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一中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一中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一中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一中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一中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制作传统发酵食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制作腐乳利用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B.发酵温度过低可能会导致制泡菜“咸而不酸”C.制作果酒时,需每隔一定时间打开瓶盖放气D.制作果醋时,醋酸杆菌能以乙醇作为碳源【答案】C【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详解】A、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制作腐乳利用了毛霉等产生的蛋白酶、脂肪酶,A正确;B、泡菜“咸而不酸”可能是食盐浓度过高,发酵温度过低抑制乳酸菌产生乳酸所致,B正确;C、果酒发酵时,为了排出产生的气体,需要将瓶盖拧松放气,但不能打开,否则会被杂菌污染,C错误;D、制作果醋时,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该过程中醋酸杆菌能以乙醇作为碳源,D正确。故选C。2.与传统发酵技术相比,发酵工程的产品种类更加丰富,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发酵工程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B.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是菌种的选育和扩大培养C.发酵过程中,条件变化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但不会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途径D.发酵产品如果是微生物细胞本身,在发酵结束后,采取适当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措施获得【答案】A【分析】1、发酵工程生产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2、产品不同,分离提纯的方法一般不同。3、发酵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pH、溶氧、通气量与转速等发酵条件。4、发酵过程般来说都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条件温和、反应安全,原料简单、污染小,反应专一性强,因而可以得到较为专一的产物。【详解】A、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A正确;B、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是发酵罐内的发酵,B错误;C、在发酵工程的发酵环节中,发酵条件不仅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会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途径,C错误;D、如果发酵产品是微生物细胞本身,可在发酵结束之后,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将菌体分离和干燥得到产品,D错误。故选A。3.酵母菌的品质影响葡萄酒的产量和质量,研究人员为分离出产酒精能力强的酵母菌菌株,进行了如图I所示实验,甲、乙、丙、丁锥形瓶内分别加入100mL完全培养液,实验结果如图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传统葡萄酒发酵过程中,为避免污染,发酵装置需严格灭菌B.通过平板涂布可估算出葡萄酒过滤液的活菌数为7.0×106个/mLC.锥形瓶甲的作用是检测平板培养基是否有杂菌污染D.由图Ⅱ可知,丙瓶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培养瓶密封不严,丁组酵母菌产酒精能力比乙强【答案】D【分析】果酒制作过程中的相关实验操作:材料的选择和处理→灭菌→榨汁→发酵。利用葡萄皮表面野生型酵母菌在缺氧的环境下发酵产酒精。若对菌液计数,需选取菌落数处于30~300的培养皿计数。【详解】A、在传统葡萄酒发酵过程中,利用的是葡萄皮表面的天然酵母菌,不需要严格灭菌,A错误;B、若对菌液计数,需选取菌落数处于30~300的培养皿计数。平均菌落数除以涂布体积乘上稀释倍数求的是每毫升发酵液的微生物数量,故先求平均菌落数为(62+68+74)÷3=68,除以涂布体积0.1mL后等于680个每毫升,稀释倍数为1×104,最后为6.8×106个/mL,B错误;C、锥形瓶甲的作用是检测锥形瓶内完全培养液是否被杂菌污染或是否含有酒精,C错误;D、乙、丙、丁挑取不同的菌落培养,丙瓶与乙、丁瓶相同条件培养,但培养液没有酒精产生,且瓶内活菌数量比较多,该活菌无氧呼吸不产生酒精,故丙瓶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灭菌不彻底;丁组的活菌数比乙组少,但是产生的酒精和乙组差不多,所以丁组产生酒精能力比乙强,D正确。