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诺恩吉雅》的五声声调_第1页
浅析《诺恩吉雅》的五声声调_第2页
浅析《诺恩吉雅》的五声声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诺恩吉雅》的五声声调

诺恩吉亚是一首古老的蒙古人歌曲,描绘了一个美丽的蒙古人诺恩吉亚从其他地方来到该国的悲惨故事。同时,它很好地展示了古老草原悠远的历史与独特的风俗民情。此曲结构辽阔,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富于变化,是众多蒙古民歌中的优秀作品之一。本文试从《诺恩吉雅》传说入手,分析其谱例与演唱方法等要素,进一步探析蒙古族远嫁民歌音乐魅力之所在。《诺恩吉雅》这首蒙古族民歌,有近30段,现已搜集整理的有16段。这首民歌被称为蒙古族音乐走向世界的报春燕(22)。诺恩吉雅,蒙古语音译,女子名。又译做“诺恩吉亚”、“努恩吉亚”和“侬吉雅”,是歌曲中的主人翁。这位美丽善良的蒙古族姑娘传奇般的故事也因这民歌而广为传播。传说诺恩吉雅原系内蒙古草原东部奈曼旗境内老哈河一带明仁苏木博尔梯庙嘎查人氏。诺恩吉雅的父亲德木楚克道尔吉,是清代奈曼王府第十一任王爷德木楚克扎布的亲弟弟,时任奈曼边区及博尔梯庙大总督职务,拥有当时奈曼境内东北部老哈河一带丰美的牧场和大片肥沃的土地。依据当时的社会风俗,各辖区旗公署官员常频繁聚会。期间,诺恩吉雅的父亲德木楚克道尔吉看中了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旗王爷布仁巴特尔的长子包德毕力格,便想把诺恩吉雅许配给他,于是便促成了这门婚事。此后,诺恩吉雅远嫁到锡林郭勒草原,别离了故乡。自幼生长在科尔沁草原上的诺恩吉雅,天真烂漫,对父母充满依恋。在故乡,她追逐潺涓的小溪,热恋碧绿的草地,拥抱金色的太阳,在科尔沁草原上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少女时光。时光荏苒,诺恩吉雅长成了婷婷玉立的大姑娘,娇羞的红晕映在脸上,犹如含苞待放的桃花。而令人痛惜的是远嫁后不到一年,诺恩吉雅就死去了,只有陪送她的一匹枣红马拖着缰绳,徘徊在老哈河、海青河岸边……(93)当时,这个故事传遍了奈曼、敖汉、翁牛特等蒙古族地区。此后,在这些地方便产生和流传开这首歌曲,歌中讲述了诺恩吉雅短暂而又离奇的生活。《诺恩吉雅》这首古老的蒙古民歌,在许多场合里,只要它的歌声响起,马上会有众声应和。那古老的旋律听似简单却又千回百转,歌曲中这样唱到:老哈河水长又长,岸边的骏马拖着缰。美丽的姑娘诺恩吉雅,出嫁到遥远的地方。海青河水起波浪,岸边的骏马独惆怅。娴静的姑娘诺恩吉雅,出嫁到遥远的边疆。当年在母亲的身旁,绫罗绸缎做新装。来到这边远的土地,缝织皮毛做衣裳。了望生长的家乡,思念父母情意长。一匹马儿做彩礼,女儿远嫁到他乡(17)。诺恩吉雅是草原民族圣洁、朴实、美丽的化身,它的故事因而被人们用饱含着思念、优美抒情的曲调传颂。全曲采用蒙古族民歌常见的五声音阶中的羽调式,黯然柔和,突出了哀怨、思念的音乐风格。歌曲尤如裹挟着草原游荡的风,夹杂着故乡的牵绊,苍然地敲醒耳朵,敲击心灵,将女子远嫁的心情,用最唯美的方式演绎出来。歌曲的前奏部分,马头琴声悠扬地奏出主题旋律,随着节奏轻轻地响起,那悠扬的琴声,宛如在漫漫长夜中突然出现的微光,柔和、牵人心魄,徐徐地绽放在黑夜,柔美却又苍凉。随即如远方飘忽而来的婉转清朗的女声轻轻吟唱起来,一唱那匹护主的马儿;一唱慈祥的母亲,想念那遥远的故乡。纵观全曲,歌词采用四行诗的形式,以每四句为一段,向前递进的音乐手法。(58)此曲以2+2的两个乐句构成了一个主体乐段,然后经过一次“叠唱”形成了“复乐段”式的结构。以首调唱鸣的方式来讲,旋律上以(la)音为核心,其他音符围绕它上下行往复运动,使思乡之情表现得一波三折。在此过程中,为了渲染气氛,加深印象,使用了段落重复的艺术表现手段。歌曲第一句以(la)音为起首,级进式发展到高音(mi)。其中,在(la)音处加入连线及颤音;第二小节做跳进处理,音乐线条大浪式上扬。歌词部分大致采用一字一音的形式,气息悠长往复,结束处做自由延长处理,从整体上烘托出一派幽婉、苍凉之感,为歌曲的展开高潮部分打下了良好的情绪铺垫基础(参见谱例1)。第二句的曲调遵循主题乐句级进上下行逻辑结构,继承了上句稳定、深沉的特征,但音区移至小字二组。