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教案_第1页
赤壁之战教案_第2页
赤壁之战教案_第3页
赤壁之战教案_第4页
赤壁之战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壁之战》教案教学目的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因素,在于知己知彼,运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次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用“非……不可……”和“果然”造句。

4.对的、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因素。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次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因素。

教学时间

二学时

教学设计

第一学时

一、教学目的

(一)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清课文条理,按照事情发展次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次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出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哪位同窗懂得“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

(“三国”是魏、蜀、吴。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魏是曹操;蜀是刘备;吴是孙权。)

“三国”是如何形成的呢?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没有地盘的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这一战局不仅变化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后来魏、蜀、吴三国成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同窗们,你们现在最想懂得的是什么呢?

(“赤壁”这个地方在哪里?交战双方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仗?成果怎么样?)

同窗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诵录音,找一找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

带着问题听录音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爱好。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带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

周瑜是孙权的部下,东吴军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曹操带领大军攻打东吴,在赤壁这个地方被周瑜带领的东吴军打败。“赤壁之战”写的就是这件事。作战双方力量悬殊那么大,曹军为什么会败呢?我们认真学习课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因素了。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辨字组词

指导学生讨论字的间架构造和字义,然后组词。例如:“渡”字的部首是“氵”,阐明这个字与水有关系,它的字音是右半部分的字音“度”,这个字的意思是:从这一岸到那一岸。用这个字组词能够是(渡口)(渡船)(渡过)(渡江)等。

率——(带领)(轻率)(率兵)(表率)

遣——(差遣)(消遣)(调兵遣将)

驻——(驻地)(驻军)(驻扎)(驻守)

隔——(隔离)(隔断)(隔开)(隔热)

策——(计谋)(对策)(方略)(决策)

降——(投降)(降伏)(降龙伏虎)

盔——(头盔)(盔甲)(丢盔弃甲)

混——(混合)(混乱)(混成一片)

仗——(打仗)(雪仗)(胜仗)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抵挡:抵抗的意思。

相持:各不相让。

自不量力:不预计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预计自己的力量。量,预计。

计谋:对付某种情势而事先安排好的办法或方略。

定睛:集中视线。

波浪滔天:形容水面上波浪极大。滔,漫、充满。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差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调,调动。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攻打的敌人打仗。应,应付。

丢盔弃甲:形容打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缆绳:拴船用的粗绳子。

号称:名义上是。本课的意思曹军说是80万,事实上远没有那么多。

相持:双方坚持对立,互不相让。

隐隐约约:模含糊糊,看不清晰。

幔子: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等。挂在屋内的帐幕。

鼓声震天:古时候打仗,擂鼓表达攻打。这里形容鼓声非常大。

3.朗诵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找同窗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构造。

课文重要记述了曹操率军攻打东吴,由于兵士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谋,火烧了曹操的战船、军营,曹操大败而逃。

这篇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次序写的,但又不能死套起因、通过、成果这一固定模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课文做具体的分析。课文在起因之后,通过之前,这一部分是战前的准备,应当单独画为一段。通过和成果同属火攻一仗的全过程,不能分开。按照这样的分析,本课应当是这样的次序:①战争的起因,②战前的准备,③作战通过和成果。因此课文应当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曹操率军南下想夺取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这是赤壁之战的起因。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讲曹军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用铁索把船连起来练兵。黄盖根据这些状况,向周瑜献计用火攻打败曹军。这是双方的战斗准备。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讲黄盖假意投降,驾火船烧曹营,大败曹军。这是火攻一仗的全过程。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诵课文。

第二学时

一、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因素在于知己知彼,运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如何进行的。

(三)结合上下文理解“非……不……”和“果然”,并结合生活实际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因素。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如何进行的。

三、教学难点

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因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赤壁,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的80万军队,因素是什么呢?

停止几分钟,使学生快速思考并认定这确实是个问题。

哪位同窗懂得“赤壁”在哪儿?作战双方是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赤壁”位于现在湖北武昌市,长江边上。作战双方是曹操和周瑜。)

(板书:赤壁

曹操

周瑜)

曹操和周瑜为什么要打仗,周瑜又是如何取胜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一段。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作者在这一段具体介绍了战斗发生的时间——东汉末年;地点——赤壁;交战的双方——曹操和东吴的周瑜;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长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长江南岸。这次战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同时也能够看出曹操是这次战争的发动者,周瑜“调兵遣将”是为了抵抗曹军。)

很明显,战争发生的因素是曹操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从道义上讲是不正义的,但是他们人员众多,来势凶猛。周瑜也毫不畏惧,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这场战争的通过和成果如何,我们继续往下看。

(板书:南北隔江相对)

(三)学习第二段。

找同窗分自然段读书,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难以适应的环境,曹操是怎么做的?

