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1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2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3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4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四川省成都七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10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迹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论语>十二章》节选)材料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A.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小子何莫学夫《诗》6.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的“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礼、乐、射、御、书、数、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B.“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使……明”),也就是彰明、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即光明正大的品德。C.“齐其家”意思是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齐家的前提必须“修身”(修身齐家),此即“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的道理。D.《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写先秦的礼制。7.把材料一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①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上》)材料二: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上》)材料三: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②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③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其伪也。(节选自《荀子•性恶》)[注]①颡:额头。②伪:通“为”,人为。③文理:条理,秩序。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B.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C.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D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信无分于东西信:确实。B.犹水之就下也就:靠近,引申为流向。C.生而有疾恶焉疾:疾病。D.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残贼:残忍暴虐。10.下列对原文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材料一中告子和孟子都以水为喻进行分析说理。B.公都子列举了关于人性善恶的三种主张,孟子对三种主张都进行了驳斥。C.孟子认为人之四心与生俱来,但成人后相距甚远,差别在于有没有追求。D.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但却可以通过礼义教化的手段使之向善的方向发展。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2)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12.关于“人为什么会行恶”,孟子与荀子各有什么见解?请简要概括。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太申》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恶辱而居A不仁B是犹恶湿C而居下也D如恶之E莫如F贵德而尊士。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力假仁者霸”与“善假于物也”两句中“假”字含义相同。B.“能治其国家”与“若此则天下治”两句中“治”字含义相同。C.“是自求祸也”与“自是者不彰”两句中“是”字含义不同。D.“凡有四端于我者”与“凡六百一十六言”两句中“凡”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武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虽然可以称霸,但一定要凭借强大的国力;而用道德来实行仁义却可以使天下归心,不必凭借强大国力。B.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时就去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C.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D.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结尾处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14.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孟子所论述的实行王道的策略。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当今之主,其为宫室则与此异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为宫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不可不节。古之圣人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古之民未知为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故圣王作为舟车,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人君为舟车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奸邪多则刑罚深,刑罚深则国乱。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节选自《墨子•辞过》,有删改)10.(3分)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人君A为舟车B若此C故D左右E象之F是以其民G饥寒并至H故为奸邪。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墨子:《墨子》一书里的“子墨子”就是墨子。《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所记,故在“墨子”前加上“子”。“子”即为“巨子”,墨家领袖。B.陵阜:有“山丘”和“坟墓”的意思,文章中指“山丘”。C.台榭:中国古代将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两者合称为台榭。春秋至汉代的六七百年间,台榭是宫室、宗庙中常用的一种建筑形式。D.“饰车以文采”与“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中的“文采”含义不同。12.(3分)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圣王建造宫室时,只求方便于生活,而不是为了美观和享乐。B.当今之主讲究宫室曲折多姿和装饰华美,左右的人也都纷纷效法。C.当今之主以为刍豢、蒸炙鱼鳖才是真正的美食,实际上吃不到。D.墨子反对当今之主追求舟车的华美艳丽,提倡俭朴节用的风尚。13.