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培古学思想的渊源与内涵_第1页
刘师培古学思想的渊源与内涵_第2页
刘师培古学思想的渊源与内涵_第3页
刘师培古学思想的渊源与内涵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刘师培古学思想的渊源与内涵

关于中国古代学术起源的问题,有两种观点。其中之一是汉代的“古学与官吏”理论。第二,淮南古学是救赎的一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诸子学复兴的学术文化背景之下,该问题又引起学者的关注,曾经有过激烈的讨论。章太炎、刘师培等人主张“王官”说,而胡适则著《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力排“王官”说,两种观点针锋相对,难于达成共识,不过多数学者倾向于“王官”说。对该问题作过较为系统阐述的应属刘师培,他著有《古学起原论》、《古学出于史官论》、《补古学出于史官论》、《古学出于官守论》、《典礼为一切政治学术之总称考》。本文旨在爬梳刘师培论证“古学出于史官”命题的逻辑层次,附论此学术命题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影响。一诸经诸子之学的起源与考释“古学出于王官”这一学术命题,并不是刘师培的发明,最早可追溯至《汉书·艺文志》,而它又本刘歆《七略》而作。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对先秦学术流派有过论述的不少,有《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论六家要旨》等,但是它们少有涉及对先秦诸子之学起源的考察。《汉书·艺文志》不仅对先秦纷繁复杂的学术派别作过整理,而且就各学派的学术之渊源有明确的说明: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阴阳家者流盖出于首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至清代学者章学诚、龚自珍便对此说加以发挥。章氏有云:圣人为之立官分守,而文字亦从而纪焉。有官斯有法,故法具于官;有法斯有书,故官守其书;有书斯有法,故师传其学;有学斯有业,故弟子习其业。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章学诚显然未脱《汉书·艺文志》的窠臼,但是他对“学”与“官”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论述,却是对“古学出于王官”学术命题认识的深化,说明三代之时官师合一,学术导源于诸王官,民间没有私学。而龚自珍在论述该命题时,比较强调“史官”的独特作用,他说:载之文字,谓之法,谓之书,谓之利,其事谓之史职。以其法载之文字,而宣之士民者,谓之太史,谓之卿大夫。《汉书·艺文志》、章学诚和龚自珍的学术思想是刘师培讨论诸子之学起源的基础,同时刘师培强调“史官”对古代学术缘起的重要性,还与其家学渊源不无关系。尽管刘师培在学术创新方面有所逊色,但是他“旧题新作”,特别突显“史官”在中国古代学术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而且在梳理历史事实方面下过功夫,对“古学出于史官”命题的论证层次分明,论从史出,可以说是“成一家言”,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刘师培首先从分析先秦诸子学形成的学术文化传统入手,他认为先秦诸子之学产生的逻辑起点在于古代的宗教和实验。指出不管宗教信念还是各种实用之学,都可归于周代的“礼制”,先秦诸子之学均出于礼制。刘师培分析考察了先秦儒家、墨家、纵横家、兵家、名家、法家、道家的各种典籍,钩沉出各家与礼的亲缘关系,认为:诸子之学,各得古礼之一端者也。然溯其起源悉为礼家之别派,且诸子之书莫不有体有用。体也者,各尊所闻著书立说,属于学术者也;用也者,各尊其学以措之当代之君民,属于政治者也。学术政治悉由礼教而生,则周代之时政学该于典利益可见矣。1既然诸子之学脱胎于礼学,而“周代学术悉出于官,而官学悉源于礼”,那么诸子之学不就产生于以王官为代表的礼制文化传统吗?刘师培认识到礼制是周代社会的显著特征,对于了解上古社会的真实面貌,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钱穆先生在其论著中也每每征引刘氏之说,认为上古社会一切政事、制度、仪文、法式莫不跟“礼”有密切的关系,“大抵古代学术,只有一个‘礼’”,显然是受到刘师培学术观点的影响。二古代学以“官”为中心的教学渊源刘师培在考察了古学产生的学术文化背景之后,较为深入系统地论证了先秦诸子之学与“王官”二者扑朔迷离的关系。刘师培在1906年作《古学出于官守论》,从四个层次论证“古学”与“王官”的关系:其一,“古学”与“巫官”。上古社会,祭司阶层控制知识文化,“医”和“卜”二官也纳入祭司阶层。刘师培引证了《论语》、《礼记》、《周礼》、《山海经》、《论衡》、《太平御览》等典籍,得出“古代之时仅有巫官,医、卜诸官成为巫官所兼摄”。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巫官的职能不断分化,医、卜二官从巫官中分离出来,而且医官又一分为四官,卜官分为三官,巫官本身又分为司巫、男巫、女巫。古学上承巫官之学的遗绪,“厥后巫官之学,流为墨家;医官之学流为道家;而卜官之学,则流入阴阳家”。据刘师培考证,儒、墨、道、阴阳四家皆出于巫官,而且术数、方技亦如此,所以“学术渊源出于巫官则固彰彰可考也”。其二,“古学”与“官学”。“盖古代之时,学贵致用,九流之说各得其一端,故知诸子之书皆古代官学之遗说也。”古学主致用不仅遗传了“实验”的品格,而且还承官学之遗风。刘师培详细考察了先秦诸子之学上承古代“天子之五官”,下启后世之“六曹”,以说明“古学”与“官学”二者存在密切关系。他还以“倒溯”的视角确证古学出于官学,官师合一,官守其学。