故选D。4.下表是某种微生物培养基的成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编号①②③④⑤成分(NH4)2SO4KH2PO4FeSO4CaCl2H2O含量/g0.44.00.50.5100mLA.此培养基可用来培养自养型微生物B.此表中的营养成分共有三类,即水、无机盐、氮源C.若除去①,此培养基可培养固氮菌D.培养基中若加入氨基酸,则它可充当碳源、氮源【答案】C【分析】表中所示的营养成分中,除了水之外,(NH4)2SO4、KH2PO4、FeSO4和CaCl2都属于无机盐,其中(NH4)2SO4可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氮源。因缺乏有机物,该培养基可用来培养自养型微生物。【详解】A、异养型微生物必须从环境中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才能生存,此培养基中没有任何有机物,因此可用来培养自养型微生物,A正确;B、此表中的营养成分共有三类,即水、无机盐、氮源((NH4)2SO4),B正确;C、固氮菌可能是异养型,该培养基不含有机碳源,不能培养异养固氮菌,C错误;D、蛋白胨是含C和N的有机物,因此培养基中若加入蛋白胨,则它可充当碳源、氮源,D正确。故选C。5.利用葡萄汁发酵生产葡萄酒,当酒精含量达到12%~16%时,发酵就停止了。关于发酵停止的原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高浓度酒精对酵母菌有抑制作用B.葡萄汁中的营养物质不足C.发酵液中pH逐渐降低影响酶活性D.氧气过少导致酵母菌无法进行细胞呼吸【答案】D【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在存在氧气的时,酵母菌有氧呼吸释放大量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增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可用于酒精发酵。【详解】A、酒精对酵母菌有毒害作用,A正确;B、酵母菌无氧呼吸时需要消耗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使营养物质减少,很难维持大量酵母菌的代谢需要,B正确;C、酒精发酵过程中会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导致pH逐渐下降,不适宜酵母菌生存,C正确;D、酒精发酵时进行的是无氧呼吸,不需要氧气,D错误。故选D。6.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其活性位点上含有两个镍离子,在大豆、刀豆种子中含量较高,土壤中的某些细菌也能够分泌脲酶。实验室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了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M,并分别研究了培养液中的Ni2+、Mn2+和尿素浓度对细菌M脲酶产量的影响,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离子浓度(%)00.00050.0010.0050.010.05脲酶产量(u/mL)Ni2+0.020.0560.0670.280.360.08Mn2+0.0310.210.280.310.370.085尿素浓度(%)00.20.40.60.81.0脲酶产量(u/mL)01.151.601.731.450.28A.实验表明培养液中Ni2+和Mn2+对脲酶的影响均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B.细菌M合成脲酶需要尿素诱导,尿素的最适诱导浓度在0.4%~0.8%之间C.若培养液不含Ni2+、Mn2+,则细菌不产生脲酶,细菌产生脲酶的最适离子浓度相同D.所有脲酶都在核糖体上合成,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加工才具有活性【答案】B【分析】根据表格分析,影响脲酶产量的因素有两种:离子的浓度、尿素浓度,且对脲酶的生成都有促进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培养液中Ni2+和Mn2+以及尿素浓度的增加,脲酶的产量都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但是始终高于对照组。【详解】A、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离子浓度为0的一组),在实验的范围内,培养液中Ni2+和Mn2+对脲酶的影响都是促进生成,只是低浓度促进作用显著,高浓度促进作用减弱,A错误;B、表中数据表明,培养液中尿素的浓度在0.4%-0.8%之间时,脲酶的产量相对较高,说明细菌M合成脲酶需要尿素诱导,尿素的最适诱导浓度在0.4%-0.8%之间,B正确;C、由对照组(离子浓度为0的一组)可知,培养液不含Ni2+、Mn2+细菌也可产生脲酶,C错误;D、根据题意可知,细菌也能分泌脲酶,但细菌细胞内除核糖体外没有内质网等其他细胞器,故细菌分泌的脲酶的过程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无关,D错误。故选B。7.我国的酿酒技术历史悠久,古人在实际生产中积累了很多经验。《齐民要术》记载:将蒸熟的米和酒曲混合前需“浸曲发,如鱼眼汤,净淘米八斗,炊作饭,舒令极冷”。意思是将酒曲浸到活化,冒出鱼眼大小的气泡,把八斗米淘净,蒸熟,摊开冷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浸曲发”过程中酒曲中的微生物代谢加快B.