(10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2)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节选自《论语》)材料二: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节选自《荀子·致士》)材料三: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桓公:“善。”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①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注】①中行氏:春秋时晋国掌权的六大家族之一。(节选自《说苑·尊贤》)材料四: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说,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口行【A】相反【B】而欲贤【C】者【D】之至【E】不肖者【F】之退【G】也【H】不亦【I】难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知贤才而举之”的“焉”和《兼爱》中“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的“焉”含义不同。B.“务在明其火”的“明”与《大学之道》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的第一个“明”含义不同。C.“则天下归之”的“归”与《<论语>十二章》中“天下归仁焉”的“归”含义不同。D.“任而不信”的“而”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的“而”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为政在人,为政者一定要为下面的人做出表率,对下属的小过失不要计较,要抓大放小。B.荀子使用“耀蝉”打比方,形象地阐明了“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的道理。C.孔子认为假如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中行氏就不会灭亡。D.太宗让百官上书谈论得失,常何上奏了马周给他讲述的二十多件事情,都合太宗心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2)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14.材料二中,管仲对重视贤人有明确的态度。你认为材料三中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管仲的哪些态度?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使官员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玄龄等由是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令诸衣冠以为耻。”贞观二年,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对曰:“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未见有奇才异能。”太宗曰:“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岂得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德彝惭赧而退。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后必有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也。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魏征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B.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C.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D.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君主时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B.衣冠,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此用“衣冠”指士以上的服装,文中指士大夫。C.吏部,为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D.辟召,亦称“辟”,“辟”是指由皇帝下诏征聘或由公府、州郡长官等向朝廷推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认为如果官员们能“各当所任”,国家可以实现“无为而治”;在音乐杂艺方面才华突出者,不可越级授予他们官职爵位。B.唐太宗批评封德彝关于未发现特别优秀人才的推脱,认为古代明君都是取当世之才而治天下,没有到其他朝代借用人才的道理。C.唐太宗准备采纳杜如晦的意见,在当朝推行汉代州郡推荐官员的方法,但因为正逢功臣上书反对这种做法,这件事就停止了。D.唐太宗不愿把自己的文章结集。他认为君主“不朽”要靠益于百姓的政事,梁武帝陈后主等人虽有文集传世却多为不法而亡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2)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14.唐太宗和杜如晦认为吏部选拔官员的弊端在哪?请简要说明。文言文阅读四川省成都七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10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迹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论语>十二章》节选)材料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A.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小子何莫学夫《诗》6.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的“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礼、乐、射、御、书、数、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B.“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使……明”),也就是彰明、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即光明正大的品德。C.“齐其家”意思是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齐家的前提必须“修身”(修身齐家),此即“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的道理。D.《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写先秦的礼制。7.把材料一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答案】5.D6.A7.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是君子。”【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自省:古今同义,自我反省。句意:看见有才能的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B.弘毅:古今同义,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句意: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C.终身:古今同义,一辈子、一世。句意: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D.小子: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年幼的人。句意: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以及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方面的学问”错。