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重庆市万州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重庆市万州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重庆市万州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重庆市万州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万州重点中学高2022级高二(上)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15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材料一: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些年,又何尝不是一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真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红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章、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堂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秤,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摘编自季琳欢《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材料三: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的时候,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出版了《人类1000年》一书。公布了从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人类历史进程中发生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共同认为,在已经过去的整整一千年中,这一百件重要事件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有三个历史事件入选:火药武器的发明、成吉思汗的帝国和工农红军的长征。可以肯定的是,西方学者在意识形态上与中国共产党人并无共同之处,他们也不是从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红色武装的军史角度来看待长征的。长征属于人类历史上这样一种事件:即使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依旧会被世人追寻不已。数十年来,不断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出现在中国工农红军曾经走过的这条漫长征途上。在人类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世人何以要忍受疲惫、劳顿和生存条件的匮乏,行走在这条蜿蜒于崇山峻岭的路途上?在地球的另一端,曾出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于1981年秋天宣布,他要到中国进行一次“沿着长征路线”的跋涉。他来了,带着他的全家走上了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路。当这位西方政治家走到大渡河渡口时,他被这条湍急的河流和两岸险峻的崖壁震惊了,他被3万多工农红军在十几方敌军的追堵中渡过这条大河的壮举震惊了。布热津斯基后来说:“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而言,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它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长征体现了人类文明能够发展至今的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力量,那就是永不屈服、永远前进、永不言退。现在,许多外国青年重走长征路,不是对中国革命史感兴趣,不是对中国红军感兴趣,而是在寻找这种支撑自己生命的,能够更有力量走下去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源泉。长征是人类精神文明进程中的大事件,它为人类不断注入了新的精神活力。(摘编自王树增《回望长征我们能感悟到什么》)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长征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B.一个民族要想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条件。C.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直面困难,接受挑战,才能在新时代阔步前行。D.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这说明,长征途中,红军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征确的一项是()(3分)A.长征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群众路线,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B.布热津斯带着家人“沿着长征路线”的跋涉,他的最大收获之一便是认识到了长征及其意义,同时也对前行中的中国有了深刻的认识。C.外国青年对中国革命史和对中国红军并不感兴趣,重走长征路,就是为了寻找支撑自己生命的,能够更有力量走下去的力量和精神源泉。D.人类文明能够发展至今的必不可少的就是长征精神,因此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伟大的长征精神,不仅仅属于中国,也必然属于全人类。3.下列说法中,下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闽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们体验“红军长征路”,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B.