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化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_第1页
语法化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_第2页
语法化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_第3页
语法化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_第4页
语法化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法化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对语法化的研究揭示了大量具有语言有效性的语法化模式和语法化路径,反映了人类语言语法化具有强烈的共同特征。Hopper&Traught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语法化“斜坡”。其中屈折词缀阶段很多人认为在现代汉语中不存在。但随着方言调查的深入进行,我们发现现代汉语中同样存在屈折词缀阶段,但表现与英语有所不同。本文以体范畴为例说明这个问题。一、跨语言的语言理论研究在国外,“语法化”这个术语是法国语言学家梅耶首次使用的,Meillet(1912)《语法形式的演化》把语法化定义为“一个本来独立的词演变为一个具有语法功能的成分”(P39)。他的这项研究揭开了现代语法化研究的序幕。最近二十年来,语法化研究在继承历史语言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和引入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话语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视点和方法,逐渐形成了一种横跨共时和历时、具有多学科视角的语言理论。“语法化作为语言研究的理论框架,其最大特色就是打破共时与历时的畛域,运用跨学科的视角来描述和解释人类语言语法系统的形成过程。近年来的语法化研究揭示出大量具有跨语言有效性的语法化模式和语法化路径,显示了人类语言的语法化具有强烈的共性特征。”(P1)Hopper&Traught基于跨语言的考察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语法化“斜坡”:实义词>语法词>附着词>屈折词缀>(零形式)。国内,语法化理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先是引进西方语法化理论来研究汉语共同语,多着眼于语法并结合语义研究,如沈家煊(1994)、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等。之后语法化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展,江蓝生(2000)、方梅(2002)等开始从语音角度进行语法化分析。近几年很多学者把语法化理论引入方言研究中,如吴福祥(2009)、刘丹青(2009)等。当今学界已经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汉语语法化展开了立体式的研究。二、国内体貌研究的主要成果体范畴是语言中的重要范畴,国外的体范畴研究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古希腊、古印度时期。公元前四世纪的斯多葛学派区分了希腊语的两种时态:一类表延续,一类表完结。体貌研究的文献浩如烟海。截至2006年8月,R.I.Binnick编制的网上时体研究文献目录收集了9000多个条目。该目录涵盖包括汉语在内的100多种语言,近80个主题专题,其中汉语的专题就有“把”、“过”、“了。”体貌研究的主要流派有语言类型学的体貌研究、功能主义的体貌研究和形式语言学的体貌研究等。体范畴同样是汉语中的重要范畴,体(aspect)又称体貌、貌、情貌、态等,国内体貌研究理论性较强的论文大概从刘勋宁(1988)及后续研究开始,从共时和历时、普通话和方言对“了”进行了深入研究。陈平(1988)、龚千炎(1995)、郭锐(1997)对汉语的时体系统和它与动词时间过程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戴耀晶(1997)撰写了第一部系统研究汉语体貌系统的专著。张双庆(1996)《动词的体》详细描写了东南方言的体貌,同时也进行了理论探讨。胡培安(2006)对汉语体范畴的研究进行了较好的总结。三、《黄粱梦》中的屈折语型可以说,目前对汉语语法化理论和体范畴进行研究的学者都非常多,但从语法化角度研究体范畴语音变化过程的学者却较少,江蓝生(2000)《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开了这方面研究的先河。江先生以表体范畴的“著”在虚化过程中出现的相应语音形式的变化为例说明语法化的过程(P163):动词(著)——介词(着/的)——词缀(ə)——零形式(:/Ø)江先生认为表终点格的介词“着/的”是由动词“著”虚化而成,经过词缀阶段变成了零形式,这四个阶段形成一个语法化斜坡。这个斜坡与Hopper&Traught的斜坡相比,少了屈折词缀这个阶段。其实,江先生也分析了汉语的屈折形态,用的是于克仁(1992)的例子。