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灶灶的类型及演变_第1页
两汉时期灶灶的类型及演变_第2页
两汉时期灶灶的类型及演变_第3页
两汉时期灶灶的类型及演变_第4页
两汉时期灶灶的类型及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汉时期灶灶的类型及演变

作为汉代的重要厨师,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两汉时期的陶灶,成为模型明器中的一个重要器类,在两汉时期的墓葬中普遍随葬。综合两汉时期的墓葬材料,可以发现汉代陶灶主要有七种不同形制,即方形灶、长方形灶、梯形灶、前圆后方形灶、曲尺形灶、圆形灶和半椭圆形灶。另外还有一些地区出土数量较少的异形灶。一、广场微波炉(一)矩形砖的类型分类图1方形灶,即灶体平面呈方形。根据火眼数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型。A型单火眼。I式,前坪M38:7→II式,溆浦县茅坪坳M19:5。(二)区域地区划分秦汉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分区研究,墓葬占有重要地位。有诸多学者对两汉时期的墓葬进行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划分。本文将两汉墓葬划分为三个大的文化区,即北方地区、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北方地区主要指长城以北,包括今东北地区。中原地区指南界淮河,北迄燕山,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区域。南方地区指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其中,根据笔者对秦岭淮河以南两汉墓葬的研究,又可按照文化面貌的不同将南方地区细分为两湖区、东南区、西南区、岭南区四个亚文化区。两湖区指今湖南湖北地区;东南区指今江苏南部、浙江和江西地区;西南区指四川、重庆、云贵地区;岭南区指广东、广西地区。二、矩形鼎(一)单火眼的类型长方形灶,即灶体平面呈长方形。根据火眼数量及火眼排列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型。A型单火眼。Ⅰ式:常德樟树山M30:32→Ⅱ式,大庸大塔岗M37:8→Ⅲ式,柳林溪M9:1→Ⅳ式,宜都刘家屋场M12:10。(二)火眼类型分布这种灶数量较多,且在当时的广大地区普遍流行。这种灶目前可见的火眼类型有单火眼、双火眼和三火眼之分。主要见于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淮河以北的地区比较少见。在湖南一带还可见一种红胎绿釉的长方形双图三梯形灶火眼灶,数量不多。三、小型块炉(一)波形炉的类型分类图3(二)波形炉的分布范围和开口时间这种灶从西汉早期开始出现,一直流行到东汉晚期。目前为止见于鄂西区、岭南区、中原地区。四、前圆和后方方砖(一)前圆和后方方砖的类型分类图4前圆后方形灶,即灶体平面设置烟囱的部分呈圆形,后半部分呈方形。这种灶根据灶体的宽度不同又可分为两亚型。(二)两组b型灶的形制比较A型灶目前为止见于岭南以北的广大地区,且出土数量较多,流行时间比较长,从西汉早期一直持续到西汉晚期。但总体来看,其形制变化不大。只是有一些地区差别,京津冀地区的这一型灶到东汉中晚期通常灶门上方设檐,而江浙一带的此型灶灶头一般较尖。B型灶主要见于两湖区。从西汉中期一直持续到东汉晚期。五、平尺形厨师(一)b型多火眼Ⅰ式:前坪M20:10→Ⅱ式,罗州城M25:11→Ⅲ式,1978前坪M103:8。演变趋势:挡板由有到无。但总体说来整个西汉时期型式变化不大。B型多火眼。即灶台上有三至多个火眼。Ⅰ式:瓦岗山M1:8→Ⅱ式,宜都陆城→Ⅲ式,杭州M57:22。演变趋势:总体说来整个西汉时期型式变化不大。(二)蜿蜒的唐菖蒲的分布范围和流行年份这两种型式的曲尺形灶目前为止仅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且仅在西汉时期流行。东汉时期基本不见。六、圆形烤箱(一)圆形炉的类型分类图6圆形灶,即灶体平面呈圆形。有单火眼,如秭归孔岭M6:3、M3:5;也有多火眼,如纳林套海M12:2。(二)圆形涂料的分布范围和流行年份这种灶数量较少。目前在北方地区和两湖区偶尔有发现。见于西汉晚期和东汉时期。七、半椭圆形模块(一)纳林套海,2式半椭圆形灶,即灶体平面呈半椭圆形。这种灶主要见于北方长城地带。根据火眼数量的不同可以分为单火眼和多火眼灶。A型单火眼。