“他们这种长征精神,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我也会坚守和发扬这种精神,走好我今后的人生路。”广西大学生“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结束后,参加的学生这样说。C.近日,共青团江西省委“创在江西”青创AI基地举行电影《红色往事》公益放映活动,这标志着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D.“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某地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沿着红军在当地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4.材料一是习近平同志讲话的节选部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是这篇讲话的重要特点,请从结构或语言的角度(二选一),分析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该特点的。(4分)5.三则材料都围绕长征展开,各侧重于哪一个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6~9小题。桥边的老人海明威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还有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你没家?”我问,一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坡。“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他。“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你这样想吗?”“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鸽笼没锁上吧?”我问道。“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我与老人的对话平淡而自然,始终没有强烈的情绪流露,但却于平淡处蕴含了丰富的含义,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老人的内心之痛。B.在谈到家乡的时候,老人“露出笑容”“高兴起来,微笑了”,表现老人的朴实、憨厚,并对未来充满信心,C.作品通过描写人群逐渐稀少、远去,老人从始至终缓慢平和的语调,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轻松洒脱而欣慰。D.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对比,也与冷漠旁观的“我”形成鲜明的对比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在照看动物”一句反复出现,特别是最后一句中的“只是”,意味深长,感受到老人的无辜和内心的怨愤,暗含着老人对战争的控诉。B.“木然”“不再对着我讲了”说明老人已经陷入了绝望不再期待眼前这位催促他离开的年轻人为他分担忧虑,想以赶快中断对话的方式谢绝我的好意。C.从“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在于体力不支、对家园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茫然等方面。D.本文旨在反映战争的罪恶,既有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又通过一个年老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8.小说以“我”为叙述视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海明威曾提出“冰山理论”:“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却能为读者感受到。”试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材料一: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哀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选贤。”齐景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节财。”三公出,子贡问曰:“三公问夫子政一也。夫子对之不同,何也?”仲尼曰:“叶都大而国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鲁哀公有大臣三人,外障距诸侯四邻之士,内比周而以愚其君,使宗庙不扫除,社稷不血食者,必是三臣也,故曰‘政在选贤’,齐景公筑雍门,为路寝,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赐者三,故曰‘政在节财’。”或曰:仲尼之对,亡国之言也,叶民有倍心,而说之“悦近而来远”,则是教民怀惠。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法败而政乱,以乱政治败民,未见其可也。且民有倍心者,君上之明有所不及也。不绍叶公之明,而使之悦进而来远,是舍吾势之所能禁而使与下行惠以争民,非能持势者也。夫尧之贤六王之冠也舜一徙而成邑而尧无天下矣。有人无术以禁下,恃为舜而不失其民,不亦无术乎?明君见小奸于微,故民无大谋行小诛于细,赦民无大乱。此谓“图难于其所易也,为大者于其所细也”。今有功者必赏,赏者不得君,力之所致也;有罪者必诛,诛者不怨上,罪之所生也。民知诛赏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业,而不受赐于君。“太上,下智有之。”此言太上之下民无说也,安取怀惠之民?上君之民无利害,说以“悦近来远”,亦可舍已。(节选自《韩非子·难三》材料二: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曰:“善为政者若之何?”仲尼对曰:“善为政者,远者近之,而旧者新之。”子墨子闻之曰:“叶公子高未得其问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对也。叶公子高岂不知善为政者之远者近也,而旧者新是哉?问所以为之若之何也。不以人之所不智告人,以所智告之,故叶公子高未得其问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对也。”(节选自《墨子·耕柱》【注】①叶公子高,楚国大夫,姓沈,名诸果,字子高,封地在叶,所以称叶公。