“鱼眼汤”现象是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释放形成的C.“净淘米”"是为消除杂菌对酿酒过程的影响而采取的主要措施D.“舒令极冷”的目的是防止蒸熟的米温度过高导致酒曲中的微生物死亡【答案】C【分析】参与酒精的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详解】A、“浸曲发”是将酵母菌活化,可以使微生物代谢加快,A正确;B、“鱼眼汤”是指酵母菌在呼吸过程中产生CO2,使溶液中出现气泡,B正确;C、在做酒过程中,为消除杂菌的影响主要靠“炊作饭”,即蒸熟,C错误;D、“舒令极冷”是将米饭摊开冷透,防止温度过高导致微生物(酵母菌死亡),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结合酵母菌的代谢类型进行分析,理解题干中的相关术语是解答本题的关键。8.野生型大肠杆菌菌株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赖氨酸营养缺陷型突变菌由于发生基因突变只能在添加了赖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下图为以野生型菌株为材料,诱变、纯化赖氨酸营养缺陷突变株的部分流程图,数字代表培养基,A、B、C表示操作步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野生型大肠杆菌能够合成所需的全部氨基酸,因此培养基中无需提供氮源B.①②④培养基中需添加赖氨酸,而③培养基中不能添加赖氨酸C.需将①中的菌液适当稀释后,用接种环蘸取菌液在②上进行划线接种D.从④培养基中挑取乙菌落进行纯化培养即可获得所需突变株【答案】B【分析】由题图信息分析可知,图中首先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细菌,然后运用影印法将菌种接种到两种培养基中,分别是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野生型大肠杆菌菌株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而氨基酸营养缺陷型菌株由于发生基因突变无法合成某种氨基酸只能在完全培养基上生长,据此利用培养基的种类便可以选择出氨基酸突变株。【详解】A、野生型大肠杆菌菌株虽然能合成所需的全部氨基酸,但培养基中仍需提供氮源,A错误;B、图中①②④为完全培养基需添加赖氨酸,③为基本培养基不能添加赖氨酸,B正确;C、需将①中的菌液适当稀释后,涂布器将菌液均匀的涂布在②表面,C错误;D、甲在基本培养基中无法生长,在完全培养基中可生长,说明甲是氨基酸缺陷型菌落,故经C过程影印及培养后,可从④培养基中挑取甲菌落进行纯化培养,D错误。故选B。9.甲植株具有由核基因控制的多种优良性状,另一远缘植物乙的细胞质中存在抗除草剂基因,欲将乙细胞质中的抗除草剂基因引入甲中,进行如下图操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体细胞杂交体现了植物细胞膜的结构特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B.过程B中常用PEG诱导原生质体融合C.过程C中只有融合的不同核的杂交细胞可以正常生长D.过程D没有发生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答案】D【分析】该图为体细胞杂交过程,其中A为去除细胞壁,制备原生质体,可用酶解法,B为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可以用聚乙二醇处理,融合的杂种细胞应该具备乙品种细胞质中的抗性基因和甲品种的控制多种优良性状的核基因。【详解】A、植物体细胞杂交涉及原生质体的融合和植物组织培养,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因此植物体细胞杂交体现了植物细胞膜的结构特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A正确;B、B为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常用PEG诱导融合,B正确;C、过程C为筛选杂种细胞,欲将乙细胞质中的抗性基因引入甲中,必需保证具有甲细胞核和乙细胞质基因的融合细胞才能正常生长,而其它类型的细胞在此培养基上不能生长,C正确;D、过程D为脱分化,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错误。故选D。10.地球上的植物每年产生的纤维素超过70亿吨,其中40%~60%能被土壤中产生纤维素酶的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刚果红染液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与水解后的纤维二糖、葡萄糖等形成红色复合物。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而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菌分解后,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这些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应在完全培养基中加入纤维素B.采用平板划线法统计平板上菌落数,统计值比活菌实际数低C.由实验结果可知,菌落①中的菌株分解纤维素能力最强D.