起音(do)与句尾音(re)相互呼应,将思乡悲痛之感逐步推向高潮。演唱时,高音的处理圆润自如,不宜使劲高声,打开头腔共鸣,高声区与中声区的互换要不露痕迹,3个诺古拉是演唱的亮点所在(参见谱例2)。最后,结束部回归到主题音(la),很好地照应了听众的音乐欣赏习惯,满足了不稳定性音解决到稳定音的音乐要求。这样的声乐处理手法惆怅而百转千回,唱出了那份不舍的依恋清低的音调。思想中像风一样不羁的自由与同样不可忽视的归属感同时存在着,清淡中融合着压抑却早已奔流的思乡情思。这一部分既要体现对比,更要注意统一。最重要的特征是没有照搬前一乐句的主题乐思,引入新的主题材料。在乐曲结束时,没有第一段材料的再现,称为无再现的并置型单二部曲式。这种结构虽然偏重于对比的方面,但依然重视统一的原则。由于歌词本身在其中起到了统一的作用,无须再现也能保持歌曲的整体完整性,此种类型的作曲方式正好吻合了《诺恩吉雅》需要的容量。一二乐句之间显著的区别就在于主题材料的变换或派生性的进一步展开关系(参见谱例3)。值得着重提及的是《诺恩吉雅》的发源地——奈曼旗的民歌文化。奈曼旗蒙古族民歌在蒙古族民间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奈曼旗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文化财富。一首蒙古族民歌《诺恩吉雅》传唱近百年。奈曼人还将其创编出了蒙古舞剧《诺恩吉雅》,现已在全国各地演出近百场。同时,抢先在国家有关部门成功注册蒙古剧,把知识产权永久留在了奈曼大地(22)。奈曼旗蒙古族民歌,以其歌词易记易唱,曲调演唱动听悦耳而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歌词大多以巧妙地运用“比兴”、“设问”、“对仗”、“夸张”、“排比”、“拟人”等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着赞美草原,怀念故土,思念亲人,歌唱爱情,褒扬人生真善美,贬斥讽刺社会假恶丑的主题。思乡曲是咏情类长调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尤以远嫁他乡的女儿的思乡曲最具特色和具有影响。究其原因,就不能不提及草原人民的历史、风俗、游牧式的生活方式。概括地说,蒙古族民歌与蒙古族的生活密切相关。据史料记载,步入游牧时代不久的蒙古人,即已开始实行部落内部禁婚制,蒙古人早在公元7世纪就已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害处,只有实行与外部落的通婚制才能提高人口素质,使人丁兴旺(93)。在茫茫的大草原上,由于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牧民逐水草而居,人们相逢不易,特别是姑娘远嫁以后,回一次娘家颇为艰难。草原上流动性极强的生产生活方式伴随着落后的通讯,使得女儿们出嫁成了一件既幸福又可悲的事情。一次远嫁,很可能就意味着永远离开了家乡和亲人。所以远嫁他乡的年轻女子经常通过歌唱来寄托对于家乡父母亲人的思念。她们伤别离、悲远嫁,为自己未来不测的命运而叹息(17)。诺恩吉雅,那个思乡女子的名字,如今,也成为这首优美的蒙古族民歌的名字。当马头琴拉响的时候,千里万里,那份感动依旧不变,在草原落日的落寞下,回荡起思乡的灵魂……还有一首远嫁女思乡的蒙古民歌《孤独的都莱》中这样唱到:“如果要问起她出生在什么地方,是那图什吐王旗的黑泉子屯。如果要问起她出嫁在什么地方,是那阿鲁科尔沁旗的古日本赛罕山……每当那初夏四月来临的时候,山山梁梁鲜花怒放叫人心醉。每当我看到那醉人的鲜花儿,想起我生长的故乡禁不住流眼泪(891)。歌曲如泣如诉,哀婉动听,充分表达了蒙古民族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情结。此类歌曲多由女性编唱,因此也被称作妇女思乡曲或女性思乡曲。因此可以说,思乡表现了主人公渴望回乡的意愿。但是,现实却没有满足她们的意愿,由此,此类民歌就毫无例外地体现出了悲剧性。可以说,蒙古民族将历史上太多的悲欢离合、胜败兴衰都寄托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