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群向心性肥胖与围岩危险因素的关系_第1页
中国人群向心性肥胖与围岩危险因素的关系_第2页
中国人群向心性肥胖与围岩危险因素的关系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人群向心性肥胖与围岩危险因素的关系

近年来,中国人民的超重率和体重显著增加。国际上目前认为腰围的大小是反映向心性肥胖的最好指标。有研究报告表明,腰围增大和空腹甘油三酯升高可以用来筛查致粥样硬化的代谢三联征(atherogenicmetabolictriad),即高胰岛素血症、高载脂蛋白B和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在中国人群中腰围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升高及聚集的关系,并探讨中国人适宜的腰围切点。调查及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14组中年人群,包括4组城市居民,3组产业工人,6组农民和1组渔民,地点分布为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和中部。1993~1994年秋季,在上述14组研究人群中,各整群随机抽样35~59岁1000人以上(男女各半),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调查根据统一的方案和手册,采用国际标准化的方法,由合作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进行统一培训、考核和质量控制。调查数据由各协作单位录入计算机,送合作中心进行核实和汇总分析。腰围测量时,取立位,以皮尺测量通过身体两侧面肋弓下缘最低点和髂骨嵴最高点之间中点以及剑突和脐之间中点的水平周径,记录最接近的厘米数。统计分析方法:将腰围从<65cm至≥100cm进行分层,计算各层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升高率及年龄调整的比值比(OR值,Logistic回归方法)。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或2周内服用降压药者],高血清胆固醇[总胆固醇(TC)≥200mg/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HDL-C<35mg/dl),空腹血糖(FBG)升高(FBG≥110mg/dl),危险因素聚集[具有2个及以上上述危险因素(≥2RFs)]。以各腰围切点计算检出危险因素聚集的阳性和阴性预测值、敏感度和特异度,试找出敏感度和特异度相对较佳的腰围切点。结果14组样本人群总计调查19741人,资料完整可用于分析者16466人,男性7454人,女性9012人。一、同人群变异较从表1可见,我国人群的腰围均值在不同人群间变异较大,男性在69.6~86.7cm,女性在67.8~82.6cm,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二、hpa值及危险因素聚集率率比较从腰围<65cm至≥100cm,高血压患病率在男、女性分别从12.4%和10.8%增高到72.2%和63.8%;血清TC升高率分别从16.6%和15.1%上升到36.9%和41.4%;HDL-C降低率分别从4.4%和3.0%上升到17.0%和13.8%;FBG升高率分别从8.0%和7.0%上升到18.2%和25.9%;而危险因素聚集率分别从6.9%和5.2%上升到43.8%和44.8%。由于各项危险因素升高率同时受年龄的影响,故以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各腰围分层各项危险因素升高的年龄调整OR值(表2)。从表2可见,经年龄调整后,随腰围的增加,各项危险因素升高以及危险因素聚集的OR值均逐步增高,并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三、感度+特异性度表3显示,腰围切点从小到大,检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的敏感度逐步降低,而特异度逐步升高,正确指数[Youden′sindex,(敏感度+特异度)-100%]越高,说明敏感度和特异度相对较好,男性最高33.2,切点在腰围≥80cm,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6%和60.6%;其次为31.5,切点在腰围≥85cm,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4.2%和77.3%。女性最高为30.1,切点在腰围≥80cm,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9.8%和70.3%。在其他各切点,Youden′sindex明显低于上述较佳点。男性腰椎切点分布近年来,国际上许多研究表明,向心性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代谢综合征的简单临床指征。向心性腹部肥胖反映了脂肪在内脏的蓄积,腰围测量被认为是最简便易行而又能最好反映腹部肥胖的指标。1994年Folsom等根据中美心血管病和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中广州人群的调查数据,分析报告了腰臀围比值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显示在中国广州较瘦的人群中腹部肥胖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独立的关联。1995年和2000年钱卫冲等报告了在江苏人群中体脂分布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1997年刘静等报告了在11省市自然人群中体脂分布特征及其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以上研究均以腰臀围比值作为向心性肥胖的指标。虽然对于腰臀围比值和腰围孰能更好地反映向心性肥胖的程度目前还有不同看法,但国际上关于控制肥胖的指南,多以腰围作为向心性肥胖的指标和切点。本研究表明,中国中年人群的腰围均值,虽然存在较大的地区间变异,但总体来说尚低于西方人群。例如,荷兰20~59岁男性腰围均值为91.6cm,女性为80.3cm;WHOMONICA研究报告,19个25~64岁人群,腰围均值男性83~98cm,女性78~91cm。本组中年人群男性总均值78.6cm,女性75.8cm。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腰围相对较小的中国人群中,腰围大于、等于100cm与腰围小于65cm相比,高血压的年龄调整OR值男女性分别增高15.9和9.3倍,血清TC升高者OR值增高1.8和1.4倍,HDL-C降低者OR值增高3.2和4.8倍,FBG升高者OR值增高1.2和2.6倍,危险因素聚集者OR值增高7.8和8.5倍。腰围与各项危险因素升高均呈剂量反应关系,且此关联独立于年龄。由于腰围是一个绝对值,它与不同种族人群的体型有关,因此以西方人群的研究数据为证据的适宜腰围界限显然不适用于亚洲人群。西方人群的第一级腰围(超重)界限是:男性≥94cm,女性≥80cm;第二级腰围(肥胖)界限:男性≥104cm,女性≥88cm。亚洲人群中,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人群又有所不同。1999年国际肥胖协会亚洲工作组提出了一个对于肥胖的重新定义,提出亚洲人群腰围过大的界限值男性为≥90cm,女性为≥80cm,但制定时缺少中国大陆人群的数据。本研究曾分别以高血压、高TC、低HDL-C、高FBG和≥2RFs为标准,以不同腰围切点分别计算检出这些危险因素的阳性和阴性预测值以及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显示对于检出各个高危因素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相对较佳的切点很相似,而以具有2个及以上的危险因素聚集较以单个因素为标准时敏感度和特异度更高。故本研究以危险因素聚集为标准来分析中国人群适宜的腰围切点。根据表3所示的结果,如以与西方人群的第一级界限值相近的男性腰围≥95cm为切点,检出危险因素聚集的敏感度17.8%,特异度95.2%;如以亚洲肥胖工作组的重新定义的界限值,男性腰围≥90cm为切点,则检出危险因素聚集的敏感度为34.2%,特异度为89.1%。本组结果表明,男性腰围切点在≥80cm时,敏感度为72.6%,特异度60.6%;腰围切点≥85cm时,敏感度54.2%,特异度77.3%。女性腰围≥80cm为切点,敏感度59.8%,特异度70.3%。如取敏感度和特异度相对较好,并以特异度稍高为最佳点,则以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较为适宜。以敏感度(真阳性率)为纵坐标,以1减特异度(假阳性率)为横坐标,绘成“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曲线显示真阳性率较高而假阳性率较低的转折点与以上结果相一致。本项研究人群样本量较大,且包括了我国不同地区、城市及乡村的居民,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