由实验结果可知,菌落③中的菌株更适合在该培养基中生长【答案】C【分析】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详解】A、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才能存活,所以可以用来分离纤维素分解菌,A错误;B、采用平板划线法能将单个微生物分散在固体培养基上,但没法进行计数;要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平板上菌落数,统计值比活菌实际数低,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B错误;C、菌落①的菌落直径小(纤维素分解菌数目少),但是降解圈大(分解的纤维素较多,说明纤维素酶活性较强),说明菌落①的菌株分解纤维素的能力最强,C正确;D、由实验结果可知,菌落②的菌落直径大,菌落②中的菌株更适合在该培养基中生长,D错误。故选C。11.植株甲是自花传粉的二倍体植物,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图为利用植株甲培育植株A、B、C、D的过程。将植株甲自交所结的种子种下,可得到植株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植株甲的花粉粒获得植物A的育种方法称为单倍体育种B.植株C的获得需要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C.图中某种药剂是秋水仙素,作用时期为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D.对愈伤组织进行诱变处理,从分化的植株中可筛选出新品种【答案】D【分析】分析题图:甲植株的花粉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A为单倍体植株,植株A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植物B是纯合二倍体,该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植株甲的种子发育形成植株C是二倍体,该过程属于杂交育种;植株甲的细胞离体培养得到植株D时采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属于细胞工程育种。【详解】A、甲植株的花粉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A为单倍体植株,植株A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植物B是纯合二倍体,该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A错误;B、植株C经种子的正常发育就可以得到,不需要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B错误。C、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作用时期为有丝分裂前期,C错误;D、对愈伤组织进行诱变处理,从分化的植株中可筛选出新品种,D正确。故选D。12.将Oct3/4、Sox2、c-Myc和KIf4基因通过逆转录病毒转入小鼠成纤维细胞后,置于培养胚胎干细胞(ES细胞)的培养基上培养。2~3周后,细胞会呈现出与ES细胞类似的形态和活跃分裂能力,这样的细胞称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获取途径看,iPS细胞的应用前景优于胚胎干细胞B.体细胞转化成的iPS细胞用于自身疾病的治疗,有低免疫排斥的优点C.欲验证iPS细胞的产生是由于外源基因的作用,应设置不转入外源基因的对照组D.欲比较上述4种基因诱导iPS细胞时作用的大小,应设置分别转入1种基因的四个实验组和同时转入4种基因的对照组【答案】D【分析】胚胎干细胞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外,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可以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进行遗传改造。【详解】A、由于iPS细胞具有活跃的分裂能力,故iPS细胞的应用前景优于胚胎干细胞,A正确;B、体细胞转化成的iPS细胞用于自身疾病的治疗,为自身细胞,因此有低免疫排斥的优点,B正确;C、欲验证iPS细胞的产生是由于外源基因的作用,自变量为是否含有外源基因,应设置不转入外源基因的对照组,C正确;D、欲比较上述4种基因诱导iPS细胞时作用的大小,应设置分别转入1种基因的四个实验组和不转入4种基因的对照组,D错误。故选D。13.CD47是一种在多种细胞中广泛表达的跨膜糖蛋白,能够与巨噬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并抑制其吞噬作用。结肠癌等多种肿瘤细胞表面的CD47含量比正常细胞高1.6—5倍。科研人员尝试合成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并进一步探究其对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可用灭活病毒诱导②过程两种细胞融合,该方法也适用于植物体细胞的杂交B.③过程可利用CD47糖蛋白筛选出目标杂交瘤细胞C.抗CD47单克隆抗体与巨噬细胞结合,增强其吞噬作用D.在肿瘤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抗CD47抗体将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答案】B【分析】1、单克隆抗体:由单个B淋巴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形成的细胞系所产生出的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的特点。