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和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创造你心中独特的哈姆莱特评董一菲执教的《哈姆莱特》_第1页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和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创造你心中独特的哈姆莱特评董一菲执教的《哈姆莱特》_第2页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和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创造你心中独特的哈姆莱特评董一菲执教的《哈姆莱特》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和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创造你心中独特的哈姆莱特评董一菲执教的《哈姆莱特》

中学必修课4(2006年版)是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实验教科书。选择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哈姆莱特》的第五幕第二部分。这一部分是全剧的高潮,戏剧冲突激烈,人物性格突出,是《哈姆莱特》的精华部分,同时也是能比较突出地显示莎翁戏剧创作成就的部分,能比较充分地实现教材编者让学生体会戏剧的冲突与性格的目的。人们常说“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固然是因为莎士比亚戏剧主题丰富深刻,人物形象丰满多义,戏剧冲突激烈巧妙,但高中语文教学并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单凭所选取的这一段莎剧经典,尚不足以让中学生初探莎剧艺术的辉煌。人们还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每一个读者的眼中却只有一个哈姆莱特。这就是说,教师应引导学生创造出自己心中的那个哈姆莱特。许多长篇文学名著在中学课本里不得已只能节选,尽管节选的都是最精彩的部分,一般意义上也可以“管中窥豹”,但毕竟不是全豹。弄清了以上情况,再看董一菲老师的教学实录,有关外国文学长篇名著教学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哈姆莱特的性格特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扮演恰当的角色,如何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这是一个困扰语文教学的问题。如果教师自己不是一个语文学习者,没有独特的语文学习经验,那么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只能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这是因为就语文学科而言,没有亲身经历的间接经验往往不足以唤起学习者的兴趣。董老师所做的,就是在自己先行进入文本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也亲自走进文本,成为一名获得文本阅读直接经验的个体。文学文本的解读,语文教师往往乐于把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放到重要位置,这堂课虽然也涉及这个问题,但却并没有放到最重要的位置,这是为什么?关于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向来争议很大,有人认为哈姆莱特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是一位忧郁王子、延宕王子,也有人认为哈姆莱特的忧郁与延宕正是其伟大之处,正是由于他的深思熟虑,才使得真相大白,才使得奸王的嘴脸昭然若揭,哈姆莱特是一位睿智的王子、果断的王子,是人文主义思想家和先驱者。后一种观点更符合莎翁创作的意图,也能更为准确地揭示了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但是,这些从专业角度着眼所得出的结论,就一定要教师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才算深刻吗?我们看到,以上观点学生都有涉及,虽然有的只是一句话,但透露出来的是大量的文献阅读,也就是说,学生对人物的分析都建立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从这个意义上说,董老师引导学生创造了每个人心中和眼中的独特的哈姆莱特。二、读“原”的文学环境对于外国文学作品,又是长篇节选的作品,不引导学生弄懂“写了什么”就难以进行其他的环节。情节是人物成长的历史,情节的研读是教学的起点。由于课堂上没有时间通读课文,董老师就采取课前自读全剧的方法,在课堂上请学生复述情节。第一组同学对情节的叙述十分简洁,并能够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认定本课在情节上的独特性。这一点看似简单,实则很不容易,要求学生有相当的课外阅读支撑,可见教师平时在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上做了大量工作。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面对长篇节选的文学作品,就是教师自己也未必通读了原著(没那习惯),当然也就不可能要求学生通读原著(说学生没有时间、没有读书习惯),课堂上就某个字眼抠起来没完没了,其实只要读了原著,那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可见,教师的读书厚度,是学生达到一定解读高度的物质基础。我们可以设想,课前通读全剧并归纳情节这个课堂教学的起点,至少需要两三节课。如果没有规定这个起点,课文至少需要三四课时。当前语文教师认为课时严重不足,于是延长教学时间,用自身疲劳造成学生的疲劳,于是师生共同疲劳。究其原因,不就是教师不肯引导学生课前用二三节课的时间阅读原著,只在课堂上用三四节课的时间阅读“节选部分”吗?三年一圈下来,学生习惯听命于教师的伪“话语霸权”。我认为,董老师的语文课堂是充满精神享受的课堂,也是充满灵性的课堂,学生的心灵在这里能够舒展开充满创造力的翅膀。从这个意义上讲,董老师引导学生超越《哈姆莱特》这节课,翱翔在文学的殿堂,翱翔在语文的殿堂,师生都创造了属于自己又属于大家的那个独特的哈姆莱特。这是合乎语文学习规律的教学起点的设定带来的,其价值在于启迪语文教师研究语文学习规律,学会设定教学起点。三、董校长的一节课,让他开始学习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特别是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节课充分展示了这一转变。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确保教学有效果,促进学生习得确定的知识和能力。这节课,由于规定了恰当的起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了解了剧情、人物性格和创作风格方面的常识性知识,但这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习惯、方法的积累),相关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学生对作品语言的分析、对戏剧结构的分析都说明了这一点。其次要有效果,也就是要花最少的时间达到这些目标。我们看到,在一般情况下可能要三四课时才能完成的任务,董老师一节课就完成了。虽然学生投入的时间可能超过了三四节课,可是学生能够在这种指导下获得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在语文学习上的收获大于一节课,甚至三四节课,因为他们自己动了起来,这是一切的关键。把这样一节课动态地开展,自然超过通常的静态的知识传授。再次是有吸引力,就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这当然要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前提下,这一节课还不足以完全展示。但四个小组中有二十多人次发言,而且有条理、有见解,俨然专业研究者,这表明学生是愿意同董老师共同学习的。这样的课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是在不懈的努力后才形成的。一节课能有如此鲜明的特点,说明董老师是一位懂得语文学习规律的人,一位有着深厚的学养和澎湃的激情的优秀教师。我们固然知道中学语文学科不是仅仅教授文学作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