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选修2学案第六单元第1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历史人教版选修2学案第六单元第1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历史人教版选修2学案第六单元第1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历史人教版选修2学案第六单元第1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历史人教版选修2学案第六单元第1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中体西用”1.背景(1)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强劲。(2)以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以探索“制夷”之策为宗旨,呼吁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2.含义(1)“中体”:坚持以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的“伦常名教”为治国之本。(2)“西用”:在“中体”前提下,学习利用西方近代在科技文教等领域先进的东西。3.演变(1)萌发:魏源呼吁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长技”以“制夷”。(2)初步提出: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3)明确提出:①代表人物:张之洞、孙家鼐。②代表作品:张之洞的《劝学篇》。③危害:成为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4.影响(1)是清末统治者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2)是洋务运动的思想纲领。(3)是清末新政的主旨。eq\a\vs4\al([深化认知])“中体西用”并非是真正完全意义上的学习西方,其本质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文化,甚至利用其作为抵制改革潮流和学习西方的工具。二、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1.地主阶级洋务派和顽固派分歧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方面的“长技”来“自强”顽固派学习西方科技有违“祖宗成法”“立国之道”共同点都主张维护封建统治制度和“纲常名教”,反对学习西方民主制度2.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度。(1)阶级性质:新兴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2)思想主张:①早期维新派:开始超越“中体西用”的界限,认为“君民共主”制度最好。②维新派:实行君主立宪制。3.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制度。(1)兴中会誓词提出“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2)邹容在《革命军》中呼吁用革命手段扫除专制政体,恢复人民本应享有的民主权利。(3)宋教仁关注和欣赏西方资产阶级的议会政治。(4)孙中山设想在中国进行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eq\a\vs4\al([深化认知])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社会的不同阶级和阶层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学习历程有一个由浅入深、由器物到制度的发展过程。他们的活动使中国历史在不断否定中得到发展和进步。探究点一“中体西用”[史料探究]材料一为内学,西学为外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张之洞《劝学篇》(1)材料中提出的思想有何特点?[答案]特点: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二最早表达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是名士冯桂芬。1861年,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提道:“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其思想本质如后来鲁迅所概括的那样:“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2)材料二分析“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质是什么?你认为鲁迅的评价正确吗?为什么?[答案]实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正确。洋务派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上,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出发,在保持和维护旧的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把西方先进技术嫁接在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身上,因此其实质是“本领要新,思想要旧”。[结论形成]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1.积极性(1)在“中体西用”的形势下,“西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深入。(2)“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地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在此原理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新式学堂措施,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4)在“中体西用”理论指导下,晚清政府进行了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政治改革,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局限性这种主张不改变封建制度,不废除传统的“伦常名教”,只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清朝的腐朽统治,这种思想力图在保持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借助西方科学技术来抵御外侵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也限制了“中体”的变革和“西用”的发展,其指导下的一系列运动也相继失败了。探究点二资产阶级对西方民主的反应[史料探究]材料一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严复(1)结合材料一,严复主张什么观点?严复要求中国应怎样适时而变呢?[答案]观点:批判了中国贵古贱今的观点和“一治一乱”的循环历史观,主张社会要适时而变。适时而变:学习西方近代先进科学技术、教育,开启民智;实行政治制度改革,建立一种“自由为体,民生为用”的民主社会。材料二保皇派认为清政府实行的是“仁政”,今天的政府仅是“太后、荣禄一等人之罪”。中国只能行君主立宪,不能用暴力行民主共和。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投降卖国,已经变成了“洋人的朝廷”,只有唤起民众,推翻清政府及其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才能救中国,坚持暴力革命的思想。(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保皇派和革命派对中国政治变革分别持何种观点。[答案]保皇派:清政府实施仁政,中国只能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暴力革命和民主共和政治。革命派:清政府已是“洋人的朝廷”,应唤醒民众,采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结论形成]资产阶级维新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比较1.相似点(1)阶级属性: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要求改变清政府统治现状。(2)政治目的: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3)思想武器:都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思想武器。(4)活动特点:都具有鲜明的“救亡图存”的特点。2.不同之处(1)宣传西方思想方式不同。资产阶级维新派披着“儒家思想”的外衣,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则直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2)主张变革的手段和对待清政府的态度不同。维新派主张用和平改良的方式实施自上而下的改革,维护清朝的统治;革命派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3)具体目标上有差别。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以欧美为师建立分权的民主共和政体。(4)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态度不同。维新派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派的主张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所有制有所改变,提出“平均地权”的纲领。(5)影响不同。维新派在社会上主要起到的是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革命派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影响更为深远。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兴起。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④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的认识A.①②④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①③解析:选D本题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对新思想的认识。其中②不是新思想的内容,④错误,因为当时还没有认识到中国在制度方面的落后,不能说“充分认识”。2.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丰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着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材料中省略的字最可能是()A.洋务清火汤 B.新政补元汤C.宪政调味汤 D.革命销魂汤解析:选A从题干中“咸丰”“粤匪”可断定这一时期正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由“湘乡曾姓者”“拟方”可知是曾国藩提出的。为了解决内忧外患,这一时期清政府开始了洋务运动,首倡者为曾国藩。3.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说:“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仁者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下面能够证明谭嗣同“魄力雄大”的著作是()解析:选A本题考查基础史实。《仁学》是谭嗣同的作品,《海国图志》是魏源的著作,《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的著作,《盛世危言》是郑观应的著作。4.洋务运动推动了我国的外语和科技教育的发展。然而,当初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报名入学者却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A.欧洲列强的干涉 B.顽固势力的反对C.洋务官员的无能 D.维新人士的抵制解析:选B洋务派提出增设天文算学馆的主张,但由于顽固派的舆论影响,报考天文算学者寥寥无几。5.“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命名。原名胡嗣穈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作自己的名。这反映了()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B.“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解析:选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出现在19世纪末的中国,是维新变法思想的内容,已经不再是鸦片战争后林、魏的“开眼看世界”思潮,也不是“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这一时期,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是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因此,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要在中国实行制度变革。6.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解析:选B题干材料所包含的思想是说“如果皇帝不能为民着想,官府不能为民办事,人民就有权推翻他”,这实际上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主权在民思想。二、非选择题(第7题14分,第8题12分,共26分)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世界文明史》材料二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材料三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1)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早期新思想的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有哪些?(6分)(2)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所反映的思想的进步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8分)解析:第(1)问特点由材料的“君民共主”,甚至“为民作主”,材料“本”和“术”的表述概括归纳;原因从经济基础、思想状况及政治状况的角度来回答。第(2)问进步性从材料中的几个动词“倾覆、建立、废除、实行”,再结合出处“孙中山演说”即可回答;原因最主要取决于经济基础、思想状况、思想家和革命家的推动等。答案:(1)特点:为体,西学为用。原因:封建君主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对西方民主思想缺乏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2)进步性:明确提出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原因: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思想家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张之洞说道:“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议会制度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材料二1895年3月,严复在谈到西方国家富强原因时指出:“苟求其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20世纪初,严复指出:“特观我国今处之形,则小己(个人)自由,尚非所急……所急者乃国群(国家)自由。”(1)材料张之洞不主张在中国设下议院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张之洞的看法,为什么?(4分)(2)材料严复关于自由的观点有何变化?结合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