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有()①在生物的变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属于突变②基因多样性与基因突变有关,物种多样性与共同进化有关③外来物种入侵可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④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其适应能力越强⑤自然选择学说在个体水平阐述了生物进化的过程⑥自然选择决定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A.①④ B.③④⑤ C.④ D.②③⑤2.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少量的DNAB.叶绿体在光下和黑暗中均能合成ATPC.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均来自线粒体D.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相同3.人体剧烈运动时,肌细胞进行细胞呼吸的产物是()A.CO2、酒精、H2O、ATP B.CO2、乳酸、ATPC.CO2、H2O、乳酸 D.H2O、CO2、乳酸、ATP4.如图所示为人体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①②③表示三种不同激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对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体内激素②的分泌会增多B.寒冷环境下,下丘脑产生并分泌激素①直接导致细胞产热量增加C.图中表示反馈调节的共有2处,图中也存在分级调节D.垂体还能分泌出另一种激素,与激素③共同调节生物的生长5.下图表示了光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分析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光暗信号调节褪黑素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B.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后,直接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则去甲肾上腺素属于一种激素C.光暗信号可以周期性引起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该动物的生殖周期D.HPG轴发挥调节作用,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6.中国是人口大国。下列关于中国人口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近几年“北上广”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其主要原因是出生率的增加B.国家禁止通过技术手段鉴定胎儿性别,目的为防止人为干扰性别比例C.目前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目的是调整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D.某地区的人口密度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共同作用的影响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记忆最初在海马体(大脑皮层的一个区域)中形成,然后转移到其他大脑区域进行长期存储。海马体中可塑性突触的形成、巩固和消除对记忆起着关键作用。(1)学习与记忆产生过程中,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引起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______,改变突触后膜(海马体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2)研究发现,重复刺激海马体突触前神经元时,位于树突上的突触后膜出现如图1所示变化,从而建立神经元之间稳定的增强联系,形成记忆。请据图1描述,记忆形成过程中突触后神经元发生的变化是______。(3)科研人员通过一定的技术得到实验小鼠(M鼠),当启动特定光发射器使M鼠的海马体细胞暴露在光下时,能消除新建立的增强联系,抹除记忆。如图2所示,盒子A与盒子B右半部分的情境(背景、空间等)不同,会被M鼠识别为不同的盒子。当M鼠进入两个盒子的左半部分时,均会受到电击刺激。实验分两天进行,记录在不同处理下,实验组和对照组M鼠放入盒子右侧后,从右侧穿越中间的小门进入左侧前所用的时间,得到图3所示结果。①第1天,盒子A、B中对照组与实验组M鼠穿越小门前所用时间______。②第1天,盒子A中的M鼠两小时后被转移到盒子B中,发现穿越小门进入盒子左侧前所用的时间与盒子A相近,说明M鼠______。③结合第1天和第2天的实验结果,可初步形成的结论是______。(4)进一步研究发现,小鼠在接受学习任务刺激时以及随后的睡眠休息阶段都可以激活图1所示过程,并且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独立的。这对你健康有效地学习生活的启发是______。8.(10分)人乳头瘤病毒(HPV)为DNA病毒,已知的亚型有100多种,分低危型和高危型。子宫颈癌主要由高危型持续感染所致,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图1是HPV入侵机体后,机体作出的部分免疫应答示意图,据图回答:(1)HPV在免疫学上被称作______。(2)图1中甲是______细胞,图1所示过程称为______免疫,不能清除HPV。(3)若要完全清除HPV,还需要体液免疫参与,过程如图2。即大多数抗原经过[A]______细胞的摄取、加工处理,将其内部隐藏的抗原暴露出来,然后呈递给[B]______,抗原还可直接刺激[C]______。[C]受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E]______,浆细胞能产生物质[F]______。9.(10分)如图所示为自然界中碳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______的形式进行的。图中③表示的重要生理反应是______。(2)图中兔子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_(填“①”或“②”)。若兔子的同化量增加1kJ,则生产者的同化量至少需要增加______kJ。(3)全球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与稳定性等多方面的研究。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则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填“结构”、“功能”、“多样性”或“稳定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4)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不仅会导致温室效应,还会导致雾霾,而雾霾可在一定时间内自行散去,这反映生态系统具有______能力。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是缓解温室效应和雾霾的重要措施,除该措施之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10.(10分)为积极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整体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彰显了大国责任。回答下列问题:(1)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的。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取碳元素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世界范围内、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_______________和增加_______________是实现碳循环平衡的重要举措。(3)人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了许多有害物质,如铅、汞等,它们会通过________________作用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危害人类,有效减少这种危害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2点即可)。