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剩余价值论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_第1页
第九讲 剩余价值论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_第2页
第九讲 剩余价值论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_第3页
第九讲 剩余价值论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_第4页
第九讲 剩余价值论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讲

剩余价值论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教学内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基础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价值和剩余价值是通过资本的流通过程实现的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矛盾与经济危机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基础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1、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马克思说,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资本论》第195页劳动是指劳动力的使用,也就是体力和脑力的支出。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有人身自由,奴隶则不然);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即: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

劳动力成为商品并非自古以来就存在的,而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比如:“羊吃人”的圈地运动A成为W条件

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劳动力成为商品,“本身显然是以往历史发展的结果,是许多次经济变革的产物,是一系列陈旧的社会生产形态灭亡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形成。马克思说:“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全集2001年版,44卷,第662页)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价值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A的价值A的价值A的价值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是商品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力具有双重身份:1、劳动者作为公有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是公有企业和社会的主人,并通过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的受益来体现;2、由于公有资产不能量化到个人,劳动者只能通过劳动合同的形式与企业发生劳动交易关系,劳动者在一定的期限内就自己的劳动力的支配权转让给企业。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资源的关键因素2、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capital):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Geld,德语)是…….可见,货币本身不是资本。但是,货币可以转化为资本。那么,WHY?HOW?简单地说,货币转化为资本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所决定的。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这一转化的根本因素。那么,货币怎样转化为资本?前提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因为劳动力商品的具有不同于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带来价值的增值。关键条件:剩余价值的生产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货币的货币是不同,从流通形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

W-G-W(在商品流通中,货币G是流通的媒介,为买而卖)

G-W-G(在这种流通形式中,商品成为媒介,换句话说,是为卖而买)。Waren(商品),Geld(货币)皮尔发财梦的破灭

英国有个皮尔先生购置了5万英镑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打算到澳大利亚的斯旺河一带去创办工厂。他还非常有远见地带去了3000名男工、女工和童工。可是,他没有料到,英国工人一到地广人稀、物产丰富极易生存的澳洲,就跑得无影无踪,结果连一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打水的仆人都没有了。马克思因此打趣地写道:“不幸的皮尔先生,他什么都预见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出到斯旺河去”。

——《全集》第23卷,第835页案例评析:在资本主义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物品,如机器、设备、厂房、原材料、制成品等,但是,这些物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它们作为物,其自然属性并不能使它们成为资本,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们担负着特殊的社会经济职能时,才成为资本。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或货币之所以是资本,是因为它被用于榨取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生产资料成为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不能脱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条件。从本质上,(1)资本体现着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掩盖的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2)资本体现着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权和支配权。因此,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不是任何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品上,给这个物品一种独特的社会性质。”“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生产开始了。这时,“剧中人”的面貌开始发生变化,“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资本论》2004年版,第205页)3、所有制和所有权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的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使所有制关系上升到法的关系的高度,所有制的现实经济形态就具有了法律形态,即所有权范畴。是一种排他性权利,强制地规定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对占有物行使权利的界限,直接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生产资料的实际利用及其与劳动者的关系。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而不能从所在权出发去认识。

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或者法的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与以往的剥削制度不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资本家只能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取得剩余价值。在这里,生产资料和货币采取了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本家,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因此,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即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全集第44卷,2001年版,第714页)这里的“生产方式”就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1、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及其发展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布雷弗曼的劳动过程理论布洛维的劳动过程理论马克思关于劳动过程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一,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揭示了劳动过程的必然性存在。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是由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等简单要素构成的。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期改变的活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的活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只要存在着人类生活,就必然存在着生产人类生活必需品的劳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社会形式中的人类生活都离不开劳动过程,劳动过程为任何社会形式所共有的,资本主义社会亦不例外。第二,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是同一个过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就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二是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购买的各种物之间的过程,是归他所有的各种物之间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的产品归他所有。”(《资本论》1P217)马克思又指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实质在于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同上P227)。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过程中劳动力的价值增殖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看中的正是这个价值的差额。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够创造自身的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从而实现价值增殖。这既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实质所在,也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第三,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强制与反强制、剥削与反剥削的斗争过程。这种矛盾和斗争源于工人不堪忍受的强制性劳动和剥削,工厂则是这种斗争的最初场所,这种斗争最终将演变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对抗。无限地追逐剩余价值是资本的本质,马克思把剩余价值的生产概括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且还分析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种基本形式。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会首先加剧工厂内部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从而导致工人的反抗。尽管当今时代并没有发展出像马克思所预言的结果,但是,就当时情况而言,马克思的理论是对的。(布雷弗曼P3)在当时的劳动过程中,资本家为了不影响其生产目的的实现也采取了一些相对缓和的控制手段,但是,并没有发展出共识性劳动,强制性劳动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反抗和斗争伴随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之中。

