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温》的叙事技巧_第1页
《夜夜温》的叙事技巧_第2页
《夜夜温》的叙事技巧_第3页
《夜夜温》的叙事技巧_第4页
《夜夜温》的叙事技巧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夜夜温》的叙事技巧

斯皮茨菲茨杰拉德(1896-1940)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他身处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型的时期,信奉并实践亨利·詹姆斯关于小说的视点问题的主张,即通过作品的某个中心人物来观察其他人物和事件。他的杰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正是通过安排尼克这一人物来观察并叙述故事,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同时拉近了读者和主人公的情感距离。这部作品的叙事技巧得到评论界的称赞,艾略特亦认为它“是美国小说自亨利·詹姆斯之后迈出的第一步”。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其叙事技巧在詹姆斯的传统下又有所创新。《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菲茨杰拉德。他在其出版三周后就给编辑帕金斯写信说:“我正以十分愉快的心情在着手创作一部新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无论在形式、结构,还是思想内容上都将十分新颖,它的模式是乔伊斯和斯坦茵一直探索的,而康拉德没有找到的。”可以说,《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最具抱负的一部作品,然而它在出版后,受到了评论界的攻击。攻击的焦点之一就是作品“结构松散”,因为《夜色温柔》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型叙述模式,分为三部,将小说以“现在——过去——现在”的结构来展开;而且每一部都以不同的人物为聚焦人物,并以其眼光来叙述。有评论家认为第一部的聚焦人物罗斯玛丽并非小说主角,过多地从她的视角来叙述会混淆主次人物,有碍作品主题的展现。但罗斯玛丽起到的就是穿针引线的作用,读者跟随罗斯玛丽的视角从外部一步一步走进主人公戴弗夫妇的生活,当她刚刚剥开他们华丽生活的外衣,认识到他们生活的不幸时,第一部就结束了。可以说,从罗斯玛丽的视角展开的叙述对读者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小说第二部的聚焦人物转换成了迪克·戴弗,叙事时间也倒回到8年前。当读者发现才华横溢的迪克在不知不觉之间变成了一事无成的醉鬼时,必然感到一丝酸楚和迷茫。第三部的聚焦人物是尼柯尔·戴弗,她在病愈后似乎变得坚强而独立了,在面对破碎的婚姻时毅然离婚,投入新的怀抱,而千里之外的迪克变成了她记忆中一个越来越模糊的点……《夜色温柔》是个有关爱情和婚姻的故事,在金钱粉饰的婚姻里,爱情逐渐成为了负担;《夜色温柔》也很好地展示了一战后流放到欧洲的美国人寻欢作乐却精神空虚的生活;但最主要的,它是一部有关沉沦的小说,男主人公迪克丧失了理想,随波逐流。他和其他两位人物的视角都不完善,而这不完善的视角正让读者有机会去洞察人物的内心:或是扭曲、或是自欺欺人、或是矛盾。本文拟从三位聚焦人物的视角入手,分析它们的叙事作用和对表达主题意蕴的意义。申丹在《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中区分了四种不同类型的视角或聚焦模式:⑴零视角(即传统的全知叙述);⑵内视角;⑶第一人称外视角;⑷第三人称外视角。她进一步指出严格意义上的内聚焦就是叙述者完全用聚焦人物的眼光来替代自己的眼光,这意味着叙述者无法用第三人称来指涉聚焦人物。但迄今为止,小说中出现的“第三人称内聚焦”,指叙述者一方面尽量转用聚焦人物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一方面又保留了用第三人称指涉聚焦人物以及对其进行一定的描写的自由。