Ⅰ式:随州市城北西汉墓→Ⅱ式,盐池宛记沟M6:2→Ⅲ式,吴忠关马湖M27:1→Ⅳ式,松嘴M61:1。演变趋势:形制变化不大。Ⅰ式:纳林套海M3:1→Ⅱ式,磴口补隆淖M8:3。演变趋势:形制变化不大。C型多火眼,通常为三火眼或五火眼。Ⅰ式:召湾M63→Ⅱ式,召湾M77→Ⅲ式,召湾M93:1。演变趋势:挡板由无到有。(二)不同形制区别A型灶目前在两湖区、北方地区有发现。西汉早期便已经出现,但主要流行于东汉时期。其各地区形制差别不大。B型灶仅见于北方地区。仅流行于西汉早期至东汉前期。形制变化不大。C型灶亦仅见于北方地区。从西汉晚期至东汉晚期均有发现。值得一提的是,《广州汉墓》中西汉早期的I型灶,根据报告描述,应属于半椭圆形灶,但因为仅1件,且残破较甚,无图片,无法将之归属于上述型式。八、东汉后期两省中间弧灶的发现两汉时期墓葬中出土的灶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形制外,也发现了一些形制特殊的灶。1.两头方,中间弧的灶。东汉后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一种两头方,中间弧的灶。如邗江宝女墩M104:71(图八,1)。2.多边形灶。在两湖区和北方区均有发现。如王坡M53:2(图八,2)。3.三角形灶。仅发现于岭南区。如广州M5080:58(图八,3)。各种不同型式的灶其分布情况详见表一。九、统一的文化因素通过对两汉时期墓葬中出土的陶明器灶的考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作为汉代模型明器的陶灶,虽然不同的型式存在着一定的流行区域,但总体说来,其各种不同型式的陶灶在两汉时期变化不大,其变化的部位多为火门及挡板等较为细微的部位,对于其整体形制并未产生过多的影响。2.从流行年代看两汉墓葬中出土的陶灶,可以看出:长方形灶的B型、梯形灶为两汉时期最为稳定的两种器形。这两种形制的灶,从西汉早期便已经出现,一直流行至东汉晚期。而方形灶、长方形灶的A型和Cb型、前圆后方形灶的A型、曲尺形灶则主要流行于西汉时期,东汉时期基本不见。而长方形灶的Ca型、前圆后方形灶的B型、圆形灶、半椭圆形灶的出现年代相对较晚,出现于西汉中晚期,一直流行至东汉晚期。3.汉王朝建立以后,在汉代统治疆域内出现了比较统一的文化因素,多称之为汉文化因素。但汉文化的表现形式却呈现出区域性差别,其既包含在全国各地出现的比较统一的文化因素,也包含仅在本地出现并流行的不见于其他地区的文化因素,还包括在汉代普遍流行的但带有本地特点的文化因素。单从陶灶这一种器物来看,也能体现汉文化的这些特点(表一)。如两汉墓葬中出土的陶灶,既包括普遍流行于其统治疆域内的广大地域的方形、长方形、前圆后方形灶,也包括仅流行于某个地域类型的灶:如曲尺形灶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圆形灶在长江以北地区流行;半椭圆形灶则主要见于北方地区。正是这些不同的区域类型,共同构成了内涵丰富的汉文化。演变趋势:火门及地→火门不及地。B型多火眼。这种灶有两个至多个火眼。Ⅰ式:罗州城M19:17→Ⅱ式,罗州城M24:12。演变趋势:火门及地→火门不及地。方形灶的数量不多,目前两汉时期墓葬中发现的方形灶主要见于两湖区、西南区以及北方地区。其中两湖区发现的数量较其他地区多。目前所发现的方形灶年代均为西汉时期,东汉时期基本不见。演变趋势:拱形火门→凸字形火门;火眼占灶体的面积越来越大。B型双火眼。Ⅰ式:罗州城M21:19→Ⅱ式,靖州县团结村M1:4→Ⅲ式,湖南津市新洲镇M1→Ⅳ式,房县乱葬岗M3:5→Ⅴ式,孝感田家岗M31:3。演变趋势:火门数量减少,由两个到一个。C型三火眼。Ca型三个火眼呈一字形排列。Ⅰ式:广州M2051:2→Ⅱ式,广州M3031:22→Ⅲ式,广州M5010:48。演变趋势:灶体不带水缸→灶体附带水缸。Cb型三个火眼呈品字形排列。Ⅰ式:乌海新地M11:7→Ⅱ式,瓦坟园M4:23→Ⅲ式,绵阳天浩公寓M3:20。演变趋势:三火眼大小相差越来越大。A型灶主要流行于西汉时期。两湖地区多见。B型灶的流行年代较长,从西汉早期一直持续到东汉晚期。主要流行于两湖地区、中原地区。Ca型灶西汉中期开始出现,到东汉中晚期仍存在。主要流行于岭南区,只是到东汉中晚期发展成两侧附带几个水缸的灶,这种带水缸的灶不见于同时期其他地区。Cb型灶主要流行于西汉中晚期,见于北方地区、中原地区、两湖区、西南区,但数量较B型灶少。梯形灶,即灶体平面呈梯形。目前所见的梯形灶基本均为两个火眼,偶尔可见三火眼。Ⅰ式:松嘴M77:1→Ⅱ式,王坡M171:2→Ⅲ式,襄樊高庄M1:16→Ⅳ式,广州M5070:36→Ⅴ式,广州M5041:18。演变趋势:灶体不带水缸→灶体附带水缸。A型灶体较宽。双火眼。Ⅰ式:睡虎地M2:18→Ⅱ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