“礼、乐、射、御、书、数”是“小学”的内容。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质”,质朴;“文”,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里仁》)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雍也》)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己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泰伯》)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卫灵公》)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心志,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阳货》)(《<论语>十二章》节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礼记•大学》)(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①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上》)材料二: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上》)材料三: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②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③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其伪也。(节选自《荀子•性恶》)[注]①颡:额头。②伪:通“为”,人为。③文理:条理,秩序。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B.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C.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D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信无分于东西信:确实。B.犹水之就下也就:靠近,引申为流向。C.生而有疾恶焉疾:疾病。D.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残贼:残忍暴虐。10.下列对原文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材料一中告子和孟子都以水为喻进行分析说理。B.公都子列举了关于人性善恶的三种主张,孟子对三种主张都进行了驳斥。C.孟子认为人之四心与生俱来,但成人后相距甚远,差别在于有没有追求。D.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但却可以通过礼义教化的手段使之向善的方向发展。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2)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12.关于“人为什么会行恶”,孟子与荀子各有什么见解?请简要概括。【答案】8.C9.C10.B11.(1)仁义礼智,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2)现在的人的本性,生来就有贪图私利的心理,顺着这种本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12.(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行恶是形势所致。(2)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行恶是放纵本性、依顺情欲所致。【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一定要有老师和法制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合乎秩序,从而使社会安定。“师法之化”作“有”的宾语,是定中结构,“化”是中心词,不能断开,排除AD;“出于辞让”“合于文理”是对称句式,应分别断开,排除B。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C.“疾”:通“嫉”,嫉妒,妒忌。句意:生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B.“孟子对三种主张都进行了驳斥”错误。孟子只是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没有对这三种主张进行驳斥。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铄”,渗入;“固”,本来;“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判断句,不是……,是……。(2)“好”,贪图;“是”,这种本性;“生”,产生;“亡”,消失。【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可知,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行恶是形势所致。结合“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可知,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行恶是放纵本性、依顺情欲所致。参考译文:材料一:告子说:“本性犹如急流,冲开东面就向东流,冲开西面就向西流。人的本性没有善与不善的分别,犹如水没有东流西流的分别。”孟子说:“水确实没有东流西流的分别,但没有上流下流的分别吗?人的本性向善,犹如水向下流。人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堵住通道让水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这是情势如此。人之所以能使自己做出不善的行为,是因为他的本性也犹如水这样受到了逼迫。”(《孟子·告子上》)材料二:公都子说:“告子认为:‘人性本没有善也没有不善。’有人说:‘人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所以文王、武王兴起,人民就喜好善;幽王、厉王兴起,人民就喜好暴行。’还有人说:‘有的人本性善,有的人本性不善;所以当尧为君主时也有象这样的坏人;有瞽瞍这样坏的父亲时也有舜这样好的儿子;有纣王这样的兄长的儿子(侄儿),而且做了君主,也会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好的人。’如今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说的都不对吗?”孟子说:“至于人本来的性情,则是可以为善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人性本善。至于有的人行为不善,不是人本质的过错。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曲直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就是表现为相互亲爱;羞耻之心,就是表现为行为方式;恭敬之心,就是表现为社会行为规范;是非曲直之心,就是表现为人的智慧。仁义礼智,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获得,放弃就是失去。’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乃至无数倍,他们就是没有发挥出善的本质的人。”(《孟子•告子上》)材料三: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善”是后天人为的。现在的人的本性,生来就有贪图私利的心理,顺着这种本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生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顺着这种本性,所以残害忠良的事发生,忠诚信用就消失了;生来就有耳、目的欲求,喜好声音、美色,顺着这种本性,所以淫乱的事发生而礼义秩序就消失了。既然这样,那么放纵人的本性,顺着人的情欲,必然造成争夺,出现僭越等级名分、扰乱伦理纲常的事而导致暴乱。所以一定要有老师和法制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合乎秩序,从而使社会安定。