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下期高二语文(选必修上+中册)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课外迁移拓展训练二一(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下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诺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C.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答案】B【解析】“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相同,结构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是连词,所以“而”之前应断开,由此排除A、D。“子”是第二人称,指“你”,是“不贺”的主语,因此“子”前应断开,由此排除C。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故选B。2.(高考新题型)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答案】A【解析】A.“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说法错误。B.“宣言”是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作文告的“宣言”是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的宣传号召,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C.“孤国”中的“孤”是孤单、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是孤单之意,二者含义相同。说法正确。D.“阴合”的“阴”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指阴晦的气象,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故选A。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C.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答案】B【解析】B.“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说法错误。原文“西德于秦”的意思是“(因对秦国施有恩惠)从而得到秦国的感激”,而不是“得到秦国的恩惠”。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楚王不听,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日:“从某至某,广从六里。”【答案】(1)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2)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从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1)“善”,形容词,妥当,好;“其”,副词,表命令语气,还是;“弭口”,住口。(2)“绝”,动词,断绝;“乃”,副词,才;“广从”,纵横。【参考译文】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秦地)曲沃。后来秦想要进攻齐国,由于齐、楚友好,秦惠王为此忧虑,对张仪说:“我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你为我考虑一下,怎么办呢?”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让我试试看。”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到楚怀王,说:“现在对秦王来说齐王的罪恶是最严重的,秦国准备征讨齐国,然而楚国跟齐国交好。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交邦,让我劝说秦王献上商于的土地,方圆六百里。如果这样,楚国就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且获得了商于六百里土地,这就是一举三得的上策。”楚怀王非常高兴,在朝堂上宣布说:“我已经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听见这话的群臣都向怀王道贺,陈轸最后晋见,唯独不向怀王道贺。怀王说:“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会招来祸患。”怀王问:“为什么?”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还没有得到秦国的割地却先和齐国断绝邦交,是让楚国陷于孤立状态啊,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楚国如果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一定会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怀王派使者跟齐国断绝邦交。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秦齐的盟约暗中缔结成功。楚国派遣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从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将一个大都市送给秦国,跟秦连兵伐齐,这样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补偿回来。楚怀王没有采纳,于是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合兵,楚军在杜陵惨败。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也并非软弱,之所以会几乎亡国,是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告,而过于听信张仪的缘故。