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共同犯罪的认定
将影响贿赂作为犯罪认定(七)的新犯罪,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本文将结合一些案例,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在司法适用中的几个疑难问题进行探析,期望能够为司法实务部门提供一些办案参考,同时也为刑法理论界抛砖引玉。一、由子带甲某发起,乙某因初代县丁某在承担求教关系为了更加直观地探讨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涉及的有关共犯问题,笔者以下将结合一则案例展开讨论。某县交通局局长出现空缺,该局副局长甲某很想升任该职位,他得知邻居乙某(个体户)的妹夫丙某是市检察院检察长并与县委书记丁某关系密切,便托乙某请丙某向县委书记丁某推荐甲某升任交通局局长职位,并送给乙某现金20万元作为酬谢,乙某对甲某答复说愿意试试看。乙某向其妹夫丙某说明了甲某想要升任交通局局长的意图以及乙某送礼20万元之事。随后丙某向县委书记丁某推荐了甲某。不久,甲某顺利升任交通局局长职位。本案有以下问题需要研究:(1)本案乙某和丙某是否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共同犯罪?(2)假如乙某向丙某说明甲某的意图以及甲某送礼之事后,二人将20万元礼金平分,那么乙某与丙某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共同犯罪,还是构成受贿罪的共同犯罪?(一)关于涉案的共同犯罪认定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共同犯罪,是两个以上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又出于共同的故意,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了他人的财物的行为。(1)至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共同犯罪的通常组合形式,则可以是共同实行犯,也可以是实行犯加帮助犯,还可以是实行犯加教唆犯。在本案中,乙某和丙某成立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共同犯罪,其中乙某是实行犯,丙某是帮助犯。丙某虽然没有参与分赃,但是他主观上明知乙某利用影响力受贿,客观上对其行为予以帮助,所以认定丙某成立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共同犯罪没有问题。需要考虑的是能否认为乙某和丙某成立受贿罪的共同犯罪?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丙某虽然是国家工作人员,但是他只是实施了利用本人职权和地位上的有利条件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进行斡旋的行为,而没有收受贿赂,所以丙某不构成受贿罪。虽然乙某收受了贿赂,但是乙某收受贿赂的行为不能归属于丙某,因为丙某既没有参与收受贿赂和分赃,他与乙某的财产又彼此独立,不存在共同财产关系。假如本案中乙某与丙某是家庭共同成员(比如是配偶)或者近亲属的话,由于彼此之间存在共同财产关系或者接近于共同财产关系的密切关系,那么乙某的受贿行为就应当归责于丙某,那么整个案件就应当定性为丙某与乙某共同犯受贿罪。对此种问题,2003年《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明确指出:“根据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伙同受贿的,应当以受贿罪的共犯追究刑事责任。非国家工作人员是否构成受贿罪共犯,取决于双方有无共同受贿的故意和行为。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向国家工作人员代为转达请托事项,收受请托人财物并告知该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国家工作人员明知其近亲属收受了他人财物,仍按照近亲属的要求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对该国家工作人员应认定为受贿罪,其近亲属以受贿罪共犯论处。近亲属以外的其他人与国家工作人员通谋,由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收受请托人财物后双方共同占有的,构成受贿罪共犯。”(二)关于本案中犯罪嫌疑人乙某和丙某的定罪问题现在来探讨上述案例中的问题(2),假如乙某向丙某说明甲某的意图以及甲某送礼之事后,二人将20万元礼金平分,那么乙某与丙某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共同犯罪还是构成受贿罪的共同犯罪?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角度进行分析,乙某显然符合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构成要件,乙某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实行犯。同时,本案中乙某的妹夫丙某明知乙某利用影响力受贿的情况,并且在行动上予以协助并参与分赃,丙某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帮助犯。两人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共同犯罪。由于丙某的身份是国家工作人员,从受贿罪的角度进行分析,丙某的行为还符合刑法第388条规定的斡旋型受贿罪。因为丙某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其本人职权和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国家工作人员丁某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甲某谋取不正当利益,并间接收受了甲某的贿赂。丙某的行为完全符合斡旋型受贿罪的构成要件,丙某构成受贿罪的实行犯。同时,本案中乙某对丙某的斡旋型受贿罪在主观上是明知的,在客观上进行了教唆和协助,从受贿罪的角度进行分析,乙某伙同丙某共同受贿,乙某构成受贿罪的教唆犯和帮助犯,两人的行为构成受贿罪的共同犯罪。现在疑难问题显现出来了:在此情况下,乙某和丙某究竟应当如何定罪?