②路寝;君主居住的正屋,此指建有齐景公正室的高台,即路寝之台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序号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3分)夫尧A之贤B六王C之冠也D舜一徙E而成F邑G而尧无H天下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来,是“使……到来”,“烛之武退秦师”的“退”是“使……退”,两者用法相同。B.倍,指背弃,背叛,与(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倍”词义相同。C.恃,依靠,依仗,与现在所说“有恃无恐”“恃才做物”两词中的“恃”词义不同。D.智,通“知”,知道,了解,与《老子四章》中“知人者智”中的“智”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叶公子高、鲁哀公及齐景公均向孔子请教治国的方略,同一问题孔子给出不同答案。子贡对此不解,后经孔子解释,才知三国大心向肯不同。B.圣明的君主善于在细微处发现小的坏事,在小事上实行轻罚,所以民众没有大的阴谋与动乱,这值得那些只知依赖效仿舜的君主们学习。C.墨子认为叶公子高不懂的是如何达到“近远者,新旧者”这一目的的方法,但其提问时并未让孔子明白自身的疑惑,故其没有恰当提问。D.面对孔子对叶公子高有关政事的回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有的人认为孔子的回答属于亡国之言,而墨子则认为孔子属于无效作答。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民知诛赏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业,而不受赐于君。(2)善为政者,远者近之,而旧者新之14.有人称“仲尼之对,亡国之言也”,请结合材料一阐述其为何有此论断。(3分)(二)古诗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小题。感遇三十八首(其三)·唐·陈子昂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亭埃何摧兀,暴骨无全躯。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丁零)古国名,在今苏联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至贝加尔湖以南一带。(缅)遥远,渺茫。(亭埃(hou))岗亭和了望敌情的土堡。(摧兀)毁坏。(漠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区。(西隅)指西天边。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四句,笔调悲凉,借对边塞特有的荒凉萧条、兵营破败、横尸遍野的典型景物的描写,揭示了战争的残酷。B.五六句诗人以“漠南”与“西隅”相对,“黄沙”与“白日”相合,—“起”—“隐”则更给人动感,勾画了古战场辽阔而荒寂的环境,进一步渲染了古战场萧索而雄浑的气氛。C.最后四句实写三十万汉军征战匈奴一事,从而引出下文:广大士族战死疆场,抛下孤儿寡母无人可怜。D.诗歌借古讽今,揭露了武则天统治集团好大喜功,不惜人民生命,不断对边塞少数民族发动战争的罪恶,并以充满同情的笔触,申诉了人民的灾难。16.请简要概括本诗的语言特色,并举例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8分)17.(1)高适的《燕歌行》中“,,从视、听两个角度描绘了紧张危急、日夜难宁的征战生活。(2)人的一生,总是难免有浮沉。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正是磨练。因此,浮在上面的,不必骄傲,因为人外有人,我们需要像《论语十二章》所说的“,”来不断提升自我;沉在底下的,更用不着悲观,我们可以用《将进酒》中的“,”勉励自我。(3)《李凭箜篌引》中直接墓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东山岛,“吃茶讲古”是生活的常态,最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声“吃茶”,既能驱散初次见面的生分,也能让久违的友情瞬间回温。对很多人来说,关于茶的记忆在孩提时已根深蒂固。父亲嗜茶,就与小时候受的熏陶有关。祖父是老中医,在他创办的“荣安堂”里,每日①,有问诊开方的病人,也有串门小坐的朋友,祖父坐诊,祖母抓药,无暇待客时,朋友们也不生分,在茶几边坐定,烧水温杯,自个儿泡起茶来,于是“吃茶”声②。父亲打小在店铺里长大,从淘气幼童到懵懂少年,一边背着汤头歌诀,一边脚踏船型药碾子,每日但闻药香与茶香,③之下,继承衣钵的同时也与茶结下一生的缘分,多年以后,我的女儿从牙牙学语就跟着外公喝茶,5岁就能像模像样地学着“烫杯”,翘着小兰花指表演“高冲低斟”,在外公指导下,“小茶客”在享用过生猛海鲜后必用茶水洗手漱口,也学会了给长辈递茶时需用双手,躬身奉上。我和哥哥更不用说,早就被父亲培养成茶客梯队里的中坚力量,在我们家,可以说是无茶不欢。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为又段拟一个小标题,不超过10个字。(3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了引号具有()作用(3分)A.特定称谓B.特殊含义c.讽刺D.强调语言文字运用II,完成21-22(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辣,它不是味道,而是一种触觉,一种痛感,①。品尝辣度等级高的食物时,人们对其他味道的敏感度会下降。正是这种遮蔽性,在一定时间内,使辣味特色菜肴火遍各地,川菜、湘菜等地域饮食在中国普及,人们的口味越来越重。其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南菜的辣度没有现在这么重,②。尤其是成都地区的川菜,早期是很温和的,能吃到辣,但菜肴的味觉层次非常丰富。有些风味鲜明的地域性美食菜肴在发扬光大,而与此同时,也有传统饮食日渐式微。③。如果制作过程太过繁琐,或者味道不够特色突出,人们也可能会逐渐放弃它。比如川菜名馔鸡豆花,传统川菜中形容它“吃鸡不见鸡”。这本是中餐烹饪中变化巧思的最好例证,同时,这道菜的制作过程非常费力,不仅需要极高的时间成本,还需要经验和耐心。以至于如今在日常饮食中,哪怕是成都平原,都不太容易见到它的身影。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曾说过:“早成者未必有成,晚成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2023年6月29日,我国两架搭载国产涡扇-15发动机的歼-20首飞当天,航空工业官方微博账号就引用了上面的话。