二(2022·新高考乙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节选自《说苑•贵德》)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答案】B【解析】句意: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着自己的房屋,耕作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义的人。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身上。”武王说:“看得远大啊,(这样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从内容来看,划线句是“周公”和“武王”的对话,两个“曰”是标志,“武王曰”前面是“周公”所言,所以“武王”前面断开,排除CD;从句式结构来看,“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的判断句,且“贵士君子”是动宾短语作“者”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B。6.(高考新题型)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饥者则食之”意思是“饥饿的人就给他粮食吃”,“食”是名词作动词,拿食物给人吃;“食野之苹”意思是“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食”,吃。两者含义不同。故选A。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玉。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B.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C.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D.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错误,曲解文意,文中“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意思是“怎么能靠这些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这是说不能靠建造游观之台这些方式来安身存命。故选D。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答案】(1)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2)现在我请求找来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后安置他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克”,打败;“召”,召见;“奈……何”,把……怎么办。(2)“请求”,请求找来;“鳏寡”,丧妻丧夫;“论”,评定;“供秩”,供给生活物品,可意译为“安置”;“焉”,代词,他们。【参考译文】圣人对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饥饿就给他食物吃,寒冷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们,培育他们,唯恐他们不能发展壮大。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的时候回头对吴起说:“多么美丽而险要的山河啊,这是魏国的无价之宝呀!”吴起回答:“(一国之宝)在于国君的德政而不在于山河的险要。当初的三苗氏,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由于他不讲仁义道德,被夏禹消灭了。夏桀所居住的地方,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南边,羊肠阪在北边;由于他治国不施仁政,被商汤放逐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这些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啊。”魏武侯说:“你说得对。”武王打败了商,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他所住地方的墙壁都厌恶。把他们全部杀掉,不留活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一个老年人背着柴,面有饥色。齐景公就很同情他,感慨地说:“让当地的官员养活他。”晏子说:“我听人说,喜好贤良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守住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主怜惜老者,那么您的恩泽没有达不到的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齐景公笑了,脸上也有了喜悦的神色。晏子说:“圣贤的君王遇到贤良就喜好贤良,遇到不幸就怜悯不幸。现在我请求找来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后安置他们。”齐景公说:“很好!”于是,老弱的人有人养活,丧妻丧夫的人也有了居住的屋子。晋平公想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叔向进言说:“不可以。古代圣明的君王崇尚道德,乐善好施,宽缓刑律,抓紧农时;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这是耽误百姓的农时啊。怎么能靠这些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晋平公说:“好!”于是放弃了建造游观之台的工程。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9-13题。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阏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征为尚书令,送者不出郭门。延熹六年,车驾幸广成校猎。蕃上疏谏曰:“夫安平之时,尚宜有节,况当今之世,兵戎未戢,四方离散,是陛下焦心毁颜,坐以待旦之时也。又秋前多雨,民始种麦。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禽除路之役,非贤圣恤民之意也。”书奏不纳。自蕃为光禄勋,与五宫中郎将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顷之,征为尚书仆射。八年,代杨秉为太尉。蕃让日:“齐七政,训五典,臣不如议郎王畅。聪明亮达,文武兼姿,臣不如施刑徒李膺。”帝不许。中常侍别康、管霸等复被任用,遂排陷忠良,共相阿媚。