花潭边,摆下酒席大宴宾客,让大家都玩尽兴之后才返回。此习俗流传下来,是因为冀国夫人的故事。冀国夫人姓任,原本是溪边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孩。她的母亲曾经到神祠去祈祷,后梦见天神将一颗很大的珍珠给了她,醒来后就怀孕了,第二年四月十九日生下一个女儿。女儿渐渐长大了,有一位僧人路过她家,满身都是疮疤,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看到的人心里都觉得很厌恶,只有这个女孩仍然很恭敬地侍奉他。有一天,僧人拿了一件衣服跟随她,请她帮忙浣洗,女孩就高兴地拿到溪边去洗了起来,每漂洗一次就会有一朵莲花随着从她手上绽放而出,竟使满潭飘满了莲花。乡里的人都很惊讶,再找那僧人已经不知去向,于是把那个地方命名为百花潭。恰逢崔宁担任西川节度使,见到这个女孩非常喜欢,就把她收为了妾室。崔宁的妻子死后,她成为了正室夫人,多次受封,直到冀国夫人的封号。据《唐书》记载,大历年间,崔宁从成都进京,留下弟弟崔宽镇守。杨子琳从泸州领军攻打成都,崔宽不能抵御。崔宁的妻子冀国夫人平素就非常勇猛,便拿出自己的财产招募士兵,招募了上千人,组成军队,自己带领着进军出击。杨子琳害怕了,带兵逃走,成都因此得以保全。后人又称她为“佑圣夫人”。当她拥有尊贵地位之后,每年生日,都会在家中摆酒,再乘船出游,把船停泊在当年自己漂洗衣服的地方,在那里待上一整天。后人承袭了这项活动,并将此设定为每年的固定节目,且在梵安寺东面的长廊边修建了祠堂来祭拜她。七、(2022·湖南·长沙市南雅九年级阶段练习)古文阅读。喜雨亭记(节选)宋·苏轼①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②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③,虽欲优游④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③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注①忭(biàn):欢乐。②荐饥:连年饥荒。③二三子:你们。④优游:悠闲自得。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文言字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而凿池其南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B.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是日更定矣C.忧者以乐,病者以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吾以名吾亭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2.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B.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C.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橘/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D.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4.苏轼在《喜雨亭记》一文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一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吗?请结合原文说说本文表现的思想感情。1.【答案】A【解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B.代词,这/代词,这;C.介词,因为/介词,因为;D.动词,命名/动词,命名;故选A。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句话的意思是: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既以名亭”说的是以“喜雨”给亭子命名这件事,后面应该停顿;“又从而歌之”写的是在此基础上又用歌曲来咏此事,意思更进一层,后面应该停顿;“曰”的后面是歌词的内容,其后停顿;“使”的意思是“假使”,“使天而雨珠”“使天而雨玉”是假设的两种情况,“寒者不得以为襦”“饥者不得以为粟”是事情的结果。所以,正确的停顿应为: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故选A。3.【答案】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解析】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今(现在)”“遗(遗弃)”“始(才)”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4.【答案】苏轼在《喜雨亭记》一文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一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即:关心民众疾苦或与民同乐。雨,能够避免旱灾,让农民庄稼获得丰收,所以作者高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作答时,首先明确二者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本文第①段写久旱民忧,大雨后民喜,把“修亭”与“喜雨”联系起来,以忧衬喜;第②段寓议论于对话之中,以设问的方式,从反面入手来探讨喜雨,喜雨骤至,泽惠我民,又怎么能说不是上天厚待苍生?雨让老百姓避免旱灾,庄稼获得丰收,通篇都贯穿着为雨而喜的喜气洋洋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对民众疾苦的关心或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里,“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参考译文】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修建官舍,在厅堂的北面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作为休息的场所。这一年的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这件事,预示为丰收年。后来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老百姓才因此担忧。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下了三天才停住。于是官吏们在厅堂中一起庆贺,商人们在市场上一起歌唱,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欣,忧愁的人因此快乐,生病的人因此痊愈,而我的亭子恰好建成。