2、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3、单克隆抗体的作用:①作为诊断试剂:(最广泛的用途)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②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癌症,可制成“生物导弹”。【详解】A、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可用物理或化学法诱导,但不能用灭活的病毒诱导,灭活病毒可诱导动物细胞的融合,A错误;B、筛选步骤的目的就是从未融合的效应B细胞、两个效应B细胞融合形成的细胞、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两个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细胞及骨髓瘤细胞与效应B细胞融合形成的细胞,所组成的细胞群中筛选出骨髓瘤细胞与效应B细胞融合形成的细胞,可利用CD47糖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功能筛选目标杂交瘤细胞,B正确;C、实验组中加入了单克隆抗体,抗体与肿瘤细胞表面的CD47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解除CD47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C错误;D、利用抗CD47抗体抑制肿瘤细胞表面的CD47蛋白的活性,可促进巨噬细胞吞噬肿瘤细胞,不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D错误。故选B。14.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可以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手段,用于特定人群的筛查。它的外观如图A所示,只需要将采集制备的样液滴在点样口(S)处,15分钟后,若T线和C线处同时显示横杠即阳性。试剂盒的内部结构如B所示(胶体金法),结合垫,T线和C线处分布有不同种类抗体,其中抗体1、3均能与待测抗原结合,抗体2能与抗体4结合,如果有被聚集沉淀的胶体金则会显色,出现横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使用单克隆抗体可以保障检测的准确性B.抗体1和抗体3与待测抗原的结合部位是不同的C.点样后,结合垫的抗体1和2能随样液向右扩散D.T线C线均不显示横杠即为阴性,没有感染病毒【答案】D【分析】根据题干可知,T线和C线处同时显示横杠,即阳性,若样品中不含病毒,样品经过结合垫时由于不存在病毒抗原,则不存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显色组分仍会随样品继续向前运动,由于不存在病毒抗原,抗体3不能与待测抗原结合,故在T线不会显色即不显示横杠;在到达C线时,抗体2能与抗体4结合从而显色,C线出现横杠,即为阴性。【详解】A、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使用单克隆抗体可以保障检测的准确性,A正确;B、抗体1、3均能与待测抗原结合,抗体1位于结合垫位置,先与抗原结合,抗体3位于T线位置,后与抗原结合,抗体1、3均能与待测抗原(同一种抗原)结合,说明抗体1和抗体3与待测抗原的结合部位是不同的,B正确;C、吸水垫在右侧,点样后,结合垫的抗体1和抗体2都能随样液向吸水垫方向流动,即向右扩散,C正确;D、若样品中含病毒,T线和C线处同时显示横杠,即阳性;若样品中不含病毒,样品经过结合垫时由于不存在病毒抗原,则不存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显色组分仍会随样品继续向前运动,由于不存在病毒抗原,抗体3不能与待测抗原结合,故在T线不显示横杠为阴性,在到达C线时,抗体2能与抗体4结合从而显色,C线显示横杠,即为阴性,D错误。故选D。15.如图是“生物导弹”的作用原理,阿霉素是一种抗肿瘤药物,可抑制DNA和RNA的合成,对正常细胞也有一定毒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活化阿霉素有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B.单克隆抗体的工业化生产可在体内进行,也可在体外进行C.单克隆抗体作用的特异性可减轻阿霉素对正常细胞的伤害D.从“生物导弹”的作用原理推测,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不一致【答案】A【分析】1、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2、单克隆抗体的作用:(1)作为诊断试剂:(最广泛的用途)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2)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癌症可制成“生物导弹”。【详解】A、阿霉素是一种抗肿瘤药物,可抑制DNA和RNA的合成,对正常细胞也有一定毒性,故不能有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A错误;B、可以将杂交瘤细胞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的工业化生产可在体内进行,也可在体外进行,B正确;C、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阿霉素能定位杀死癌细胞,从而减轻阿霉素对正常细胞的伤害,C正确;D、单克隆抗体能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不能与正常细胞结合,可说明两种细胞膜的蛋白质不同,即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不一致,D正确。