大司农刘祐、河南尹李膺,皆以忤旨,为之抵罪。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言及反复,诚辞恳切。帝不听,因流涕而起。窦后临朝,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遂令收蕃,即日害之。论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抗论惛俗。而驱驰险院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非不能洁情志,违埃雾也。愍夫世士以离俗为高,而人伦莫相恤也。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节选自《后汉书·陈王传》)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B.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C.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D.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答案】D【解题分析】原文标点: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国礼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10.(高考新题型)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孝廉,除郎中”与“欲为圣明除弊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两句中的“除”字含义不同,B.“属城闻风”与“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两句中的“属”字含义相同。C.“车驾幸广成校猎”与“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幸”字含义不同。D.“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与“呼儿将出换美酒”(《将进酒》)两句中的“将”字含义不同。【答案】B【解析】B属下/这些人。A任命/除掉。C皇帝驾临/宠爱。D率领/拿。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蕃为官清峻,士民敬畏。陈蕃因政绩清明得到执政威严的青州刺史李膺的赏识和挽留;源蕃不接待宾客,为人清高,故其升迁后送行者不敢出外城相送。B.陈蕃直陈时政,忠君为国。皇上驾临广成苑打猎,陈蕃认为现在非太平之时,且令百姓为打猎驱禽除路,有违圣明君主体恤百姓之意,上疏表示反对。C.陈蕃敬才礼贤,正直低调。陈蕃对高洁之士周璆敬重有加,专门为他准备了床榻;皇上让他担任太尉之职时,陈蕃认为自己才能不如王畅、李膺,予以推辞。D.陈蕃不避强权,刚正不阿。他主持人才选拔,不偏袒权贵富豪;面对宦官掌权、陷害忠良的局面,陈蕃犯颜直谏,以身试险,直至最后遇害。【答案】A【解析】“赏识和挽留”于文无据。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译文:(2)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译文:【答案】(1)陈蕃借朝会之机,坚决为李膺等人申诉,请求皇上宽免他们,提升他们的官爵。(关键点:“因”“理”“原宥”)(2)陈蕃一直痛恨这帮人,决心诛杀宦官,正好窦武也有这个打算。陈蕃于是与窦武一起谋划这件事。(关键点:“疾”“志”“会”)13.陈蕃“终取灭亡之祸”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答:【答案】宫廷争斗,宦官专权;谋事不密,走漏风声;宁折不弯,不避强权;身逢乱世,敢于直言。参考译文: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最初在郡中做官,被推为孝廉,担任郎中。遇上母亲去世,辞官居丧。服丧期满,刺史周景召他为别驾从事。因劝谏意见不一,交回印符弃官离去。太尉李固上表荐举他,征召任命为议郎,再升为乐安太守。当时李膺担任青州刺史,治政严,有威名,下属郡县官员听说李膺来了,都自己要求离去,只有陈蕃因为政绩清廉而留下来。郡人周璆,是位清高之人,前后郡守招请全不肯去,只有陈蕃能够招他去。陈蕃称他的字不叫他的名,特别为他准备一张床,周璆走了,就把床悬起来。大将军梁冀威势震动天下,这时派人送信给陈蕃,托他办事,不得通传。使者用欺诈的方法求得接见,陈蕃很生气,用竹板打死了使者,因此获罪被贬为修武县令。慢慢得到升迁,被任为尚书。陈蕃性情严肃方正,不接待宾客,士民也敬畏他的清高。为征召任尚书令,送行的人都没走出外城门。延熹六年,桓帝驾临广成苑围猎。陈蕃上书劝谏说:“天下太平的时候,尚且要有节制,何况现在用兵不止,四方百姓流离失散,这正是您伤心憔悴,夜不能寐的时候。又恰逢初秋多雨,百姓开始播种麦子。现在让他们错过播种时节,而要他们驱禽赶兽,从事开辟道路的劳役,这不是贤明圣君体恤百姓的心。”奏书送上没有被采纳。自从陈蕃做了光禄勋,他同五宫中郎将黄琬共同掌管官吏的选举,不偏袒权贵富豪,因而被有权势的人家诬陷,获罪罢官回家。不久,征召为尚书仆射。延熹八年,代替杨秉为太尉。陈蕃辞让说:“通晓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政,解说五典,我不如议郎王畅。聪明豁达,文武兼备,我不如不戴镣铐的囚犯李膺。”桓帝没有答应。中常侍苏康、管霸等人再次被起用,于是排挤诬陷忠良,彼此阿谀献媚。大司农刘祜、河南尹李膺,都因违背皇上的旨意而受到惩处。陈蕃借朝会之机,坚决为李膺等人申诉,请求皇上宽免他们,提升他们的官爵。反复申诉,言辞恳切。桓帝不听,陈蕃因此流泪起身而出。窦太后临朝执政后,陈蕃和太后的父亲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起用名流贤士,共同参与国家政治,天下之士无不伸长脖子盼望天下太平。然而桓帝的乳母赵娆,早晚都在窦太后身边,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同她勾结,讨好太后。陈蕃一直痛恨这帮人,决心诛杀宦官,正好窦武也有这个打算。陈蕃于是与窦武一起谋划这件事。等到事情泄露,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王甫于是命令逮捕陈蕃,当天就杀害了他。史官评论说:桓帝、灵帝时期,像陈蕃这样的人,都能树立好的风气名声,直言评论昏庸的现实。而奔走于艰难险阻之中,和宦官同朝较量高低,结果招来杀身大祸的人,他们并不是不能洁身自守,避世归隐。他们担忧一般世人以远尘俗为高尚,对于人伦道德却不关心。他们认为逃离世事是不义的行为,所以多次遭到罢免,仍然不肯离开;以倡导仁德之心为己任,尽管知道这条道路是漫长的,却更加坚定。