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脑筋急转弯看电影:两位爸爸和两位儿子一同去看电影,可是他们只买了3张电影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二、学生自主探究,呈现雏形的韦恩图1.学生活动2.教师巡视,给与指导3.展示探究成果,并逐一分析4.形成雏形的韦恩图既直观地看出喜欢画画的人数,又直观地看出喜欢唱歌的人数,还直观地看出了同时喜欢的人。5.介绍韦恩图的文化史6.分析韦恩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韦恩图左椭圆:喜欢画画的人数右椭圆:喜欢唱歌的人数7.建构模型,内化新知。喜欢画画(3人)胡天琪王依晨肖宇涵喜欢唱歌(4人)于浩泽郑皓允宋书欣肖宇涵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韦恩图,反馈。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1.同学们排队做操,小明的位置从前面数排第4位,从后面数排第7位,一共有几人?2.小明第一天买了5种,第二天也买了5种,两天一共买了几种?3.根据通知要求,各班要选拔6人参加踢毽子比赛,5人参加跳绳比赛。3(1)班会有多少人参加比赛?生:我觉得……5+6-()=至少6人,最多11人。引导学生有序思维,使重叠问题再上升到一个高度。参加比赛的最多9人。(×)参加比赛的最少6人。(√)课件演示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总结出:可能参赛的是11人、10人、9人、8人、7人、6人,其中最少6人,最多11人。四、总结感悟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韦恩图,并借助韦恩图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重叠问题。这是一种数学思想,叫集合思想。(板书:集合)今天我们利用集合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学习上能多观察、勤思考,探寻更多的数学奥秘。今天,咱们班的同学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让老师很为你们感到开心和自豪!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集合思想是数学中基本的思想,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学生在一年级学习数学时,就常常把1个、2朵花、3枝笔等用一条线圈起来表示;学生学习四边形,把不同的四边形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填空,这些都是学生学习集合的思想。但本节课学习的重复部分用集合图来表示,学生是没有学习过的,因此,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结合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集合图。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自主探究和合作能力还处在萌芽发展阶段,对事物认识往往是直观的,但他们天性好奇心强,当以往的经验与认知水平发生矛盾时,容易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效果较好,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学生有笑,有思考,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本单元教材第一次安排了简单的集合思想的教学。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虽然学生在计数和计算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集合思想,但学生在低年级接触的集合思想更多是一一对应的思想,对于两个集合间的运算,尤其是交集的体会并不多。学生在早期学习数学时就已经开始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如:分类的思想与方法,再如:一年级时接触过这样题:“有一列小朋友,从前数明明排第5,从后数明明排第3,这一列有几人?”对于“重复的人数要减去”,学生是有经验的,能够列式解答。集合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这一数学思想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今后的学习经常运用到维恩图表示关系,如:三角形的分类、各种四边形关系等。都是让学生在体会运用上解决实际问题,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教材中体现以下几点:1.重视学生的已有基础,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自主探索与接受学习有机结合。2.利用直观的数形结合,突破探究的“拐弯点”,帮助学生感悟集合思想。3.提供丰富的练习内容,完善思维的“结构点”,有层次地渗透集合知识。分层练习,巩固提高1.同学们排队做操,小明的位置从前面数排第4位,从后面数排第7位,一共有几人?2.小明第一天买了5种,第二天也买了5种,两天一共买了几种?3.两块木板钉在一起一共50厘米,第一块木板长26厘米,第二块木板长32厘米,中间重叠部分长多少厘米?生1:26+32-50=8厘米生2:50-32=18厘米26-18=8厘米4.根据通知要求,各班要选拔6人参加踢毽子比赛,5人参加跳绳比赛。3(3)班会有多少人参加比赛?生:我觉得……5+6-()=至少6人,最多11人。引导学生有序思维,使重叠问题再上升到一个高度。参加比赛的最多9人。(×)参加比赛的最少6人。(√)课件演示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总结出:可能参赛的是11人、10人、9人、8人、7人、6人,其中最少6人,最多11人。本节课设计时我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知识出发,创设接近生活的问题情镜,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合作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时感受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应用价值,初步体会集合思想。综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学生借助教具直观体会数学思想、利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理解重叠问题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正确解答重叠现象中的相关数量。3、在探究生活中的重叠问题过程中,思猜测---思考---操作,积极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学生有笑,有思考,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一、创设问题情镜、激发探索。课堂一开始,以脑筋急转弯导入: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可是仔细一数才3人这是为什么呢?抛出问题,学生大胆思考、猜测,意见统一得出结论:一个人代表两个身份,即是爸爸又是儿子,从而自然而然的揭示课题:数学广角-----集合。二、设疑,直观领悟重复现象。在备教材时,发现课本上的例题对我们部的孩子而言太陌生,为了孩子更好的理解,同时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对教材的例1进行改编,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喜欢画画(3人)和喜欢唱歌(4人),让学生发现有一个同学即喜欢画画又喜欢唱歌。这一环节中初步领悟重复现象。本节课不足之处:1、课堂上想让每个学生都能操作体验,每个孩子都能够有机会回答问题,导致时间不够用,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多做、多展现机会,是自己下一步需要学习、摸索的问题。2、备课过程中,备学生的环节没做好,高估了孩子们对“至少”的认知水平,导致习题不能顺利完成。3、教学时放手不够洒脱,学习算理这一环节,学生在直面人数的矛盾和认知冲突时,通过操作和思维的碰撞是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的,但自己没敢做到完全放手,而是选择一步步引导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做自己思想工作,大胆放手、相信学生。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经历集合思想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并利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简单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