故选A。16.科研人员在杂交瘤细胞的基础上获得了双杂交瘤细胞,能够产生双特异性抗体,该抗体可以同时结合两种抗原。抗体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重链和轻链均分为恒定区和可变区,两条重链依赖于A1或B1进行组装(A1与B1相同),重链与轻链的组装依赖于恒定区A2、a或B2、b(a与b相同),如图1。因此双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种类较多,其中有一种抗体能同时与抗原α与β结合称为双特异性抗体,如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科研人员将抗原α、β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引起体液免疫,分泌相应抗体B.制备杂交瘤细胞时,需要多次筛选得到两种杂交瘤细胞C.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有PEG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导法等D.图2中若1是A2,则2、3、4、5、6分别对应a、B2、b、α、β【答案】D【分析】图1中是抗原α、β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分别产生的α、β的两种单克隆抗体;图2中是双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双特异性抗体。图中抗体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重链和轻链均分为恒定区和可变区,两条重链依赖于A1或B1进行组装(A1与B1相同),重链与轻链的组装依赖于恒定区A2、a或B2、b(a与b相同)。【详解】A、抗原α、β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引起体液免疫,刺激B细胞增殖和分化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相应抗体,A正确;B、制备杂交瘤细胞时,需将上述小鼠的脾脏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获得单细胞后,再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多次筛选得到两种杂交瘤细胞,B正确;C、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有PEG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导法等,C正确;D、有一种抗体能同时与抗原α与β结合称为双特异性抗体,由于图2抗体是双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双特异性抗体,可变区的重链1和2位置存在A2或B2,若1是A2,则2为B2,根据图1信息判断(a与A2在可变区并结合α,b与B2在可变区并结合β),图2中3与1(A2)在可变区并结合5,故3对应a,5对应α,同时4与2(B2)在可变区并结合6,故4对应b,6对应β,因此2、3、4、5、6分别对应B2、a、b、α、β,D错误。故选D。二、综合题17.土壤中的磷大部分以难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无效态(如磷酸钙等难溶态,在水中呈白色沉淀)存在,溶磷菌能够把无效态的磷转化为可被直接利用的可溶性磷,回答下列问题:(1)磷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可组成等化合物,(写出2种即可)(2)从土壤中筛选溶磷菌的一般步骤如下:溶磷菌的分离:依次配备浓度为10-3、10-4、10-5的土壤稀释液,分别取0.1mL均匀涂布于含难溶磷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d。待菌落长出后挑取具有透明溶磷圈的菌落,于培养基上采用法进行多次纯化。溶磷菌的筛选:将分离获得的溶磷菌分别配制成菌悬液,按入已灭菌的含难溶磷液体培养基中做实验组,则对照组的培养基加入,5d后测定培养液中可溶性磷含量。若接菌培养液可溶性磷含量为a,对照组可溶性磷含量为b,则菌株溶磷量为,选择溶磷量最大的菌种作为目的菌。(3)将适量目的菌接入已灭菌的含难溶磷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每天取样测定溶磷量和pH变化情况,结果见下图。