(曹操命令士兵把船一条条用铁索连起来。)

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别的方法吗?

(由于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这次作战“非坐船不可”,可是他们不习惯船上的生活,因此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同样。”)

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曹军必须坐船?(“非坐船不可。)

“非……不可……”是什么意思?谁能结合实际生活造一种句子,阐明你理解了。

(“非……不可……”是必须这样做的意思。生活中也经常能用到这样的句式。如这人病重,非住院不可。)

由此能够看出,曹军已经为作战做好了准备,把全部的船连成了一种平地。同窗们,大家讨论讨论曹操这个方法怎么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曹军潜在的危机,在此为学生理解黄盖的计谋作了铺垫。使一种教学上的难点很快就解决了。

(这个方法不好,由于这样一来全部的船成为了一体,如果有紧急状况发生,一条船都跑不了,就会全军覆灭。)

真聪颖。可是曹操就没有想到这一点,相反周瑜军中的黄盖却注意到了,还较好地运用了这一点。黄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

第3自然段重要是黄盖的一段话一共有三句,分析了作战双方的利与弊,以及在战斗中取胜的计谋。

(黄盖认为①敌我力量悬殊很大,由于曹军号称80万人,周瑜才有3万兵士。②长久相持没有好处。由于在兵力悬殊的状况下,长久相持,对兵力弱的一方不利。③曹军船体相连难以分散。针对这些状况,黄盖向周瑜提出用火攻的计谋。)

怎么理解“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呢?

(能够看得出周瑜同意这个方法,只是具体怎么做“还得有个计谋”。阐明周瑜很谨慎,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最后采纳了火攻。)

(板书:火攻)

“黄盖说计谋已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写出计谋的具体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请同窗再读第二段,教师在同窗讲话的基础上,可具体解说这一内容,协助学生对的理解。

课文在这里不写出计谋的具体内容是由于下文事实上是这一计谋实施的描述。这样写既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又避免了重复,从而使文章显得构造严谨,语言精炼,引人入胜。

教师简朴小结这一段,并引出下一段。

要战胜对方,就得知己知彼。周瑜一方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决定用火攻。火攻这一计谋终究是如何实施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由于故事性比较强,教学时最佳以一种或几个大问题为主,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按次序说一说。

这一教学环节能够留出大概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充足地朗诵,并根据问题思考。

请同窗们认真读书,并思考这样的问题:火攻分为哪几步实施,每一步重要做了什么?

课文分四步来写火攻:①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投降的理由是“周瑜自不量力”,必定失败,并表达带兵士和粮草投奔曹军。这个理由正合曹操以人多自居必然胜利的心理,因此曹操信觉得真。②火攻选择在刮东南风的天气里,船上装满引火的东西,趁着东南风驶向曹营。由于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这样就使得“火攻”在东南风的协助下得以较好的实施。③黄盖在船靠近曹营时,叫人点火,火船冲进曹营,致使曹操的战船一下子都烧了起来,火又窜上岸,岸上的兵营也烧了起来。这样近距离点火使曹军措手不及。④周瑜带兵追杀曹军,曹操从华容道逃跑。“鼓声震天”阐明周瑜一方士气大振,火攻大胜。“丢盔弃甲”形象地描述了曹军大败时狼狈逃跑的样子。

在学生讨论讲话的基础上,教师予以一定的对的指导,并注意从每一步的内容中,概括出重要词语进行板书。

(板书:诈降

东南风

点火

追杀

逃跑)

由此能够看出,“火攻”分四步进行。让学生按事情发展次序把这四步写在投影片上,然后在投影机上进行展示和评比。

“果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请同窗们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怎么运用。

(“果然”的意思是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课文中的“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驶来,……”这阐明曹操正想着或正等着什么,成果发生的事实正合他意。但他没有想到这些船不是来投降,而是来烧他们的。

果然——天阴得很厚,不一会儿果然下起了小雨。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火攻”就会理解深刻,记忆清晰。紧接着师生共同研究东吴获胜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周瑜只有3万人,曹操拥有80万人,力量悬殊很大。可是周瑜的兵士善于水战;正好有东南风;又由于曹军来犯,周瑜带领兵将奋起抗击,属于正义事业。因此周瑜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黄盖的计谋,扬长避短,使这样一次力量对比极大的战事,以少胜多,东吴获得了胜利。

(板书:因素:天时

地利

人和

成果:以少胜多)

(五)总结板书,概括中心思想。

赤壁之战的成果是东吴3万人打败曹操80万大军。这一成果是曹操难以预料的,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板书做一种“战后分析”,探讨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成果。

东吴大胜,曹军大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一成果阐明“火攻”是对的的。同窗们认真想一想“火攻”计谋的出台是很随意的吗?