“秦汉以降,于史官以外别设掌握学术之官,盖各官咸有专职,故学术亦掌以专官。”刘师培认为“博士”、“文学”、“祭酒”,均是掌学之官,“盖秦人以吏为师,仍沿周代官师合一之制。汉代亦设官掌学,故名臣多出于经生,更由此而上溯之,则古代学术掌于官守更何疑乎”。其三,“六艺”之称。据刘师培考证,周代之时,古人称《六经》为“六艺”,他从《论语》、《史记》、《汉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以证明这一点。古人为什么称《六经》为“六艺”?刘师培解释为:古代《六经》为专门之书,即有专门之用。“艺”字之义与“事”字之义略同,故古代《六经》各设专官以掌之,如《易经》掌于太卜;《诗经》掌于太师;《乐》掌以大司乐;《礼》掌于宗伯;《尚书》、《春秋》掌于太史、外史,其最著者也。……诚以一代之大经大法莫不记于《六经》之中,以《六经》为致用之书,故称《六经》为‘六艺’。此亦学术出于官守之旁证也。其四,典籍篇传单行。秦代焚书仅焚民间之书,而官府之书依然保存完好,刘邦入咸阳,这些书籍被萧何所得,藏于官府,而且汉代专门立有官书,这仍是古代设官掌学之遗制。“三代之书各分派别,有同属一书而掌以数官者”,所以汉代府藏之书存在大量的篇传单行,章学诚称这种篇传单行之书为“栽篇别出之法”,刘师培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正是由于“学掌于官,官分各职,故学亦援类而分,即《六经》亦然”而产生的。如《诗》佚失六篇,汉代治经之儒一经中有仅治数篇的,均为古代学术掌于官守之遗制。《古学出于官守论》虽然是刘师培的未完之作,但是仍然还可以看出刘师培分析的基本思路。他从上述四个层面论证先秦诸子之学渊源于古代王官之学,旁征博引,持之成理,言之有故,绝非泛泛而谈。虽然刘说当时远没有章太炎、胡适之说声势浩大,当然更没有使这场争论“盖棺定论”,但是刘说在梳理历史事实方面确实比章太炎、胡适深入得多。胡适曾经为驳斥章太炎的“诸子出于王官”说,作《诸子不出王官论》,“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多大说服力,吕思勉、侯外庐两位先生也有同样的看法。2刘师培之所以得出“古学出于王官”,主要是从学术内在理路来考察此问题的,而对社会政治、经济因素不予考虑。恰恰相反,胡适却强调诸子学兴起的外缘条件3,《淮南子·要略》认为诸子之学皆起于救世之弊,应时而兴,胡适认为此说最近理。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古今一大变革之会”,剧烈的社会变动显然是诸子之学蔚为壮观的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但是若从学术本身追寻诸子之学形成的学术渊源,那么刘师培、章太炎提出“古学出于王官”说,是合乎学术内在逻辑的必然结果的。因此对这两种观点不能用一种“孰是孰非”、“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来看待,它们之间的分歧主要还在于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两派的争论无疑使人们对先秦诸子之学缘起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三刘师培提出“古学”即“史”,即“诸经史”刘师培论述“古学出于王官”,并不是他在讨论古学缘起问题上的显著学术倾向,而是强调古学出于“史官”。如果“古学出于王官”学术命题是正确的话,那么从“归根到底”意义层面上可以追问:古学源于诸王官中的哪个“官”?刘师培开宗明义地提出:“史为一代盛衰之所系,即为一代学术之总归。”刘师培有《古学出于史官论》及《补古学出于史官论》,就史官的性质、职守、成因、弊端、反应各个方面加以考察,以说明古学源于史官。上古之时,学术掌于史官,刘师培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史官普设于各诸侯国。晋有史赵,齐有史南,鲁有史克,卫有史华,而唐叔初封,兼有卜史祝宗之赐。由于列国皆置史官,所以周代列国史事莫不详载于史册;二是史官为世袭之职。籍谈司典籍,而其后裔为籍氏,倚相为左史,而其后为左氏。史官为世袭之制一直沿续到汉代,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和班彪、班固父子莫不子承父业。由于史官普设,又是世袭的,所以史官有能力比较完好地把古代学术思想继承下来,古代学术之所以延绵不绝也有赖于史官的作用,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显然与史官对上古学术的保存是分不开的。学术掌于史官虽然有功于学术的保存,但是也不是历久而无弊的。刘师培提出其弊有两点:一是上级有学而下级无学。二是有官学而无私学。刘师培认为诸子之学渊源于史官之学,同时也产生于反动史官之弊。一是反抗下民无学。东周以后,学权由史官散于民间,所以孔子有弟子三千,墨子之钜子数十,许行亦有弟子数十人之众,而当时诸侯各国又重学。既有学术内在的要求,又有外部的需求,于是诸子之学一扫学术专制之风,开中国古代学术最兴盛之时期。二是反抗私门无学。东迁以后,周室权衰,没有能力干涉民间学术的发展,“于是士之有才智者,无不自成一家之言。或本于性之所近,或本于素之所习,虽纯驳不同,然皆各是其所是,由官学之时代一变而为私学之时代”。如果大多数学者对“古学出于王官”说持肯定态度的话,那么对“古学出于史官”说的疑义就更多了。在近代学术史上旗帜鲜明坚持此说的只有刘师培。实际上刘师培对“史官”这一概念作了宽泛的理解,如果追溯上古社会的官职建置,史官的确是百官之首,“《周礼》春官之属有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掌书王命;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赞书;而六官所属诸职司,莫不有史”。后来出现的名目繁多的官职均是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