于是我在亭子里举杯劝客饮酒,并且问他们说:“再过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说:“再过五天不下雨就没有麦子了。”“再过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说:“再过十天不下雨就没有禾苗了。”“没有麦子,没有禾苗,年景将要频频发生饥荒,诉讼案件繁多而且盗贼更加猖獗。那么我和诸位,即使想在这个亭子上悠闲游乐,难道可能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和诸位,能够在这个亭子上悠闲游乐的原因,都是雨的恩赐啊,难道又能忘记吗?”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八、(2021·湖南长沙·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声弇弇①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②,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③,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鷇④,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嗟呼!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⑤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⑥,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⑦。——选自《鸟说》(戴名世)【注释】①弇弇(guān):拟声词,二鸟相和之声。②盏:灯。③掬:捧。④鷇(kóu):初生的小鸟儿。⑤奚:为什么。⑥非所:不应该呆的地方。⑦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人生的道路并不很宽。1.下面是阅读本文时对文言字词含义的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A.运用课内迁移法,由《醉翁亭记》“饮少辄醉”的“辄”解释为“就”,可以推断“辄息于屋上”的“辄”也可以解释为“就”。B.在古代“去”有两种释义:①离开;②距离,由此可以推出本文中“去地不五六尺”的“去”与《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的“去”都是距离的意思。C.“下瞰而鸣”的“而”,在文中表修饰,与《醉翁亭记》中的“杂然而前陈者”的“而”用法相同。D.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词类活用的现象,如“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的“巢”字与《湖心亭看雪》中“是金陵人,客此”的“客”字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与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B.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C.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D.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4.请找出本文能揭示主旨的关键性句子。读完此文你获得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章简要阐述。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B.理解有误。结合释义推断,本文中“去地不五六尺”的“去”是距离的意思,《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的“去”是离开的意思。故选B。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结合“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解析,“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中有标志性词语“之”,是连接主谓语的助词,中间不可中断,故在“鸣”后断句;“手下”是主谓短语,故在“下”后断句;“鸣乃已”是主谓短语,中间不可中断;再结合句意“轻摇鸟巢它轻叫,重摇鸟巢它就大叫,手拿下来,鸣叫才停”可断句为: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故选D。3.【答案】雏鸟将要出壳了,雌鸟就用翅膀盖着它,雄鸟出去捕食。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中注意重点字词“且(将要)、覆(盖)、往(去)”要理解正确。4.【答案】(①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②启示:要选择好的环境来生存、发展(或学会保护自己,远离恶势力、君子当远祸等均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结合“嗟呼!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可知,作者在讲完鸟的故事后发出感叹:这鸟有洁白的羽毛和悦耳的叫声,为什么不到深山里去寻找茂林栖息呢,托付身体到不合适的地方,才会被奴仆侮辱而死!(难道)它们认为这世上生存的路很宽吗?据此可知,揭示主旨的句子是“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结合“桂之上日有声弇弇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可知,鸟儿筑巢在人手可以碰到的树枝间,不到深山里去寻找茂林栖息,托付身体到不合适的地方,最后被奴仆侮辱而死,据此得出启示:我们要选择好的环境来生存、发展;要学会保护自己,远离恶势力、君子当远祸等。作者通过二鸟“托身非所”致死的不幸遭遇,意在告诉我们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注意回避风险,尽量远离祸患。【参考译文】我读书的房屋,旁边有一棵桂树。桂树上每天有鸟的鸣叫声。靠近一看,是两只鸟在桂树的枝干之间做巢,距离地面不到五六尺,人的手可以碰到它。巢像一盏灯一样大小,精密完整而牢固,用细草缠结而成。鸟是一雌一雄,小的不能满一捧,毛色明亮而洁净,像月光一样皎洁,值得怜爱,不知道是什么鸟。雏鸟将要出壳了,雌鸟用翅膀盖着它,雄鸟去捕食。每次得到食物后,就在屋顶上歇息,不马上下来。房屋的主人戏弄地用手摇它的巢,它就向下看着鸣叫,轻摇鸟巢它轻叫,重摇鸟巢它就大叫,手拿下来,鸣叫才停。后来有一天,我从外面来,见鸟巢掉在地上,找两只鸟和鸟卵,没有了。问它们的去向,是屋主的童仆抓走了。唉!这鸟有洁白的羽毛和悦耳的叫声,为什么不到深山里去寻找茂林栖息呢,托付身体到不合适的地方,才会被奴仆侮辱而死!(难道)它们认为这世上生存的路很宽吗?九、(2022·江苏·宜兴市树人九年级阶段练习)文言文阅读。尤袤,字延之,常州无锡人。少颖异。入太学,以词赋冠多士。绍兴十八年,擢进士第。当是时,大宗正阙丞,人争求之。陈俊卿曰:“当予不求者。”遂除袤。虞允文以史事过三馆,问谁可为秘书丞者。佥①以袤对,亟授之。先是,张栻说自阁门入西府,士论鼎沸。从臣因执奏而去者数十人,袤率三馆上书谏。后说留身密奏,于是梁克家罢相,袤与秘书少监陈骙各与郡。袤得台州,州五县,有丁无产者输二年丁税,凡万有三千家。前守赵汝愚修郡城工才什三,属袤成之。袤按②行前筑,殊卤莽③,亟命更筑,加高厚,数月而毕。明年大水,更筑之墉正值水冲,城赖以不没。(选自《宋史·尤袤传》,有删改)【注】①佥qiān:全,都。②按:巡查,巡视。③卤莽:同“鲁莽”,粗疏之意。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除袤