(4)人类对受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重建,主要是遵循_______________原理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11.(15分)人类的X和Y染色体上有同源区域,在形成精子时,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域可发生联会和交换。Léri-Weill软骨骨生成障碍综合征(LWD)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导致此病的基因及其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域。图是某家族关于该病的系谱图(相关基因用B和b表示)。已知II-4是纯合子。不考虑突变,回答下列问题:(1)人群中非LWD男性和LWD男性患者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__种。引起LWD遗传病的基因是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基因。(2)III-3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3)II-3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II-3与一表现型正常的女子结婚,生了一个患LWD的男孩,该男孩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其患病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4)II-3与妻子希望生一个健康的孩子,你的建议应该是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C【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①突变的种类有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为突变,①正确;②基因多样性与基因突变有关,基因多样性代表生物种群之内和种群之间的遗传结构的变异。每一个物种包括由若干个体组成的若干种群。各个种群由于突变、自然选择或其他原因,往往在遗传上不同;物种多样性与共同进化有关,共同进化会导致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②正确;③外来物种入侵会改变现有生物的生存状况,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和速度,③正确;④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不一定越强,比如在无氧环境内,乳酸菌就能生存,人却不能生存,④错误;⑤自然选择学说内容为:生物普遍发生能遗传的变异;生物又有过度繁殖的倾向,由于食物和空间有限,必然发生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周围环境条件之间的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那些具有有害变异的个体容易死亡,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他把有利变异的保存和有害变异的淘汰叫做自然选择。所以,在个体水平上的确阐述了生物进化的过程,⑤正确;⑥自然选择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⑥正确。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2、A【解析】A、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少量的DNA和RNA,A正确;B、叶绿体在光下能合成ATP,黑暗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C、细胞所需的ATP除来自线粒体外,还可以来自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C错误;D、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不相同,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3、D【解析】【详解】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消耗能量较多,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产物有水、二氧化碳和ATP;无氧呼吸的产物有乳酸和ATP,故肌肉细胞呼吸作用的产物有H2O、CO2、乳酸、ATP。故选D。4、B【解析】分析题图: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③表示甲状腺激素。【详解】A、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过少,反馈调节垂体加速分泌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激素②的分泌会增多,A正确;B、寒冷时,下丘脑和垂体相继分泌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激素③(甲状腺激素),①间接导致细胞产热量増加,B错误;C、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反馈调节,图中有2处箭头表示反馈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说明有分级调节,C正确;D、垂体能分泌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与激素③甲状腺激素有相似的生理效应,D正确。故选B。5、B【解析】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的基本模型如下:①分级调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分级调节。②反馈调节:如图所示,“相应激素”的含量变化,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进而影响“相应激素”的分泌量。【详解】A、在光暗信号的刺激下,视网膜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有关的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松果体,进而引起褪黑素的分泌,可见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A正确;B、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后,通过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因此去甲肾上腺素属于一种神经递质,B错误;C、光暗信号的刺激,通过神经调节引起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通过影响HPG轴发挥调节作用,影响雄性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该动物的生殖周期,C正确;D、HPG轴发挥调节作用的过程是: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睾丸,促使睾丸增加雄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雄性激素的含量过高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使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应激素减少,可见,HPG轴发挥调节作用,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B。6、A【解析】A、近几年“北上广”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其主要原因是迁入率的增加,A项错误;B、国家禁止通过技术手段鉴定胎儿性别,目的为防止人为干扰性别比例,B项正确;C、目前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目的是调整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应对老龄化问题,C项正确;D、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D项正确。故选A。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2)稳定的肌动蛋白变成游离的肌动蛋白,游离的肌动蛋白又形成稳定的肌动蛋白,即发生了稳定的肌动蛋白的重构(3)①.