第四,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马克思不仅从静态论证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而且还从动态进一步揭示了这种关系,资本主义劳动过程能够更充分地说明资本对劳动的关系。因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就是资本操纵下的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是“真正科学”的社会理论,但是,与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其他内容相比,理论界对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的反应相对较小。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经产生,就受到了来自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回应,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1835-1882)、奥地利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1840-1921)和法国出生的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斯(1834-1910)等创立了“边际效用价值理论”,以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但是,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既没有受到极大地挑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者也没有为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增添新内容。直到1974年哈里·布雷弗曼的《劳动与垄断资本》一书的问世,才改变了这种局面。布雷弗曼通过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劳动过程理论。

在布雷弗曼看来,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就是将“观念”(conception)与“执行”(execution)分离开来,从而使劳动力转变为劳动的过程。观念是指劳动者对整个劳动过程的构思和把握,执行是指在观念的指导下的操作过程。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观念与执行同融于劳动者,但是,随着泰勒科学管理模式的出现,在劳动过程中出现了观念与执行的分离。布雷弗曼用观念与执行的关系分析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劳动者分离的客观存在。布雷弗曼认为,人的劳动与动物不同,对于人的劳动来说,观念与执行可以同时统一于人身上,比如,一个手艺人,既是劳动过程的执行者,也是劳动过程的计划者和制定者,精通劳动过程是他的职责。但是,观念与执行又是可以分开的,观念必须先于执行并且支配执行,一个人对生产过程做出谋划,可以由另一些人去执行。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就是观念与执行分离的过程,观念活动集中到主要管理者手中,管理者通过把工人从对劳动过程的规划中剥离出来,造成了工人的逐渐去技能化(deskilling),并出现了管理主导劳动过程。资本家如何将劳动力转化为劳动?布雷弗曼认为,资本家在购买具有无限潜力的劳动力的同时,也买到了很多不确定性,因为这种潜力的实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工人的主观情况、工作的一般社会条件、企业的特殊条件,以及工人的劳动技能等,劳动过程的组织和监督等必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为了减少这些不确定性的影响,资本家将对劳动过程的控制权从工人手里转移到自己手中,控制劳动过程成了资本家以及少数管理者的职责。应当承认,这是“生产过程的进步性转让”,然而这种进步性却是由管理控制来实现的。布雷弗曼认为,尽管科学管理把劳动者变成了资本的工具,但是,工人作为人并没有受到破坏,而只是被非人地利用了,所以他们的批评能力、才能和构思能力,不论如何被消弱、降低,对资本家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一种威胁。此外,资本主义生存方式不断地扩展新的劳动领域,包括那些由于技术进步和资本转移到新工业部门而新建立起来的领域,而且由于其不断地改良和完善,因而它对工人的压迫是不会停止的。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并破坏了所有其他劳动组织形式,工人不得不屈从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继采取的各种形式。比如,当福特凭借他所占据的有利竞争条件,迫使其余汽车工业采用装配线时,工人不得不屈服,因为这是工人仅有的谋生方式。在布雷弗曼看来,这是表面上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背后仍然存在着工人对强加于他们的退化了的工作方式的敌对情绪,只要雇佣条件容许,或者资本家追求的更大劳动强度超过了工人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它就会冲到地面上来,并反复地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布雷弗曼的劳动过程理论引起了布洛维的极大关注。第一,布洛维认为,布雷弗曼反复强调科学管理和科技革命导致了工人主体性的被破坏和个性的丧失,并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趋势,认为资本主义摧毁了所有反抗,因此,他不要求救世主式的主体即无产阶级来扭转历史乾坤。第二,布洛维认为,布雷弗曼延续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对劳动过程的分析,即基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二元划分。其实,劳动过程包括(A)物质产品的生产(经济维度),还包括(B)社会关系的生产(政治维度)和(C)对于社会关系的实践经验的生产(意识形态维度),这三个维度是密不可分的。生产的经济领域离不开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车间特有的政治与意识形态。由于经济维度、政治维度和意识形态维度独立于特殊生产中的特殊主体,因而具有了“客观性”。布雷弗曼仅仅从经济维度来理解劳动过程和劳动过程的管理控制,忽视了生产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对劳动过程的霸权影响。第三,布洛维认为,由于资本家的管理控制而造成的观念与执行的分离,只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表面现象而不是本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本质是同时掩饰和赢得剩余价值。布洛维认为,只有从三个维度相互联系的整体角度来理解劳动过程,才能够把握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多样性,以及观念和执行的分离与掩饰和赢得剩余价值的关系。在布洛维看来,基于资本分析基础上的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只是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掩饰方式而没有揭示出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从管理控制入手的布雷弗曼的劳动过程理论错误地把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现象当作本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真正本质应该是同时掩饰和赢得剩余价值。那么,劳动过程是如何被组织从而保证剩余价值的生产呢?布洛维沿用了经典劳动过程理论的概念,诸如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剩余价值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将生产与上层建筑相联系的理论传统,通过对工厂政体(factoryregime)的详细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本质,并希望通过这些找到社会发展的理想道路以及工人阶级在这一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形成了相对完整且独具特色的劳动过程理论。《制造甘愿》(1979)、《生产的政治》(1985)、《辉煌的过去》(1992)是布洛维劳动过程理论的代表性著作。2、资本生产过程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指的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就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购买10斤棉花,价值的货币表现为10元购买纱锭等其它劳动资料,货币表现为2元雇佣纺纱工人一天劳动力的价值,货币表现为3元

