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故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5课《故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15课《故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15课《故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15课《故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鲁

迅学习目标1.走近作者,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2.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建立对课文的初步感知4.总结和归纳全文表达的思想内涵,剖析作者的写作特色3.精读全文,深入分析文章,巩固提升新课导入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任务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走近作者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生平经历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组织;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36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创作背景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绍兴老家变卖多年的老屋,和母亲以及宏儿一起去异地谋生。据知,这次回乡大约一个月,在这期间,鲁迅亲耳目睹了中国农村的惨败景象、农民的凄苦生活、小市民的颓然,尤其是童年玩伴——闰土的悲苦境况,“希望”破灭,内心悲愤、痛苦,有着“藏否不知所云”的复杂心情,由此写下此文。任务二:划分文章结构,建立初步感知全文结构第一部分可概括为“回故乡”,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作者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可概括为“在故乡”,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第三部分可概括为“离故乡”,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任务三:深入分析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第一部分)《故乡》开头部分说:“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这是因为:

)(多选)

A.“我”看到故乡变得更加荒凉了,少年时代的伙伴闰土与“我”也变得隔膜起来。B.由于社会黑暗,“我”在外生活艰苦、四处奔波,这次回乡又要变卖家产,迁居异地。C.社会的黑暗使“我”过着困苦不堪的生活,这次回乡又要告别旧居,母亲和闰土。D.“我”这次回乡是专为变卖家产而来的。BCD合作探究(第一部分)“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迎”“飞”两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迎”“飞”用词准确,符合人物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写出了两种不同年龄层次人物生命的活力的差异。“迎”字写出了母亲盼望“我”归来的急切心情,“飞”运用拟物修辞,既写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又写出了侄儿见到亲人的喜悦心情。合作探究(第一部分)“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母亲又高兴又凄凉的心情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高兴”与“凄凉”这两个词写出了母亲内心复杂的情感,“高兴”是因为见到了久别的儿子,“凄凉”是因为要离开故乡远行了。合作探究(第二部分)课文写“我”记忆中的故乡的图画,这幅图画有什么特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课文描绘了一幅“月夜刺猹图”,记忆中的故乡美丽动人,色彩明快;作者用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形象的烘托,同时它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萧条冷落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合作探究(第二部分)雪地捕鸟这一幕描写得十分生动,运用连串的动词有什么作用?清晰、准确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用词准确,符合儿童的心理。合作探究(第二部分)课文对于杨二嫂的描写生动形象,有什么作用?外貌描写。“凸颧骨,薄嘴唇”突出杨二嫂的面貌特征,同时“薄嘴唇”为下文写她伶牙俐齿、语言尖刻做铺垫。“细脚伶仃的圆规”比喻她的体形,突出其瘦。这段文字抓住杨二嫂的外形特点,传神地勾勒出一个尖酸、泼悍的小市民形象。合作探究(第二部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运用夸张和借代的手法,“鄙夷”更体现了杨二嫂自视甚高和好高骛远,同时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杨二嫂的贪婪、尖刻的性格特点。合作探究(第二部分)“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的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我”与其他朋友都一样,由于每天都生活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鲁迅渴望自由,希望接触大自然的愿望。巩固提升(第二部分)闰土脸上“欢喜”和“凄凉”两种不同的神情同时出现是否矛盾?这里对闰土的描写刻画出闰土怎样的形象?

不矛盾。闰土见到阔别多年的儿时好友,自然高兴,所以“欢喜”;但二十多年的世态炎凉,以及贫困、窘迫的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所以脸上又现出“凄凉”的神情。表现了闰土见到儿时朋友的复杂心情。“动着嘴唇”“终于恭敬起来”说明闰土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封建等级观念最终战胜了少年时的纯真友情。一个满含愁苦、愚钝麻木的中年闰土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合作探究(第二部分)结合少年和中年两个时期,分析闰土的人物形象。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的形象;中年闰土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巩固提升(第三部分)你认为这“厚障壁”指什么?为什么是“可悲”的?

指的是一种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文中是借喻的说法。“可悲”在于这样的“厚障壁”在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着,而且也是精神上、伦理上难以打破的。巩固提升(第三部分)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两句话的理解。作者把希望比作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去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这两句话升华了主题思想,给人以鼓舞。任务四: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主题思想这篇小说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写作特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