于克仁(P231)认为,平度方言处所补语前的介词经常被省略,处所补语直接在动词后面,不过这时动词说的较重较长。如:把饭端:哪来|把鸡蛋打:碗来|把车开:操场上|抹:我身上了。江先生分析说:“这就是说平度话的X成分被融合到前面的动词里,通过加重和延长动词的读音来表示其语法意义,很像是一种屈折形态。”(P162)在文章最后她又说:“这种解释就儿尾和子尾的屈折形态而言或许不无道理,但用来解释山东平度方言处所补语介词省略,动词重读、长读的屈折形态就不太合适。”(P166)对于平度方言处所补语介词省略,动词重读、长读的现象是否是屈折形态,江先生还是不太肯定。所以,江先生没把屈折形式作为汉语语法化斜坡的一个阶段明确标示出来。张鸿魁则称类似的现象为“零音节”。张鸿魁描写了临清方言中的零音节:“使用频率很高的部分轻声字,声音上进一步弱化,就成为零音节。就是说,声母、韵母都不复存在,只能从前一音节的声调变化上感觉到音节的“存在”,有时还伴有前一音节的相对延长。”(P27)然后举例说明,认为时态助词“唠”、“着”,结构助词“的”,语气词“啊”容易读成零音节,反复问句中的语气词“吗”、“吧”前,形容词的程度补语“○去”则只有零音节,没有对照形式。可见,这种零音节并不是零,而是影响了前一音节的声调,有时同时会使前一音节延长。所以,平度话和临清话的此类现象,都是使前一音节发生屈折变化的屈折词缀。江先生之所以没把屈折形式列在语法化斜坡上,大概是受普通话的影响。随着方言调查的深入进行,我们发现很多方言中存在屈折形式,包括体范畴、小称范畴等。就体范畴来说,从张成材(1958)开始,出现了多篇描写方言中内部屈折的文章,包括完成体、进行体、持续体和终点格等。完成体如:吃tʂhʅ21→tʂhə:3221饭吃了饭(陕西商县话)食sik22-35饭吃了饭(广州话)(P295)补好hau21-43补补3好了(江西石城话)词缀“了”的独立形式消失,使前面实词发生了变韵变调等音变,词干音变后表示不同于词干本身的意义,这实际是用前面词干的内部屈折来表示词干加虚词的意义。以上多篇文章只是描写了方言中特殊的变韵变调现象,未与语法化理论联系起来。王福堂、温昌衍认为这种音变是“了”类成分融入词干形成的。所以我们认为,这实际就是屈折现象。我们认为,一般来说语法化过程是单向性的,在方言中存在的各种共时语音形式是历时音变的结果,“了”类成分融入词干也是“了”类成分语法化在语音上的表现。这样语法化过程就可以扩展为:动词——介词——词缀——屈折词缀——零形式(:/Ø)。这与Hopper&Traught的斜坡是一致的。只是英语的屈折词缀只能是辅音、元音的屈折变化,而汉语作为有声调的语言,它的屈折词缀还可以有声调的屈折变化,这是汉语等有声调语言区别于印欧语系的一个特点。随着语法化程度不同,语音不断发生变化,我们把语法化过程中发生的音变称为“语法化音变”,表现为以上五个阶段。其中第四个阶段比较特殊,此阶段虚词的独立形式消失,用前面词干变音的方法表示词干加虚词的意义,词干音变后表示不同于词干本身的意义,这种音变阶段我们称之为“屈折词缀阶段”。我们认为,语法化音变与语法音变内容基本一致,都是词干音变后表示不同于音变前的语法意义。不同的是语法化音变从语法化角度切入,重视音变的过程和结果,而语法音变从语法与语音的关系切入,只重视变音这个结果。四、中西文化中的“屈折词缀”现象就全国范围来说,约有20篇左右的论文对体范畴的“屈折词缀”现象进行了描写,涉及20个左右的方言点,大体分布在陕西、河南、广东、江西、山东等省。体范畴的屈折词缀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一)去声合音后加a陕西商县方言中“了”与前面一部分动词合韵,并使动词元音拉长并变调。如:1、你吃它。吃t□□□21→t□□ə:3231阴平2、赔本啦。赔p□ei2□→p□æ:21□1阳平3、取钱啦。□□y□3→□□y□:□231上声4、动工啦。tu→tua:□□1去声合音后前面动词的韵母发生了变化,元音普遍低化,从底层音位的层次看,可以统一处理为单字韵后加a。合音后前面动词的声调也发生了变化,变调是两个语素声调的加合,变调的调值实际上等于两音节连读中前字调值和后字轻声之和,具体的变调规律是:阴平21→3231、阳平24→2141、上声53→5231、去声55→551。(二)儿童骑t323、送他送机场河南浚县方言中“了”与前面一部分动词合韵,并使动词变韵,如:1、买一斤盐。买mai55→m□552、他骑车儿嘞。骑t□□i42→t□□i□423、给他送火车站了。送suəŋ213→suo213河南获嘉、浚县、长葛、荧阳方言各点变韵的共同特点是:变韵后韵母系统简化,不同点是:前鼻韵尾(或鼻化韵)、后鼻韵尾(或鼻化韵)有的消失,有的保留。(三)变调规律及音长、调值的特点山东莒县方言中“了□”使单音动词变调,不变韵,例如:1、我搬一张桌子了。搬p213→p321阴平2、我们抬桌子了。抬t□53→t□3□□3阳平3、我吃一个包子。吃tsh□55→tsh□315上声4、今晚上俺家里放鞭了。放fɑŋ31→fɑŋ513去声莒县方言中不管动词的韵尾与“了□”的“ə”读音相同还是不同,都不必再变韵。可以看出,变调也是两个语素声调的加合,变调的调值实际上等于两音节连读中前字调值和后字轻声之和,变调规律是:阴平213→2113、阳平53→353、上声55→315、去声31→513山东莒县、陕西商县变调的共同特点是:变调的调值实际上等于两音节连读中前字调值和后字轻声之和。变调后全变成曲折调,音长要比单字调长一些。广州话、江西石城话的变调规律与莒县、商县不同。它变为升调或降调,而非曲折调,它的音长也不比单字音长,如上面所举的例子。刘丹青认为:“我们在调查分析方言语法时,不仅要关注语法手段的差异,也要注意由于形式的语法化而导致语法范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