(“火攻”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来自于战前东吴对敌我双方状况的对的分析和判断,东吴军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他们扬长避短攻击曹军的弱点,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而曹操之因此失败,是由于他仗着兵多将广,骄傲轻敌,还采用了错误的铁索连船的方法,轻信了黄盖的假降,致使80万大军狼狈逃窜。)

由此得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就是阐明无论要做成什么事,都要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六)作业。

(一)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二)完毕课后题1、2、3。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教案2

一、素质教育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因素在于知己知彼,运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学习一种新的阅读办法,即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次序写的办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条理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能对的运用“果然”、“非……不可”词语进行造句。

(三)德育渗入点

1.理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部分内容。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培养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

1.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因素。

2.按事情发展次序给课文分段。

3.理清本文中“火攻”一段的条理。

(二)难点

理清“火攻”全过程的条理。

(三)解决方法

重点段落“火攻”这部分教学,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结合课前预习资料(背景资料)的补充,插入影视资料片的播放,小组讨论质疑归纳、自觉互学等多个办法及手段来突破。

三、学时安排

两学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第一学时学习形式,打破班级集体学习形式,采用以小组为学习集体,每组围坐一圈,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学、互学,然后集体报告学习状况。(创设主动参加学习的氛围,充足运用学生已有的预习、自学能力,调动爱好。)

第二学时以自学为主,体现以教师为主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自行获取知识。

五、学具教具准备

(一)学具

1.课前预习资料。(教师在讲《赤壁之战》前,打印好下面一段文字材料,发给每位学生,作为预习资料和课上理解课文内容的补充材料。)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出名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的一种片断改写而成。《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全书取材于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公元2前后,当时诸侯割据,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三国各以谁为首呢?魏国曹操,蜀国刘备,吴国孙权。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后来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南下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操、孙权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曹军,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赤壁在今天湖北省嘉鱼县东北。赤壁之战中,曹操是魏国的丞相,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政治家。周瑜是东吴孙权的一员大将,任水陆军都督,黄盖是周瑜手下的一员老将。赤壁之战中,周瑜用火攻的办法打败曹军,这仗很重要,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2.字典。

(二)教具

1.历史地图。

2.投影仪、录像机、VCD机、电视机。

六、教学环节

第一学时

(一)检查预习,提示课题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出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的。

1.你懂得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吗?(东汉末年,也就是公元2前后)

2.你懂得东汉末年的“三国”是哪三国吗?各国以谁为首?(魏:曹操,蜀:刘备,吴:孙权)

(以上1、2两问,学生可从印发的预习资料中寻找答案,教师以此来检查预习状况)

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后来,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南下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出示历史地图,并进行指点)赤壁在今天湖北省嘉鱼县东北,即今武昌县西赤矶山。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板书:赤壁之战)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结合本篇课文前的预习提示和幻灯出示的思考题,以小组为学习集体,进行自学、互学讨论,然后报告本组学习状况。

(幻灯出示思考题)

1.《赤壁之战》之因此出名,它的特点是什么?(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种非常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2.故事写了交战双方哪些人?他们都是干什么的?(曹操;魏国的丞相,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政治家。周瑜:是东吴孙权的一员大将,任水陆军都督。黄盖:周瑜手下的一员老将。)

3.战争发生的因素是什么?(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4.成果如何?(周瑜胜利,曹操失败。)

5.周瑜用什么办法获得胜利的?(火攻)

(以上问题小组讨论后,进行报告,一人说不全或说不对的,同组同窗可给补充或修改,教师可多检查几组,通过检查,理解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状况。)

(三)自学生字词,勾画疑点

朗诵课文,自学、互学,勾出本课生字、新词,并读一读,本组讨论一下,生字中哪个容易写错?新词哪个不理解查一查字典,课文中尚有哪些句子不理解可划出来,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需要提出的问题,可写在书的边上。

(需要重点理解的生字有:率、遣、策;新词有:调兵遣将、丢盔弃甲、计谋、眺望。自学互学后,进行生字新词的学习交流。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可提出来,临时不解答,方便在进一步学习时重点考虑。)

可能有的学生要提出下列问题:

1.曹操有很强的实力,为什么会败给周瑜?

2.曹操是一种很聪颖的将领,他能想出把战船连起来对付东吴,为什么就没有察觉出东吴的计谋?

