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礼法的传统与现代意义
关于古代法律思想的起源,学术界主要关注徐慎的“以法为刑”,强调“以刑与法”的关系。但是《礼记·乐记》说:“礼、乐、政、刑,其极一也。”“一”者,即“一”之以“礼”。后世所谓政、法甚至兵、刑,在春秋以上都涵摄在以“礼”为核心的国家法度中。礼起源于氏族习惯,其中包含了人们的生活习俗、交往规则和宗教信仰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尚书·舜典》(在今文中合于《尧典》)曰:“望秩于山川”,“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归,格于艺祖,用特。”(《尚书·舜典》)在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礼通过祭祀发展为“吉凶军嘉宾”之“五礼”,对社会关系主要方面都加以调整。这其中礼还规定了不同身份人们的行为规范,以及由此而来各自权利义务的区分。礼具备上述特点,在西周形成定型化的礼制,成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隐公十一年》)的根本大法。“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论语·子路》)兵刑合一之“刑”以罚罪性来保障礼的贯彻实施。礼法的规范性表现为遵循自然秩序的“同律度量衡”,其本质是源于自然血缘关系的宗法伦理规范,反映了西周在国家形态上保留氏族制的特点。东周以降,礼制逐渐崩坏,礼法思想散为诸子之学,其中犹以儒家的努力,使得礼法的精神和价值对后世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一“礼法”的确立—同律度量衡礼法进行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安排,是以对自然秩序的模仿建立人间秩序,通过“同律度量衡”完成的。“律度量衡”最初是由祭祀而来的法天之则,它以“协时月”、通过“算数”的精确计算表达一种自然的原理和规范,“推历生律制器,规圆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P956)当其被引入人间社会用来厘定社会关系,就有了规范遵循的权威性,“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论语·尧曰》)“同律度量衡”在礼法中有两层含义:第一,通过律历、律吕并称,揭示天道存在和变化的规律,成为“礼”之因天时而列人事、安排人间秩序的理论来源。“度量衡受法于律,其法则先本而后末。”(P10)“律”与“律管候气”之法有关,《礼记·月令》以历法与音律结合,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分别与十二音律相对应,较为典型地表达了据天时以行政令的内容,是专言元首之事的“王礼”,它与《周礼》依天地四时设立职官在思维方式上是一致的。明确使用“律历”、“律吕”指称历法与音律,以天道述人事的则见于太史公的《史记·律书》。“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P1239)第二,“同律度量衡”在人间社会进行“维齐非齐”的秩序建构。“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礼之为法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则以“养”,一则以“别”。“养”即养人之欲,人处天地之中,王政的首要任务是要顺天时而治产业、力工商,发展社会生产。今本《大戴礼记·夏小正》和《礼记·月令》对这一内容有集中描述。“别”即“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等称者也。”(《荀子·礼论》)礼通过对祖先神的祭祀,以血缘家族为基础确立人伦尊卑等级秩序,从先天身份上的不齐,来规定人们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权利和义务,以及行为规范上严格的仪式化的区分。“养”与“别”具体化为“量地立国、计利畜民、度人力而授事”,以及士大夫以上贵族阶层的礼仪度数,这些内容叫做“称数”,“自天子通于庶人,事无大小多少,由是推之。”(《荀子·富国》)由此,“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礼记·经解》)“律度量衡”正是以其算数计量的标准表达了礼法的规范性。荀子对此引《书》总结为:“维齐非齐”(《荀子·王制》)。它说明礼既是整齐社会秩序、社会全体成员遵循的规范,同时整齐社会秩序的礼又是有差等的“非齐”。此外,“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尚书·舜典》)三代兵刑合一之“刑”从规范执行的强制性上保证礼法秩序得以维护,也是通过“同律度量衡”实现的。