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夜色温柔》的三个部分主要以罗斯玛丽、迪克和尼柯尔的眼光来展开叙述,而叙述声音则来自故事外的叙述者,而且他还不时超越视角界限,侵入全知视角来阅读非聚焦人物的心思,或者对聚焦人物的思想发表评论。这是转换式的内视角叙事方式。聚焦人物受限制的视角让读者读到的是故事的碎片,而拼接这些碎片才会展示一个完整而生动的故事。一、受限制的人物第一部里,罗斯玛丽的视角是从粉红色面纱看出去的迷人视角。里维埃拉海滩在她看来充满生机,她也以自己的经验来认识海滩上的人们:“她挨个儿打量那三个男子(即迪克·戴弗、阿贝·诺思和汤米·巴尔邦三人),似乎眼下他们将归她所有。他们三个都是翩翩君子,并且各具特色。他们都有一种特别的温文尔雅的风度,她觉得这种风度来自他们的生活,是他们过去以及未来生活的一部分,而并非因事而异,也全然不同于电影演员的交际方式。”而她与迪克的初次接触时,就对他一见倾心,“他看着她,她一时觉得自己生活在他眼中那片明亮的蓝色世界里”。菲茨杰拉德以罗斯玛丽来做第一部的聚焦人物就是为了达到戏剧效果。尽管这位年仅十七岁的女演员进入了戴弗夫妇的生活圈子,可她仍是个局外人,她受限制的视角引起了悬念。在这位浪漫女孩眼里,戴弗夫妇充满魅力,可她也隐隐感觉到他们貌似奢华亲密的生活有着某种秘密的缺陷。这个秘密在第七章明朗了,在戴弗夫妇举办的晚宴中,麦基斯科夫人在盥洗室发现了令人吃惊的秘密,她急于把它告诉给其他客人。“噢,在楼上我碰到这么一件事,我亲爱的——”她神秘地摇摇头,及时住了口,因为这时汤米站起来,有礼貌但严厉地对她说:“对发生在这幢房子里的事妄加议论是不明智的。”那个夜晚就像没事发生一样平静,可读者和罗斯玛丽一样心中有挥之不去的疑惑:“麦基斯科夫人究竟看到了什么?”可以说第一部的叙事兴趣就在于罗斯玛丽艰难地刺破这个秘密,这成了第一部的叙事动力。当谜团在第二十五章解开时,第一部就结束了。然而罗斯玛丽的视角是扭曲的,这一点可以由第三章的一段看出来。她和母亲雇了辆汽车在里维埃拉三角洲兜风,在她看来,“这位司机是伊凡时代的一位俄国沙皇,自告奋勇地充当了导游。”(译文在唐译的基础上略有改动)于是风景名胜、历史趣闻、风俗习惯在这位司机嘴里变得生动起来。注意司机不是“看起来像”而“是”一位沙皇——罗斯玛丽扭曲的视野被当作理所当然,神话般的世界被当作真实的世界。罗斯玛丽作为一心想爬进上流阶层的年轻女子,当她看见“具有上流社会风度”的迪克时,就想把他抓牢。她告诉迪克,他们的情事会是秘密,不会伤害到尼柯尔。当她和戴弗夫妇以及诺思夫妇去亚眠参观战场时,菲茨杰拉德安排她的视角“漏掉了”,或者是“过滤掉了”尼柯尔和玛丽的言行。她似乎不是个完美的反映者,然而正是她视角不充分,使她完美地完成了任务。因为根据亨利·詹姆斯的观点,作为聚焦者的她确实反映了她所观察到的世界,而她故意忽略的部分正好给读者一个机会来分析她的内心。我们可以猜测她这样做是她潜意识里,不承认尼柯尔作为妻子的地位,而想独霸迪克。二、叙述手法的运用第二部的视角转移给迪克·戴弗,小说也从1917年开始倒叙。在第一部曾两次提到迪克使用望远镜、潜望镜和双筒望远镜,这暗示他在努力看得更清楚。迪克的这种形象也暗示由他做新的反映者,小说的视角将变得可靠。然而迪克的视角也有缺陷,带领读者通过迷宫一般的神经质的小路到达茫然失措。迪克的视角在第一部的最后几章就出现过。在第二十章,“迪克清醒地意识到生活的急剧变化,他为此深感不安,但随后不断滋生的利己主义使他对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这些句子削弱了其视角的完整性。就在这一章,迪克和罗斯玛丽的爱慕者科利斯·克莱聊天,得知罗斯玛丽一段放荡的往事,迪克开始怀疑她的纯洁,心里种下了迷惑的种子。在随后的半页里,叙述者两次打断正常的叙述,插入迪克心里摆脱不了的疑惑:——我放下窗帘你不介意吧?——请放下吧。这儿也太亮了。这两句就是迪克在心里想象罗斯玛丽在火车包厢放下窗帘,锁上门锁和别人风流的情景。第一句在随后几章又出现了三次,都是在正常叙述中突然插入迪克的心思,他为此饱受折磨:以前老是拒绝她,因为她太年轻,太纯洁,太可爱,现在看来不是那么回事,他想得到她,迫不及待地要得到她。这种打断主叙事线索,突然插入迪克的片段思绪就是破碎的叙述,分裂的叙述。这种技巧在第二部也出现了,在第十一章,尼柯尔和迪克谈论罗斯玛丽,这两句反映迪克内心活动的句子又插入叙述中来,这一方面反映了迪克心猿意马,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视角的混乱。迪克视角混乱这一点被尼柯尔长达数页的内心独白再次证实。在第二部分第十章,视角突然转向尼柯尔,叙述声音也是她的。