除:免除 B.属袤成之
属:同“嘱”,嘱托C.亟授之
亟:紧急 D.凡万有三千家
凡:总共2.下列句中的“以”与“虞允文以史事过三馆”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策之不以其道 B.醒能述以文者C.不以物喜 D.属予作文以记之3.翻译下列句子。①从臣因执奏而去者数十人,袤率三馆上书谏。②明年大水,更筑之墉正值水冲,城赖以不没。③概括说说文中的尤袤是一个怎样的人?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A.句意:于是授予给尤袤。除,授官;故选A。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虞允文以史事过三馆”句意:虞允文因修史的事访问三馆。以:介词,因为;A.介词,用;B.介词,用;C.介词,因为;D.连词,表目的,来;故选C。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①重点字词:从臣,侍从之臣;因,因为;执,坚持;去,离开;数,几;谏,劝谏;②重点字词:明年,第二年;更筑,重新修建;值,正好遇到;没,淹没。3.【答案】①侍从之臣因为坚持上奏而离职的几十人,尤袤率领三馆人员上书劝谏。(去、数、执)②第二年发大水,重新修建的城墙正好遇到大水冲击,州城依靠它没有被淹没。(明年、更、值,句式通顺)3.①聪明不凡②正直敢言③勤政爱民(受百姓爱戴)④关心国家救灾工作(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人物形象的把握。首段“入太学,以词赋冠多士。绍兴十八年,擢进士第”,说明尤袤聪明不凡;第二段“袤率三馆上书谏”,说明尤袤正直敢言;第二段“袤得台州,州五县,有丁无产者输二年丁税,凡万有三千家”,说明尤袤勤政爱民;第二段“袤按行前筑,殊卤莽,亟命更筑,加高厚”,说明尤袤关心国家救灾工作。【参考译文】尤袤,字延之,常州无锡人。年轻时就聪明不凡。进入太学,凭着辞赋在众多学子中名列第一。绍兴十八年,考中进士。当时,大宗正司空缺一个副职,人们争着求取这个位置。陈俊卿说:“应当给不求取的人。”于是授予给尤袤。虞允文因修史的事访问三馆,询问谁是可以担任秘书丞的人,都回答尤袤,很快就任命他。在此之前,张栻说从阁门官进入枢密院(西府),朝廷人士议论纷纷。侍从之臣因为坚持上奏而离职的几十人,尤袤率领三馆人员上书劝谏。后来张栻说留下来秘密上奏,于是梁克家被罢免宰相,尤袤和秘书少监陈骙各自出朝担任地方官。尤袤去台州,台州五个县,有人丁没有田地产业的交两年人丁税,一共一万三千户。前太守赵汝愚修建州城工程才完成十分之三,嘱托尤袤完成它。尤袤巡视前面修筑的部分,太粗糙,立即命令重新修建,并加高加厚,几个月完工。第二年发大水,重新修建的城墙正对着激流冲击,州城依靠这个没有被淹没。十、(2021·河北唐山·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①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②。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③,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④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⑤也。”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⑥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⑦,准严供帐⑧,大为具待⑨。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⑩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⑪,笑曰:“此张公谓我矣。”[注]①华州下邽:地名。②《春秋》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③临轩顾问:到殿前长廊看望询问。④由是:因此。⑤文皇魏徵:文皇即唐太宗,魏徵,太宗时为相。⑥僚属:同僚。⑦罢还:罢职回来。⑧严供帐:尊敬地供给帐幕。⑨具待:盛情款待。⑩霍光:西汉大臣,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异母之弟。⑪不学无术:《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①或教准增年()②上由是嘉之()③及准出陕()④准莫谕其意()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尝奏事殿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谓其僚属曰/太守谓谁C.准送之郊/文皇之得魏徵 D.取其传读之/其喜洋洋者矣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准方进取,可欺君邪?②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4.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1.【答案】①有的人②嘉奖,奖赏
③等到,到……的时候
④明白,知晓,理解【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为: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或,有的人;②句意为:因此皇帝奖赏他。嘉,嘉奖,奖赏;③句意为:等到寇准出使到陕西的时候。及,等到,到……的时候;④句意为:寇准没有领会到他的意思。谕,明白,知晓,理解。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尝:曾经/曾经;B.谓:对……说/是;C.之:到……去/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其:代词,他的/代词,那;故选A。3.【答案】①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能欺骗君主呢?②寇准就拉着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再坐下,事情解决后才退下。【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①方,刚刚;进取,参加进士考试;欺,欺骗;②辄,就;引,拉;复,再,又;乃,才。4.