①结果表明目的菌分解难溶磷的能力呈现的趋势。②根据培养液的pH变化情况,可对目的菌的解磷原理作出的推测是。(4)请从发酵工程及其应用的角度分析,该溶磷菌在农业生产方面可能的应用。【答案】(1)核酸(DNA、RNA)、ATP、磷脂、NADPH等(2)平板划线等量灭活的菌悬液a-b(3)先升高后降低溶磷菌通过产生酸性代谢产物分解难溶性磷(4)将溶磷菌制成微生物肥料,从而促进植物对磷元素的吸收【分析】1、微生物接种最常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2、据图可知,自变量为培养时间,因变量为溶磷量和溶液pH。1-4天内溶磷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多,4天后,溶磷量开始减少;在加入溶磷菌后溶液pH迅速降低,溶磷量开始增加,随着pH回升,溶磷量就开始降低,据此推测难溶磷的分解可能与溶磷菌产生酸性代谢产物有关。【详解】(1)土壤中的磷元素被植物直接吸收后,可用于组成植物的核酸、磷脂、ATP、NADPH等含磷的化合物。(2)纯化常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如平板划线法将挑选出的菌落于基础培养基上采用连续划线法进行多次纯化。溶磷菌的筛选:将分离获得的溶磷菌分别配制成菌悬液,接入已灭菌的含难溶磷液体培养基中,为成功筛选到能高效溶解难溶磷的溶磷菌,对照组的培养基接入等量灭活的菌悬液,以作比较。若5d后接菌培养液可溶性磷含量为a,对照组可溶性磷含量为b,则菌株溶磷量为a-b。差值越大,说明菌体溶磷量越大,选择溶磷量最大的菌种为目的菌。(3)据图可知,自变量为培养时间,因变量为溶磷量和pH。①据图可知,在1-4天内溶磷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多,即分解能力升高,第4天后,溶磷量开始减少,即分解能力降低,但比最开始仍更强。②据图可知,在加入溶磷菌后溶液pH迅速降低,溶磷量开始增加,随着pH回升,溶磷量就开始降低,据此推测溶磷菌可能通过产生酸性代谢产物分解难溶性磷。(4)据题,土壤中的磷大部分以难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无效态如磷酸钙等难溶态存在,而溶磷菌可将难溶态磷分解为可被植物直接利用的可溶性磷,故可将其制成微生物菌肥促进植物对磷元素的吸收。三、实验题18.生物修复技术已变成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过程中的一类最有价值的修复手段,下图为从某植物根际土壤中筛选出高效石油降解菌的部分流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于培养石油降解菌的培养基在接种前需要通过法进行灭菌。步骤I为低温石油降解菌的富集培养,称取1g土壤样品加入预先装有100mL以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的三角瓶中,在160r/min的恒温振荡摇床中培养6d。摇床培养的目的是。(2)研究人员通常根据菌落的特征(写出2个即可)来初步区分不同种的微生物;统计菌落种类和数量时要每隔24h观察统计一次,直到时的记录作为结果。(3)目前,已知有200多种微生物能降解石油,但多数微生物的降解速率都很低,现在分离筛选得到三株降解石油能力较强的菌株,请提出比较不同菌株降解石油能力大小的方法?。【答案】(1)湿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石油使细菌与培养液成分充分接触、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2)形状、大小、隆起程度和颜色等各类菌落数目稳定(3)在相同石油浓度、相同体积的培养液中接种相同数量的不同菌株,一定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石油含量【分析】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基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2、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虽然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另外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3、菌落是指由一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菌落形态包括菌落的大小、形状、边缘、光泽、质地、颜色和透明程度等,每一种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固定的菌落特征。不同种或同种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菌落特征是不同的。这些特征对菌种识别、鉴定有一定意义。【详解】(1)用于培养石油降解菌的培养基在接种前需要通过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步骤I为低温石油降解菌的富集培养。为获得石油降解菌,在称取1g士壤样品加入预先装有100mL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的三角瓶中,在160r/min的恒温振荡摇床中培养,摇床培养的目的是增加细菌与营养物质的接触面积、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达到扩大培养的目的。(2)研究人员通常根据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和隆起程度等特征来初步区分不同种的微生物,统计菌落种类和数量时要每隔24h观察统计一次,直到菌落数目稳定,以防止培养时间不足导致遗漏菌落的种类和数目,或培养时间太长导致菌落粘连影响计数、培养基表面干燥脱水等。(3)鉴定不同菌株降解石油能力大小,即菌种是自变量,其余均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适宜且相同。故在相同石油浓度、相同体积的培养液中接种相同数量的不同菌株,一定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石油含量,培养液中石油含量最低的菌株的分解能力最强。四、综合题19.猕猴桃因貌似猕猴而得名,是一种品质鲜嫩、营养丰富的美味水果。