事情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们的信义足以扶持民心。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14-18题。钦娶湖阳樊重女,生三男:縯、仲、秀。兄弟早孤,养于叔父良。演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荐!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縯召诸豪桀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众皆然之。于是分遣亲客于诸县起兵,縯自慰春陵子弟。诸家子弟恐惧,皆亡匿,曰:“伯升杀我!”及见秀绛衣大冠,皆惊曰:“谨厚者亦复为之!乃稍自安。凡得子弟七八千人。刘縯欲进攻宛,至小长安聚,与甄阜、梁丘赐战。时天密雾,汉军大败。秀单马走,縯弟仲及宗从死者数十人。縯复收会兵众,还保棘阳。阜、赐乘胜留辎重于蓝乡,引精兵十万南渡潢淳,临泚水,阻两川间为营,绝后桥,示无还心。新市、平林见汉兵数败,阜、赐军至,各欲解去,縯甚患之。会下江兵五千余人至宜秋,演即与秀及李通造其壁,曰:“愿见下江一贤将,议大事。”众推王常。縯见常,说以合从之利,常大悟曰:“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縯遂与常深相结而去。常还,具为余将成丹、张卬言之。丹、印负其众曰:“大丈夫既起,当各自为主,何故受人乎!”常乃徐晓说其将帅曰:“王莽苛酷积失百姓之心民之讴吟思汉非一日也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以此行之,灭亡之道也。今南阳诸刘举宗起兵,观其来议者,皆有深计大虑,王公之才,与之并合,必成大功。”下诸将素敬常,乃皆谢曰:“无王将军,吾属几陷于不义!”即引兵与汉军、新市、平林合。縯大飨军士,设盟约,休卒三日,分为六部。十二月,晦,潜师夜起,袭取蓝乡,尽获其辎重。(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莽苛酷/积失百姓之心/民之讴吟思汉/非一日也/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若负强恃勇/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B.王莽苛酷积失/百姓之心/民之讴吟/思汉非一日也/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若负强恃勇/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C.王莽苛酷/积失百姓之心/民之讴吟/思汉非一日也/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若负强恃勇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D.王莽苛酷积失/百姓之心/民之讴吟/思汉非一日也/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若负强恃勇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答案】A【解析】原文标点:王莽苛酷,积失百姓之心,民之讴吟思汉,非一日也。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若负强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15.(高考新题型)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用来泛称国家。B.“众皆然之”与“沛公默然”(《鸿门宴》)两句中的“然”字含义相同。C.辎重,原指人们外出时携带的箱包行李,后用于指军队携带、运输的物资。D.“绝后桥”中的“绝”是“断开”之意,“而绝江河”(《荀子·劝学》)中的“绝”是“渡过”之意。【答案】B【解析】“众皆然之”中的“然”是“认为······对”之意,“沛公默然”中的“然”是形容词词尾,表示状态。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演有远大志向,他希望联合天下英雄豪杰,推翻王莽政权,光复汉朝,让百姓摆脱水深火热的生活状况。B.刘縯率军进攻宛城,与甄阜、梁丘赐交战,由于刘縯指挥不当,刘縯的军队大败,刘縯的数十个族人战死。C.刘縯率部退守棘阳,面对甄阜、梁丘赐占据交通要道,新市、平林的士兵打算逃走等问题,刘縯忧心忡忡。D.王常通过分析王莽政权存在的问题、下江兵的不足之处、南阳刘姓家族的优势,说服将领们与刘联合作战。【答案】B【解析】原因解释错误。根据文意,主要原因是大雾弥漫。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下江兵五千余人至宜秋,縯即与秀及李通造其壁。译文:(2)下江诸将素敬常,乃皆谢曰:“无王将军,吾属几陷于不义!”译文:【答案】(1)适逢下江兵五千余人抵达宜秋,刘縯就与刘秀及李通一起到他们的营寨拜访。(关键点:“会”“造”“壁”)(2)下江兵的将领们向来敬重王常,于是都道歉说:“如果没有王将军,我们几乎陷于不义!”(关键点:“素”“谢”“几”)18.刘縯要发动春陵子弟起事,春陵子弟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他们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转变?请简要说明。(4分)答:【答案】第一问:起初都害怕,纷纷逃避躲藏;后来内心逐渐安定,不少人愿意参与起事。第二问:他们看到一向谨慎忠厚的刘秀也参与起事,他们的态度就发生了转变。参考译文:刘钦娶湖阳樊重的女儿为妻,生下三个儿子:刘縯、刘仲、刘秀。兄弟三人早早就丧父,由叔父刘良抚养长大。刘縯性情刚毅,慷慨大方有高尚节操,自王莽篡夺汉朝政权之后,刘縯时常愤愤不平,心怀光复汉朝的志向,不侍奉家人、经营家产,反而变卖家产,来结交天下的英雄俊杰。刘縯召集当地豪杰商量说:“王莽凶残暴虐,百姓分崩离析,而今又连年大旱,到处兵荒马乱,正是上天灭亡他的时候。”大家都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分别派出亲友宾客到各县起事,刘縯自己则发动春陵的子弟。各家子弟都感到害怕,纷纷逃避躲藏,说:“刘縯害死我!”等到看见刘秀身着红衣,头戴大冠,改穿将军服,都吃了一惊,说:“谨慎忠厚的人也干上了呀!”心里才逐渐安定。共集结子弟七八千人。刘縯打算进攻宛城,挺进到小长安聚,与甄阜、梁丘赐交战。当时,大雾弥漫,刘縯率领的汉军大败。刘秀单骑逃命,刘縯的弟弟刘仲及刘姓宗族一同死亡的有数十人。刘縯又集结兵众,退到棘阳据守。甄阜、梁丘赐趁着胜利把物资留在蓝乡,率领精兵十万南渡潢淳,到达泚水,在潢淳与泚水之间扎营布防,断开身后的桥梁,表示决不回师的决心。新市兵、平林兵看到汉兵多次遭到挫败,而甄阜、梁丘赐的军队要大举进攻,纷纷打算逃走,刘縯十分担心。