是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共同犯罪定罪,还是以受贿罪的共同犯罪定罪,或者各自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和受贿罪分别定罪,对此,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应当按受贿罪的共同犯罪定罪处罚。具体论证如下。第一,从刑法理论上看,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一种法条竞合犯现象。法条竞合是指一个行为同时符合刑法分则的数个规定,在裁判上只能适用其中的某一罪名,从而排斥其它法条适用的情形。(2)本案中,乙某和丙某的行为既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共同犯罪,又构成受贿罪的共同犯罪,但是乙某和丙某实际上只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只是由于刑法的重叠性规定导致同时符合两个罪名。由于法条竞合犯是实质的一罪,只能按一罪处理。在法条适用问题上主要有两个原则:一个是包容竞合情况下的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另一个是交叉竞合情况下的重法优于轻法。具体到本案而言,乙某和丙某同时符合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共同犯罪和受贿罪的共同犯罪,这是法条竞合犯中的交叉竞合现象,应当根据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选择最终适用的法条。综合考虑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和受贿罪的法定刑比较以及本案中乙某和丙某的案情责任轻重,最终应当按受贿罪的共同犯罪定罪处罚。第二,从类似问题的成文规定来看,现有的司法解释和司法指导意见值得借鉴。在如何处理贪污罪共同犯罪与职务侵占罪共同犯罪的法条竞合问题上,2000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规定:“行为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共同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以贪污罪共犯论处。行为人与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勾结,利用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的职务便利,共同将该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以职务侵占罪共犯论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质定罪。”另外,2003年《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也指出:“对于国家工作人员与他人勾结,共同非法占有单位财物的行为,应当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定罪处罚。对于在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有的,应当尽量区分主从犯,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质定罪。司法实践中,如果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各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相当,难以区分主从犯的,可以贪污罪定罪处罚。”虽然上述规定直接针对的问题是贪污罪共同犯罪与职务侵占罪共同犯罪的法条竞合问题,但是其中包含的法律适用思路可以作为处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共同犯罪与受贿罪共同犯罪法条竞合时的借鉴。在处理乙某和丙某的案件时,可以参照上述规定执行,综合考虑乙某和丙某在全案中的作用大小,认定两人的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当,再考虑到按受贿罪论处的刑罚要重于按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论处的刑罚,所以对乙某和丙某最终应当按受贿罪的共同犯罪定罪处罚。二、a构成利用影响力诈骗罪“人托人,事托事”的情况在社会生活中是常见的现象。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存在着一种多环节请托的情形,即受贿的行为人通过前后接力的多名国家工作人员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情况。这种行为能否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请看案例:律师A为了给不符合假释条件的丁某获得假释出狱,收取丁某5万元后,找到自己的同窗好友县工商局局长B,请B帮忙,B又联系了县公安局局长C,请C帮忙,C又向县司法局局长D求助,最后在D的积极推动下,丁某得以假释出狱。问题:A是否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A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理由如下:第一,从《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的规定来看,刑法并未限制中间请托环节的数量,受贿人只要是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并收受贿赂的,就可以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间请托环节的多寡在所不问。第二,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来看,多环节的利用影响力受贿案件同样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如果将该种情形排除在刑法处罚范围之外,将导致刑法不公正的后果。