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就很清楚了,善是后天人为的。(《荀子•性恶》)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太申》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恶辱而居A不仁B是犹恶湿C而居下也D如恶之E莫如F贵德而尊士。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力假仁者霸”与“善假于物也”两句中“假”字含义相同。B.“能治其国家”与“若此则天下治”两句中“治”字含义相同。C.“是自求祸也”与“自是者不彰”两句中“是”字含义不同。D.“凡有四端于我者”与“凡六百一十六言”两句中“凡”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武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虽然可以称霸,但一定要凭借强大的国力;而用道德来实行仁义却可以使天下归心,不必凭借强大国力。B.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时就去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C.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D.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结尾处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14.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孟子所论述的实行王道的策略。【答案】10.BDE11.B12.D13.(1)依靠武力使人服从(征服人),(对方)并不是真心服从,是因为他实力不够(用来反抗);依靠道德使人服从(征服人),(对方)才会内心高兴而真诚归服。(2)这不是想要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的原因,不是想要在同乡中博取名誉的原因,也并不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14.①依靠道德施行仁义;②尊重贤士,任用能人;③免除助耕公田者赋税;④扩充不忍人之心(仁义礼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今讨厌耻辱却和不仁义在一起,这就好像讨厌湿却居住在比较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不如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居不仁”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第一个“而”字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连接“恶辱”和“居不仁”,中间不能断开,故第一处断在B处;“是……也”是判断句标志,且“恶湿而居下”与前文“恶辱而居不仁”句式结构一致,各自中间不能断开,故第二处应在D处断开;“之”是代词,是“恶”的宾语,应在“之”后断开,故第三处应在E处断开。故在BDE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都是“假借、借助”。句意: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做“霸”。/善于借助外物。B.错误。治理;安定。句意:能治理好他的国家。/像这样就会天下安定太平。C.正确。这;认为正确。句意: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自以为是的反而不能显明。D.正确。但凡、凡是;总共。句意: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总共六百一十六个字。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错误,原文是“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扩充“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重要性。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第一个“服”,使动用法,使……服从;“赡”,充足、足够;“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判断句。(2)“所以”,表原因;“内”,同“纳”,结交;“要”,求取。【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孟子说的三段话都围绕着如何实行王道展开,第一段话“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是强调通过实施仁德来推行王道;“仁则荣,不仁则辱”,施仁政就会“虽大国必畏之矣”。强调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第二段话“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强调尊重任用贤才对于施行王道的重要性;对于耕者,实施“助而不税”,即按井田制出人力助耕公田,免除赋税,提高耕者的积极性。贤才在朝,耕者在田,令邻国敬仰,从而“无敌于天下”,当国君“无敌于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实行王道就自然而然了。第三段话中,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个人拥有了仁义礼智并扩充它们,就能“保四海”以行王道。参考译文:孟子说:“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做‘霸’,要称霸,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力。依靠道德,施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做‘王’,要称王,不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家;商汤凭借七十里的土地(创王业),文王凭借百里的土地(创王业)。依靠武力使人服从(征服人),(对方)并不是真心服从,是因为他实力不够(用来反抗);依靠道德使人服从(征服人),(对方)才会内心高兴而真诚归服。”孟子说:“有仁义就会光荣,没有仁义就会耻辱。如今讨厌耻辱却和不仁义在一起,这就好像讨厌湿却居住在比较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孔子说:‘能治理好他的国家,谁敢侮辱他?’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太申》也说:‘天造作的罪孽,还可以逃掉;自己造作的罪孽,却无处可逃。’正是这个意思。”孟子说:“尊重贤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让优秀的杰出的人有职位,那么天下的读书人就会都很高兴而愿意在这样的社会供职。对于耕田的人,只要他按井田制出人力助耕公田,就不必再交田税,那么天下的农民就会都很高兴而愿意在这样的田野里耕种。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邻国的人民,就会像对父母一样敬仰。像这样,就会无敌于天下。天下无敌的人,是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若是还不能称王行王道,那是没有的事。”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想要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的原因,不是想要在同乡中博取名誉的原因,也并不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不是人;没有羞耻心,不是人;没有谦让心,不是人;没有是非心,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侍奉父母都成问题。”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当今之主,其为宫室则与此异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为宫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不可不节。