作者通过尼柯尔在病中流动不已的内心独白向读者展示了男女主人公婚后6年的生活经历以及在住房问题上的分歧:我们就这样恩恩爱爱吗?呵,不过嘛,我爱得最深,只要你从我身边走开,哪怕只是一会儿,我也能觉察到。我想,就和其他人一样,只要一伸手就能发现你暖乎乎的身子躺在我身边,那多美妙!……那好像没有道理,迪克——我们非常需要弄一套更大些的房子。为什么就因为沃伦的钱比戴弗的钱多,我们非得委屈自己呢?……我们必须用我的钱买一幢房子——我讨厌住在公寓里,在那里等你。……此处,作家在不作解释、不加说明的情况下突然改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让女主人公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将自己的思想呈现在读者而前,而此刻作家本人则从作品中完全隐退。叙事节奏也骤然加快,短短几页的内心独白蒙太奇般的囊括了6年的生活经历,将叙事时间巧妙地接到第一部的结尾。可以看出,这种叙述方式同乔伊斯等意识流作家的创作技巧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夜色温柔》中这种意识流的叙述手法无疑给整部作品增添了不少现代主义特色。迪克的内心虽然不像尼柯尔那样直接倾吐出来,但读者常常不知不觉地进入他的内心,发现他逐渐变得神经质,甚至疯狂。在第十三章,当迪克、巴比·华伦和弗朗茨医生在谈论合作办医院的事情时,迪克不由自主地留意身边素不相识的姑娘。当他发现罗斯玛丽并不只是属于他时,他失去了激情,“我想我患了黑死病吧,看来我不会再给别人带来幸福了。”他心情烦闷,想醉酒发泄,“他四处张望,希望看到什么有趣的事,能让他的精神而不是想象力支持一小时。但他什么也没看到。”译文在唐译的基础上略有改动)后来他和出租司机发生争执,还打了警察,被送进位于“迷宫似的眼熟的小巷里”的一所监狱。他的眼睛被打伤,“一只眼微微睁开……”,“通过一只睁不太开的眼睛,迪克能看见那两个士兵。”这些叙述事实的象征意义和菲茨杰拉德处理叙述视角有关。迪克视角的混乱正反映出他内心的道德伦理天平在倾斜,他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没能做个“正直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勇敢且有智慧的人”。(译文在唐译的基础上略有改动)他一面懊恼自己放弃了做一名出色的心理学家的理想,一面抑制不住地饮酒买醉。他的命运难定,陷入了夜色无尽的黑暗之中。三、从尼柯尔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第三部直到第五章才把视角交给尼柯尔,较之前两章尼柯尔的情况,她的精神状况有明显的改善。“尼柯尔的思路像悦耳的钟声一样清晰澄澈——她有一种大病初愈后获得新生的感觉。当她沿着多年漫步走过的迷宫一般的路匆匆回家时,她的自尊(ego)像一朵硕大的玫瑰开始绽放。”(译文在唐译的基础上略有改动)在第七章,迪克、罗斯玛丽和尼柯尔滑水的那一幕,尼柯尔牢牢地控制住视角,这也说明她正在康复。然而她的视角也不能带给读者适当的视界。菲茨杰拉德时常质疑她的视角,尤其质疑她对身心康复的自信。多年来,是迪克给她思想,她也习惯于按照他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当她认为自己已经痊愈时,也决心要自己独立思考。然而在第八章,尼柯尔精心打扮准备和汤米约会时,她内心在挣扎。“她明白,按迪克的想法,以一种肤浅的观点来看,缺乏感情基础而一味放纵情欲,从而使大家遭受到伤害是下作之事。从另一方面看,她将眼下这种状况归咎于迪克。她甚至天真地想,这样一种举动也许会收到治疗的效果。……更有甚者,尽管她不想再欺骗自己,但更倾向于认为,她只是试着走走,而且随时都可以撤下来。”这段话的内容就证明了她从未真正达到心智的独立,她常常禁不住按照迪克的想法来思考问题;她还常常欺骗自己。菲茨杰拉德在读者心中激起了不宁:尼柯尔是真的饱经病痛,获得新生,还是她在蒙蔽自己?作家没给出明确的见解,每个读者都可得出自己的结论,但都受到尼柯尔不完善视角的限制,感受到缺失和茫然。小说的最后,迪克只身回到美国,有关他的信息都是通过远在欧洲的尼柯尔给出的。就像焦点和目标物离得太远,读者只得到模模糊糊的印象。迪克就像一个斑点,在尼柯尔的记忆里越来越淡。“看来,不管怎样,可以肯定的是,他就生活在那个地区,不是这个镇子,就是那个镇子。”这样,平平淡淡的零度结尾将读者茫然地悬在半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