第三,从刑法的效果来看,如果将多环节利用影响力请托情形排除在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范围之外,将会导致鼓励受贿人尽可能采取该种方式来规避刑法的制裁。所以,对这种通过多个国家工作人员的前后相继的多环节的利用影响力受贿的行为,应当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定罪处罚。三、蔡某的行为构成利用影响力罪犯,也构成介绍贿贿罪刑法第392条规定了介绍贿赂罪,是指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行为。(1)在刑法增加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情况下,对两罪的正确界分就十分必要。以下结合一则案例进行分析。肖某为了让儿子破格上大学,找到了某省教育厅厅长秦某的情人蔡某,送给蔡某2万元人民币,请求蔡某帮忙介绍肖某接触秦某。蔡某带领肖某来到秦某办公室,介绍双方认识并说明肖某的来意。肖某当场掏出10万元要给秦某作为好处费。秦某收下并表示愿意帮忙。问题:本案中蔡某的行为应如何处理?是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还是构成行贿罪的共犯(帮助犯)?亦或构成介绍贿赂罪?笔者认为,蔡某的行为既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又构成介绍贿赂罪,应当数罪并罚。第一,蔡某的行为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蔡某与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秦某是情人关系,符合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主体要件中“关系密切的人”的范围;蔡某利用其与秦某的特殊关系促成了秦某帮助肖某谋取不正当利益,并收受了肖某的贿赂2万元,符合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观要件。所以,认定蔡某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没有问题。第二,蔡某的行为也构成介绍贿赂罪。虽然蔡某的行为确实对肖某的行贿行为起到了帮助作用,但不能以此想当然的就认定蔡某构成行贿罪的帮助犯。那么行贿罪帮助犯与介绍贿赂罪的关系如何界分?笔者认为,介绍贿赂罪是一种特殊的帮助行贿行为或者一种特殊的帮助受贿行为,彼此之间是法条竞合关系,即介绍贿赂罪表现为对行贿、受贿双方进行居中介绍、撮合,既不是单纯站在行贿人一方的立场来帮助行贿,也不是单纯站在受贿人一方的立场来帮助受贿,而是没有明显的立场倾向,对双方都不偏不倚地予以一定的帮助。(2)四、是否有立法规定的共犯罪对于请托人向具有影响力的受托人行贿的行为,刑法上应该如何定性?以下结合一则案例进行探讨。张某(个体工商户)为了违规获得银行贷款,找到某国有银行行长王某的同学孙某,给孙某10万元人民币,请求孙某找同学王某帮忙。孙某找到王某告知张某请托之事,但未告知王某自己收受孙某10万元的事情。王某考虑到孙某的面子,帮助张某违规获得了银行的贷款。问题:对请托人张某的行贿行为应该如何定性呢?笔者认为,本案张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理由如下。第一,张某的行为不符合行贿罪的构成要件,因为张某的行贿对象不是国家工作人员。第二,我国刑法未设立“利用影响力行贿罪”,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目前无法处罚张某的所谓“利用影响力行贿罪”。第三,不能把利用影响力行贿行为作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共犯(教唆犯或者帮助犯)来定罪处罚。从行贿人的主观意图上讲,行贿人对受贿人的利用影响力影响受贿行为是明知的,也是同意的。但是,根据刑法的规定和刑法原理,成立共同犯罪不仅要有主观上的共同故意,还要有客观上的共同行为。行贿行为与受贿行为是对向犯行为,处罚对向犯必须仅限于刑法的明文规定来进行,(3)恪守罪刑法定原则,不能因为一方对另一方的犯罪行为有事实上的所谓“教唆行为”或者“帮助行为”就对其按共犯论处。譬如,刑法只规定了销售伪劣产品罪,但没有规定购买伪劣产品罪,所以对于购买者应当按无罪处理,而不能因为购买者对销售者事实上有“帮助销售”的行为就对其按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共犯处罚。当然,需要指出,从刑法立法论的角度来看,对于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相对应的行贿一方的行为,应该在刑法上加以规定。因为这种行贿行为如果数额较大的话,明显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如果不将其设立为犯罪,既有失刑法的公正性,又阻碍有效惩治贿赂犯罪,影响刑罚的预防功能。同时,这也是我国全面履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义务的需要,因为这也是我国现行刑法关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规定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的利用影响力交易犯罪的规定相比较而存在一定差距。《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18条可以说包含了两个方面的犯罪行为,即影响力交易行贿的行为和影响力交易受贿的行为,所以用“交易”一词概括是比较妥当的。(1)笔者建议,在将来刑法修改时对于此问题应该借鉴《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18条的规定,制定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相对应的影响力行贿犯罪。在立法技术上,宜采取引证罪状(是指引用同一法律中的其他条款来说明和确定某一犯罪的构成特征)的方式,具体地说,可以在刑法第388条之一的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后面增加一款,作为该条第三款,即“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前款规定的受贿人以财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并规定单位犯罪条款。该罪的罪名可以概括为“影响力行贿罪”。