古之圣人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古之民未知为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故圣王作为舟车,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人君为舟车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奸邪多则刑罚深,刑罚深则国乱。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节选自《墨子•辞过》,有删改)10.(3分)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人君A为舟车B若此C故D左右E象之F是以其民G饥寒并至H故为奸邪。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墨子:《墨子》一书里的“子墨子”就是墨子。《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所记,故在“墨子”前加上“子”。“子”即为“巨子”,墨家领袖。B.陵阜:有“山丘”和“坟墓”的意思,文章中指“山丘”。C.台榭:中国古代将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两者合称为台榭。春秋至汉代的六七百年间,台榭是宫室、宗庙中常用的一种建筑形式。D.“饰车以文采”与“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中的“文采”含义不同。12.(3分)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圣王建造宫室时,只求方便于生活,而不是为了美观和享乐。B.当今之主讲究宫室曲折多姿和装饰华美,左右的人也都纷纷效法。C.当今之主以为刍豢、蒸炙鱼鳖才是真正的美食,实际上吃不到。D.墨子反对当今之主追求舟车的华美艳丽,提倡俭朴节用的风尚。13.(10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2)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10、CFH【解析】句意:君主这样讲究饮食,左右人臣都效仿他,因而富贵的人家(更加)奢侈,孤苦贫弱的人家就受冻挨饿,即使想让国家不乱,也是不可能的。人君如果想天下安定而不乱,对于饮食的费用,不可以不节省。“故”为因果连词,一般用于句首,引出结果,“故”前断开;“饮食”是“为”的宾语,二者不能断开;“左右”与“象之”是主谓句,中间不能断开。1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文采’含义不同”错,两个“文采”的含义相同,都指“艳丽而错杂的色彩”。句意:用五彩刺绣饰车子/女子放弃纺织衣物为舟车描绘艳丽而错杂的色彩。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当今之主……实际上吃不到”错,由原文“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可知,“当今之主”不惜横征暴敛,就是为了享用美食“刍豢、蒸炙鱼鳖”。13.(1)制作衣服、带子、鞋子,是为了便于身体(穿着),并非要做出奇装异服来显示怪异的。(“作为”,制作;“履”,鞋子;“以为”,把……作为。)(2)法令无需催逼就能施行,民众不必劳苦而君主财用充足。(“急”,形容词作动词,催逼;“不劳”,不必劳苦;“足用”,财用充足。)参考译文:墨子说:上古的人不知道修造宫室之时,靠近山丘、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湿,伤害人民,所以圣王开始营造宫室。营造宫室的法则是:地基的高度足以避湿润,四边足以御风寒,上面可以抵挡雪霜雨露,屋内墙的高度可以使男女之间按礼有所分隔。(宫室的原则)只此而已,凡是劳民伤财,实际上无多大益处的事情,(圣王是)不会做的。(如此)服劳役,修整城池,民众虽有劳作,但不受伤害;照常规去征收租税,民众虽然有所耗费,但不会困苦。所以圣王制造宫室时,只求方便于生活,而不是为了美观和享乐;制作衣服、带子、鞋子,是为了便于身体(穿着),并非要做出奇装异服来显示怪异的。因此,(圣王)自身节俭,教导百姓,天下的民众就得以治理,财用就可以充足了。当今的人主,制造宫室就与这不同了。一定要向百姓征收重税,强夺百姓的衣食财用(去制造宫室)。讲究亭台楼阁曲折多姿的壮观景象、彩色雕刻的装饰。像这样的宫室的建造,左右的人也都效法,所以国家财用不足以应付凶年饥馑,救济孤寡,所以国家穷困,民众也难以治理。君主如果真希望天下安定,不希望天下混乱,那么建造宫室时,就不可以不节俭。上古的圣人教男人们耕稼种植,给民众生产食物。(他们)制作食品,足够用来增加热量补充消耗,增强体质满足口腹罢了。所以他们用财时节省,自奉少,于是民众殷富,国家也治理好了。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强征暴敛民众财产,以享受牛羊猪肉之美味,蒸烤鱼鳖以为佳肴。大国之君堆摆了上百样的菜,小国诸侯摆设了十多样菜,(美味食品)摆出来有一丈见方,眼睛不能全看得到,手中(的筷子)不能全夹得到,嘴不能全尝得到。君主这样讲究饮食,左右人臣都效仿他,因而富贵的人家(更加)奢侈,孤苦贫弱的人家就受冻挨饿,即使想让国家不乱,也是不可能的。人君如果想天下安定而不乱,对于饮食的费用,不可以不节省。远古的民众,不知道造车船的时候,重的物件不能搬动,远处不能到达,所以圣王制作车船,完备、坚固、轻巧、便利,可以运载重物到达远方,这样做花钱少而得到的好处多,因而百姓喜欢利用它。法令无需催逼就能施行,民众不必劳苦而君主财用充足,所以民心自然归附于这样的君王。现在的人君制造车船跟原先不同了。车船已经够坚固轻便了,还要向百姓横征暴敛,用五彩刺绣饰车子,用花纹雕刻饰船只。女子放弃纺织衣物为舟车描绘艳丽而错杂的色彩,因而民众(没有衣服穿而)受冻,男子离开他们耕种的田地去给车船雕刻装饰,因而民众就(缺粮)挨饿。人君这样讲究车船的装饰,左右人臣也都仿效他,所以国内民众饥寒交迫,不得不去做作奸犯科的事。犯罪的事多了,刑罚就严峻,刑罚严峻了,国家就混乱。人君如果真的想天下安定而不乱,对于制造车船,不可以不力求节俭。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节选自《论语》)材料二: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节选自《荀子·致士》)材料三: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桓公:“善。”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①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注】①中行氏:春秋时晋国掌权的六大家族之一。(节选自《说苑·尊贤》)材料四: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说,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口行【A】相反【B】而欲贤【C】者【D】之至【E】不肖者【F】之退【G】也【H】不亦【I】难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知贤才而举之”的“焉”和《兼爱》中“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的“焉”含义不同。B.“务在明其火”的“明”与《大学之道》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的第一个“明”含义不同。C.“则天下归之”的“归”与《<论语>十二章》中“天下归仁焉”的“归”含义不同。D.“任而不信”的“而”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的“而”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为政在人,为政者一定要为下面的人做出表率,对下属的小过失不要计较,要抓大放小。B.荀子使用“耀蝉”打比方,形象地阐明了“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的道理。C.孔子认为假如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中行氏就不会灭亡。D.太宗让百官上书谈论得失,常何上奏了马周给他讲述的二十多件事情,都合太宗心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2)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14.材料二中,管仲对重视贤人有明确的态度。你认为材料三中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管仲的哪些态度?10.BEH11.D12.C13.