【答案】才华出众;诚实(诚信);耿直;宽容虚心(答出其中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从“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可以看出,他才华出众;从“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可以看出他很诚实,讲诚信;从“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可以看出他耿直;从“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可以看出他宽容虚心。【参考译文】寇准,字平仲,是华州下邽人。寇准年轻时才华出众,精通《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十九岁时中进士。太宗选拔人才,经常亲自到殿前长廊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经常不被录取。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能欺骗君主呢?”寇准曾经在宫殿之中向皇帝启奏事项,他的话与皇帝的想法不符,皇帝很生气地站起来,寇准于是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因此皇帝奖赏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文皇得到了魏徵一样。”起初,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做了宰相,就对自己的同僚下属说:“寇准是少见的人才,可惜他知识学问不够啊。”等到寇准出使到陕西的时候,恰好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设宴,准备酒食款待张咏。张咏将要离开的时候,寇准把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去看啊。”寇准没有领会到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笑着说:“这是张公在教导我啊。”十一、(2021·贵州黔南·九年级期中)文言文阅读。皮先生学愚公有皮先生者,鲁而好奇。慕愚公之移山也,而曰:“愚公年九十,我始半之。太行、王屋若是其高且广也,而可移,我盍①试其少者?”野有丘,率二子荷畚操箕,旦夕垦之,而欲以徙之。或笑止之曰:“愚公事,《列子》寓言耳。且彼为其塞出入之也,故欲平其险。今此培塿②者,处于广漠之墟,居焉而不障于庐,行焉而不壅于途,葬焉而不室于墓,种莳③焉而不侵子之田壤,亦既避子之巧矣。子何为者?且是丘也,高仅可隐,广不及数亩之宫,平之不足以夸力,去之不足以鸣能,过之者如去毛发焉。而曾莫之知也,子何为者?”弗听,垦之期月,运土于溪中,溪为之塞。是岁旱,溪涸。溪右甲之农,其田弗溉焉,苗且槁。以先生绝其源也,相与哄诸其门。先生惧,亟出溪中土置溪上,复成一丘。见者笑谓先生曰:“此夸娥氏之力也!”(选自《耳食录》)【注释】①盍:何不。②培塿:小土丘。③莳:种植。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我始半之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B.且是丘也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C.以先生绝其源也
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D.广不及数亩之宫
非学无以广才(《诫子书》)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弗听,垦之期月,运土于溪中,溪为之塞。3.以下两个句子中的“也”字都带有感叹的意味。请阅读句子,揣摩说话人的心理,并联系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①太行、王屋,若是其高且广也,而可移,我盍试其少者?②此夸娥氏之力也!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根据语义来确定。A.始:才/开始;B.且:而且/将近;C.绝:断绝/断绝;D.广:宽度/增长;故选C。2.【答案】皮先生不听,开垦了一个月,把土运到溪中,溪水被土堵住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句子的翻译。注意重点实词及句式的特点。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弗:不,垦:开垦,期月:一整个月,于:到,为:表示被动,翻译出被动句式即可。3.【答案】第一个“也”体现了他对愚公的羡慕,第二个“也”表现了对皮先生的嘲讽,文章写出了对与现实不符、盲目模仿行为的鄙视。【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①“太行、王屋,若是其高且广也,而可移,我盍试其少者?”译为:太行山、王屋山,这么又高又广的山,他尚且能够移走,我怎么不试试移走小点的山呢?”写出了皮先生对愚公能力的赞叹,表达了他的的羡慕之情。②“此夸娥氏之力也!”句意为:你真有夸娥氏的力气啊!这是对皮先生的嘲笑和讽刺,写出了对其与现实不符、盲目模仿行为的鄙视。【参考译文】有个姓皮的先生,生性鲁莽而且好奇。钦慕愚公的移山行为,说:“愚公九十岁了,我的年龄才是他的一半。太行山、王屋山,这么又高又广的山,他尚且能够移走,我怎么不试试移走小点的山呢?”野外有个土丘。皮先生带领两个儿子扛着土筐拿着簸箕,从早到晚开垦土丘,打算搬走它。有人笑着劝止他说:“愚公的故事,是《列子》里边的寓言。那是因为太行山、王屋山阻挡了愚公让他转很多的路,所以愚公打算铲平大山。现在这个小十丘,处于平原上边,居住在这里的人也不觉得它挡住了房子,走路的人也不觉得它堵了路,在这里埋葬死者也不觉得它影响了墓穴,种庄稼也没有干扰你家的土壤,它处在这里已经很合适了。你还想怎么样?而且这座土丘,高度只不过一人多高。宽度只不过几亩大小,铲平它也不足以说明你的力气大,搬掉它也不足以说明你的能力,从这上边迈过去就像拔掉一根头发一样容易。你又不是不知道。你这样做是为什么?”皮先生不听。开垦了一个月,把土运到溪中,溪水被土堵住了。这年出现了旱情,溪水干涸了。溪水东边的农民,田地得不到灌溉,禾苗就要枯死了。都认为是皮先生断绝了水源,大家一起到他家门前吵闹,皮先生害怕了,连忙挖出溪沟里的土倒在溪上,又成了一座土丘。看到的人都笑着对皮先生说:“你真有夸娥氏的力气啊!”十二、(2021·贵州黔西·九年级期中)阅读古文,回答问题。【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大守醉也。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①朝晖夕阴
晖:_______________②日星隐曜
曜:_______________③杂然而前陈者
陈:_______________④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_____________2.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与欧阳修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不同。4.联系【乙】文的写作背景,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从【乙】文作者身上获得的启示。1.【答案】日光;