歼-20的发动机以2011年的俄制发动机到2023年国产发动机历经了12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万州重点中学高二(上)期中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答案:1.B2.B3.C4.示例一:(结构角度)①结构严密,逻辑严谨,选段从来源、内涵、价值三方面来阐述,系统全面,具有极强的说服力。②选段既有对长征精神的提炼与回顾,又对践行长征精神的提出了要求,针对性强,能鼓舞人,感染人具有极强号召力。(每点2分,答对两点4分)示例二:(语言角度)①文中运用了较多表示强调的词语,如“坚定”“坚信”“坚持”“一切”等,态度坚决,具有极强说服力。②运用了结构相似的整句(答排比也可以)以及判断句,如“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铿锵有力,具有极强感染力和号召力。(每点2分,答对两点4分)5.①材料一从长征精神的来源、内涵和价值谈长征;②材料二侧重于谈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时代意义;③材料三从对于全人类的影响角度谈长征。(每点2分,答对三点6分)选择题解析:1.B“在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条件”理解错误,原文为“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长征精神”,选项把必要条件偷换成充要条件。2.A.“只要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群众路线,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知,“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群众路线”并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充分条件,除了群众之外还有其他条件,“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C.“外国青年对中国革命史和对中国红军并不感兴趣”错,根据原文“现在,许多外国青年重走长征路,不是对中国革命史感兴趣,不是对中国红军感兴趣,而是在寻找这种支撑自己生命的,能够更有力量走下去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源泉”,可知选项属于曲解文意,文中所说的“外国青年”,是专指“现在”“许多”“重走长征路”的“外国青年”。D.“人类文明能够发展至今的必不可少的就是长征精神”错,属于偷换概念。原文为“长征体现了人类文明能够发展至今的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力量”,是就“长征”这一壮举而言,而选项偷换成“长征精神”,导致选项不符合事实。3.C材料二主要论证的观点是长征精神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C.强调“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并未提及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意义。6.A【解析】B.“并对未来充满信心”错误,应该是对家乡的喜爱。C.“让人不禁为老人的轻松洒脱而欣慰”错,应该是“让人不禁为老人的安危担忧”。D.“也与冷漠旁观的‘我’”错,属于无中生有,小说并未表现我的冷漠旁观。故选A。7.D【解析】D项“既有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错,文中没有对战争进行正面描写。故选D。8.①(小说情节上)“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贯穿全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表达效果上)“我”也是故事的见证人和叙事者,由“我”来叙事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③(人物形象上)通过“我”的所见以及同老人谈话,突出老人“热爱家园,纯朴善良”的形象,揭示老人因为战争而带来的内心伤痛。④(小说主题上)通过“我”的感触,强化了小说的主旨。“我”一边与老人交流,一边密切关注敌军的推进情况,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气氛,与老人对家中动物的关心形成强列对比,深化了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的主旨。9.①形象塑造,以点写面。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重点塑造了战争来临时在逃难途中一位疲惫忧惧的老人形象。通过有限视角叙述下的这位老人,让人读者理解到了战争带给无数人们的无尽苦难。②情节设计,以小见大。小说重点描写了“我”与老人的一段对话,对话中也只是突出老人对几只动物的担心,情节细小,却表现了宏大的战争主题。③语言简约,而内涵丰富。小说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都力求简约,采用简约的“电报体”语言风格却包蕴着丰富的内容,引人遐思。【解析】10.BDG句意:尧的贤明,列于尧、舜、禹、汤、文、武六王之首,然而舜搬迁一次,所到之处就形成新的城邑,结果尧失去了天下。“尧之贤”作主语,“六王之冠也”做“尧之贤”谓语,故可在B处断开;“六王之冠也”中的“也”表判断,置于句末,故应在D处断开;“尧”作主语,“无天下”作谓语,“而”表结果,应在句首,故应在G处停顿。11.A.正确。句意: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远者归顺。/郑国大夫烛之武劝退秦国军队。B.正确。句意:叶地民众对国君有背叛之意。/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C.错误。句意:只是依赖仿效舜而不失民心。/有所倚仗而毫不害怕,或毫无顾忌。/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D.正确。句意:民众仅知道有那么一个人而已。/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故选C。12.A.“三国人心向背不同”错误,从原文可知,孔子回答不同是因为三国国内形势不同,叶地是人心背离,鲁国是奸臣当道,齐国是君王的所作所为,故“人心向背”错误。故选A。(1)民众知道受罚受赏的原因都在于自己,所以努力在事业上谋取功利,而不接受君主的恩赐。“诛赏”,责罚与奖赏;“身”,自己,自身;“疾”,用力、奋力、努力。“善于施政的人,(对于)远方的人,要亲近他们;(对于)以前的人,要像新交一样对待他们。”