______________在生产开始之前资本家共垫支了15元

假定工人在6个小时内将10棉花纺成棉纱结果是:棉纱的价值(就由棉花和纱锭等其它劳动资料转移来的旧价值)12元工人在6个小时内又创造出了一个3元

________

棉纱的价值就是15元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就能够生产出剩余价值。资本家剥的秘密就在这里。假定劳动时间延长一倍由6小时增加到12小时,而资本家雇佣纺纱工人一天劳动力的价值是3

购买20斤棉花,价值的货币表现为20

购买纱锭等其它劳动资料,货币表现为4

初垫支27

工人12小时创造的新价值,货币表现为6元

=33元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依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c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可变资本v是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价值量发生了变化,价值增殖了,产生了剩余价值。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为揭露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资本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

以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只发生价值转移能使价值增殖m的唯一源泉资本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m

)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

剩余价值(m)剩余价值率(m

)=──────它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可变资本(V)

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剩余价值率因而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即:

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无酬劳动剩余价值率=──────=────=────

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有酬劳动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或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进行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劳动日8小时———————————————

4小时4小时

劳动日9小时—————————————————

4小时4小时+1小时生理因素0家庭生活、社会活动时间社会道德因素

限制劳动日延长的因素吃饭、睡觉、休息时间24“八小时之歌”

1883年,美国工人平均日工作超过10小时,每天工作12至15个小时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很多工厂,白班倒夜班时,工人会连轴干24小时。1886年5月1日,美国有近50万工人参加了大规模的全国性罢工。在芝加哥,8万名工人沿着密歇根大道行进。1886年5月3日,罢工遭到芝加哥政府当局的暴力镇压。芝加哥工人的鲜血,燃起了全美工人斗争的烈火,并迅速蔓延到欧洲和世界各地。在世界进步舆论的支持下,1个月后,美国政府终于宣布实施8小时工作制。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长度已定(或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劳动日8小时———————————————