(四)讨论分段,理清课文条理

再读课文,讨论下列思考题。

(幻灯出示思考题)

1.课文从哪到哪写了“火攻”这一仗的全过程(5—11)

2.课文除了写“火攻”全过程外,其它部分又写了什么内容?

3.试按事情发展次序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第二段:2—4;第三段

5—11。)

(引导学生从重点入手,分清主次,并根据教师提出的按事情发展次序理清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分段中如有分歧,要让学生互相之间讨论弄明白,教师一定不要直接给出答案。)

(五)进一步学习,理解第一段

自学互学,讨论思考题

1.“调兵遣将”中,“调”、“遣”分别是什么意思?“调兵遣将”又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呢?(此题既检查学生在自学字词中的状况,又通过对字词理解,协助学生搞清周瑜所面临的状况及应敌方法。)

2.“隔江相对”怎么理解?按照地图标示方向规定,画出曹、周两军对阵的示意图。(通过画图直观理解两军所处的地理位置,协助学生理解周瑜为什么想到用“火攻”办法及曹操大败的因素。指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3.这段重要告诉了我们什么?(规定学生用书上的话进行简要概括。即曹操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六)教师小结

1.学习状况小结。(教师可总结一下这节课采用小组集体学习这种形式学生的学习状况,表彰先进小组,激励后进。)

2.内容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一种大致的理解,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一段,又懂得了赤壁之战的起因是曹操想夺取东吴的地方,他是这场战争的发起者。那么东吴将如何迎战曹操呢?两军是如何交战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接着学习。

(七)布置作业

1.把生字组的词工整、匀称地写在方格本中。(只写一遍)

2.练习朗诵课文。

第二学时

(一)检查复习

继续学习第5课《赤壁之战》,回想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1.这篇课文重要写了什么内容?(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周瑜运用曹操的弱点,采用火攻打败曹军于赤壁。)

2.课文是按照什么次序写的?(事情发展次序)

3.战争的发起者是谁?(曹操)

(二)导入新课

曹操早已对江南的东吴虎视耽耽,蓄谋已久,这次他认为时机成熟,终于发动了这场战争,这节课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课文的第二段和第三段。

(三)学习第二段

自学第二段,默读课文,思考: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规定学生能归纳出下列3点。)

1.兵力相差太远。重点理解“号称”、“八十万”、“三万”,重点词语阐明什么?(板书:八十万三万)

2.长时间相持没好处。重点理解“相持”

3.曹军战船连在一起,重点理解“非……不可”句式。

(1)幻灯出示原句子。

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可是要渡过大江,非坐船不可。

①分析句子前后内容(即加点词语意思)“非……不可”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必须)

②坐不惯船,却还要必须坐船,曹操是怎么解决这个矛盾的?(连接战船)

③书上是如何写曹操兵士连战船的?(读课文中的句子)

④再看一下录像,连接在一起后战船是什么样及曹操当时的表情说话时语调,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议论。(通过看录像,可看出曹很傲慢,轻敌,不可一世。)

(通过理解词语和多个教学办法和手段来突破重点、难点,同时也解决了开始学生所产生的疑点问题。)

“火攻”是东吴将领分析敌我形势后,精心制订的,(板书:火攻)可是周瑜说这一仗怎么打还得想个计谋这阐明什么?(周瑜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

这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战斗准备)

(四)学习第三段

黄盖说攻打曹操的计谋已有了,是什么计谋使周瑜非常满意?学习第三段,思考。

1.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按事情发展次序写出东吴每一步做了什么,然后再提炼出词语。(学生先自由读课文,再自己勾画有关内容,练习归纳概括,然后同桌讨论交流互相补充,最后报告,报告时,学生如归纳不准的,教师可先归纳第1步写信假降,然后让学生仿照归纳下几步。4步。板书:1.写信假降⑤;2.靠近曹军;⑥—⑧;3.火攻曹营⑨—⑩;4.追杀曹军

2.在“火攻”计这4个环节中,从哪些地方能够阐明周瑜、黄盖对“火攻”计划考虑的十分周密?

(1)选了有东南风的一天作为攻打时间。(顺风船快,火借风势,增强威力。)

(2)备火攻用船。(降曹是假,施火攻是真。)

(3)想离船方法。(点火脱身,乘乱攻打。)

(4)靠近曹军点火。(距离太近,猝不及防。)

(5)率兵追杀曹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3.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曹操一点防备都没有?(重点理解描写曹操的句子)

(幻灯出示下面一段话)

曹操正在船头迎风眺望,忽然有个兵土报告说:“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驶来,不一会儿已经来到江心,船头的大旗上分明写着一种“黄”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