所谓“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国语·周语上》),“刑”通过模拟或挪用律历之数和音律之数,“刑罚之辟”有五刑、五罚、五过、正刑等,“攻伐之兵”则“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荀子·乐论》)从定罪量刑到以音律之正规范军事行为,其中都包含了借助算数精确计算作为标准的原理。及至战国,法家改法为律,以及后世出现的律典,都来源于“同律度量衡”的规范性表达。二“德”观念的形成E·博登海默(EdgarBodenheimer)认为,“法律旨在创设一种正义的社会秩序。”(P318)由自然秩序而来的律度量衡表达的是礼之为法的规范性,但是礼法区别于其他法律规范的根本标志是根源于“有孝有德”的“礼义”。“有孝有德”出自《诗经·大雅·卷阿》,后经儒家的阐发,其中所包含的伦理精神成为礼法追求的“正义”所在。伦理是起源于氏族内部,基于自然血缘的认同感,形成源自人情、并上升为人们交往经验的伦常原则。司马迁指出“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P1157)由于夏商和西周三代保留着氏族制而家国同构,这样的国家形态决定了以祖先崇拜确定氏族整体的观念,始终是三代社会秩序建立的基础。“元恶大憝,惟矧不孝不友。”(《尚书·康诰》)周人发明的“孝”观念,是由对祖先神的祭祀发展而来,“追孝于前文人”,(《尚书·文侯之命》)“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有立宗庙。”(《荀子·礼论》)侯外庐先生指出:“在宗教的观念上的尊祖,在伦理观念上也就延长而为宗孝,也可以说‘以祖为宗,以孝为本’。”(P94)“孝”一方面使得基于血缘的家族关系与政治权力架构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在观念上强调追孝以享,继承先王的德业。由此产生“氏以别贵贱”、亲亲而尊尊的宗法伦理精神。“德”与“孝”相联系,是周人对统治者的政治要求。出于保留着氏族整体的观念,西周之前,统治者往往以对异族的征伐和屠戮来维护本氏族的安全,“德”的出现意味着这一现象开始改变。周人为了寻求政权建立的合法性根据,在宗教观上改造了殷商帝祖一元的思想,将作为上帝神的“天”和祖先神进行分离,“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有德”的内容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罚”。金春峰先生通过对“德”的文字考察及其内在思想的研究,指出德“其原始义非‘道德’、‘德行’,而系全生、保全生命,引申为恩惠德泽,初为政治范畴,以后扩展为哲学性命范畴,与‘性’为同类概念”。周人“敬天保民”就是以对上帝神的崇拜,将对氏族成员的保护,扩大到对政治国家成员包括异族的保护。从“刑名从商”(《荀子·正名》)的商人重杀戮,到“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周人主张保全生命而“明德慎罚”,“德”观念的产生从现实的法律意义上而言,使得氏族贵族专政开始具有保民、惠民的民本思想。不仅如此,“德”观念还说明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与相关氏族有着既有亲缘关系还有道义关系,在权力的使用上是受这些氏族制约的。孟子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如果君主无德则贵戚之卿可以易君位,这种古氏族制下的原始民主观念,正是源于“有孝有德”的伦理精神。三“正德”—礼法的困境与发展礼法通过“同律度量衡”进行“维齐非齐”的秩序建构,虽然合乎自然血缘情感的伦理需求,但是随着客观社会历史的演变,这种法律规范本身也孕育着难以克服的社会矛盾。首先,贵族僭礼。礼法对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在政权组织上采取了家族关系和封建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隶、牧、圉皆有亲昵,以相辅佐也。”(《左传·襄公十四年》)这就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从另一个层面而言,接受分封的贵族各阶层基于血缘出身获得各项权利,包括政治权力的享有在内都具有天然的合法性,不能被任意剥夺。西周末年,周王室势力渐衰,在实力上只相当于列国中的一个小国,对诸侯国君的实际控制力不断下降。同样的情形在诸侯国内就发展为大夫专政。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这是周天子行使国家权力的象征。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的僭礼行为出现,说明礼法作为国家权力对社会控制的强制力开始丧失,礼法确立的亲亲尊尊的秩序规范也已经被破坏。许倬云先生认为,“家族关系有一个内在的因素,即君主的统治权力根本就不是绝对的,正是这一因素颠覆了封建制度。”(P95)其次,士和庶人议政。长期以来,居于贵族底层的士,以及处于社会底层的庶人,在基于血缘关系的等级制下,都渴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另外获得一条上升的通道来改变自己的现实处境,这就对礼所确立的社会秩序构成一种现实的反动力量。