在此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假如在上述案例中张某给孙某10万元时,明确表示该笔钱是委托孙某转交给王某的,那么张某的行为属于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的行为,应当以行贿罪定罪处罚,孙某代为转交的行为构成行贿罪的共犯。又假如张某的10万元礼金是送给孙某和王某两人的,那么张某的行为也构成行贿罪,而孙某伙同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孙某与王某是受贿罪的共犯。五、李某在资产包转让案中的相关行为刑法的时间适用范围,也称刑法的时间效力,解决的是刑法从何时起至何时止具有适用效力的问题,其内容包括生效时间、失效时间、溯及力与限时法效力。(2)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所派生出来的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定罪量刑时应该以行为时有刑法的明文规定为前提。刑法上有关时间效力的规定同样适用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由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为新增加的罪名,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时间范围的认定问题,这个问题的界定关系到罪与非罪的认定。虽然在刑法溯及力问题上“从旧兼从轻原则”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公认的原则,在理论上没有任何争议。但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往往比较复杂。下面以全国首例涉嫌利用影响力受贿案件为例,对此问题做简要的阐述。2010年1月28日,全国首例涉嫌利用影响力受贿的千万元大案在河南省西峡县法院开庭,公开审理了检察机关指控被告人李某涉嫌利用影响力受贿1200万元一案。基本案情如下:被告人李某,广东籍人,任深圳市某餐饮公司总经理。检察机关指控:现年41岁的李某案发前是深圳市某餐饮公司的总经理。2006年,深圳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某得知南阳市商业银行想处置所持有的绿景地产股权等资产的信息,因李某的姐夫是南阳市商业银行行长,张某便找到李某,希望通过李某结识李某的姐夫贾某。张某请李某利用与贾某的特殊关系从中联系收购。2006年10月,李某与张某一起找到其姐夫贾某,要求收购绿景地产股权等资产包。后张某的某投资公司与南阳市商业银行顺利签订了8565万元的资产包转让协议,又在仅付了1065万元的情况下,贾某即违规将该资产全部过户给张某的投资公司,之后又将该资产包质押在南阳市商业银行贷款7500万元。随后张某的公司处置了该资产及部分股权,获得了巨额利润。张某为感谢李某在资产包收购、过户、质押贷款中的帮助,给予李某现金200万元和价值1000万元的房产。但是该房产直到一年多之后的2009年7月,才正式办理了过户登记手续。(1)在本案中,如果抛开时间效力问题,李某行为完全符合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客观要件。因为被告人李某利用与国家工作人员贾某的密切关系影响国家工作人员,通过国家工作人员贾某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张某谋取不正当利益并收受张某1200万元财物,完全符合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构成要件。但是,由于该案的整个案情发展跨越了刑法修正案(七)颁布实施时间的前后,利用影响力受贿行为的发生时间存有争议,即被告人李某收受贿赂的行为是发生在《刑法修正案(七)》生效之前还是之后,由此导致在司法处理上存在以下几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李某的行为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受贿数额为1200万元。理由是:本案虽然跨越刑法修正案(七)生效前后,但是整个案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要全案有部分行为发生在刑法修正案(七)生效之后,就可以全案适用刑法修正案(七)。根据《物权法》、《合同法》以及《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李某的受贿行为从接受200万现金开始,在不动产过户登记手续办理完毕时止。第二种意见认为,本案中被告人李某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但是受贿数额为1000万元。理由是,李某接受200万元现金的行为发生在《刑法修正案(七)》出台之前,现金自交付之时起,其所有权就已经转移。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和不溯及既往原则,李某接受200万元现金的行为不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但是由于房产未办理过户,李某实际上尚未取得该不动产的所有权。过户时间是在《刑法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装修垃圾清运合同范本
- 2024年废弃物处理爆破合同
- 2024家庭保姆用工合同版
- 2024年商场室内LED广告屏购销合同
- 2024年工程项目质量保证与验收合同条款
- 二手房产买卖合同协议模板
- 2024年简化版购房合同协议
- 各类维修合同范文集成
- 合同诉讼时效问题
- 2024版店铺合租合同样本
- 锂离子电池粘结剂总结ATLCATL课件
- 初中期中成绩分析班会-课件4
- 国际头痛新分类与诊断标准课件
- 餐厨垃圾清运协议书范本
- 网络监控摄像头安装作业指导书
- 专题-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题带答案
- 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检查方案
- 《民航法》课程标准
- 05 02 第五章第二节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 二十四节气课件:《立冬》
- 数与代数领域教学策略学习教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