我国研究人员利用“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两个不同种培育出了更加优良的品种,其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①~⑥培育优良品种H的过程所应用的生物技术是,此技术在育种方面的优势是。(2)图中B和D均是;②过程需使用酶进行处理,形成杂种细胞F的标志是。(3)过程③得到的两两融合的细胞有种,因此需要进行筛选。已知用X射线处理会使染色体受影响而导致细胞失去分裂能力;用碘乙酰胺处理会使细胞内的酶失活而抑制生长。为了能筛选到杂种细胞F,若在①过程对“中华猕猴桃”用X射线处理,需对“美味猕猴桃”用处理,以便最终能获得优良杂种植株H。【答案】(1)植物体细胞杂交打破生殖隔离,实现远缘杂交育种(2)原生质体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产生新的细胞壁(3)3碘乙酰胺【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具体过程,其中E为融合的原生质体,F表示杂种细胞,G是愈伤组织,H表示杂种植株。【详解】(1)“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是两个不同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通过①~⑥培育优良品种H杂种植株的过程所应用的技术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能够打破生殖隔离,实现远缘杂交育种。(2)图中B、D是去除细胞壁的原生质体,由于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根据酶的专一性原理,②过程去除植物细胞壁需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形成杂种细胞F的标志是产生新的细胞壁。(3)过程③将两个不同种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其中两两融合的细胞包括“中华猕猴桃”自身融合和“美味猕猴桃”自身融合以及“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融合的细胞共3种。X射线处理会使细胞失去分裂能力,碘乙酰胺处理会使细胞内的酶失活而抑制生长,已经对“中华猕猴桃”用X射线处理,需对“美味猕猴桃”用碘乙酰胺处理,它们自身融合的细胞无法生长,只有当两个不同种的原生质体融合才能生长,筛选到杂种细胞F,以便最终能获得优良杂种植株H。20.甲、乙两名同学分别以某种植物的绿色叶片和白色花瓣为材料,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繁殖该植物,问答下列问题:(1)以该植物的绿色叶片和白色花瓣作为外植体,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组织培养,均能获得试管苗,其原因是。(2)若要用细胞作为材料进行培养获得幼苗,该细胞应具备的条件是(填“已转入抗性基因”、“只有完整的细胞核”或“具有叶绿体”)。(3)图中A、B、C所示的是不同的培养结果,不同结果的出现主要是由培养基中两种激素用量的不同造成的;此外,光照条件也很重要,图中(字母)结果在培养过程中需要适当的光照处理。请再写出一个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4)若该种植物是一种杂合体的名贵花卉,要快速获得与原植株基因型和表现型都相同的该种花卉,可用组织培养方法繁殖。在培养时,能否采用经减数分裂得到的花粉粒作为外植体?如果可能,请用流程图写出培养过程;如果不能,解释其原因。。【答案】(1)绿色叶片和白色花瓣的细胞具有全能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发育成完整的植株(2)具有完整的细胞核(3)细胞分裂素、生长素B、C无菌条件、适宜的温度和pH、外植体不能倒插等(4)不能;用花粉粒进行组织培养得到的花卉是单倍体,基因型不同于原杂合体。【分析】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这个理论,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无性繁殖的新技术。植物的组织培养广义又叫离体培养,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在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及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狭义是指用植物各部分组织,如形成层、薄壁组织、叶肉组织、胚乳等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也指在培养过程中从各器官上产生愈伤组织的培养,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物。【详解】(1)绿色叶片和白色花瓣是细胞分化的结果,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所以以该植物的绿色叶片和白色花瓣作为外植体,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组织培养,均能获得试管苗,其原理是绿色叶片和白色花瓣的细胞具有全能性。(2)若要用细胞作为材料进行培养获得幼苗,该细胞必须具有全能性,因此应具备的条件是具有完整的细胞核。(3)图中A、B、C所示的是不同的培养结果,该不同结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