光芒;陈列,摆开;倒下的样子【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为:一天里或早或晚阴晴变化。晖:日光;②句意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光芒;③句意为: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陈:陈列;④句意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倒下的样子。2.【答案】①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②太阳出来的时候,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①句重点词语:此,这;则,就;大观,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备,详尽,完备;矣,语气词“了”。②句重点词语: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林霏,树林中的雾气;开,消散,散开;归,聚拢;暝,昏暗。3.【答案】“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以物喜,以己悲。欧阳修的“览物之情”是与民同乐。前者立足于个人的得失与荣辱,后者则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解析】本题考查对不同文章内容、情感的理解、解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通读全文,明确文章的主要意思,边读边思考。然后用自己简明的语言归纳概括。联系甲文中“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内容可知,作者认为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立足于个人的得失与荣辱,以物喜,以己悲的;联系乙文中“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大守醉也”的内容可知,欧阳修的“览物之情”是与民同乐,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4.【答案】示例: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应该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葆有一颗向上的心。【解析】本题考查就文本重要问题进行个性化探究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仔细阅读文本,然后用句子的语言来阐述启示,往往与文本的主题相关。宋仁宗庆历五年(一零四五),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正是作者贬谪滁州当太守的时刻,照理属于仕途失意,然而作者却能够抛却个人的荣辱恩怨,以百姓的利益为重,心系黎民,与民同乐。启示:这告诉我们个人的挫折和失意不算什么,我们要有昂扬向上的斗志。据此总结作答即可。【参考译文】【甲】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乙】至于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酿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十三、(2022·四川成都·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后面小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乌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丙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指朝廷。B.微斯人
微:少。C.树林阴翳
翳:遮盖。D.客此
客:客居。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览物之情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醒能述以文者
属予作文以记之C.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问其姓氏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而不知人之乐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A.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惊异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B.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C.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D.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惊异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解析有误的一项是()。A.三段短文中,面对世事或人生的浮沉,作者的情感有别:甲文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乙文的随遇而安中是怡然平和;丙文的率性任真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B.三段短文中的一些句子表达也颇有深意:甲文“微斯人,吾谁与归”暗含滕子京,以此规劝勉励好友;乙文末“太守谓谁”的问与答,解开全篇悬念,余音绵绵;丙文“问其姓氏”而不言姓氏,则暗含诀别之意、家国之思。C.三段短文的表达方式各有异同:甲文以议论、抒情为主;乙文在叙事中,融入议论和抒情:丙文在叙事中穿插了大量的人物描写。D.三段短文中都有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甲文是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抱负;乙文则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丙文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参考译文,包含了作者对“痴”字的称赏。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B.微斯人句意:如果没有这种人。微:如果没有;故选B。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