春秋战国时期,当贵族僭礼与士及庶人议政的愿望交织在一起,社会秩序的剧烈变动便通过战争这种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战争同时也为社会各阶层秩序的变动提供了契机。礼作为现实的、调整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已经不再适应客观历史的发展需要。面对礼坏乐崩、社会失范的现状,先秦诸子皆务为治,礼法思想散为诸子之学,继承者有之,批判者有之。儒家站在维护周礼的立场,提出“正名”,在制度上虽然恪守亲亲尊尊的等级秩序,但是却从周人“有孝有德”的伦理精神中,发展出社会一体遵循的道德律,从而使礼法思想有了新的变化。儒家首先肯定和赞成礼植根于自然血缘关系,这是继承周礼的基础。但是自然血缘关系不仅是确定政治身份的根据,更重要的是成为个体道德生长的起点,“子生三年而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这样一来,“孝”开始从西周礼制的贵族专有,被改造成源于血缘情感的人性的内在需求,“德”也因此从西周对统治者的政治要求,被改造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性命范畴的道德、德行。个体以孝弟为根本,之后“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儒家认为提倡基于人性需求的道德律,使得君臣父子等社会全体成员恪守自己的道德义务成为可能。“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礼记·礼运》)“秩序的真正生命力依然源自内部。是良知造就了我们所有的公民。”(P345)儒家所说的“正名”,将制度层面礼法对贵族专有权利的确定,转化为在其位、谋其政的道德义务的强调,希望借此僭礼逾矩遭致贬斥,“克己复礼”受到推崇,“有耻且格”的有序社会得以形成。罗斯科·庞德(RoscoePound)认为:“组成一个法律体系的那部分法令,包含两种成分,一种是命令性成分,一种是传统性成分。”(P2)命令性成分是指实际进入立法层面,并为国家强制力所保证支持的内容,传统性成分则是在经验的基础上作为对正义的确定和陈述的法律。儒家继承改造礼法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以道德律倡导“正名”,为周礼亲亲尊尊的等级秩序提供理论支持。在周王室逐渐丧失国家强制力、诸侯争霸的社会背景下,氏族制的国家建构已经千疮百孔、岌岌可危。因此儒家强调对僭礼行为约束的道德律,不具备转化为法律规范中的“命令性”成分、真正实现对社会控制的现实条件。相反的,儒家将周礼中的孝与德改造成普遍的人性,还从理论上对亲亲尊尊的等级秩序产生了离心力。所谓“积文学,正身行”(《荀子·王制》),这既是良好社会秩序形成的根源,也是社会秩序变化的根据,它给从庶人到君主政治地位的变化提供了上升通道,出身贫寒的雍也可使南面,(《论语·雍也》)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电商运营团队战略规划合同
- 2025届江苏省无锡市长泾片重点名校中考押题历史预测卷含解析
- 南京财经大学《汽车英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华大学船山学院《环境照明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昌医学院《服装材料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昌理工学院《“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国别研究》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新型建筑装修工程验收担保合同范本3篇
- 绵阳师范学院《设施环境与调控》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新款小轿车购置合同书(附保养服务)3篇
-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日语(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 《酸碱罐区设计规范》编制说明
- PMC主管年终总结报告
- 售楼部保安管理培训
- 仓储培训课件模板
-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讲水循环与洋流自主练含解析
- GB/T 44914-2024和田玉分级
- 2024年度企业入驻跨境电商孵化基地合作协议3篇
- 《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
- 2023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卷及答案解析
- 桥梁监测监控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