适逢下江兵五千余人抵达宜秋,刘縯就与刘秀及李通一起到他们的营寨拜访,说:“我们希望见下江的一位贤明将领,商议大事。”下江兵众推举王常。刘縯见到王常,陈述联合作战的好处,王常大大省悟,说:“我愿挺身而出效力,辅佐大业成功。”刘縯于是与王常深相结交,告辞而去。王常回来,把他的想法告诉下江兵的其他将领成丹、张卬。成丹、张印自负他们兵力强大,说:“大丈夫既然起事,应该自己当主子,为什么受别人控制呢?”王常于是不慌不忙地向他们解释:“王莽苛刻残酷,不断丧失民心,百姓歌唱吟咏,思念汉朝,已经不是一天的事了。兴起大事业,必须下顺民心。如果仗恃自己强大勇猛,感情用事,为所欲为,即使得到天下,必然会再失去。以秦王朝和西楚霸王项羽的势力,尚且归于灭亡,何况而今我们这些平民,在山林水泽聚集成群,如果也任情纵欲,那是走灭亡之路。而今,南阳那刘姓家族起兵,观察他们派来跟我们商谈的这几位,都有深谋远虑,有王爵和公爵的才能,与他们合作,必然成就大功。”下江兵的将领们向来敬重王常,于是都道歉说:“如果没有王将军,我们几乎陷于不义!”立即率军与汉军、新市兵、平林兵会合。刘縯用丰盛的酒食招待军队,订立盟约,让士兵休息三天,然后把军队分为六路。十二月三十日,军队秘密行动,乘夜出发,攻取蓝乡,把甄阜、梁丘赐军队的物资全部夺获。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3题。四年夏四月癸巳,汉主廻于永安。五月,太子禅即位。秋八月,汉尚书义阳邓芝言于诸葛亮日“今主上幼弱,初即尊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以中郎将修好于吴。冬十月,芝至吴,时吴王犹未与魏绝,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吴王见之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令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吴王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绝魏,专与汉连和。五年夏四月,吴王使辅义中郎将吴郡张温聘于汉,自是吴蜀信使不绝。汉复遣邓芝聘于吴,吴王谓之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吴王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耶!”明帝太和三年夏四月,吴主使以并尊二帝之议往告于汉。汉人以为交之无益而名仲弗顺,宜显明正义,绝其盟好。丞相亮曰:“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今若加显绝,仇我必深。更当移兵东戍,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彼贤才尚多,将相辑穆,未可一朝定也。顿兵相守,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乃遣卫尉陈震使于吴,贺称尊号。(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B.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C.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D.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答案】A【解析】原文标点: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20.(高考新题型)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吴王犹未与魏绝”与“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B.“芝乃自表请见曰”与“臣具以表闻”(《陈情表》)两句中的“表”字含义相同。C.“吴有三江之阻”与“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两句中的“三江”含义不同。D.“更当移兵东戍”与“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两句中的“东”字含义不同。【答案】C【解析】C均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古时长江流过彭蠡之后,分三道入海,故称三江。A绝交/断。B均为上D到东边/东边。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风电场行业竞争现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非食用植物油行业发展状况及营销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雪茄行业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年湖北省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附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砂岩行业运行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2025年安全员-B证(项目经理)考试题库
-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科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语音信息处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与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太原师范学院《结构力学A》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货物学 课件全套 孔月红 项目1-8:货物与货物学概述-集装箱货物
- 2024-2025学年洛阳市老城区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 2024年02月全国2024中国建设银行远程智能银行中心客服代表定向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双线大桥连续梁刚构专项施工方案及方法
- 美容院前台接待流程
- 中小学食堂财务培训
- 国药现代笔试
- 医疗器械市场部年度规划
- 《商务沟通-策略、方法与案例》课件 第七章 自我沟通
- 按键精灵脚本编写方法
- 节约集约建设用地标准 DG-TJ08-2422-202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