4小时4小时

———————————————

3小时1小时+4小时=5小时工作日缩短了,资本家何以榨取剩余价值呢?不妨看看1913年春天诞生的“福特制”。福特制是福特公司首创的一套生产和管理制度,它是制造方式标准化、流水式装配线及大规模生产的象征,其中流水线制和5美元工作日是两个最重要的内容。实行福特制,钞票滚滚流入福特的腰包,但工人劳动强度却加大了。该公司工人的劳动强度是其他工厂工人的0.5倍或数倍,他们手中半机械的动作每过4个小时才得片刻休息,神经高度紧张,可是工人们还是愿意到福特的工厂工作,因为5美元的工资高于其他工厂的工资。根据当时一些学者的分析,按照“福特制”实行后的生产和工作效率,公司当时能为每个福特工人支付每个工作日20美元的工资,那么其他的钱哪里去了?1914年1月,一名工人的妻子说:“上帝呀,我丈夫下班后回家连饭都顾不上吃就瘫倒在床上……福特先生,别再这样下去了,一天五美元的工资虽然诱人,可我们实在挣不起呀!你的传送带比奴隶主的皮鞭还厉害!”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于某些或个别资本主义企业首先采用了较好的技术和生产方法进行生产,使自己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就是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对个别企业说,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当它所采用的新技术被普遍采用后,这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这种商品的社会价值也会随之下降,大多数资本家只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正是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刺激下,各个资本家竞相改进本企业的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使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之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会下降,劳动力的价值就会降低,从而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就会相应地延长,资本家就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所以,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整个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就表现为各个资本家狂热地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联系: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范畴,因为它也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区别:(1)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资产阶级都能获得。(2)个别资本家所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而一旦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整个资产阶级将长期稳定地获得相对剩余价值。(3)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不需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以降低劳动力价值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哈贝马斯说:“当科学技术的进步变成了一种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时,在非熟练的(简单的)劳动力的价值基础上来计算研究和发展方面的资产投资总额,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而同这种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相比较,马克思本人在考察中所得出的剩余价值来源,即直接的生产者的劳动力,就愈来愈不重要了。”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P62.)Thinking:

哈贝马斯的论述是否合理?4、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从生产规模上来看,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就是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扩大再生产就是生产在扩大了的规模上进行。马克思分析再生产是从简单再生产开始的,因为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组成部分,要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必须从分析简单再生产开始。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它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使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例如:有一个资本家有资本1万元,假定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是8:2(他用其中的8000元购买生产资料,2000元购买劳动力),剩余价值率为100%。生产结束后全部产品的价值是:

8000C+2000V+2000M=12000这其中有2000元的剩余价值,而简单的再生产是资本家把这2000元的剩余价值全都用于个人消费,使下一次生产仍在原来1万基础进行。

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即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假定,有一个资本家有资本1万元,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是8:2(他用其中的8000元购买生产资料,2000元购买劳动力),剩余价值率为100%。第一年生产结束后全部产品的价值是:

8000C+2000V+2000M=12000假定,他从2000元的剩余价值中拿出1000元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假定追加的资本的比例(1000元)不变,还是8:2,剩余价值率也不变是100%。重新组合后第二年的生产结果是:(8000c+800⊿c)+(2000v+200⊿c)+2200m=13200?

通过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5、资本积累简单地说,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分化现象,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积累,扩大再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积累的必然趋势

必然加剧两极分化: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必然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现象。资本的有机构成从自然形式看由Pm(生产资料)和A构成

资本构成从价值形式看由C和V构成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决定反映有机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即c:v

追求剩余价值

改进技术

C的比重愈来愈大

V的比重愈来愈小

资本有机构成(C:V)不断提高机器排挤工人如何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三、价值和剩余价值是通过资本的流通过程实现的资本的循环周转社会再生产(一)资本的循环周转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是指投入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产业资本循环,就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产、销三个阶段,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态,实现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1)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

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着货币资本的职能形式。所谓的货币资本,就是货币形式表现的资本。而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要素,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A(劳动力)

G—WPm(生产资料)(2)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

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着生产资本的职能形式。所谓生产资本,就是以各种生产要素的形式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本的职能是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AW…P…W

Pm

(3)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

即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着商品资本的职能形式。

商品资本,就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W

──G

(增殖了的货币)

2、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互为前提互为条件

产业资本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即三种循环形式统一的过程。通过资本循环的学说,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和特点,丰富了资本的概念,资本不仅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特定的生产关系,而且资本还必须在不断地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殖。因此,马克思说:“资本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只有在不停顿地运动中才能把握资本的本质。