“为”,动词,实施、治理;“近”,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亲近;“新”,形容词用作动词,像新交一样对待。14.①“悦近而来远”是一种寄希望于恩赐的治国手段,而这种手段治理国家是行不通的。②叶地百姓有背叛之意,正确的做法是君主在明察方面有所长进,而非使用恩惠丧失自身权势的制约作用。③高明君主治理下的民众,认为受赏受罚皆源于自身,而非君主,因此取悦近者,招徕远者的策略也就没有实施的必要。参考译文:材料一:楚国的叶公子高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使远者归顺。”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选用贤才。”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于说:“政事在于节约财力。”这三个人走了,子贡问道:“三个人问您的同样是政事,您回答他们的话却不同,为什么?”孔子说:“叶地附城大而都城小,民众有背叛之意,所以我说‘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远者归顺。’鲁哀公有三个大臣,他们对外阻挡四邻诸侯的士人到鲁国来,对内结党营私来愚弄君主。使宗庙得不到洒扫,社稷得不到血祭的,一定是这三个大臣。所以我说‘政事在于选用贤才’。齐景公修筑雍门,建造路寝高台,一个早上就赏赐了三个人,每个人都得到可以出三百套马车的户数,所以我说‘政事在于节约财力’。”有人说:孔子的回答,是亡国的论调。叶地民众对国君有背叛之意,孔子却劝说叶公“使近者高兴,远者归顺”,这便是要教人寄希望于恩赐。以恩赐作为治国手段,无功可以得赏,有罪可以免罚,这是法制败坏的原因。法制败坏,政治就会混乱,用乱政治理乱民,没有见过行得通的。再说民众有背叛之意,是由于君主的明察有所不周。不使叶公在明察上有所长进,却让他取悦近者而招徕远者,这是舍弃自身权势的制约作用,却使他和臣下一样用施惠手段去争夺民众,这不是能掌握权势的办法。尧的贤明,列于尧、舜、禹、汤、文、武六王之首,然而舜搬迁一次,所到之处就形成新的城邑,结果尧失去了天下。有人不能用方法来控制臣下,只依赖仿效舜而不失民心,不也是没有治国的办法吗?明君能从细微处发现小的坏事,所以民众没有大阴谋;从小事上实行轻罚,所以民众没有大乱。这就叫做“处理难事要从易处着手,处理大事要从小处开始。”现在有功的人一定得赏,受赏的人并不感激君主的恩德,因为这是出力得来的;犯罪的人一定受罚,受罚的人并不怨恨君主,因为这是罪行造成的。民众知道受罚受赏的原因都在于自己,所以努力在事业上谋取功利,而不接受君主的恩赐。“最高明的君主,民众仅知道有那么一个人而已。”这话是说,最高明的君主统治下的民众对君主没有什么喜爱,哪里还有什么希望恩赐的民众呢?最高明的君主统治下的民众对君主不讲利害(无欢喜和憎恶),那么用‘取悦近者、招徕远者’的话劝说君主,也可以作罢了!材料二:叶公子高向孔子问施政之道,说:“善于施政的人该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善于施政的人,(对于)远方的人,要亲近他们;(对于)以前的人,要像新交一样对待他们。”墨子听了就说:“叶公子高没有提出恰当的问题,孔子也未能正确地回答。叶公子高难道会不知道善于施政的人要亲近疏远的人,对故旧要待之如新吗?他是问要怎么样去做。不拿人家所不懂的告诉人家,而拿人家已经懂的去告诉人家,所以说,叶公子高没有提出恰当的问题,孔子也没有正确地回答。”15.C.虚中有实。明写汉兵三十二万征战匈奴,暗写唐朝派曹仁师等二十八将攻打契丹,全军覆没之事。16.①本诗语言质朴沉郁悲壮。②诗人用“苍苍”“荒途”等词语表现出边塞的荒凉;用“暴骨无全躯”“汉甲三十万”“沙场死”等描写战场情境,语言质朴有力。③“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描写阴沉凄凉景象。充满低沉抑郁之悲,“但见”“谁怜”相呼应,发人深省,语言沉郁,蕴含悲壮之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陈子昂参与边境平叛,而有此诗。他目睹了西北边塞政治与军事的危急形势,激发了忧时报国之心。诗句多采用赋的手法,如“暴骨无全躯”“谁怜塞上孤”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慷慨沉郁之情,语言质朴,强劲有力。并且沉郁悲壮。一二句写到边塞,其中“苍苍”“荒途”等词语则写出了边塞的荒凉。“暴骨无全躯”“汉甲三十万”“沙场死”等都是描写战争的情景,没有过多的修饰语言却质朴有力。五六两句。描写了一幅阴沉凄凉的景象——狂风卷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渲染了古战场的悲凉气氛。充满了低沉抑郁之悲。“但见”“谁怜”相呼应,用质朴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无限感伤,蕴含悲壮之气。17(1)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18①人来人往

②此起彼伏

③耳濡目染19、茶的传承

20、A【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在他创办的“荣安堂”里,每日人来来往往连续不断,应用“人来人往”。“人来人往”,人来来往往连续不断。也形容忙于应酬。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于是“吃茶”声这里起来,那里落下,应用“此起彼伏”。“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表示连续不断。第三空,结合上句“每日但闻药香与茶香”可知,此处语境是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应用“耳濡目染”。“耳濡目染”,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无形之中受到影响。19、文章共两段,第一段写父亲嗜茶,与小时候受的熏陶有关,每日但闻药香与茶香,耳濡目染之下,继承衣钵的同时也与茶结下一生的缘分。第二段写多年以后,我的女儿从牙牙学语就跟着外公喝茶,我和哥哥早就被父亲培养成茶客梯队里的中坚力量,在我们家,可以说是无茶不欢。文章体现了我们对茶的传承,可以拟写小标题“茶的传承”。20、特定称谓是代指某一事物或人,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高冲低斟”引号的用法是表示特定称谓。21、①具有很强的遮蔽性②四川菜也是如此③其淡出视野的原因有很多22、这也是一道制作过程非常费力,时间成本极高,需要经验和耐心才可以完成的菜。【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句:依据“品尝辣度等级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