相同(相等)②.M鼠识别到盒子A与盒子B右半部分的情境不同,认为从盒子B右半部分进入盒子左侧不会受到电击③.光反射器能消除新建立的增强联系,抹除记忆(4)刚学完新的知识之后要及时去回顾复习,同时可选择睡前的时间去学习或回顾知识点【解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轴突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之融合后,释放神经递质→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小问1详解】根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可知学习与记忆产生过程中,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引起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从而改变突触后膜(海马体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记忆形成过程中,突触后神经元中的稳定的肌动蛋白变成游离的肌动蛋白,游离的肌动蛋白又形成稳定的肌动蛋白,即发生了稳定的肌动蛋白的重构。【小问3详解】由图可知,第1天,盒子A、B中对照组与实验组M鼠穿越小门前所用时间相同(相等)。盒子A中的M鼠两小时后被转移到盒子B中,穿越小门进入盒子左侧前所用的时间与盒子A相近,说明M鼠识别到盒子A与盒子B右半部分的情境不同,认为从盒子B右半部分进入盒子左侧不会受到电击,因此穿越小门进入盒子左侧前所用的时间与盒子A相近。实验组M鼠第一天在盒子B中受到电击后启动光反射器处理,在第二天,盒子B中对照组穿越小门前所用时间比实验组穿越小门前所用时间明显更短,说明光反射器把M鼠在第一天盒子B中受到电击的记忆消除了,而对照组没有使用光反射器,其记忆还保存着,穿越小门前所用的时间就会更长。结合第第1天和第2天的实验结果,可初步形成的结论是光反射器能消除新建立的增强联系,抹除记忆。【小问4详解】图1表示记忆形成的过程,即突触联系增强的过程。结合题干“小鼠在接受学习任务刺激时以及随后的睡眠休息阶段都可以激活图1所示过程,并且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独立的”,由此启发我们在刚学完新的知识之后要及时去回顾复习,同时可选择睡前的时间去学习或回顾知识点,这样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点的记忆程度,从而达到健康有效地学习生活。【点睛】本题以海马体对记忆所起的作用为素材,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记忆的形成过程,要求考生识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理解记忆形成的过程,并能结合实验结果进行相关的分析。8、(1)抗原(2)①.细胞毒性T②.细胞(3)①.抗原呈递细胞②.辅助性T细胞③.B细胞④.记忆B细胞⑤.抗体【解析】人体免疫系统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依靠B淋巴細胞,细胞免疫主要依靠T淋巴细胞。【小问1详解】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免疫学上作为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小问2详解】图1中甲是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不能清除抗原(HPV)属于细胞免疫;【小问3详解】结合图2和体液免疫过程分析:大多数抗原经过(A)抗原呈递细胞的摄取、处理,将其内部隐藏的抗原暴露出来,呈递给(B)辅助性T细胞,少数抗原还可以直接刺激(C)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E)记忆B细胞,其中浆细胞能合成分泌(F)抗体,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达到消灭病原体的目的。【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熟记其过程、各细胞的作用是解答的关键。9、(1)①.CO2②.呼吸作用(2)①.②②.5(3)①.功能②.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或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4)①.一定的自我调节②.大力植树造林、开发并使用洁净能源等【解析】据图可知,该图为碳循环示意图,①②表示动植物的残枝、败叶、遗体等,③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④表示光合作用或者华能合成作用。【小问1详解】在自然界中,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不断地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着;图中③表示的重要生理反应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小问2详解】若图中①、②分别表示动、植物部分同化能量的流向,则动物(兔子)粪便中的能量未同化到体内,故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即属于②。若兔子的同化量增加1kJ,则生产者的同化量至少需要增加量要按传递效率最大20%计算,即1÷20%=51kJ。【小问3详解】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为: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小问4详解】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不仅会导致温室效应,还会导致雾霾,而雾霾可在一定时间内自行散去,这反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是缓解温室效应和雾霾的重要措施,除该措施之外还可以大力植树造林、开发并使用洁净能源等。【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物质循环以及能量流动的过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及其包括的生物类型,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和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识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10、(1)①.二氧化碳②.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捕食、分解作用(2)①.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②.二氧化碳排放(或“碳释放”或“化石燃料的燃烧”)③.植树种草(或“碳存储”或“秸秆还田率等措施”或“森林覆盖率”)(3)①.生物富集②.合理利用资源、较少排放、实施垃圾分类、种植能吸收有害金属元素的植物等(4)生态工程的基本【解析】碳循环平衡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存储碳的过程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可以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回到大气中。【详解】(1)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大气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转变为有机物,再以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转变为CO2回到大气;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获取碳元素可以是光能合成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消费者获取碳元素是以捕食,分解者获取碳元素是以分解作用。(2)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平衡,使大气中的CO2浓度迅速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一方面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来减少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增加二氧化碳的去路,主要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