3、资本周转

——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过程(1)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联系:它们都是资本运动的形式。区别:资本循环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价值增殖是怎样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中发生和实现的。资本周转则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影响资本周转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2)影响资本周转的关键因素资本周转的时间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直接因素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资本周转时间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

资本周转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越慢;资本周转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越快。

(3)生产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及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价值逐次转移的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价值一次转移和通过一次生产过程价值全部收回的那部分生产资本。生产资本生产资料劳动力厂房、机器等

价值逐次转移

固定资本原料、燃料等价值一次转移

流动资本工资一次收回

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与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之间成正比例。

案例:石头怎样在水中漂起来?

在一次关于“业务流程再造”的高级经理人培训会议上,海尔集团CEO(ChiefExecutiveOfficer)张瑞敏目光炯炯地看着讲台下的中层干部们,提出了一个象脑筋急转弯的问题。“石头怎样才能在水上漂起来?”

“把石头掏空”,有人喊了一句,张瑞敏摇了摇头。“把石头放在木板上”,又有人答道,张瑞敏又摇了摇头。

“做一块假石头”,这个回答引来了一片笑声,张瑞敏还是摇了摇头:“石头是真的”。

“速度。”海尔集团见习副总裁喻子达回答道。“正确”张瑞敏脸上露出了笑容:“《孙子兵法》:‘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速度决定了石头能否漂起来。网络时代,速度同样决定了企业能否越上新的高峰!”

案例点评

这一细节形象地表明了海尔“业务流程再造”是解决企业资本循环与周转的速度问题。

企业资本周转的中心问题是速度问题,企业资本周转越快,增值的价值也就越多.加快企业资本周转的速度,其实质在于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在现代社会,企业可以把经过购、产、销等过程看作一种流程。改革的目标则是要缩短资本的停留时间,以加快资本循环速度。海尔的“业务流程再造”就是这类的改革。

海尔CEO张瑞敏评海尔(2004):“海尔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始于1998年9月8日,到现在将近6年了,虽然离我们的目标差距还非常大,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幸亏流程再造,否则海尔没有今天”。20年间,海尔从一个当初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神速地发展为2004年全球营业额高达1000亿元的跨国集团。(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制约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和实物补偿问题。马克思研究这个问题,是为了进一步揭示再生产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m

)可变资本(v)不变资本(c)

指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价值形态物质形态社会总产品构成及其实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价值补偿实物补偿价值补偿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价值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在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要取得剩余价值实物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进一步转化为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价值补偿该卖的卖掉了实物补偿该买的买到了社会总产品不变资本(c)价值形态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物质形态社会生产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生产生活资料的第二部类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以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四、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1、工资的实质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它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

所以,在市场上与资本家对立的,不是劳动,而是工人。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只是自己的劳动力。

可见,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注意:如果认为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剩余价值地租银行利润利息商业利润产业利润2、剩余价值的分配

当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即m→p关系: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V的产物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C+V)产物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概念:剩余价值或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关系

联系: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m与不同分母量的比率。

区别:

质:前者反映剥削程度,揭示剩余价值真正来源,后者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量:利润率总小于剩余价值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利润率不同,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引起不同生产部门竞争不同部门竞争的手段是资本转移,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部门之间竞争导致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100%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生产部门资本构成剩余价值率资本周转/年剩余价值利润率利润食品70c+30v100%13030%30造纸80c+20v100%12020%20化工90c+10v100%11010%101、平均利润形成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瓜分的结果2、各个部门所得的利润量与生产剩余价值不一致,但整个社会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相等的。

3、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生产部门资本构成剩余价值率资本周转/年剩余价值利润率利润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之差食品70c+30v100%13030%3020%

20-10造纸80c+20v100%12020%2020%200化工90c+10v100%11010%1020%2010资本流入有机构成高利润率低有机构成低利润率高食品工业(70c+30v)生产迅速扩大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利润率下降机械工业(90c+10v)生产缩减供不应求价格上升利润率提高资本流入平均利润率

(2)剩余价值转化为商业利润商业资本是产业资本中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商业利润的来源:商业利润不过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3)银行利润

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扣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