(1)贤能的人知道他不能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2)至于评论人物,能秉公直言,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14.①太宗知道马周有才能,于是授予他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官职,这体现了“知而用之”。②对马周推荐的人才,太宗都很满意,这体现出“任而信之”。【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口头上和行动上互相违背,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贤的人退去,不也是很难的吗?“口行相反”是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后面断开,故B处断开;“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都做“欲”的宾语,且两句意思相对,E处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后面断开,故G处断开。故在BEG处断句。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焉知贤才而举之”的“焉”,怎么;句意:怎么知道一个人是贤才而去举荐呢?“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的“焉”,于是;句意:一定要知道混乱所起的根源,如此才能治理混乱。B.正确。“务在明其火”的“明”,点亮;句意:他的工作在于点亮灯火。“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的第一个“明”,彰明;句意: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C.正确。“则天下归之”的“归”,归顺;句意:那么天下的人归顺他。“天下归仁焉”的“归”,赞许,称赞;句意:那么天下人间的人都会赞许他是仁人。D.“含义相同”错误。“任而不信”的“而”,连词,表转折;句意: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人而不仁”的“而”,连词表假设,;句意:人如果没有仁德。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假如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中行氏就不会灭亡”错误。由原文“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可知,中行氏灭亡的原因是中行氏尊重贤能但是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不己用”,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用己”,不能重用自己;“贱”,看不起;“仇”,仇恨。(2)“论量”,评论;“比”,近来;“称”,符合。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说,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可知,唐太宗知道马周是一位有才能得人,就重用他,授予他官职,这体现了管仲“知而用之”的观点。由原文“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可知,唐太宗重用马周之后,对他非常地信任,任用马周推荐的人,想要依靠马周来共同地把政事办好,这体现了管仲“任而信之”的观点。参考译文:材料一:仲弓当上了季氏一个领地上的长官,向孔子问行政之事。孔子说:“先设立好流程和有关部门,赦免部下的小过错,发现贤能的人并举荐。”仲弓又问:“怎么知道一个人是贤才而去举荐呢?”孔子说:“就举荐你知道的贤才就好了。那些你不知道的,难道别人会埋没他吗?”(节选自《论语》)材料二: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确实坚决地去任用贤人。谈论任用贤人,是口头上的;屏退贤人,是行动上的。口头上和行动上互相违背,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贤的人退去,不也是很难的吗?那照蝉的人,他的工作在于点亮灯火,摇动树身而已;如果灯火不亮,那么即使摇动树身,也毫无好处。现在君主中如果有人能使自己的德行贤明,那么天下的人投奔他就会像蝉扑向明亮的火光一样了。(节选自《荀子·致士》)材料三:齐桓公对管仲说:“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锅中腐烂,这样做对治国无害吧?”管仲说:“这样做不好,但对治国也无害。”齐桓公问:“那么什么会危害国家呢?”管仲说:“不能识别人才有损于霸业;知道是人才而不能恰当地任用有损于霸业;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信任而又让小人从中掺和有损于霸业。”齐桓公说:“好的。”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它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能但是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能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起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受灭亡,能办得到吗?”(节选自《说苑·尊贤》)材料四:马周是博州茌平人。贞观五年时,到了京师长安,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寄宿。当时唐太宗李世民让文武百官上书说他的得失,马周帮助常何罗列出二十余件事情,让他上奏,结果都很符合圣意。唐太宗对此事感到很奇怪,就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些都不是微臣的意思,都是属下的食客马周所提出的。”唐太宗即刻召见马周,没到达的期间,曾四次派遣属下去催促。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后来升迁到中书舍人。马周机敏善辩,擅长于陈奏,对事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讲的话都符合实际。太宗曾说:“我对马周只要一刻不见面,就很想念他。”贞观十八年,马周一直升迁到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身兼朝廷和东宫的官职,他处理事情公平允当,很受当时人赞誉。后来又兼代吏部尚书职务。太宗曾对侍从的大臣说:“马周看问题敏捷,办事慎重周到。至于评论人物,能秉公直言,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他既然竭尽忠诚,亲近依附于我,我定要依靠他来共同地把政事办好。”(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使官员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玄龄等由是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令诸衣冠以为耻。”贞观二年,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对曰:“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未见有奇才异能。”太宗曰:“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岂得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德彝惭赧而退。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后必有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也。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魏征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B.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C.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D.太宗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